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谜威尼斯》之三——威尼斯拾翠

一天到晚旅游的鱼

<h3>有人说威尼斯就是条臭水沟,两边的建筑破旧不堪,毫无文章所描述那样美感。其实凡是古老又能延续至今的东西,必定有其独特的故事,经历战争、强盛、文艺复兴、水患等等的这座城市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走近解读它需要思考、慢慢用心触摸、需要细细品味。</h3> <h3>来到威尼斯,映入眼帘的首先就是水和桥。400多座形状各异的桥,是威尼斯的一大特色。如果把曲径通幽的水道比作五线谱,那星罗棋布的桥与桥下行驶的无数小船,就像由工匠、船工们谱写的一个个音符,这首浪漫、优雅、迷人的“交响乐”几千年来一直飘荡在威尼斯的上空,令人陶醉回味。</h3> <h3>威尼斯的桥梁建造局限于狭窄的空间,只能根据河道宽窄以及房屋间缝隙来造桥,于是乎这些高高低低的拱桥,让威尼斯的漫游变成在“上上下下”的律动中探寻,想象着桥的那边是什么,或是供歇息的小广场,或是一户人家的小花园,或是一条弯曲的水道,或是某宫的停船码头。</h3> <h3>桥的样式五花八门:石桥、木桥、铁桥;桥的护栏也花样百出:石柱、铁枝、石铁混合、木铁混合、单层、多层;建筑风格各有不同:古希腊风格、古罗马风格、巴洛克风格、哥特风格等等,但没有一种风格能够占据绝对主导地位,也证明西方国家因为战乱使其建筑呈现多样性。</h3> <h3>虽然和中国乌镇一样以拱桥为主,却有着不同的感受。乌镇以石拱桥为主,建筑风格以汉族文化为主流,而且与环境相互相成,与周遭的房屋建筑形成一个呼应,相对比较统一和谐,而这些极具个性的桥则为威尼斯平添了不少生气,原本狭窄的空间变得趣味不穷。</h3> <h3>到处都是桥上行人匆匆,桥下船过留痕。桥,是威尼斯的主要元素,材质、造型、风格各异的桥,搭建在不同的水道和房屋之间,构成一幅幅千岩万壑的图画。桥,是最佳观景台也是舞台,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船上看你。看,从水巷深处摇出一艘贡多拉,仿佛从历史穿越而来;演,威尼斯人、游客每天都上演不同的剧目,供人观赏。</h3> <h3>其中的佼佼者当属之前提及的叹息桥和大运河上的四座桥,它们不仅仅见证了威尼斯的荣辱兴衰,也是众多艺术家创作的灵感来源,我们的探秘之旅就从桥开始吧。</h3> <h3>首个目标是里亚尔托桥(Rialto Bridge),威尼斯大运河上“三最”:最宏伟、最古老、最重要的单孔石拱桥。据说它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低拱桥,从水路进出威尼斯远远就能看到这座通体白色的“大桥”;它位于威尼斯的正中央,无论是你走陆路还是水路前往圣马可广场,这里都是必经之路。</h3> <h3>桥上桥下有许多小店铺,虽然店面狭小,但橱窗精美,陈列着传统的威尼斯面具,以及彩色玻璃制品等各式物品。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中有夏洛克之问:“里亚尔托桥可有什么动静?”,可见莎士比亚时代的里亚尔托桥,已经是威尼斯的商业重地,而且是威尼斯商人眼中引领市场潮流的风向标。