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王故里谢家村

英王故里

<p>湖南省宁远县柏家坪镇谢家村,古称白鲢塘谢家,又称谢庆成村。南宋靖康之变期间,先祖谢大保(1119—1180年)携家眷避战乱自江西吉安鹅井塘迁徙来此。先迁宁远北路野牛塘(瓦渣坪),后裔复迁梁木塘(毛家垻),再迁白鲢塘,即今天的谢家村,迄今900年矣。该村全族姓谢,一脉同宗,座落在舂陵故城南一公里处。现为柏家坪镇政府、舂陵中学、柏家坪公商管理所所在地。两条高等级公路(二广、永连)横穿而过,交通便捷,地理位置优越。</p> <p>白鲢塘谢家是块难得的风水宝地:村前一带平川,良田千倾;村后及两翼有小山环抱,像张弓似的将整个村庄拱卫其中;一口硕大无比的半圆形池塘十分对称的置于村门口的正中央,像口水夹那样挂在她的胸前,使本已质朴自然的村庄显得更加清新动人;还是叫晚的夕阳吧,斜斜地挂在对门岭山巅的肩头,活活勾勒出一副“江山如此多娇”的画面;谢家村有日落的黄昏很美,月明星稀的夜晚就更令人陶醉:远观,田野里沉睡的是如洗的月光;近看,静穆宁谧的是皓如明镜的“人工湖”;回头望去,烟雾缭绕着的则是村后茂密的森林。如果没有树叶的坠落,白头号鸟的嘶呜,这里本是一片寂静如幽冥的世界……倘佯其中, 宛如进入天上人间,又像置身到了有情趣的老故事的世外桃园。谢家村的自然景色确实不错,不信你来瞧瞧。</p> <p>白鲢塘谢家古时候称得上宁远北路出名的才子富裕村。村中除三十六个天井的古民居建筑群外,比较有名的公益性建筑物还有:一座祠堂、两座寺庙、一座九级宝塔、一座奄堂、三座石凉亭,等等;谢氏宗祠内原有“翰林院”、“文魁”、“经魁”、“会魁”古牌匾多块,可惜一场文化大革命破四旧运动破坏殆尽,现在仅存一座祠堂,和零星的几座青砖瓦屋。</p> <p>曾经高耸着的一些古建筑 ,由于缺乏保护意识,近几十年或倒塌、或折迁,或人为破坏,几年间没了踪影。</p> <p>舂陵乃光武发祥之基,二千年前刘买在此居住;舂陵自古亦属南蛮之地:民风纯朴,亦剽悍;世道古厚,亦浇溥。受舂陵文化之浸润,白鲢塘古时候才俊辈出。据《白鲢塘谢氏族谱》(总谱“科甲—附仕宦”篇)记载,从前清至民国,白鲢塘一族(包括从此迁徙到广西全州的那部分谢庆成后裔)“舉貢成均登賢書捷南宫者幾為一邑之冠”,曾出过:巡抚一人(谢賜履),知府五人(谢廷琪、谢毓華、谢延瑜、谢崇俊、谢錫藻),知縣十一人(谢希濂、谢鼎言、谢明詠、谢鼎鎰、谢教、谢之吴、谢锡簡、谢錫鎧、谢延琛、谢錫巂、谢希浩),翰林院三人(谢一士、谢希洁、谢延瑜),進士五人(谢一士、谢济世、谢廷瑜、谢廷琪、谢開榜),教諭八人(略),舉人二十八人(略),學貢二十九人(略),国學九人(略),庠生八人(略),武舉二人(谢世列、谢锡策),外翰林軍功一人(谢泰年),軍功七品一人(谢泰年),軍功九品一人(谢萬安),花翎守備一人(谢那安)。其中最为出名当属威名震天下的太平天国英王谢復署(陈玉成)。下面有选择地介绍几位:</p> <p>谢开榜(1763—1846),字明经,号发选,清乾隆例进士。</p><p><br></p><p>谢明经豁达英敏、才德兼全。曾为仕,后从商,是当地显赫一时的绅士富贾。顶峰时拥三十六张独坝,良田几千顷,号“漏田三百亩”。可是后来衰败了。“北路古有谢开榜,出卖良田刻印板”,这句现在还在流传的俚谣,是当年谢开榜不肖子孙嗜赌落败的真实写照。