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游走摩洛哥(一)</h3> <h3>北京飞摩洛哥需要飞行18个小时,中间在迪拜转机。</h3> <h3>不少长途的航空线路在迪拜转机,机场设施齐备,充电桩,自动登陆的wifi......,还有的座椅下面有个翘板可以抬起来,这样可以消除旅途疲劳。</h3> <h3>免税店商品丰富,自然也生意兴隆。</h3> <h3>此次出游不是去拍鸟,所以行李少了很多,没有了大包小包,因此轻松许多。</h3> <h3>出了拉巴特的机场直奔90公里外的卡萨布兰卡,高速路的路标用多种文字标注,通行顺畅。</h3> <h3>可能是日照厉害,路边的民居窗户不大,看上去也是一景。</h3> <h3>进城了,道路开始拥堵。交通拥堵是全球的城市病,只不过有的病的重一些,有的病的轻一些而已。卡萨布兰卡是摩洛哥的第一大城市,这座城市的代表色是白色,被称“白色之城”。</h3> <h3>公交车加入车流</h3> <h3>入夜,路边的街景。</h3> <h3>海边的湿度很大,雾气昭昭</h3> <h3>早起,海边已有人在沙滩上溜达</h3> <h3>哈桑二世清真寺是伊斯兰世界第三大清真寺,也是世界上现代化程度最高的清真寺,为纪念前国王六十大寿而兴建,是唯一对外国人开放的清真寺。建筑面积2公 顷,长200米,宽100米,屋顶可以电动开启关闭,25扇门全部由钛合金铸成。该清真寺坐落在伊斯兰世界最西端,1987年8月动工修建,其中三分之一面积建在海上,以纪念摩洛哥的阿拉伯人祖先自海上来。整个清真寺可同时容纳10万人祈祷。它的面积仅次于圣城麦加,被誉为二十世纪建筑界之奇葩。</h3> <h3>教堂内壮观雄伟,1987年8月动工修建,耗资5亿多美元,占地面积9公顷。其中三分之一面积建在海上,以纪念摩洛哥的阿拉伯人祖先自海上来。整个清真寺可同时容纳10万人祈祷,是世界第三大清真寺,排在沙特阿拉伯的麦加和麦地那清真寺之后。</h3><h3>主体大殿屋顶可以遥控开启闭合,自动门全由钛合金铸成,可抗海水腐蚀。</h3> <h3>25扇自动门全由钛合金铸成,可抗海水腐蚀。据说只有国王来了才会打开</h3> <h3>大殿内的大理石地面常年供暖,冬季气温降低时,地板可以自动加热;夏季室内温度过高时,屋顶可以在5分钟内打开散热。</h3> <h3>宣礼员还可以乘电梯直达宣礼塔顶,从这里发出的诵经声可以传到市内的每个角落。</h3><h3><br></h3> <h3>据说这块地毯是整织而成。</h3> <h3>钛合金铸成的大门,门外就是大海。</h3> <h3>这里是通往地下的穆斯林沐浴室。</h3> <h3>世界上清真寺星罗棋布,每座清真寺必有沐浴室。条件允许的穆斯林家庭都有按教规进行沐浴的设备。</h3> <h3>“大澡堂子"。</h3><h3>穆斯林沐浴分大净和小净,即用净水按程序清洗局部。大净,是全身淋浴,然而淋浴前也要净下、漱口、呛鼻孔,浴后也要冲脚。</h3> <h3>哈桑二世清真寺成为卡萨布兰卡的地标性建筑。为实现国王的梦想,摩洛哥举国捐赠,筹措建筑资金5亿多美元,其中3/5是国内外的捐款,其余由政府出资。工程是一家法国公司承包,1987年8月正式动工。3万名工人和技术人员移沙填海,日夜奋战,用掉了30万立方米混凝土、4万吨钢材和6.5万吨大理石。经过5年的施工建设,清真寺于1993年8月30日建成启用。国王的梦终于成为现实,国王在梦里被告知:“真主的宝座应建在水上。所以清真寺三分之一面积建在海上,以纪念摩洛哥的阿拉伯人祖先自海上来。</h3> <h3>吹着海风,沿着海边的路前行。</h3> <h3>北大西洋一望无际,这一地段海边的酒店一间挨着一间,可见摩洛哥的旅游业很发达。</h3> <h3>半露天的餐厅,客人在这里吃着美味,欣赏着海边美景。</h3> <h3>国旗、国王、国民。</h3> <h3>平坦的沙滩是享受阳光和锻炼身体的好地方。</h3> <h3>"阳光、沙滩、老船长......"。</h3> <h3>沙滩上的足球爱好者。</h3> <h3>看见我把镜头对着他们,二位主动跑过来摆POSS让我拍照。</h3> <h3>卡萨布兰卡街景</h3> <h3>街头可以看到军警执勤。</h3> <h3>公路上可以时不时的看到警察设卡检查过往车辆和行人。