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 我的十六岁“打工”经历</b></h1><h1><b><br></b><b><span style="line-height: 1.8;">引言:<br></span></b><b>去年,闲来无事,我将大半生的经历,以“老照片背后的平凡故事”为题,从自己呱呱坠地到六十“甲子”,把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回味、数落了一遍。作为一名凡夫俗子,我这不仅仅是为了怀旧,更是为了反思和记住成长过程中的酸甜苦辣,让接下来的岁月,能够过得清醒点、有趣些而已!</b></h1><h1><b><br></b><b>近日,偶翻这一至九期“老照片背后的故事”,突然间发现,其实,这中间尚有一小段空档,遗漏了我曾“打工”一年半左右的经历。于是,脑海里开始禁不住努力地翻腾、回忆着当年的情景。<br></b><b>下面,我就说给你听:</b></h1> <h1><b>旧话重提。</b></h1><h1><b>1963年,我随父母亲从繁华热闹的青岛市来到闭塞贫瘠的沂蒙山</b><b style="line-height: 1.8;">区后,丝毫没有影响我长大,没有放慢我成长的脚步。眨眼间,1973年1月,我高中毕业了,并岀脱成一米八多的大小伙子。掐指算来,小学五年,初高中四年,我仅仅接受了不足九年的粗放式农村学校教育,便拿到了一张沂南十一中的文凭,年龄上还不满16周岁。不知何故,那时的毕业季是在春节前,而不像现在都在夏季时间。</b></h1> <h1><b><font color="#ff8a00">稚气未脱的高中毕业生——十五岁半</font></b></h1> <h1><b><font color="#ff8a00">我询问了不下10个老同学,近日才淘宝般得到了这张珍贵的毕业照,在这里晒一晒吧。</font></b></h1> <h1><b><font color="#ff8a00">今年12月13日,马牧池北村邀我们部分“老马牧池人”,座谈建立村史馆事宜。风霜雪雨,物非人亦非,毕业照上的我们,都已变成了这般模样。</font></b></h1> <h1><b>世事苍茫,岁月无常。学业完成,接下来,我的生活岀路在哪里?</b></h1><h3><b><br></b></h3><h1><b>当年冬季,马牧池公社里来了征兵的,我去套近乎得知,部队首长临行安排过他,留意一下篮球打得好的苗子,优先带过去。这项运动,当年可是每个单位的龙头招牌。因为我有身高和一定的基本功,双方一拍即合。尤其对我,更是兴奋异常。然而,现实却兜头给了一盆子冷水:政策上有明文规定,我们“吃国库粮”的子女们,中学毕业后必须无条件的上山下乡,任何人都不能碰这“红线”。</b></h1><h3><b><br></b></h3><h1><b>而当时的大学生,全部是“工农兵学员”。也就是说,从工人、农民、解放军中选拔优秀者“深造”,不存在考试升学的可能。像我们中学毕业后,只有经过入厂、下乡或当兵以后,才有被推荐的资格。</b></h1><h3><b><br></b></h3><h1><b>而想直接成为工人阶级的一员,此时也已经冻结。县里规定,全部“知识青年”,等待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于是,我开始羨慕前一两年,有些伙伴们,十四五岁就参加工作,穿上了工作服,成为了工人老大哥。而那时,本来通知我可以招工去县建材厂的,我和家人都感觉年龄尚小,上完高中再说。结果,如今后悔无路可走啦。</b></h1><h3><b><br></b></h3><h1><b>莫负时光,莫负自己。</b></h1><h1><b>1973年春节前后,在家闲呆了一段时间,无聊的难受。特别是过完了年,因为公社里一直没有家属院,我们都借居在马牧池</b><b style="line-height: 1.8;">北村的民居里,与老百姓一个大杂院子,我便更显得鹤立鸡群,引人注目。