</h3> <h3>里亚尔托桥由最开始的木桥,到白色大理石桥,见证百余年以来威尼斯的荣辱兴衰。</h3> <h3>立足于此,俯瞰大运河上川流不息的船舶、两岸熙熙攘攘的人群、热闹非凡的繁荣商贸,仿佛仍能听到夏洛克、鲍西娅和安东尼奥在此的对话。</h3> <h3>一天人肉GPS发生“故障”,小伙伴们糊里糊涂地走错方向,于是坐在一座教堂前的台阶上翻看地图,猛一转头,发现旁边有座看似透明的玻璃桥,现代高强轻质的钢材和钢化玻璃,居然还有机械升降机,现代简约风格与周边环境完成格格不入。很好奇威尼斯人怎么会建这么一座如此现代化的桥梁呢?</h3> <h3>依照我们好学的态度,立马查资料,原来它是宪法桥(卡拉特拉瓦桥 Calatrava Bridge),威尼斯大运河上最年轻,也是全城唯一一座现代风格的桥梁,连通了罗马广场与路西亚火车站,据说此桥并非现场建造,而是建好的大桥主体用一艘大型驳船运到现场安装,而且因为桥面相当陡峭,不方便老年人或残疾人上桥,于是又在桥上安装了一个机械升降装置。</h3> <h3>很奇怪,走习惯了威尼斯的古老石桥,面对这座钢化玻璃桥时,内心竟然是抗拒的,下意识认为威尼斯本应该不应该出现现代化的事物,它是古典而高贵的代名词。难以想象当时的威尼斯人花费了多长时间去适应它。无论如何,现在此桥已经坐立在此,虽说建造过程中备受很多反对派的非议,但这座桥不仅仅为提供交通便利,也为威尼斯这座古老的城市增添一丝现代化的气息。</h3> <h3>而我们则误打误撞地找到了位于拉特拉瓦桥旁边的水上巴士1号线的始发站,这是一条沿着大运河运营线路,全长3.5公里,途径50座豪华宅邸、6座教堂,可以说威尼斯最精致的景观都集中在这条航路上,据说007詹姆斯·邦德的影片在此取景。强烈推荐大家今后去威尼斯可以选择乘坐1号线沿途游览,但千万要谨记船票有使用时限,如果沿途游览超过时限则需要补票。我们就因为迷恋风景,匆忙间乘船不仅仅坐错方向还超时,结果被检票员“抓起来”,呵呵,不过威尼斯人真心不错,耐心地和我们解释清楚,原来1号线是环线,终点站即始发站。</h3> <h3>于是我们一路乘坐巴士慢慢驶离威尼斯主要水道,来到城郊外的造船厂,经过外水道,竟然看到威尼斯内陆。一路上心里一直在打鼓,不知道下一个点在哪里?不知道该在哪个站下船?好不容易看到似曾相识的建筑,一商量决定在民宿附近的码头下船,接着又搞不清楚船将在哪一边停靠,于是兵分两路,一左一右,死死的盯着两岸的建筑,一发现靠近民宿码头,立刻找到下船的方向,哎呀,经历数个小时终于回到温暖的“家”,又紧张又兴奋,远比按部就班多了那么一点刺激和惊艳。</h3> <h3>已经接近陆地位置了。</h3> <h3>水面上架设的是轻轨,可以从威尼斯到意大利其他地方。</h3> <h3>说到惊艳,要说说黄金宫Ca'd Oro,这座面对运河外墙以贴金装饰闻名的哥德式风格建筑,几经易手现在已经成为美术馆,馆内收藏了威尼斯画派从14世纪到18世纪的绘画珍品,以及许多拿破仑征服意大利期间从威尼斯教堂掠走的文艺复兴时期珍品。原本只是因为LP上介绍来瞧一眼,走近发现虽然已无往日金碧辉煌的风采,但馆内展品是集欧洲绘画艺术之大成,在这等艺术熏陶下,人不知不觉地回到了十几世纪的年代。而这座建筑吸引人的第一眼则是它精致的窗棂,象一个结婚蛋糕的花边。阳光穿过窗棂,一朵朵“窗花”投射在室内,与窗棂形成一个对照,就像一幅画似的。