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好多年了,总想去浙西南和浙南的山区走一走,看看那里的秀山丽水,见识一下那里的国宝级文物,尝尝那里的风味土菜。这次,总算成为实际行动,先生、儿子和我一起出发。</h3><h3> 12月10日上午,在火车东站登上了开往丽水的高铁。这是我第二次乘坐高铁。九年以前,国内首条高铁~京津高铁通车后不久,我有过一次乘坐高铁的机会,当时感觉是十分的荣幸和自豪。没想到九年中,高铁的发展是如此的迅猛,我国已成为全球拥有高铁里程最多的国家,乘坐高铁出行,已成为普通百姓的寻常之举。</h3><h3> </h3> <h3> 车厢内座位舒适,整齐清洁。</h3> <h3> 列车行驶平稳,中途停靠了诸暨、义乌、金华、缙云等站,11时32分,停靠丽水站。304公里路程,只花了两个小时不到几分钟。</h3><div><h3> </h3><h3><br></h3></div><h3></h3> <h3> 出站后,有当地旅行社的导游和司机在接应我们。接上关系后,直奔明珠山庄农家乐用午餐。</h3><h3> 初来乍到,不知道这里的习俗。点菜之时,我们按习惯点了三个农家菜,一个豆腐羹。菜端上来时,不禁让我们吃了一惊。每个菜的量总有杭州普通菜馆的三倍之多吧!导游说,山里人实诚啊,他们就是这么一大盆一大盆的菜来待客的。这顿午餐,真的是吃撑了我们,还剩下好多。临走时,建议他们以后可以将菜分为大份小份卖。</h3><h3><br></h3><h3> </h3> <h3> 下午游览丽水的主要景点~通济堰和古堰画乡。</h3><h3> </h3> <h3> 通济堰在堰头古村的村头。到通济堰要走完村里的主干村道。</h3><h3> 座落在村口的古建筑文昌阁,建于清嘉庆年间。</h3> <h3> 清嘉庆年间皇帝下旨为村妇叶梁氏立的贞节牌坊</h3><h3><br></h3><h3></h3> <h3> 村中的古建筑之一,建于清朝中期。</h3> <h3> 村头的通济堰</h3><h3> 通济堰位于丽水市西南的碧湖平原,创建于南朝萧梁天监四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是浙江省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2001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被评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h3><h3> 通济堰呈弧拱形,长275米,宽25米,高2.5米。初建时为木条结构,南宋时期改为石坝,并以铁水灌入石坝缝隙中,使大坝历经800多年的水流冲击,依然完好无损。</h3><h3> 通过通济堰从瓯江引入通济渠的水量,每天约20万立方米。通济渠的竹枝状水渠,灌溉着碧湖平原中部、南部的四万多亩粮田。</h3> <h3> 堰头村的通济渠主干渠</h3> <h3> 离开通济堰,进入了一条介绍通济堰历史的文化长廊。长廊上有着许多有关通济堰的历史人物的塑像和人物简介。</h3><h3> 詹、南两司马是上奏朝廷建造通济堰和督造通济堰的有功之臣。</h3><h3> </h3><h3> </h3> <h3> 在长廊的尽头,我们上船游览瓯江景色。瓯江素有“华东漓江”的美名,在这样的阴天泛舟江上,远处山色空蒙,层峦叠嶂,农居若隐若现,人就像置身于水墨画中。人生能有几回如此之美好?可惜游程太短,还没尽兴,船已到大港镇码头了。</h3> <h3> 大港镇景色秀美,现在全国有中央美院、中国美院等160余家高等院校在此建立了写生基地。</h3> <h3> 每年春夏秋季,来这里写生摄影的人络绎不绝,故有“画乡”之称。</h3> <h3> 镇上沿江边有一棵1500年的大樟树,被誉为浙江第一树。</h3> <h3> 从大樟树向前,就是大港镇的古街了。