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冬,走进湖南省博物馆

慕榕

<h3><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湖南省博物馆历经了五年多的升级改建,于2017.11.29对外免费开放。</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近日,路过长沙,选择去参观焕然一新的省博。</span></h3> 展馆二层 <h3>  参观的顺序是乘电梯先到二楼,三湘历史文化陈列分三大主题:家园、我从哪里来、生活的足迹。</h3> <h3>270度球幕和水平放置的湖南的电子地图,同步放映,形象地展示了史前地貌和变迁。<br></h3><h3><br></h3><h3></h3> <h3>据说湖南人十之八九来自江西</h3> <h3>湘乡岱子坪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距今4500~4000年)的红陶鬶</h3> <h3>这是一件战国时期虎钮錞于</h3> <h3>1963年宁乡炭河里出土的商代“癸冉”提梁卣,卣是古代盛酒器。</h3> <h3>大禾人面纹方鼎,中国唯一的以人面纹饰的青铜方鼎,属于商代晚期。1959年宁乡县黄材寨子山出土。此鼎以人面为饰,结合兽角、鸟爪特征,被认为是传说中“有首无身”,贪吃的饕餮类怪神;腹内有“大禾”铭文,祈祷谷物丰收。</h3> <h3>非常有意思的是相邻两侧的人物表情、面颊大小各异。<br></h3> <h3>商代,三羊纹铜鬲,煮粥器。袋形腹,能扩大受火面积。高代晚期,袋腹逐渐锐化,演变为盛粥器,并饰有精美的花纹。</h3> <h3>商代豕形铜尊,1981年湘潭九华船形山出土</h3> <h3>流落海外的相似件,象尊</h3> <h3>铜镈</h3> <h3>1959年出土于宁乡县老粮仓师古寨山顶象纹铜铙,商代打击乐器。</h3> <h3>商“皿而全”铜方罍,盖内、器内分别铸有“皿而全作父己尊彝”“皿作父己尊彝”铭文。整器集立雕、浮雕、线雕于一身,是迄今所见最大的方形罍。</h3><h3>非常令人感动的是器身自1919出土桃源后,流失海外近百年,2014年洽购入藏,才能盖身合一,完罍归湘。</h3> <h3>自古湘女多情,可以想见束腰的装扮的仕女们当年是何等风姿绰约。</h3> <h3>智慧在民间,古人这样的双灶设计,大大提高了烹煮效率。</h3> <h3>唐,陶灶</h3> <h3>元青花,玉壶春瓶。(1956年常徳窖藏出土)</h3><h3>酒具,瓶腹部中间头戴凤尾高冠,身着甲袍的武将是蒙恬,后立武士双手握书有“蒙恬将军的大旗。一武士抓一跪着的俘虏,另一武士似在汇报。瓶身点缀怪石、篱笆、花草等,此器质地细腻、釉色匀称、着色纯正、画艺高超,实为元青花之精品。</h3> <h3>元,青花(大食盘),1956年常德窖藏出土</h3> <h3>西汉“剌庙”牛形铜灯,1953年长沙桂花园出土</h3> <h3>东汉,胡人形铜吊灯</h3> <h3></h3><h3>西汉彩绘漆屏风 长方形屏板,下装横出屏足。髹漆彩绘,正面红漆地上以浅绿色油彩绘简约纹样,中心绘有谷纹璧,周围绘几何方连纹,边缘绘菱形图案。背面黑漆地上用红、绿、灰三色油彩绘云纹和龙纹,龙作飞腾状,绿色龙身,朱色鳞爪,云纹缠绕,呈腾云之势,边缘绘菱形图案。体量较小,制作亦比较粗糙,可能是仿实用屏风而作的随葬明器。这是目前所见保存完整的汉初彩绘漆屏风实物之一。<br></h3><h3></h3> <h3>南朝,铜舞蹈俑,1983年津市孽龙岗出土。</h3> <h3>茶具</h3> <h3>茶文化,绵绵情话</h3> <h3>苗族服饰</h3> <h3>侗族清代服饰、芦笙</h3> <h3>瑶族风情</h3> <h3>这是座完整的来自怀化会同的两层楼民居。馆内工作人员介绍,这栋民居来自怀化会同,包括屋内的陈设,都是完整不变样地从当地搬到省博,让大家了解湖南人当时聚居的生活情形。</h3> <h3>女书,湖南江永流传一种只在女性范围内的神奇文字,内容多从女性角度描写婚姻家庭、个人情感、歌谣谜语等,用纸书写或绣于布帕,被认为是目前所见唯一的女性文字。</h3> <h3>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h3><h3>1996年10月,建筑工人在长沙走马楼一处工地的古井内,意外发现了大量的简牍。考古人员小心翼翼地拨开泥土,下面露出一束束棕灰色或深褐色的竹木简,它们纵横交错,数量惊人。现主要收藏于湖南长沙简牍博物馆,数量有十几万枚,它们记录了中国古代三国时期吴国的档案资料。<br></h3> <h3>蔡锷将军,中华民国初年的杰出军事领袖。