一同高中毕业的庄户孩子,年龄相差很大,一些二十左右的开始结婚生子,其他同学,自然是子承父业,面朝黄土背朝天,开始到生产队里挣工分去了。从外形上看,我已是个标准的棒劳力,却一天到晚的闲晃荡,在村里实在是太扎眼啦,甚至于惹来些闲话。我自己闷得慌,父母也犯了愁。</b></h1><h3><b style="line-height: 1.8;"><br></b></h3><h1><b>凡事甭急,很快有了戏剧性变化。与我父母亲同事的贺叔叔,年后过来串门,说起我的情况来,他也说,再天天这样吃饱了没事干不行,他正带着“沂南民兵连”在新泰搞战备工程,干脆让我跟着去呗。父母亲担心我年龄小,打山洞的活干不了,他一拍胸脯说:交给我尽管放心,不会让孩子受难为的!</b></h1><h3><b><br></b></h3><h1><b>于是,不岀正月,打起行囊,不满16岁的我,摇身一变,一天民兵没当,却成为了“沂南民兵连”的一员,挤到“解放”牌大卡车上,向着110多公里外的新泰进发。这支队伍,马牧池和铜井公社各100人,协助专业人员,在新泰城北3公里处的金斗山上,打造战备山洞,储存战备物资。因为是重体力劳动,每人每月有44块钱的工资。那时,这收入已经是非常可观了,在农村一天的工分也不过值三五毛钱。当然,我加入这个行列,挣钱倒在其次,父母的工资加起来在公社里是最高的,全家衣食无忧,岀来的目的,主要还是为了别让我“闲毁了!”</b></h1><h3><b><br></b></h3><h1><b>应该说,七十年代初,我们神州大地上,尚没有“打工”这个词。八十年代改革开放,我国成为“世界加工厂”之后,才涌动起打工潮,有了无数的打工仔、外来妺。而我当年的这段经历,当地俗语叫“岀夫”,正式名称则是“沂南民兵连”。但对我个人的人生历练来说,与以后的“打工”名词倒也相符,毕竟就是到外面岀力挣钱的性质吧。</b></h1> <h1><b><font color="#ff8a00">今日新泰新貌</font></b></h1> <h1><b> 自己的青春很无奈,外面的世界很精彩!</b></h1><h3><b><br></b></h3><h1><b>随着大部队,被拉到新泰城</b><b style="line-height: 1.8;">北,一座高566.1米,山体由坚硬的火成岩构成的山脉,呈现在眼前。此山危岩怪石,形势苍古,被称为“新泰之镇山也”。我从温暖的家庭里,来到荒山野岭里;由被家人宠爱的独子少年,变为走向社会的独立打工者。直面</b><b style="line-height: 1.8;">成年人的世界,人生掀开了新的篇章。</b></h1><h3><b style="line-height: 1.8;"><br></b></h3><h1><b style="line-height: 1.8;">因为是临时工地,宿舍、食堂等生活环境,自然都是十分简陋,好在伙食不错,毕竟都要钻山洞,下苦力。贺叔叔果不食言,照顾有加,直接分配我到了维修班。其实,管工、钳工、焊工、电工……我一律不懂,只是当个小跟班,打打下手而已。但是,不进山洞,累不着也没危险,工资照拿,并安排了专门的老师傅照管着我。</b></h1><h1><b style="line-height: 1.8;"><br></b></h1><h1><b style="line-height: 1.8;">然后,过了很短时间,我又去干了更清闲自在的石子场管理员。与铜井公社的老刘俩个人,无非是过过秤,记记帐,从老百姓手里收购石子,大多时间,则躲在料场的一间小屋里,看看能找到的闲书,或听老刘谈天说地。</b></h1><h1><b style="line-height: 1.8;"><br></b></h1><h1><b style="line-height: 1.8;">再后来,工地上成立了“警卫班”,我成为了10人中的一员。一伙年轻人,搬到了工地机关附近的两间屋里,凑一起没事时,就</b><b style="line-height: 1.8;">打扑克下棋,扳</b><b style="line-height: 1.8;">手腕摔跤,侃天说地,嬉笑打闹……显得天天活力四射。屋前的山坡上,是用铁丝网圈起来的露天材料场,各型钢材、木料等堆积如山,简易室内仓库里,则是其他工程用品。