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话剧《特赦》

北京贵爷

<p>昨晚去国家话剧院看《特赦》,在南城达官营,七号线出站即是。这个剧场我还是第一次进。</p> <p>国家话剧院前身是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和中央实验话剧院,虽也久负盛名,但合并后竟冠以“国家”之尊,心有不服者怕是非我一人。</p> <p>《特赦》是一出民国大戏,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讲述了1935年天津发生的举世震惊的枪击案,一名叫施剑翘的女子将杀父仇人孙传芳射杀于居士林佛堂,随后散发传单宣布自首。围绕该案,辩控双方在法庭上激辩,审理不断反转,社会舆论与大众同情也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让这场围绕情与法之争的杀人案最终以民国政府特赦的方式结案。</p> <p>昨晚是《特赦》首演6场又加演5场的最后一场,上座率依然达到九成,可见观众热情之高,我这个久违剧场的话剧迷也忍不住前往观看。话剧的魅力在于演员一气呵成的表演、与观众直接的沟通与交流,我想重归剧场找回这感觉。</p><p><br></p><p>促成我去看戏的还有一层原因,30年前在人艺看过话剧《哗变》,那也是一出法庭戏,一台军事法庭的布景贯穿始终,观众似乎坐在旁听席上,饶有兴致地经历了一场庭审。前不久去逝的朱旭老爷子,近乎在演独角戏,大部分时间坐在原告席上,没有大幅度的形体动作、没有走来走去的舞台调度,也没有道具可辅助表演,只有大段大段的台词和活灵活现的面部表情,竟然让满场观众乖乖地坐上两小时!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据说大师天生口吃,这要下多大的功夫呀?我还仔细观察过那些自始至终坐在审判席上的法官和陪审员,他们别说挪窝了,甚至没有一句台词。然而,他们都在认认真真演戏,哪怕台上吹过一阵风,他们都会有所反应!这就是人艺的功夫,戏剧行“一棵菜”精神的魅力!</p><p>话剧话剧,我以为这是话剧的颠峰!</p><p>我期待着《特赦》也能给我这样的艺术享受。</p> <p>可惜,不是人人都能成为大师。同样是两小时的庭审,我却提不起多大兴趣。不好意思,中间还睡着了几分钟。</p><p>情与法的矛盾当然可以成为贯穿的戏剧冲突,剧情也提供了这样的契机,比如女主角与堂兄的义利冲突、与未婚夫的感情纠葛,与仇人之子的世仇,可惜导演都处理得简单草率、流于概念,反而像个法学学生那样津津乐道地卖弄法律概念和条文。</p><p>试着总结两出戏的高下,我以为《哗变》是在讲故事----包括各种有趣的事件,而《特赦》却是在“普法”----艰深拗口的法律术语不仅让观众生厌,据说连演员都叫苦;《哗变》是在刻画人物,而《特赦》却是在解读事件。我理解导演普法的热忱,现实生活中情与法的冲突也着实让人困惑,但这里毕竟是剧场,而不是讲堂。</p> <p>《特赦》舞美倒是蛮有创意,一台布景到底,还分成了上下两层舞台,扩大了表演空间,更利于表现不同环境、不同视角。但也有吐槽之处,过多的立拄遮挡了两侧观众的视线,更要命的是近处观众看不见二层演员的下半身,而高处观众可能看不到一层演员的上半身!这恐怕是创新者始料不及的尴尬。</p> <p>最后,借小议《特赦》,还是重温一下虽无国家之名,却让我顶礼膜拜的北京人艺吧,看看朱旭老爷子在《哗变》中的绝世表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