他苍劲有力写就的诗句,我们至今犹如听到他振聋发聩呐喊!</h3> 展馆三层 <h3>  拾级而上,我们来到了三层,这里陈列了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h3> <h3>1972~1974年发掘的长沙马王堆汉墓,是20世纪世界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保存完好的墓葬结构及丰富的随葬品,是汉代生活方式、丧葬观念的完整呈现。700余件工艺繁复的精美漆器,反映了汉代<span style="font-size: 12pt; font-family: Helvetica;">髹漆业的鼎盛发展;500多件织精绣美的丝织衣物,力证了西方文献中“丝国”的记载;逾50篇“百科全书”式的简帛文献,传承了先哲们的学识与智慧;诡谲奇幻的彩棺帛画,蕴含了汉代的升天幻想及永生渴望;宛如梦中的(辛追)千年遗容,创造了人类防腐技术的奇迹......</span></h3><div><h3><span style="font-size: medium;">马王堆汉墓是人们了解2200年前社会风貌的窗口,被誉为汉初历史文明的标杆,展示了中国汉代在经济、天文、地理、历史、哲学、艺术、医生等方面所成就的辉煌,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历史见证,是世界文明的宝库。</span><font face="Helvetica"><br></font></h3><h3><br></h3></div><h3></h3> <h3>马王堆三座汉墓的示意图,这里曾埋葬了汉初长沙国丞相驮候一家人。一号墓为驮候夫人辛追墓,下葬时间约汉文帝死后的元元年(公元前163年);二号墓是驮候利苍墓,下葬时间汉高后二年(公元前186年);三号是他们的儿子利稀墓,下葬时为汉文帝前元十二年(公元前168年)。</h3> <h3>黄褐色对鸟菱纹绮地“乘云绣” 材质:丝 年代:西汉 来源:1972年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尺寸:长39厘米,宽34厘米 服饰用料。该绣品以绮作绣地,图案为纵向的连续菱纹,再在菱纹内填以横向的花纹,每组三层,分别为对鸟和两种不同的菱花。图案中几何纹、植物纹和动物纹相互交替分布。对鸟飞翔在朵朵云气之中,瑞草花卉枝叶蔓生,菱形耳杯纹连续紧扣。线条配置匀称,画面生动活泼。刺绣花纹主要为朱红、浅棕红、橄榄绿三色丝线绣出带有眼状的桃形花纹和云纹,遣策称之为“乘云绣”,寓意“凤鸟乘云”。 绮是平纹地起斜纹或浮长花的素色提花丝织品。以绮为绣地,织纹和绣纹交相辉映,更显华贵。专家研究推测,当时应有提花束综装置的织机才能达到织造要求。<br></h3> <h3>素纱单衣</h3><h3>辛追墓出土,右衽(衣襟)、直裾(前襟),重量仅为49克!汉代文献描述其薄如蝉翼、轻若云雾。多数学者认为它应穿在绵袍之外,既可增其华丽,又具朦胧美感;也有人认为是内衣(我同意这个说法)。</h3><h3>这是迄今所见最早、最薄、最轻的服装珍品,是西汉时期纺织巅峰之作,代表了汉初养蚕、缫丝、织造工艺的最高水平。</h3> <h3>朱红菱纹罗丝绵袍</h3><h3>辛追墓出土。交领、右衽、曲裾,以朱红菱纹罗为面料,素绢为里、缘、内絮丝绵。上衣下裳相连的袍服在汉初贵族妇女中广为流传。</h3> <h3>云纹漆案上的食具</h3><h3><br></h3> <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双层九子漆奁 材质:漆 年代:西汉 来源:1972年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尺寸:高20.8厘米,直径35.2厘米 梳妆奁。专门放置梳妆用具的器物。器身分上下两层,连同器盖共三部分。盖和器身为夹纻胎,双层底为斫木胎,器表涂黑褐色漆,再在漆上贴金箔。金箔上施油彩绘。盖顶、周边和上下层的外壁、口沿内以及盖内和上层中间隔板上下两面的中心部分均以金、白、红三色油彩绘云气纹。其余部分涂红漆。上层放置手套三双,丝绵絮巾、组带、绢地“长寿绣”镜衣各一件。下层底板厚5厘米,凿凹槽9个,槽内放置9个小奁,内放化妆品、胭脂、丝绵粉扑、梳、篦、针衣等。<br></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 <h3>博具 材质:漆 年代:西汉 来源:1974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 尺寸:博具盒边长45厘米,通高17厘米 博是古代一种争胜负、赌输赢的游戏。