谢开榜生前建的分红门楼、白门楼、黑门楼的三十六个天井古豪宅(几乎全部推平建了红砖瓦房),遗迹基础尚存。透过历史的烟云,乃可见当年的富庶与豪华。</p> <p>谢復署(1833—1862),乳名四眼狗,是白鲢塘谢氏一族五十七世谢泰兰之子。署公生来与众不同,天性玩劣,却异常聪敏;少时争强好胜,与人论事使人心服而惧之;十三岁隐姓改名“陈玉成”随过境柏家坪的天地会义军入桂,十四岁在广西加入洪、冯创立的拜上帝会,十八岁参加金田起义,二十岁封太平天军左四军正典圣粮,二十六岁受封英王,二十八岁(指实岁)英勇就义。</p><p><br></p><p>谢復署少年成名,矫健英勇,有帷幄之智略,兼陷阵之勇猛,虽然生命只有流星短暂的二十八年,但已令同时代的敌手曾国藩、胡林翼等皆望风变色。他临难不屈,视死如归的光辉形象永载史册!</p><p><br></p> <p>现在谢復署故居中悬挂着的“江东名家”古牌匾,仍在叙说着昔日的荣光。</p> <p>谢赐履(公元1661—1727年),字建候,一字勿亭,广西全州龙水镇桥渡村人。举人出身,官至山东巡抚,号称广西清代第一人。</p> <p>谢济世(1689—1755)。清代文学家,字石霖,康熙五十一年进士,广西全州县龙水镇桥渡村人。</p> <p>谢济世是谢赐履的亲侄子,叔侄俩是广西的传奇人物,在广西拥有较高的历史定位,几年前被铸成铜像立于广西全州县桥渡谢家村。据白鲢塘谢氏总谱上载,谢赐履、谢济世是白鲢塘谢家谢庆成迁徙过去的后裔。金榜题名后,他们未忘祖根地,曾送翰林院来白鲢塘光宗耀祖,此牌匾文革前还一直挂在谢氏宗祠内,村里上点年纪的人都见过,可是很不幸,一场文化大革命,还是给摘下来当作柴火烧掉了。谢赐履、谢济世是广西桥渡谢家的骄傲,甚至还是整个广西的骄傲,当然也是白鲢塘谢家的骄傲。</p><p><br></p><p>白鲢塘古时候不乏风流,如今的谢家村亦不错。据不完全统计,谢家现有正师级军官一人(已退休,住长沙高干区),正团级军官二人,处级(含正、副处)四人,博士一人,研究生八人,本科生若干。随着谢氏教育基金会的成立,谢家人才战略会有更好的势头。</p><p><br></p><p>宋朝理学家、思想家、文学家朱熹曾给江西平都桥谢氏大宗祠题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个大字(当时紫陽侯朱熹与时任庆历中擢直奉大夫徐州通判,平古都县令的谢能轩(公元999—1080年)是好友,而谢能轩是白鲢鱼塘始迁祖谢大保的五世祖)。白链塘先祖徒宁后未忘此殊荣,历次续谱时都把它登在族谱的扉页上。2013年,白鲢塘谢氏宗祠维修时,又把这八个字镌刻在宗祠的厚墙上,作为家传宝典,世代传承。现在的谢家村谨守法度,民风纯厚,敦亲睦临,生活积极向上,多次被县镇二级评为尊纪守法文明村。</p><p><br></p><p><br></p><p><br></p><p><br></p> <p>谢家村现有人口近2000(包括在外人员)。靠党的好政策,借时代东风,勤劳朴实的谢家村正在向小康迈进。如今的谢家村高楼林立,别墅拔地而起,人们生活富足。我想,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舂陵古镇文化旅游业的兴起,谢家村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英王故里也将奋发出勃勃生机。