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醉美琴声成志伟文并摄影

成志伟

<h3>难忘的醉美琴声</h3><h3>成志伟</h3><h3>我们的汽车,在新修的平坦公路上驶行。开车的陈先生打开车载音响,倏地,我听过无数遍的优美小提琴声,又一次在耳边响起;顿时,我心潮起伏,这琴声把我拉回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的中国大学校园。</h3><h3>那时,我正在大学中文系读书。那个时期的中国大学,学生们的课余文娱生活相当贫乏。既无电视,也无随身听,更无电脑和手机,每周末的广场露天电影,是全校学生最盼望的文娱活动了。大家拿着小板凳去广场看电影,银幕正面人挤满了,就到银幕背面去看,当然字幕是反的。而平时,只有傍晚学校广播社通过校园各处的扩音器,给大家播放一些音乐、歌曲、戏曲、相声录音或唱片,才会给课余的校园带来一些轻松和欢快。</h3><h3>记得在1959年末到1960年夏秋时节,一首激动人心的乐曲,几乎不间断地在全国各个学校的广播里反复播放,在莘莘学子的心中激起久久难以平静的感情涟漪,赢得了几乎所有学生的强烈共鸣。这首乐曲,就是由当时上海音乐学院年轻教师陈钢、何占豪精心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粱山伯与祝英台》。</h3><h3><br></h3> <h3><br></h3><h3>这首亟富中国民族特色和民族风格的著名乐曲,创作于1959年。用“风靡全国”“不胫而走”八个字,来形容这首乐曲当时在中国的火爆景象,一点都不夸张。</h3> <h3>我们这些大学生,靠人民助学金才得以进入高等学府,多数囊空如洗,没有几个人买得起收音机,更何况音乐唱片。于是,在傍晚的夜色中,同学们或倚在树旁扩音器下,或坐在池水边的石凳上,或仨仨俩俩踱步在小路上,静静地、专注地聆听这中国人创造的中国风情的天籁之音,无不为乐曲所演绎的两位古代年青恋人的摧肝裂胆悲剧而伤恸,而激愤,而同情,而沉思。</h3><h3><br></h3> <h3><br></h3><h3>小提琴本是西洋乐器,通过《梁祝》小提琴协奏曲,却奏出了中国人最熟悉、最喜爱的声音,轰动全国乃意料之中。《梁山伯与祝英台》原是中国越剧的经典看家剧目,拍过中国第一部彩色戏曲故事片,越剧艺术家袁雪芬、范瑞娟扮演的祝英台和梁山伯的艺术形象,深深刻印在广大观众心中。在上世纪四、五、六十年代,越剧《梁祝》家喻户晓,其越剧曲调也是很多人耳熟能详的。聪明的作曲家何占豪和陈钢,果敢地用越剧《梁祝》的基本曲调为主要素材,巧妙地嫁接到小提琴和各种交响乐器中去,通过精心构思,用西洋乐器演奏出典型的中国民间戏曲音乐的旋律,有力地拨动了中国民众的心弦,终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尤其是第一小提琴手演奏的变幻莫测、跌宕起伏、难度极高的华彩乐章,更为广大听众津津乐道,成为中国民族小提琴曲的不朽经典。最早执琴的俞丽拿,由此一炮而红、名扬华夏。后来,盛中国、吕思清等小提琴手,也以演奏此曲蹿红。连日本人西崎崇子,通过独奏此曲,从而跻身受中国听众欢迎的外国小提琴手之列。有的小提琴手已经仙逝,但他们留下的《梁祝》动人琴声,将恒远绵长地在中外听众心中回响,没有尽头。《梁祝》小提琴协奏曲早已传播到港澳台地区,也传播到亚洲、欧洲、美洲各国,受到普遍欢迎。在国内,音乐界视其为珍宝,随之,以高胡、二胡、琵琶、竹笛、古筝、扬琴、葫芦丝等中国乐器模仿小提琴的《梁祝》民族乐器交响协奏曲,也纷纷登堂入室,各自赢得了自己的听众。我听过一个二胡《梁祝》协奏曲,几乎误以为是小提琴,可见二胡手的高超技艺几可乱真。一首中国人创作的乐曲获得如此巨大的社会影响,被音乐界如此推崇和弘扬,受到一代又一代听众的青睐和喜爱,半个世纪长盛不衰,除《梁祝》小提琴协奏曲之外,迄今恐怕难有出其右者。</h3><h3><br></h3> <h3><br></h3><h3>我把思绪拉回当前,汽车音响里的《梁祝》小提琴协奏曲正演奏到再现部,小提琴加弱音器,重新奏出了那令人永远难忘的悲伤的爱情主题。梁山伯与祝英台,在柔美悠扬的琴声里化为彩蝶,荡入天空翩翩起舞,这正是:</h3><h3>彩虹万里百花开,</h3><h3>花间彩蝶成双对。</h3><h3>千年万代分不开,</h3><h3>梁山伯与祝英台。</h3><h3>这流淌了六十年仍历久弥新的醉美琴声,今天听来还是那么心驰神往、感人肺腑。因为它传递了中华民族的心声,它是中国艺术家用心血铸造的精品。我深信,这动人的琴声定会继续汩汩地流淌下去,流淌再一个六十年,流淌到下个世纪,一定更远、更远!</h3><h3> 2018-11于北京 </h3><h3> [本文已在报纸上公开发表]</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