站在二楼露台上,看着大运河上船来船往,就这么静静地吹着风,一边观赏着运河美景,一边感受着来几百年来的艺术氛围,真乃享受啊。</h3> <h3>黄金宫内庭</h3> <h3>黄金宫内雕塑</h3> <h3>弱水三千只取一瓢,艺术馆里的艺术品多以宗教故事为题材。</h3> <h3>从黄金宫外的大运河</h3> <h3>必须承认,团队里只要有一个吃货,全体队员就会在吃货的道路上义无反顾、勇往直前,从一大早睡眼朦胧时,吃货们就会在小客厅里商量着当日的觅食路线。打听到一家网红咖啡店,不知道转了几个弯,过了几座桥,穿过几条Calle,正当大家迷失在威尼斯的横街窄巷里的时候,吃货的直觉,猛一回头,蓦然回首就在转角处,于是乎如饥似渴地冲进网红早餐店。咖啡的浓香伴随着烤面包的香味弥漫在十几平方的小店里,没有椅子,只有靠在橱窗边上的一排架子充当桌子,人们三五成群,一手一杯咖啡一手一个香脆的牛角包,站着享受着美食。</h3> <h3>我们几个大乡里馋得恨不得把柜台里的蛋糕点心牛角包一样一份,当地人看到我们这样子,都主动把“桌子”让给我们,太不好意思了,不过没关系,好吃就是硬道理。有点担心那么多人先吃后付,店员们记得住那么多吗?哎呀,真是多虑了,人家门清!之后也尝试过其他小店的咖啡和牛角包,只有这家是最好的,网红有道理啊,真心推荐。</h3> <h3>吃饱喝足继续闲逛,对了,此行的关键字就是闲逛、探秘。</h3> <h3>许多人应该知道法国印象派画家克劳德·莫奈的《睡莲》,莫奈擅长光与影的色彩描绘,他曾在威尼斯创作了许多著名的画作,其中《威尼斯大运河》创作于1908年,莫奈总是对妻子说:“威尼斯太漂亮了,不好画。”他对再现威尼斯的著名景点没有兴趣,而擅长捕捉光线及其在水面上的反映。</h3> <h3>小伙伴特发奇想要探秘当年莫奈创作《威尼斯大运河》的地点,于是某日傍晚时分,四个中国人出现在大运河边上,他们急匆匆地一边走一边看着太阳,一边看一边拿着手机比对着,一边比对着一边慢跑着,终于在大运河边某处停了下来。哈哈,终于找到了,打卡留念!此情此景,我们无法揣摩着当时画家的心情,但能感受到他不仅仅用眼睛捕捉落日余晖的影调,更是用心感受大自然与建筑相得益彰的神奇。向大师致敬!</h3> <h3>同样我们也找到了当年莫扎特在威尼斯的住所,虽然现在只是一栋不起眼的房子,但要知道这里曾诞生多少优美的乐曲让无数人为之而陶醉。</h3> <h3>威尼斯的秘密隐藏在一栋栋不起眼的房子里,隐藏在一条条河道里,隐藏在一个个转角处,如果你有机会来到威尼斯,可以也来一次探秘之旅,远比景点打卡更加乐趣无穷。</h3> <h3>威尼斯是一个别致的地方,城内任何车辆都无法进入,仅有的交通工具就是船。由此造就了水城的特殊风光。威尼斯的船就像公共巴士一样,具有固定的线路和停靠站点,这里有一种轻盈纤细造型别致的小船,一直是威尼斯人的代步工具,这种船有一个特殊的名字叫作贡多拉“Gondola”。它是意大利威尼斯特有的和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划船,船身全漆黑色,由一身穿条纹水手服头戴草帽的船夫站在船尾划动。贡多拉长约12米、宽约1.7米的黑色平底船,装饰华美,两头高翘呈现月牙形,钩嘴形的船头可以方便地探索桥洞的高度。