</p> <p>总之,白鲢塘谢家不仅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秀美的田园风光,神奇悲壮的英王故事,还是2000前汉墓群所在地,保存完整的谢家石灰窑和天坑也十分诱人,来观赏过的人都竖起👍诚邀社会各方人士来谢家考察、观光,英王故里将以十二分的热情欢迎您,并竭力为您提供力所能及的朋务!</p><p><br></p><p><br></p><p>附:太平天国名将英王陈玉成(谢復署)简历</p><p><br></p><p>1,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癸巳八月初十日末时,生于湖南省宁远县柏家坪镇谢家村。因生下来两眼下方各有一颗紫痣,祖父母按当地习俗给其取乳名“四眼狗”。</p><p><br></p><p>2,1840年—1844年在家读私塾。天性玩劣,但异常聪敏,有过目不忘之天分。</p><p><br></p><p>3,1844年—1845年辍学后在家抓鱼虾,打群架,提笼架鸟,好勇斗恨,少年英雄初显。</p><p><br></p><p>4,道光26年(1846年)7月,13岁的他和堂叔谢泰芝、堂弟谢復开等随过境柏家坪的天地会义军(头目胡有碌、朱红英、焦亮等)南下攻打宁远县城,失败后随余部沿道州、永明、梧州古道潜入广西梧州境内,同时隐性改名陈玉成。姓改本村家家户户神坛上供奉的“陈留郡谢氏历代考妣神位”的第一个字“陈”,也是谢氏郡望陈留郡的“陈”,名依本村有名古凉亭“玉树亭”的“玉”,以及本村开基始祖谢庆成的“成”字。既不忘自己是谢家子孙,也希望起义“成”功,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之意。</p><p><br></p><p>5,丁末年(1847年),入桂的胡有碌联合罗大纲攻打广东杨朔,奇袭广西永安州。谢復署十分勇敢地参加了这些战斗。劫城分赃后,胡、罗两部分开。胡一度潜回湖南。陈玉成(谢復署)等一干子谢家兄弟因怕牵连族人则留在了广西,并于同年加入洪秀全、冯云山在广西发起的拜上帝会。这一年谢復署十四岁(十四岁从洪秀全)。</p><p><br></p><p>6,1847一1851年,脱离胡有碌的天地义军的陈玉成(谢復署)跟着堂叔泰芝,赶马为生,凭借助拜上帝会组织关系,广泛活跃在桂平县、藤县一带,后来包括与陈承瑢桃园结义成为叔侄关系,与李秀成因帮佣成为邻里居都发生在这段时期。期间,陈玉成(谢復署)客家话得到了较好的发展,身体由于风餐露宿,冷暖不饱则没有很好的发育,致使金田起义时,十七岁的他因个子不高,也因自己少报了年龄而被编为太平军牌尾。</p><p><br></p><p>7,辛开元年(1851年),太平军东出大黄江,从平南经藤县北出攻永安。由于有1847攻永安的经历和之前的人脉关系,陈玉成(谢復署)自请为太平国前锋军罗大纲带路,结果轻易拿下永安,陈玉成建立首功。</p><p><br></p><p>8,1852年,太平军出广西,攻永州不克,转攻道州。拿下道州后在道州休整二个月余,扩兵买马,建立一支二万余人的”道州大旗营”。期间,身为童子军首领的陈玉成带领亲信回了趟谢家,返队时还带走谢家部分青壮年。此事被临村一位叮当小卖发现,状告到清政府,清政府派员下来抓人。因谢家村保密措施做得好,没有给抓住把柄,后不了了之,但却为甲寅年(1854年)清政府围剿谢家杀绝十八家埋下伏笔。