从街面和街道两旁的房屋看,都是近年修葺过的,以至缺少了“古”味。由于是旅游淡季,街道两旁的铺子大半关着门,游人稀稀,我们走了一半就回头了。不过也看到了一家很有特色的手信店。</h3> <h3> 晚餐的“麻雀尚膳”农家乐,居然挂有省级农家乐的牌子。中餐还未消化,胃口寥寥。和店主商量后,一个面皮包烤土猪肉的菜总算只来了半份,味道不错,我怕消化不了,嚼出味道后还是吐了出来。还有一份炒花生芽,是第一次吃到。那花生芽有小手指粗,约三寸长,头上还留着一粒花生,吃起来脆脆的。</h3> <h3> 第二天早餐后,向龙泉进发。</h3><h3> 到龙泉是我多年的夙愿。抗战期间,我们家随着父亲供职的中国银行内迁,辗转于浙西南,我就出生于龙泉。</h3> <h3> 别克商务车载着我们,穿过了无数的隧道,一个多小时后到达龙泉安仁。龙泉畲族导游小钟来安仁接我们。</h3> <h3> 安仁有一座永和廊桥,全长125.7米,五个桥墩,桥上由柱子间隔成42间,桥的两端都有桥头堡,并各有台阶27级,是浙江省保存最好最长的廊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h3> 永和桥初建于明成化元年,建成时名为永宁桥。传说当年桥边的三个村,为桥的归属和使用纷争不断,甚至大动干戈。清顺治年间,这座桥毁于大火。康熙年间,这三个村联合起来重建此桥,更名为永和桥,寓意永远和睦。</h3> <h3> 桥一侧的桥头堡。老人们在此休闲聊天。</h3> <h3> 桥上</h3> <h3> 从桥上看桥下的风景。</h3> <h3> 从安仁到龙泉市的路上,到龙泉宝剑厂参观。</h3><h3> 宝剑厂的参观区就像一个大花园,进门竟然是一座廊桥。</h3> <h3> 在大院的一间屋子里,供奉着龙泉宝剑的祖师爷~东周列国时期的越国人欧冶子和他的女儿莫邪女婿干将。传说是欧冶子用龙泉的铁矿和山中的水铸造了第一把铁剑,开创了古战场上的铁兵器时代。</h3><h3><br></h3> <h3> 龙泉宝剑的锻制,要经过捶打、刨锉、磨光、镶嵌、淬火等多道工序,在大院里有形象的展示。</h3> <h3> 在工厂的展厅内,陈列着工厂成立以来为国家领导人和名人打造的宝剑。其中有一柄宝剑,是1956年宝剑厂为毛主席打造的。当年主席在收到宝剑后,邮寄给工厂300元,工厂退回去180元,按成本收下了120元。现在这柄宝剑为李纳所收藏。陈列之剑是近年按当时的式样复制。工厂后来为领导和名人打造宝剑时,都是一式两柄,一柄留存。</h3><h3> 宝剑厂还为金庸先生的15部武侠小说里所提到的24柄宝剑和7把刀作了创作,由龙泉市政府赠予金庸。2005年,金庸将这31件龙泉刀剑捐赠给了浙大博物馆。</h3><h3> </h3> <h3> 现在市场上的龙泉宝剑,一般都是机器打磨。这柄手工打磨的宝剑,标价为126万元。</h3> <h3> 龙泉有两宝~龙泉宝剑和龙泉青瓷。看过了龙泉宝剑,来到了龙泉青瓷博物馆。</h3><h3> 博物馆的建筑,融入了许多青瓷的元素。</h3> <h3> 正逢故宫龙泉青瓷回家展,展品精彩纷呈。</h3> <h3> 青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五代时期的青瓷五管瓶</h3> <h3> 现代大师作品</h3> <h3> 我们平时看到用到青瓷制品时,从未想过制作青瓷的复杂和难度。一件青瓷品的制作,要经过选配料、制坯、晾坯、修坯、素烧、上釉、釉烧等工序。在古代,这一切全靠手工操作,特别是烧窑的温度,全凭烧窑人的经验掌控。现代青瓷除了烧窑使用液化气窑,自动控温外,其他也还是要靠手工。</h3><h3> 图示古代制坯工序。</h3> <h3> 瓷器中有一种釉面有不规则裂纹的通常被称为哥窑瓷器。陶瓷史上哥窑的地址和制作一直是个不解之谜。但龙泉人列出许多证据表明哥窑就在龙泉,龙泉的民间还流传着几个不同版本的哥窑和弟窑的传说。</h3><h3> 哥窑的制作技术虽然已经失传,但现代人已经能制出各种仿哥窑的精致瓷器。