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外婆

施恕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font-size: 20px;"><b><u><font color="#167efb">又到清明雨纷纷,</font></u></b></i></div><i><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font-size: 20px;"><b><u><font color="#167efb">外婆仙逝已四十。</font></u></b></i></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font-size: 20px;"><b><u><font color="#167efb">慈祥笑容今犹在,</font></u></b></i></div><u><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font-size: 20px;"><b><u><font color="#167efb">点滴追忆祖孙情。</font></u></b></i></div></u></b></i></h1> <h1><b> <br></b><b> “ 婆奶奶”,这是我们大岗人对外婆的称呼。因为我的祖父母、外祖父在我未出生之前早已过世,所以婆奶奶成了疼爱我们姊妹的唯一祖辈。<br></b><b> 我的外婆出生于清朝光绪末年,外婆的娘家当时是大岗镇的一个富裕资本家。在我的舅舅和母亲尚是幼儿时,我的外祖父就不幸夭折,守寡时的外婆其时才二十多岁。民国时期的旧中国封建文化依然占据着统治地位,裹着小脚的外婆听天由命,只是凭着自己在娘家兄弟家的帮工,独自抚养着一双儿女,并供兄妹俩先后读完小学。抗日战争后期,我的舅舅十五岁时接受了共产党组织的引导,瞒着外婆偷偷离家参加了八路军。抗战胜利后接着又是解放战争,在参加抗美援朝的战斗中舅舅身负重伤,外婆与舅舅失去联系三年多。外婆在思儿的绝望中做了最坏打算的安排,经我的姑母介绍,将我的父亲招赘为婿。后来舅舅伤好复员回家,在大岗镇任公职并成家,于是我的母亲成了新中国第一代“下放知青”随我父亲回到了农村生活。<br></b><b> 外婆擅长家庭的烧煮烹调和针线活。据母亲回忆,大资本家舅爷爷一大家子几十口人的三餐全由外婆主厨安排。我小时候也曾看到舅舅一家的饭菜全是外婆烧煮。我家姊妹们所穿的衣服也多是由外婆缝补做好后让母亲带回乡下来的。<br></b><b> 让我津津有味的还有婆奶奶腌制的“蒸咸菜”(大冈土语),后来我知道就是市场上有卖的梅干菜。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每年中秋节后,外婆就开始张罗着腌制“蒸咸菜”。原料菜是农民专门长的一种长棵子青菜,每年深秋菜农们都会运上一船菜在大冈镇河面上吆喝,也有熟悉外婆家的老菜农直接挑一担青菜上门来卖,此时,外婆便开始忙碌开了。她一边组织清洗、晾干,一边准备腌制的辅料及器具。每年这几百斤菜的腌制、晾晒、切碎、装坛,最后成品咸而不涩、干而不老,宜生宜熟宜久放食用,技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上好的咸菜成了舅舅一家七口人常年的主要佐菜,我母亲也经常通过外婆拿回许多蒸咸菜,于是在我早晚稀薄的粥碗里多了许多香咸的“蒸咸菜”。参加工作和成家后,我常常惦记着美味的“蒸咸菜”,多次从商店里、市场上买回梅干菜,可炖出来的味道总是不及外婆的好吃。<br></b><b> 外婆十分疼爱她的孙子孙女们。小时候只要我去大冈舅舅家,外婆一定首先张罗个黄烧饼让我吃下去。1978年秋,我接到财校入学通知书后,父亲带我到外婆处报喜。见我成功跳龙门,外婆笑的合不拢嘴,七十岁的老人家亲自冲了浓浓的白糖茶端来让我喝。其时,极为高兴的外婆那么慈祥、开心地看着喝茶的我,宛如苍穹中的一轮明月,倾泻的希望光芒让我终生难忘。<br></b><b> 外婆一生讳疾忌医,从不去医院看病, 也从不服药。记得六七十年代共和国推行全民防治疟疾,社队医护人员统一配送药片等到每户每人,外婆接过分配给她的药片后连声“感谢共产党”,待外人离去后便顺手将药片扔进了房前的阴沟里,她自信听天由命。一九七九年冬,外婆患病卧床不起,她自感时日不多,便向我的舅舅舅妈妥妥的交待了后事不久便驾鹤西去,享年七十一岁。<br></b><b> 算来外婆离开我们已四十年了,我永远怀念婆奶奶。</b></h1> <h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i>上面是我舅舅的照片,他曾是老八路、志愿军战士。</i></b></h1><p><br></p> <h1><b><i><font color="#167efb">舅舅和母亲生前的一次宴席留影</font></i></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