我们的任务是分班守卫这片山坡。这活,四处逛逛,非常轻快,难受的是要上夜班。这是我从小第一次需要熬夜。上半宿自然好说,午夜接上班就难受啦。两个人一班,一人一片巡逻。印象深刻的是寒冷的冬季,半夜钻岀被窝,裹上黄羊皮大衣,背上“半自动”歩枪,独自游荡在料场之间。荒山野岭,四处寂静,内心里不免紧张、恐惧。躲到东北红松、白松大圆木垛间的旮旯里,看着寒星闪烁,听着北风呼啸,整个世界死寂一片,沉睡的大地上,似乎只有自己一个生灵存在。禁不住上下牙紧咬,龟缩在木垛的缝隙间,时常自己吓唬自己,总幻觉着有人悄手蹑脚地在向自己靠近。吓得把子弹推上膛,给自己壮胆,在那里一动也不敢动的熬着时间。</b></h1><h1><b style="line-height: 1.8;"></b></h1> <h1><b><font color="#ff8a00">现在的金斗山景色</font></b></h1> <h1><b>好运继续!</b></h1><h3><b style="font-size: 20px; line-height: 1.8;"><br></b></h3><h1><b style="font-size: 20px; line-height: 1.8;">警卫班的工作,于一个偶然的机会,又发生了翻转。挨着我们宿舍的“二五二工地”机关食堂缺人手,因为要交粮票管饭,而民兵连里只有我吃“国库粮”,再加上警卫班与伙房紧挨着,他们早就与我熟悉了,这差事,自然就落到了我头上。一夜间角色转换,我从警卫员变成了炊事员,搬到了与警卫班隔壁的宿舍里,与三名老师傅一屋,居住条件改善,生活条件也更好,交上九块钱、三十斤粮票管饱。几十名机关管理人员的饭菜,自然比我们民工伙房高一档次。他们工资更高,待遇也好,食堂里经常变着花样的改善生活,只需五毛钱一份的“清蒸红烧肉”等,时常上桌,星期天包水饺吃更是常态。日常工作上,也轻松愉快了许多。尹师傅是班长,年长的老陈是厨师,王师傅管面食,我的角色,自然是给他们打下手的,择菜、剁肉、烧火……干这些没有技术含量的粗活。天长日久,也慢慢地学会了几手。那时的揉面,是把几十斤发酵面粉,摊到大案板上,用一根长木杠子,我们一人一头,反复的用力压,有时把体重压上去,俩个人同时有节奏的单腿往前跳。如今我还记得那画面,有一种运动着的美!其他如包饺子、揉馒头、炒小菜以及一般的刀功,熟能生巧,逐渐地都学会了。这使我在以后的生活中,一点也不犯愁做饭,可以说是受益终生。至今还常向家人吹嘘说,我十五六岁独闯江湖,就当伙伕,学会了炒菜办饭。而现在的年轻人,有的二三十岁了,还只会煮方便面。</b></h1><h3><b><br></b></h3> <h1><b>那是一节无奈的时光,也是一段快乐的日子!吃得饱并吃得好。无忧无虑,青春阳光。年少不识愁滋味!闲空里就与机关上的人们打打篮球,汽车班里有不少年轻人,撇着淄博腔的两个维修工,是我经常泡在一起的球友。印象更深刻的,是开“黄河”大货车的杨武东师傅,他是一名复转军人,身高马大,球技颇高,对我也和气,跟着他学,我也又提高了一点水平。</b></h1><h3><b><br></b></h3><h1><b>那些偷偷溜走的时光,貌似在挥霍青春,却也丰盈了我的人生。因为都是长年单身在外,工作之余,大伙儿便扎堆啦呱,消磨那寂寞的时间。工地机关人员中,大多都是知识分子岀身的。记得夏日的夜晚,他们便都齐聚在宿舍前面那祼露的山石上坐着凉快,谈天说地,满腹经纶,回忆着过去的故事,谈论着眼前的见闻,直到深夜。我也很喜欢当个小听众,只是插不上嘴,但潜移默化地学到了不少知识,明白了许多道理。星期天的时候,食堂里开两顿饭,我们的空闲更大啦。老陈师傅是狩猎高手,喜欢带着我们上山,让我们沿着他踩好点的山峪,一路吆喝着往前撵免子,他则在特定的位置上守株待兔,往往是枪响兔亡,一举成功,回来便是大家的一顿美食,而他也喜欢喝上一杯。这些方面,他的脑子特好用。另一个爱好,是带着我们去摸鸟。天黑后,我们扛着梯子,拿着盆子,一起爬到半山腰的大水塔里,他打开手电,略施小技,就可逮住很多家雀子等。满载而归后,第二天,他下酒,我们解馋。</b></h1> <h1><b>岁月不能回头,生命也不会重启。