</p><p><br></p><p>9,1853年3月19日,太平军定都天京,陈玉成被提升“左四军正典圣粮”,主管军粮。陈玉成不愿意做后勤工作,坚持请求出征立功,东王杨秀清很欣赏他,但因他看上去年纪不大,一时也找不到管圣库合适的人选,并没有允许他的请求。</p><p><br></p><p>10,1854年初,东王命令陈玉成随军西征,在国宗石凤魁手下卖力。</p><p><br></p><p>11,1954年6月,西征军进攻武昌,陈玉成率500天兵缒城而上,杀散清兵,建立奇功,震动朝野。随即20岁的他提升授太平军十三检点,命统陆军后十三军,水军前四师。</p><p><br></p><p>12,1854年(甲寅年)九月,胡有碌、朱洪英率部再次犯境湖南,在宁远柏家坪谢家村后头山驻军五日。由于前面提到的关系,谢家村民提供了食宿上的一些方便,清政府记恨在心,也为1852年叮当小卖的举报找到了理由或者称之为线索。义军撤走后,当地清政府伙同永州知府,于1854年大年三十夜半,派兵将谢家村团团围住,随后进行了惨无人道的血洗。当晚抓去全部青壮年男丁送往零陵,并于次年今月里三人五人分批杀害于零陵。前后堑杀数十人,杀绝十八户(简称杀绝十八家)。此事传到太平军中陈玉成(谢復署)及其他谢氏兄弟耳里,极为震惊,内心的悲痛仇恨无法言表,从此家仇国恨更加深深的埋在陈玉成等谢家兄弟的心中,以不灭清庭誓不为人之气概,一方面浴血战,另一方面为保护族人安全,更加小心翼翼,不敢暴露半点自己的真实身份,即使在思亲心切的情况下,与亲人的联系和往来也是更加隐蔽和细心。</p><p><br></p><p>13,1856年,陈玉成孤身一人坐一叶小舟,舍死冲到镇江,会同吴如孝、秦日纲内外夹击清军,遂解镇江之围。杨秀清听闻战状,竖起大拇指称赞说:“陈玉成一身都是胆,当年赵子龙也比不上他。”</p><p><br></p><p>14,1856年,天京事变,陈玉成“叔父”陈承瑢(桃园结义的叔父)被杀,陈玉成因长期领兵在外,躲过一劫。</p><p><br></p><p>15,1857年1月至5月。陈玉成与李秀成在安微枞阳县约兵,协力配合作战事例。10月陈玉成因功被提升为右正掌率,成天豫,时年24岁。</p><p><br></p><p>16,1858年恢复了五军建制,陈玉成为前军主将。</p><p><br></p><p>17,1859年3月,在安徽官亭大败清军安徽巡抚李孟群,生擒李孟群,3月—6月,在安徽三次击败清军钦差大臣胜保军团,6月授封为英王,时年26岁。</p><p><br></p><p>18,1860年5月,与李秀成,杨浦清部联合大破江南大营。同年11月下旬,陈玉成联合捻军龚得树部共约十万余人,拉开安庆会见的序幕。</p><p><br></p><p>19,1860—1861年安庆会战打打停停,前后打了一年,战争酷烈出奇。陈玉成似乎预感到了什么,期间特地派亲信送些金银回湖南老家行孝,顺便接胞弟谢復授前事安微,以叙同胞之谊,并交待不测应该注意事项。</p><p><br></p><p>20,1861年9月,安庆失守。陈玉成退守庐州(今合肥),“请命自守”。此时的他处境已十分困难,外有清军多隆阿进逼,内有天王洪秀全的革职处分,战士离心,士气不振。但他决定“坐守庐城,愚忠为国”。</p><p><br></p><p>21,1861年9月27日,湘军对黄州发动进攻,陈玉成被迫退往皖北庐州。</p><p><br></p><p>22,1862年2月,庐州被清军和湘军各部合围,形势变得十分严重。