<h3>2018年最后一节课,老师示范写春联。营造了喜庆的节日氛围!</h3><h3>用纸:万年红</h3><h3>用墨:不加水</h3><h3>用笔:小提斗</h3> <h3>课前就开始"送福"啦!</h3> <h1><b>春联小知识</b></h1><h3></h3><h1><b>1.你知道春联的来历吗?</b></h1><h1>春联是我国新年最具文化特色的表现形式,常以红纸为底色,配以墨字,艳丽而又庄重,有着很强的视觉冲击效果。更能体现其文化特色的是对联文字内容的使用,语调平仄相对,阴阳顿挫节奏明快;加之内容的遣词造句,寓意美好,更增加了春节文化底蕴,这或许也是春联习俗留下来的根本原因。然而很少有人知道春联的来历,这和门神又有什么关系呢?这一切都需要从春联的起源和第一副“春联”说起。</h1> <h1>关于春联的起源,最早应追溯到周朝的“桃符”,所谓桃符,其实就是两块桃木板。当时的桃符并不是过年时候才悬挂,是平时就一直悬挂在大门的,大体就像现在屋前的“泰山石敢当”;那时的桃木板上也写有名字,即神荼、郁垒,桃木辟邪也正是来自二人的相关传说。到后世,春联的形成,此二人就直接当作了门神被人们张贴了。但以此为开端,过年的春联也在慢慢形成了。</h1> <h1><b>2.历史上第一副春联何时产生?是什么内容?</b></h1> <h1>到汉朝,有相关记载,就直接言明,桃符是在正月初一悬挂的,具有辟邪驱鬼的作用;这样一来,桃符就和过年有了直接关系。在接下来,随着骈体文的体裁盛行,到了隋唐时代诗歌的盛行,就有了对仗、平仄的讲究;而真正被称为“历史上第一副春联”,是在唐后的五代十国时期,当时的后蜀最后一代皇帝孟昶(chǎng),好学能文,就标新立意的命令一个叫辛寅逊的文臣,在悬挂的桃符上书写文字,这样就有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一联的产生,即第一幅春联。</h1> <h1>以上虽然第一副“春联”出现了,可它的载体仍然是“桃符”;在这之后,就是宋朝造纸术的发明,使得纸张的使用变得普遍,才有了纸张书写楹联,并在春节张贴。但在宋朝,这种虽然在载体和内容上都有了变化的“桃符”,仍以“桃符”为名。春节最著名的一首诗《元日》,出自宋朝王安石,里面有一句诗就写着“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写春联、贴春联的习俗就从明朝盛行了起来,到了清朝就增加了纸张颜色、字数等许多讲究,并流传了下来,所谓“喜气临门红色妍,家家户户贴春联”。</h1> <h1><font color="#ed2308">在结束学期学习之际:</font></h1><h1><font color="#ed2308">感谢包老师辛勤付出,无私教授;</font></h1><h1><font color="#ed2308"><span style="caret-color: rgb(237, 35, 8);">感谢学校和李老师为我们提供非常好的学习环境;</span></font></h1><h1><font color="#ed2308"><span style="caret-color: rgb(237, 35, 8);">感谢温暖友爱的同学们!</span></font></h1><h1><font color="#ed2308">祝老师同学们假期快乐!</font></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