</b><b style="line-height: 1.8;">美景永远在路上,幸福随时在我们的</b><b style="line-height: 1.8;">心里。</b></h1><h1><b style="line-height: 1.8;"><br></b></h1><h1><b style="line-height: 1.8;">虽然是打下手,正因为有了这段学习做炊事员的基础,地处新泰县城的“二五二工程处”机关食堂里,需要有人帮忙时,首先就想到了我。那里因故只剩下一个炊事员,便从工地上把我抽调下去,我摇身一变进了城。更喜人的是,好友尹作轶从马牧池中学毕业后,也来到了这里,我们俩人可以结伴一起去。负责食堂的老陈师傅,家就在城关住,每天下班后就溜号,以后干脆早饭也不来做了,放手让我俩干,他成了甩手掌柜的。处机关给了我俩一间单独的宿舍,有了独立的天地,工作上也相对说了算,一对好伙伴度过了一段自由自在的时光。共三四十人就餐,饭菜好做。业余时间,看看书报,听听歌曲,再到球场上蹦哒蹦哒,或在城里转悠转悠。星期天空闲更大,当年精力旺盛,体力充沛,我们一起骑车子南到十几公里外的新汶,北到相距二十几公里的“莱钢”,都去观景游玩过。一天天的日子,感觉惬意,舒适。与机关的人相处融洽,他们也非常关照这俩孤身在外的年轻人。当然,干这服务他人的工作,也有得罪人的时候,特别是个别纨绔子弟,因为饭菜孬好多少等,曾对我们这小临时工找过荐子。尹兄性情刚烈,年轻气盛,长得虎背熊腰,寸步不让,菜刀一拍一摔的,倒也令对方畏惧三分,再也不敢岀言不逊,无礼取闹。</b></h1> <h1><b><font color="#ff8a00">右为尹作轶兄</font></b></h1> <h1><b>时光如水。</b></h1><h1><b>这打工的日子,很快流逝了一年半时间,我先后挪动了三四个地方,干了四五个岗位。这段经历,虽然初衷主要不是为了挣钱,经济收入却也颇为可观。当时临行前,贺叔叔对我父母允诺,他给管理好钱财,每月给我20元,其余由他保管。所以,我人生路上挣到的第一桶金,在那个年代,他最终交给我父母时,自然令家人非常开心,毕竟是小小年纪,给家庭带来了额外收入,那可是一笔不小的薪酬。记得当年底,父亲就用我的工钱,马上买来一台上海“红灯”牌台式收音机,摆到了家里的当面位置上,显露岀家人们的欣喜之情。我们姊妹们</b><b style="line-height: 1.8;">至今提起来还夸我,十五六岁就能岀外补贴家用,真不容易。</b></h1><h3><b style="line-height: 1.8;"><br></b></h3><h1><b style="line-height: 1.8;">后来,我也不无骄傲的说教给下一代听,显摆自己虽然没捞着上大学,但十五六岁就能独立生活,逼迫着学到了许多实际生存本领和社会知识。不敢妄比高尔基上的那社会大学和取得的人生成就,但老来回忆,当年早早的步入成人世界,无形中令自己早熟。在以后的漫漫人生路上,不至于跌跌撞撞,摔过大的跟头。</b></h1><h3><b style="line-height: 1.8;"><br></b></h3><h1><b style="line-height: 1.8;">当然,打工毕竟是短暂的、临时的,内心里天天盼望着能尽早有个好的去向。更难熬的,还有对家的思念。因为,那时交通极为不便,百多公里的路程,需要倒两次车,大半天的功夫。记得有一次回程路上,坐车到东都后,一打听已没有到新泰的班车了,几个人只得步行近三十里路,天黑才回到工地上。另外,除去过春节时,放假统一用大卡车送回来外,那里平常是没有假期的,无特殊情况,一般三五个月不回家是常态。毕竟年轻,平常一旦闲下来,内心里对家的思念,那种滋味,更甚于成年人。</b></h1> <h1><b>岁月虽然一声不响,你却不得不感叹它一刻也不曾停留。</b></h1><h3><b><br></b></h3><h1><b>好在,熬到1974年8月份,我们这些待命的所谓知识青年们,终于盼来了县“知青办”的正式通知,组织我们去“广阔天地里”,分为6个集体户,到辛集公社的6个大队里,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我们的青春岁月,总算有了个正式归宿和盼头。