陈玉成闻知天王已派护王陈坤书率兵增援庐州,异常欣喜,急速于三月致函陈坤书。然而,事有多乖,陈玉成的信不仅未能及时传到陈坤书之手,而且陈军出得天京后即遭清军围堵,无法与陈玉成会合,陈玉成坚守庐州 ,多次打退清军进攻,终因孤立无援,无法扭转败局。4月下旬,清军逼近庐州门下,一夜炮击不止。5月上旬,清军张得胜逼进庐州北门,陈玉成处境维艰,危在夕旦。</p><p><br></p><p>23,1862年5月,多隆阿围攻庐州,陈玉成决定弃城北走,同远征的西北军会合。正在此时,盘踞在寿州已暗投清军的苗沛霖诱劝陈玉成前往寿州,结果中计遭擒,被送往清帅胜保营中。陈玉成在敌人面前表现出了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据《被掳纪略》载:苗将陈玉成送上来。英王上去,左右叫跪,陈玉成大骂道:“尔胜小孩,在妖朝第一误国庸臣,本总裁在天朝是开国元勋,本总裁三洗湖北,九下江南,尔见仗即跑。在白云山踏尔二十五营,全军覆灭,尔带十余匹马抱头而窜,我叫饶你一条性命,我怎配跪你?好不自重的物件!”胜保想以荣华富贵来诱降,陈玉成大喝道:“大丈夫死则死耳,何饶舌也!”</p><p><br></p><p>24,1862年6月4日,陈玉成就义于河南延津,时年28岁(《被掳纪略》),与我家谱上年龄记载吻合。</p><p><br></p><p>何以成败论英雄,浩浩乾坤立丰碑!</p><p><br></p><p>陈玉成被俘的消息传到太平军中,太平军整座军营牛角长鸣,一片悲声。可以说没有哪一位太平军高级将领落难后像他那样震动朝野。洪秀全捶胸蹬足,嚎啕大哭,连呼:“北天拆柱,北天拆柱……”陈玉成生前自我评价:“太平天国去我陈玉成一人,江山也就去了一半!”,结果不信言中,二年太平天国即灭亡了。陈玉成死后,不少名人包括与之对抗过的敌手都对他进行过中肯的评价,其中不泛星星惜星星之意,摘录如下:</p><p><br></p><p>曾国藩说:“自汉唐以来,未有贼之如此悍者!”又说:“作为人来说,他是人中精华,不论从道德、从修养、从义气到纯真的感情,他都是楷模,只是他走错了路……”</p><p><br></p><p>胡林翼说:“贼之精锐,只“四眼狗”一支耳,他何足虑哉!”(这里的“四眼狗”指陈玉成,“他”指李秀成)</p><p><br></p><p>《清史稿—洪秀全传》则说:“玉成狠亚于杨秀清,而战略尤过之。”</p><p><br></p><p>左宗棠说:“四眼贼(陈的外号)诚项羽,狄青之俦也,古今悍贼!”</p><p>……</p><p><br></p><p>以上是敌人对陈玉成的评说。敌人的痛恨,正说明陈玉成在军事上的强大,而其意志之坚,百折不挠,更超越了意识形态,足可以成为后世励志的楷模。</p><p><br></p><p>那么太平军中的战士又是如何评价他的呢?“天朝第一好角色!”、“威名震天朝”;“陈玉成平生有三大好处:第一热爱读书人;第二热爱老百姓;第三不好色。”……</p><p><br></p><p>最后我引用共和国粟裕将军的一段话:“……在古人中,我很佩服陈玉成!主席说让我多学陈玉成,他说他可不学洪天王,呵呵。”可见,共和国将军包括毛泽东对陈玉成都是十分钦佩的。</p><p><br></p><p> 文/谢敦健</p><p><br></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