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2018年12月17日,恩施广电网络公司的“餐票”被公司工会正式宣布停止使用,这个和恩施电视台员工餐票同被社会戏称为“台币”、伴随着恩施广电人日常生活多年的两种进餐券完成历史使命,正式退出历史舞台。看着剩下的两张,充满崇敬和不舍,决定留着纪念。<br></h3><h3><br></h3><h3></h3> <h3> 我只能说“伴随恩施广电人多年” ,是因为确实说不清“台币”的年龄,也记不清第一次接触“台币”是哪一年,似乎是在“三台合一”之前吧。期间,因为机构改革,“台币”也同步更新版面,进化为“电视台”版和“广电网络”版。</h3><h3> </h3><h3></h3><h3></h3> <h3> 人们称之为“台币” ,首先是因为它出自于广电部门,广电部门的公众印象自然多与“台”有关,要么广播电台,要么无线电视台,要么有线电视台。称之“币”,自是对这个进餐券的市场认可度的评价。持有这种券,可以到广电大楼周围大小餐馆和包括州委食堂、州政协食堂和州教委食堂等几个机关食堂进餐,食堂和餐馆不会关注持券人是谁。这一点,是成就“台币”流通职能的关键。广电大楼附近的生活超市和商铺的顾客中,有相当一部分都是广电员工或广电家属,给现金找零用“台币”,或给“台币”找零用现金,大家都可接受。随着“台币”在食堂、餐馆、超市、商铺的自由流通,大家可以凭券消费,逐步持券人可以到菜市场买菜,到街上打的士了。</h3><h3> 仔细一想,“台币” 和功德厚重的广电人太多相似。因为尽职尽责,赢得了尊重和认可度。同样见证了广电的历年发展,并为广电事业发展做出了明显贡献。贡献不可否认,印象不可磨灭,便随拙劣笔画,聊表敬佩和纪念。</h3> <h3><br></h3><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