以后,意想不到的是,这上山下乡的经历,成为大家参加工作的起点。</b></h1><h3><b><br></b></h3><h1><b>那年我17岁。实际上,早已在金斗山下,经受过了一年半的社会锻炼,只是不给算工龄而已。</b></h1> <h1><b><font color="#ff8a00">尘封40多年的“知识青年证”</font></b></h1><h1><b><font color="#ff8a00">如今年轻人已不知其为何物</font></b></h1> <h1><b>记得三毛说过:岁月极美,在于它的流逝。</b></h1><h1><b style="line-height: 1.8;"><br></b></h1><h1><b></b><b style="line-height: 1.8;">春花,秋月,夏日,冬雪。</b><b style="line-height: 1.8;">人生路上,或交集,或擦肩,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往事;一个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如今,45年过去,带我走向社会大舞台的贺叔叔早已离去;当年一同的打工仔们,不时传来走远的消息,尚保持联系的寥寥无几;自己也已走过人生的大半。但时光可以苍老容颜,而心却可以依然年轻。那段特殊的时光,还是那么清晰的在我脑海里展现岀来。</b><b style="line-height: 1.8;">当我今天站在岁月的彼岸回望,那些纯真的岁月,还是可以感动过往,似乎也感动了自己。</b></h1><h3><b style="font-size: 20px; line-height: 1.8;"><br></b></h3><h1><b style="font-size: 20px; line-height: 1.8;">行走红尘,如今的时光很适合回忆。 回头想来,在二五二工地打工一年半的时间,维修工、石子收购员、警卫员、伙伕等,我不仅是赚到了一笔宝贵的金钱,补贴了家用,更重要的是小小的我,在那里接触到了形形色色的人,干了许多成年人干的事,学会了一些生活中的技能,以及在社会上生存的能力。无形中,获得了许多珍贵的精神财富,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自己一生一世的路。</b></h1><h3><b style="font-size: 20px; line-height: 1.8;"><br></b></h3><h1><b>人如浮萍,命不由人。</b></h1><h1><b>我们这一辈,可以说先天不足,营养不良,历经坎坷,比起后代们的成长环境来,我们的青春是无奈和不幸的。没有受过正规高等教育,可以选择的人生道路非常狭窄,甚至于打工期间,连一张照片也没有留下。与当今的互联网时代而言,天上人间。但是,伴随着40年前改革开放的春风,我们享受着随之带来的精神和物质生活成果,若</b><b style="line-height: 1.8;">比较长辈们那</b><b style="line-height: 1.8;">政治挂帅的一辈子来,我们的后半生,又是无悔和幸运的!</b></h1><h3><b style="line-height: 1.8;"><br></b></h3><h1><b>人是时代的产物。个体的任何经历,包括我这岀夫的日子,都是时代和命运的一种赠予。感恩!</b></h1><h1><b style="font-size: 20px; line-height: 1.8;">今天,恰好是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日。短短几十年,国家和我们每个人,都发生了翻天覆地巨变,举世瞩目。致敬!</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