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h3><h3></h3><h3> 12月9日,读《跟着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1~6页,收获了两个观点: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真正的教育就是帮学生热爱生活,帮助学生感受世界的永恒。为了爱孩子,我们做教师;做什么样的老师——做帮助孩子热爱生活、感受世界的教师。读闫学的自序,感受到了别样的教育,不禁自问:什么是和谐发展的人?是着眼于全人的发展,还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希望,在苏霍姆林斯基那充满爱的教育中寻找教育的真谛。
12月10日,读《跟着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3~11页。苏霍姆林斯基十分赞成谈心般的上课方式,他在备课时总会明确告诉自己在同谁说话,备课时总能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出发,而让我颇为惊讶的是,在他上课的时候,校长竟然举起手来要求回答问题。这种直接触及学生理智和心灵的教育,就是真正的艺术。如何达到这种谈心般的无痕教育呢,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除了读书,再没有更好的办法帮助我们成为更好的老师,成就更好的自己。
12月11日,读《跟着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12~23页。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和谐教育,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富。例如: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是否具有绘画的天赋;爱调皮的孩子,是否具备惊人的运动天赋;那个安静的女孩,是否有一双巧巧手。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发展的人,他们身上所具备的潜能,是否被开发,作为教育者,可否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成长空间和平台?苏霍姆林斯基的“家庭实验室”,成就了多少学生,帕夫雷什中学教师开展的的各学科之间“争夺”学生的竞赛,那些自发成立的数学小组、生物小组、文学创作社,以及下一次家长会上要朗读的学生自己创作的诗歌,该是多么的让人期待。和谐教育,就是全人教育,就是让每一个孩子都发展的教育,也就是发现了每一个孩子内心的财富的教育。期待这样的教育……
12月12日,读《跟着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24~31页。美的课堂不仅仅是对学生的召唤与吸引,更应是一种释放与激发,是使学生自由驰骋于思维的无限世界中;课堂不是一座禁锢与控制学生的华丽建筑,它应是一个没有边界的星球,有着适合任何一种花朵开放的土壤,而教师就是一个帮助学生看到自己具备这种潜质的人。课堂,是一个需要智慧的地方。真正干扰课堂的不是猫,而是教师本身。
12月13日,读《跟着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32~42页。我们工作的对象不是布料,而是有血有肉、有敏感而娇嫩心理的儿童。面对学生,我们的课堂不能一成不变,而要时时寻变;不能只关注教材,而要关注学生的思维。不管我们从事什么学科的教学,首先都要成为语文教师,丰富自己的语言,从而丰盈自己的课堂。
12月14日,读《跟着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45~65页。印象最深的是苏霍姆林斯基写给教师的遗嘱:要教导学生把他人的欢乐和忧虑变成自己切身的欢乐和忧虑,要在学生身上形成一种最高尚的需要——需要他人,就让人成为学生精神世界里最可宝贵的珍宝吧。与孩子一起承受风雨,享受快乐,只有有了这种感同身受的体验,才能真正读懂儿童的世界,走进儿童的情感,才能做教师的同时,做好教育。
12月17日,读《跟着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66~69页。苏霍姆林斯基喜欢给孩子们朗读童话、诗歌,还有自己创作的一些小故事。白天,他们一起到瓜园、果园劳动;黄昏,他们一起坐在铺满落叶的树林深处,树叶在飒飒作响,微风轻轻吹拂,夕阳洒在如茵的草地上。孩子们听得那么入神,大家一起编故事,写诗歌,一起感受大自然的美,感受语言创造的美。不知何时,星星悄悄出现在深蓝的夜空,他们仰起头,一起感叹宇宙的无限和永恒。多么美丽的教育童话,我们能做的太多了,讲故事、读诗歌,一起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可我们又做的太少了……
</h3><h3><br></h3><h3></h3><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