</h3> <h3>估计是违章了,哥儿几个强带笑容围着警察,求放过一马。</h3> <h3>身上挂满金碗的卖水人,他们都是大漠里的柏柏尔人,以卖水为生。每天一大早,就从附近山里取来满满一皮囊泉水。在古城广场及街头巷尾,四处叫卖。他们穿柏柏尔人传统服装,再配以夸张的装饰,摇着铜铃。马拉喀什居民远远地,只要看到那一抹红色,听到那清脆的铃声,便可知卖水人来了。</h3> <h3>从卡萨布兰卡去往摩洛哥第三大城市,四大皇城之一的马拉喀什。</h3> <h3>“马拉喀什”意为“红颜色的”,其原因是当年的城墙采用赭红色岩石砌成,迄今这座城市也呈现给我们独特的色彩。沿着旧城区红色城墙漫步,眼前的建筑留下深刻印象。</h3> <h3>入乡随俗,全球的连锁酒店 ibis HOTEL 在这里换身成赭红色。</h3> <h3>民居</h3> <h3>在马拉喀什众多的名胜古迹中,最吸引游客的首推库图比亚清真寺。清真寺建于1195年,是当年建造拉巴特的哈桑塔的建筑师雅库布·曼苏尔主持修造的,以纪念击败西班牙人的胜利。清真寺的宣礼塔高67米,外表富丽堂皇,是北非最优美的建筑之一。同其他清真寺相比较,库图比亚清真寺的独到之处在于,当年修建尖塔时,在粘合石块的泥浆中拌入了近万袋名贵香料,使清真寺散发出浓郁的芳香,迄今依然香味扑鼻,因而又有“香塔”之称。</h3> <h3>进了马拉喀什城区,供游客浏览的马车出现在大街上。</h3> <h3>这个五彩缤纷的地方,是摩洛哥最受欢迎的旅游城市。这里的空气里,弥漫的是阿拉伯、法国、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混和味道。</h3> <h3>看这晾晒地毯,说明摩洛哥地毯在家庭中被普遍应用。</h3> <h3>交通拥堵照样,无一例外。</h3> <h3>马拉喀什的圣罗兰私人花园,占地12公顷。</h3><h3>马约尔去世后,这座别墅一度荒废,直到1980年,圣罗兰买下了它,和心爱一生的伴侣住了进去。直到2008年时尚大师圣罗兰离世,他誓死要和他亲爱的小花园在一起。在花园的一个角落里,立着一块碑,上面写着他的名字和简短墓志铭:“安静”。</h3><h3></h3><h3><br></h3> <h3>马约尔花园马约尔在这座华美的园林里种植了许许多多从世界各地引进的植物。</h3> <h3>院内养殖了各种造型的热带仙人掌。</h3> <h3>设计者运用了大量神秘的蓝用于建筑设计,将花园打造成一座摩洛哥绚丽的奇境。</h3> <h3>当你看到这片蓝,蓝房子,蓝窗户,蓝门,蓝地砖,蓝水池,蓝罐子……会和摩洛哥一座名为舍夫沙万的城市联系在一起。</h3> <h3>马拉喀什庞大的集市专为旅游者而设,占据着老城的外围。小店铺里的货品不外乎陶器、皮具、首饰、铁艺、地毯等,铺天盖地的倒也好看。进入小巷之前被叮嘱不要用相机拍照当地人,所以我换上16-35mm镜头,开始盲拍。</h3> <h3>码放整齐的干货摊。</h3> <h3>盲拍果然奏效。</h3> <h3>出了老城的集市,离清真寺不远,中间隔着一个巨大的广场。广场上杂耍卖艺的、画手绘的、算命的等等人物齐聚一堂。</h3> <h3>广场到了夜晚,灯火通明,人山人海。边上的餐厅如果没有提前预定,你是挤不到好位置欣赏这里的夜景。</h3> <h3>市中心的杰马夫纳 jie'ma'fu'na 广场(“死者们的广场”之意)建于12世纪,曾经是公开处决叛逆者的地方,现在却成了艺人云集的广场。马拉喀什最大的魅力在于天在广场聚集着不同民族的艺人,如同一个“全球文化”的汇聚地,2003年10月又被定为世界“无形文化遗产地”。</h3> <h3>初来乍到的游客,忍不住频频举起相机。那些认为你将他摄入镜头的人,会伸手向你要钱。</h3> <h3>傍晚登上提前预定的餐厅楼顶,可以俯瞰整个广场。</h3> <h3>商人、艺人、游客越聚越多,一阵阵烤羊肉的味道开始在空气中回旋。到这里游览,可以看到周围分列着皮革工艺品与衣服类小店的三角形广场上,各式各样江湖卖艺者在地摊表演,随处可见的蛇与猴子、民族乐师、舞师、卖膏药者、相书小贩等。难怪这里被定为世界“无形文化遗产地”。</h3> <h3>夜晚的库图比亚清真寺。</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