</h3> <h3> 龙泉还有一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抗战期间的浙江大学龙泉分校旧址。</h3><h3> 1937年9月,浙大西迁。为了方便东南地区学子求学,1939年,竺可桢校长请示民国教育部同意在浙赣闽地区设立分校。竺可桢委派了当时史地系教授陈训慈、浙大教务长郑晓沧等人筹办,勘定龙泉坊下村为校址。</h3><h3> 校舍为一曾姓乡绅出租的曾家大院。</h3> <h3> 浙大龙泉分校办了七年,招生七届,每届招生100余人,共培养了1000余名大学生。著名数学家谷超豪曾于1943年在龙泉分校就读。</h3> <h3> 校舍简陋,其他条件也非常艰苦。但学生们抱着拳拳爱国之心潜心苦读。每当夜晚学习结束的时候,师生们差不多已经认不出对方,因为他们的脸都已被桐油灯熏得乌黑乌黑。</h3><h3> 旧址的二楼在整修,讲解员说当年二楼是学生宿舍,几十个人的大通铺。</h3><h3> 我们在旧址里面,看到了当年学生们的用品。一个农家用的木菜厨,上面烙着“浙大”的火印。一条板凳的腿,是用树枝的吖叉做的。</h3><h3> 师生们除了刻苦教学外,还积极宣传抗日。我们在旧址的内墙上,看到了分校主任郑晓沧在村里和学生们同台演出抗日剧的照片。</h3><h3> 浙大龙泉分校还在坊下村创办了一所小学。因“坊下”与郑晓沧主任的家乡海宁话“芳野”谐音,起名为芳野小学。</h3> <h3> 浙大龙泉分校旧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在遗址的前面,开辟了一个旧址公园。公园内专门建造了两堵墙,墙上挂有当年师生的名字牌,有许多当年师生的后辈到此来缅怀先辈。</h3> <h3> 参观完浙大龙泉分校旧址后,应我的要求,导游带着我们去龙泉老城唯一未被拆建的西街。</h3><h3> 房屋破旧不堪。冥冥中,觉得我就出生在这里的哪间屋里。</h3><h3> 在西街上行走,顿时想到了当年父辈们辗转浙西南的艰辛。据我大姐回忆,并从浙南各县的地方志上查阅到,抗战期间杭州中国银行的员工,在行长金润泉的带领下,一路向西南撤迁,从杭州到永康到丽水再到龙泉,最后到江西赣州,在当时的交通和其他物质条件下,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h3> <h3> 晚餐去了龙泉有名的农家乐~茶坦人家。依然是大盘菜、大盆汤。我们少点了一个菜。</h3> <h3> 这次出行,最后一站是泰顺。选择泰顺,是因为泰顺是有名的廊桥之乡,电视节目中的泰顺廊桥有一种别样的美,一种震憾的美。</h3><h3> 因泰顺至今未通高速,我们的车在景宁下了高速后就转行省道。省道蜿蜒在群山之中,车在崇山峻岭中逶迤前行,到泰顺已经是中午了。</h3><h3> 泰顺处在山区,溪涧多,桥也多。泰顺全境有廊桥900余座,其中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座。</h3><h3> 由于廊桥地处分散,有的被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廊桥交通十分不便。导游安排我们参观了两座交通相对便利的廊桥~溪东桥和北涧桥。</h3><h3><br></h3> <h3> 溪东桥始建于明隆庆年间,清乾隆、道光年间重修。桥长41.7米,宽4.86米,单孔跨25.7米。桥拱上建有廊屋15间,屋顶飞檐翘角,翘角尖上的青龙有吞云吐雾之势,桥的外型美观,号称泰顺最美廊桥。</h3><h3> </h3> <h3> 导游介绍,泰顺廊桥大体分为木拱、木平、石拱、石平四种。溪东桥为叠梁式木拱廊桥,无桥墩,由粗木架成八字形伸臂木拱。导游说,建这座桥,没有用过一颗钉子,也没有用过一个榫阜,全靠巧妙搭起来的两组拱骨相互支撑,拱骨则支撑在两边用花岗岩垒叠的桥台上。由于木头份量有限,怕经不住水流冲击和风雨侵袭,所以要在桥上建廊屋以增加桥的份量,同时以保护木头桥面。