贡多拉的整个船头呈“S”形,船头包着钢皮,船尖上带有6个钢齿的铜饰,象征威尼斯总督的帽子。乘坐贡多拉游历威尼斯大小水道也是探秘威尼斯一种最传统的方法。</h3> <h3>11世纪是贡多拉最盛行的时期,时至今日一些船厂仍旧在制造并修理这种小船,使得这种古老的威尼斯传统得以流传至今。自1562年政府颁布禁令不准在船上施以任何炫耀的装饰,所有的贡多拉都被漆成了黑色,这一传统一直被保持了下来。如今也只有在每年的9月第一个周日下午贡多拉传统划船比赛时才会被装饰成花船,即雷戈塔·斯多利卡(Regata Storica)划船比赛,有机会可以来看看花枝招展的贡多拉啊。</h3> <h3>贡多拉船身狭窄,首位翘起,最适宜在狭窄的水巷中行驶,它那自然奔放的船头,则充分体现了工匠的想象力。贡多拉水上旅游一般是40分钟80欧元,四至六人一条船,似乎有点贵。随着船夫的摇桨,我们慢慢驶入威尼斯建筑群的水道,船在两侧高大的古宅之间滑行,眼前一栋栋饱含沧桑的建筑就像一幅历史的卷轴慢慢展开,仿佛回到文化复兴时期。忽然听到有声音回荡,等到转弯口时才看到是相向而行的另一艘贡多拉,大有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感觉。游客们彼此打手势招呼,热心的船夫会介绍沿线的建筑,比如这里是莫扎特年轻时住过将近一年的地方等等。一会儿又有几只贡多拉交汇,彼此都井然有序而互相谦让,丝毫不会因为河道狭窄的造成“堵船”现象。</h3> <h3>有些游客雇了乐手和歌手,边坐船边听着意大利的歌剧,不仅仅自己在享受,还给周围的游客们也带来了愉悦和享受,大家都为歌手的激情高歌而鼓掌!歌声、掌声、笑声通过河道传遍了整个威尼斯。</h3> <h3>坐在贡多拉上看威尼斯视觉上与平时走在巷道上看完全不同。</h3> <h3>帅哥船夫</h3> <h3>当贡多拉驶入大运河时,正值太阳西下,最美的夕阳照射在大运河时,贡多拉上的我们完全被迷住了。位于圣马可广场对面的圣乔治马焦雷教堂被披上一层金色的“外衣”,大运河上金光闪闪,一艘艘冈多拉穿行其中,美轮美奂。随着太阳慢慢沉下海平面,远处的教堂、钟楼、建筑被镶上了一条金边,我们就这么静静地坐着贡多拉上,看着整座威尼斯慢慢沉入黑色的大幕之中。</h3> <h3>已经是第三年在国外过中秋了,无论如何也要有仪式感。蔬菜沙拉配培根、鲱鱼罐头、腌肉,当然少不了从国内带来的月饼啦,再来一碗热腾腾的小米粥,一顿中西合璧的中秋大餐让我们一解相思之苦。</h3> <h3>中秋夜看不到月亮怎么叫中秋呢?于是饭后信步街头看月亮。走到码头附近,一抬头,被眼前的景色惊到了,朗朗乾坤下,飘着几朵云,在大运河两岸的灯光映衬下整座城那么宁静,那种感觉非常美妙。</h3> <h3>这幅油画不错吧,呵呵</h3> <h3>月亮呢?哪呢?继续找咯!威尼斯的楼道又窄又高,月亮在其间时隐时现,就像小时候捉迷藏似的,那一夜城中时不时听到一声声轻叫声:哎呀!月亮在左边。咦!月亮在路灯上挂这儿呢。嘻嘻,月亮又跑到右边的河道上啦。小窃喜的是外国人不过中秋,环顾四周只有我们几个“包场”追月亮、拍夜景,一路欢笑一路惊喜,街巷里运河边都留下了我们欢快的脚步和轻声细语的感叹声。</h3> <h3>像不像一盏路灯?</h3> <h3>小广场上只有我们几个在抬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啊</h3> <h3>不能总在威尼斯本岛上转悠啊,于是小伙伴们商量着坐船上岛,选来选去决定先上彩虹岛,有时间再返程上玻璃岛。