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吴非老师认为,在课堂上,只要不妨碍他人,学生有想的自由。教师凭什么认为自己的话“非常重要”呢?凭什么判定学生没有听懂呢?又有什么必要强迫学生听你那未必有智慧的絮絮叨叨呢?
对此,我深有感触。
一是长期以来,我一直认为自己说得毫无疑问都是对的。教学这么多年,似乎也从来没有学生质疑过自己。也许是接手第一天,我就给他们讲怎样做一个“聪”明的孩子,即耳到、眼到、口到、心到;也许他们不想麻烦,因为这个老师很厉害;也许从小到大受的教育就是听老师的话,以至于他们对老师的话没有丝毫违逆。现在回过头来看,我说错也做错了很多事。比如刚毕业教一年级的孩子时,学生说我们小朋友怎么怎么做,我立马打断,“你已经上小学了,不能再说小朋友了。”现在回想,我简直不可理喻!<br></h3><h3> 二是你以为的没有“听讲”,其实是片面的。
我们判断孩子是否听讲,往往看的是他的神色。自己的孩子上了一年级之后,老师经常反映他不怎么听讲,可以每次问他却也基本都会。后来查阅相关资料,发现原来孩子有不同的学习类型——视觉型、听觉型和触觉型。
<br></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教育面对的是人。人具有普遍性,更有特殊性。作为教师,我们真不能拿普遍规律去看待每个个体。有时问题的出现,往往是我们成长的机会。因材施教善待的是每个学生,提升的却是我们的教育智慧。</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三是当学生犯错时,我们是絮絮叨叨,还是走进他的内心世界?</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上周美育特色课,航模班临时找郑老师看管。因为有航模老师在,我找郑老师研讨。不一会,就有学生把一个五年级大个子送来,说纪律不好。本以为郑老师会把大个子训斥一通,但是智慧的郑老师微笑着说:“你是哪个班的啊?”当得知大个子是五年级的,郑老师问:“你喜欢航模吗?”孩子说喜欢,而且学了好几年了,郑老师说:“那你都是他们的小老师啦,你可以协助老师,教教其他同学,是吧?”孩子认真的点点头,原来那副戏谑的表情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积极的回应。最后郑老师说:“相信你会做好小老师的,回去吧!”孩子临走还不住回头礼貌地说:“老师再见。”</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你瞧,自始至终,郑老师一句批评也没有,但是效果确是如此显著。当你站在对方的对立面时,交流永远不会在一个频道,学生即使表面屈从,内心也是排斥的。只有我们设身处地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的处境,他的心情,才能达成情感交流,接下来的知识传授也就迎刃而解。所以说教师真应该懂心理学,当然不是去死记硬背理论知识,而是有高水平的情商和优秀的教育智慧,从而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教育效果。</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谁都不是权威!作为老师,更应该不断反思自我,敬畏于心,蹲下来聆听孩子内心的声音!</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