历史上,当洪水来袭时,村民们都有将自己家中的水缸等重物搬到桥上的习惯,称之“压桥”。现代,当然是用砂包等物来压桥了。</h3> <h3> 中间桥屋两边有龙凤麒麟画装饰,并设有神龛,供奉包括当地人所信奉的陈十四娘在内的神灵。近年来,为保护文物安全,已被禁止在桥上烧香。</h3> <h3> 北涧桥,为溪东桥的姐妹桥。</h3><h3> 北涧桥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嘉庆年间修建,道光年间重修。北涧桥也为叠梁式木拱廊桥,长51.87米,宽5.39米净跨29米,桥屋20间。</h3><h3> 北涧桥所处位置风光秀丽,桥旁有古树掩映,远处的青山,桥下的碧水,青瓦红身的古桥,交相辉映成一幅美丽的画景。</h3> <h3> 做一回画中人</h3> <h3> 桥下景色。</h3><h3> 千年乌桕虽然落叶了,却也别有风味。</h3> <h3> 除了廊桥,泰顺还有一个特色~碇步。 </h3><h3> 在还没有桥梁的时候,古人为了涉溪过涧,用大小不一的砾石或较整齐的条石在水中筑起一个又一个的石磴,这一原始的桥梁雏型,在泰顺被称为碇步。</h3><h3> 由于泰顺境内沟谷纵横,溪涧交错,碇步在泰顺广为分布。一年四季,除了洪水多发季,碇步都可畅行无阻。</h3><h3> 世世代代,泰顺的碇步有了很大的改进和完善。现在的碇步,大多是在溪滩的底部先铺一条石滩,在人造的石滩上,采用加工过的石块砌筑碇步齿,整齐美观。</h3><h3> 泰顺全境有碇步200余条,短的10多齿,长的200多齿。其中仕水碇步因其年代久远(始建于明代,乾隆年间重修)又有高低两层,各236个石齿,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交通不是很方便,我们没能去亲眼见识。</h3><h3><br></h3><h3><br></h3><h3> </h3><h3> </h3> <h3> 在导游搀扶下走碇步</h3> <h3> 从廊桥返回泰顺的途中,参观了又一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雪溪胡氏大院</h3> <h3> 大院所处环境得天独厚,周围群山围护,前方田野开阔,溪流蜿蜒环绕。</h3> <h3> 大院由乡绅胡东伟于道光年间始建,分三期至同治年间建成。</h3><h3> 大院系江南少有的大型合院式民居,不仅规模庞大,而且做工精致。</h3><h3> 大院四面环砌卵石高墙,墙体的平整漂亮实属罕见。院内的甬道和天井地面也系卵石铺就,既规则又美观。</h3><h3><br></h3> <h3> 正房的檐梁细部构作细致,斗拱、牛腿、雀替均有精细雕刻,窗棂的做工也很具特色。</h3><h3> 导游指点我们看,大院的排水和通风系统都很有讲究。</h3> <h3> 令人不解的是,如此国宝级文物,居然没有看到有人看守管理,而且里面还住着四五户村民。导游说,以前未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大院内住满了人家,最多时有近200户。大院的许多建筑也在早些年被拆。现在我们看到的,仅是大院的一部分。</h3> <h3> 在泰顺过了一夜,第二天早上返回丽水。</h3><h3> 自我们出门以来,虽然一直没有阳光,倒也没有下过雨。在返回丽水的路上,天空飘下了小雨。山道两旁的群山,云遮雾障,风光旖旎,且随着汽车的移动,不断的变换着景色,真的是美醉了我们。</h3><h3><br></h3> <h3> 这次出游的收官之作~参观丽水博物馆。</h3> <h3> 在丽水城里匆匆用了午餐,登上高铁准点返杭。</h3><h3> 这次出行一切顺利,可谓称心如意,十分满意!</h3><h3> 感谢杭州旅游集散中心有限公司的精心安排,感谢当地的司导人员的热情服务。</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