彩虹岛的真实名字是Burano,威尼斯的东北部,可以乘坐12号公共巴士可抵,而12号公共巴士所在的码头也是机场巴士抵达威尼斯的码头,在登船时看到好多游客在此上船。其实这个码头距离威尼斯中心圣马可广场有点距离,如果所订的住宿不在码头附近真心不建议乘坐机场巴士过来,因为威尼斯的桥多路窄石板路,不方便拖箱子。如果人多可以考虑直接在机场乘坐水上出租,可以直接抵达距离住宿地最近的码头岂不更便利。</h3> <h3>威尼斯居民都用这种两轮拉杆箱,方便上下楼梯。</h3> <h3>Burano岛的码头</h3> <h3>顾名思义,彩虹岛肯定是五彩斑斓的,果不其然,船还没靠岸就看到码头上一栋栋不同颜色的房子。据说由于当地气候多雾,原来的居民们就给房子涂上不同的色彩,为了让渔民们在大雾中也能够看得清楚自己的家。传至今布拉诺岛的居民若给自己的房子上色,必须向政府提出申请,待政府确认好特定的颜色后,才能可以开始彩绘。于是乎彩虹岛因此而得名。</h3> <h3>刚上岛正左顾右盼之时,就被警察叔叔拦着,又是问话又要查证件,咋啦?难道彩虹岛上极少出现中国人吗?呵呵</h3> <h3>小岛上的房屋外墙都被漆成了各种绚丽的色彩,用色之大胆让人瞠目结舌,看似杂乱无序的色彩似乎遵循着某些色彩上的规律,我们穿梭在一条条小巷里,相邻房屋之间的邻近色、对比色、互补色比比皆是。五颜六色的房子犹如一块调色板,在蓝色大幕下,上帝之手通过这块调色板将这座小岛打造成一个童话的王国。</h3> <h3>环境这么好,来张艺术照啊</h3> <h3>不要以为Burano只有色彩,同样出名的是岛上传统手工蕾丝。相传岛上渔民出海捕鱼时,妻子们在家中闲来无事索性围坐在一起,用布线编织出类似渔网的织物,并将其装饰在衣服的边缘,于是蕾丝也成了Burano的特色之一。还有种说法是在1481年达芬奇从希腊小城镇Lefkara购回米兰大教堂使用的坛布后,引进了花边蕾丝,此技术于该岛上生产制作,日后逐渐成为当地特产。不论岛上的蕾丝生产源头在哪,蕾丝的通透感、空间立体感与色彩斑斓的房子在波光粼粼的运河的倒影一样,虚实相间,宛如在梦境一般。</h3> <h3>Burano居民将蕾丝充分运用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甚至将威尼斯人的生活场景用蕾丝勾勒出来微缩成一幅蕾丝画,或装帧在画框了,或缝在衣服或桌布上,无处不见蕾丝,无处不用蕾丝。现在的蕾丝可以用电脑编程很快呈现出图案,但在旧时完全靠心灵手巧的织娘一边想象着画面一边巧手钩织,可见威尼斯人血液中拥有丰富的艺术细胞,具有将生活升华为艺术的才华。</h3> <h3>岛上旅游多为一日游,傍晚时分游客们纷纷离开返回威尼斯。如果时间允许,我真想在岛上住几天,清晨看日出傍晚观潮落,漫步在色彩中,找家咖啡店享受着午后的阳光。布拉诺岛虽不大,只有一间学校一所教堂还有一个蕾丝博物馆,但繁华的街道上,琳琅满目的小店里挂满了蕾丝制品、创意手工、玻璃工艺品、亚麻制品,店主休闲地喝着咖啡,和到店游客聊着天,一切都那么干净靓丽,平和宁静,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在这里感受着色彩的魅力,总是笑脸盈盈,如果说色彩给了Burano美丽和惊艳,那蕾丝则赋予了小岛梦幻般的情怀和柔软。 </h3> <h3>闲暇看书之时,了解到在里亚尔托桥附近有个百年历史的鱼市场,提到鱼自然就是吃啦,于是吃货们即可启程前去探路。在里亚尔托桥附近,未见其形,先闻其味,一股鱼腥味引导着我们,咋啥都没有啊?地面已经被冲洗的干干净净,空气中遗留的淡淡的腥味让我们确认这就是著名的鱼市场。看看时间已经上午十点多了,难怪,鱼老大们早就收市回家啦。只能转战旁边的菜市场,商贩们的水果蔬菜摆放得很整齐,色彩搭配尤其诱人,就连小辣椒也被绑成一束束花似的,给人第一感觉就是色彩缤纷,让你很有拍照的冲动。这里和国内不同,可不能随意触碰商品哦。一轮摆拍后,商量好在威尼斯的最后一晚来这里采购食材,整一顿海鲜大餐。</h3> <h3>休市的鱼市场只剩下鸽子在觅食</h3> <h3>威尼斯的旅程接近尾声了,依依不舍地继续走街串巷,意犹未尽地闲逛着。说好的海鲜大餐也近在眼前,一大早赶去鱼市场,哇,完全与上次来看是两种景象,鱼摊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海鲜,认识的有小龙虾、海虾、鳕鱼、三文鱼、八爪鱼,还是许多不认识的,让人目不暇接,口水直流。好不容易选好食材,意外发现威尼斯最古老的小餐馆竟然就是鱼市场旁边,于是吃货们吃兴盎然地决定,回“家”放下食材,然后折回鱼市场,午饭就在这家最古老的小餐厅解决啦,真是为了吃不辞辛苦啊。</h3> <h3>旧驿站老餐馆(Antica Poste Vecie)创办于1800年,从餐厅名字可以看出餐馆原是邮局,是威尼斯最古老的餐馆,坐落在鱼市场旁的一个小角落里,一座小木桥连接着餐馆和鱼市场,非常不起眼。进去之后餐馆内部装潢和整体氛围都弥漫着旧日的气息,从摆放的餐具,到餐厅里的陈设,让人感觉一下子来到中世纪的欧洲小餐厅。餐馆主营以当天海鲜为主打的威尼斯当地菜,因边上就是威尼斯鱼市场,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食材的新鲜度这成为餐馆最大的卖点和骄傲所在。</h3> <h3>吃货在离开威尼斯之前总结一下:其实威尼斯餐与意大利餐略有不同,影响最深的是墨鱼汁面(吃完满嘴黑乎乎的,哈哈),玉米糕(有点像我们的小米糕),还有各种鲜炸海鲜、海鲜烩饭,当然少不了饭后甜品——雪糕,竟然有开心果雪糕,那淡淡的绿色让人还没吃就觉得丝滑美味,若问味道如何?必须杠杠的啊。</h3> <h3>我的至爱当属炸鱿鱼和大虾,在威尼斯和其后的希腊之行期间,我基本上和鱿鱼、大虾对上眼了,咋吃咋不腻,哈哈。</h3> <h3>快乐的时光总是过得那么快,一转眼的功夫即将告别威尼斯,期间点点滴滴都深深地印在脑海里。威尼斯随意一处都是美景,拐角处可以瞥见某建筑的雕塑;小桥尽头是某广场的灯柱;灰砖红瓦不言不语,亦能表明自己的身份;阳光照射在河道上映衬着贡多拉的倒影,犹如一幅水彩画。透过这一幅幅画幅,看到了威尼斯人的生活与文化、社会的变迁与发展,一晃眼已是几千年。真心建议各位不要匆匆打卡威尼斯景点,而是慢下脚步,静下心,贴近它感受它,你会有意外收获。</h3> <h3>部分文字、图片来自网络,侵必删。</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