先秦时期已经流行,汉时尤盛。据目前考古发掘报道,已出土30余件古代博具实物(包括冥器),其中7件出自战国、秦代墓葬,20多件出自两汉墓葬。 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这套博具,较为完整。可贵的是,能够与同墓出土的一份“遣策”(登记随葬品的简册)记录相对照,使我们了解到博戏用具的一些情况。主要有:博局(棋盘)、其(棋子)、筭(suàn)(筹码)、采或焭(qióng)(骰子)、刀、削和小铲等,并且用博具盒盛放。这套博具精美异常,放置在特制的漆盒内,有1件方形髹(xiū)黑漆木博局,用象牙条嵌出方框和曲道。12根象牙箸状长筹码,30根象牙箸状短筹码,12枚象牙大棋子,18枚小棋子,1件小木铲,1个象牙削刀和1件环首角质刻刀。博具盒平面呈正方形,盒面上施用所谓“锥画”技法装饰,即针刻出飞鸟及云气纹,其间还朱漆描绘几何纹。博局即玩六博的棋盘,亦呈正方形,上用牙条镶嵌出中心及四周方框,作L形或T形的十二个曲道及四个飞鸟图案。盒底设有长方形、方形和椭圆形的小格以放置棋子等物品。博戏要掷采(即骰子),但盒内没有发现骰子。后来,在清理中,在一件双层六子漆奁(lián )中见到了骰子。骰为球形十八面体,木质、髹(xiū)深褐色漆,径4.5厘米,正适合放在博具空出的小格里。骰子十八面体,除十六面分别刻出一至十六数字,其中相对的两面,一面刻篆文“骄”字,另一面刻“妻畏”字。补上这一枚骰子,可以确认这是一套博戏用具。<br></h3> <h3>帛书《五星占》(局部)</h3><h3>长221厘米,宽49厘米,利狶墓出土</h3><h3>现存最早的天文著作,分占文、行度表两部分。</h3> <h3>帛书《天文气象杂占》(局部)</h3> <h3>T形帛画,为出殡时引作前导,入葬时覆盖在内棺上的“铭旌”。</h3><h3>帛画分天上、人间、地下三部分。天上描绘金乌(太阳,我数了一下是九个)、蟾蜍(月亮)、烛龙、飞龙和司阍(天国守门神)等;人间描绘轪候夫人在三个侍女簇拥下缓缓升天,她的家人在祭祀;地下描绘巨人托举大地。整帽帛画用浪漫的手法表达了古人对人国的想象和对永生升天的追求。</h3> <h3>黑地彩绘棺 材质:木 年代:西汉 来源:1972年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尺寸:长256厘米,宽118厘米,通高114厘米 黑地彩绘棺为马王堆一号汉墓木椁中出土的四层木棺中的第二层,棺内涂朱漆,右侧板内壁中上部的朱漆面上,有黑漆勾出的奔马和人,笔画草率,勉强成形。棺的外表,以黑漆为地,彩绘了复杂多变的云气纹,以及穿插其间、形态生动的许多神怪和禽兽。 黑地彩绘棺上的花纹,除盖板四侧边缘满饰带状卷云纹外,五面的四周都有宽15厘米以流云纹为中心的带状图案。盖板和左、右侧面的云气纹均为六组,上下两列,每列三组;头挡和足挡上的云气纹则均为四组,上下两列,每列二组。在画面上出现最多的,是一种面部似羊非羊,似虎非虎,顶竖长角,兽身有尾的怪物。这种怪物,往往衔蛇操蛇,也有袍服人立的,但四肢似猿,手足不分。过去在长沙、信阳等地的楚墓中,曾经发现有口吐长舌、头有鹿角、两手操蛇的木雕怪物,一般认其为辟邪的镇墓兽,形象与此不无相似之处。楚人既“信鬼好祀”,江湘又“多怪神”,当时的统治阶级梦想死后升仙,在棺上图画许多“载蛇”的怪神是很自然的。 黑地彩绘棺上所绘的百个图像中,有怪神、怪兽、仙人、鸾鸟、鹤、豹,以及牛、鹿、蛇等十余种形象,其中怪神或怪兽最多,占总数的一半以上。这些神怪和禽兽形态各不相同,描绘得栩栩如生,变化多端,在云气间安排得十分得体,富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表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和熟练的技法,是研究当时绘画艺术的重要材料。<br></h3> 展馆一层 <h3>  跟随志愿者讲解员,我们到达一层,那里存放着距今2200年的辛追夫人的遗体,保存完好,十分清晰。怀着敬畏之心,没拍照片。</h3> <h3>  走出省博,回望时发现这个建筑居然没有“湖南省博物馆”的字样,据说是题字还没审批下来,希望下次可以看到不同凡响的题字。</h3> 再见,等我回来 小贴士 <h3>每周一闭馆</h3><h3><ul><li>可以上网预约,我去时参观人不多,“未预约参观通道”也寥寥几人,平常日子去不用预约<br></li><li>照相时别用闪光灯,我全程手机拍摄<br></li><li>记得带上身份证<br></li></ul></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