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h3><h3> 淮北俗称相山,依山建城因山得名,环绕市区的山脉南起渠沟的凤凰山连绵黄里、徐里、徐楼、罗里、刘窑。最北到程蒋村的程蒋山,民间称“二十五里断头山”早些年沿山只有零星几个集体建设的石灰窑,取石甚少堪称九牛一毛,也有个人打石垒墙,纯手工操作也不伤大雅。但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进展,基础建设,住房建设的需求,再加上巨额的利润诱惑,沉睡千年的大山从此不得宁日。由最初的大锤、钢钎加撬棍的全人工开凿、运输、破碎,到半机械化、机械化,再到后来的全套自动化钻孔、集中大面积爆破,多条生产线筛选……二十五里山脉千疮百孔、体无完肤,地貌景观损毁,地质资源破坏,金钱的诱惑使不少人无证、无序开采,几乎到达疯狂地步,只顾经济收入,丝毫没有把违规、违法、安全、环境等放在心上,到处机器轰鸣,粉尘飞扬。据离采石场最近的贾沃村民介绍:前些年他们村整天弥漫在石沫灰中,门窗都不能开,树叶被石灰覆盖,果树不结,庄稼不长,放炮把不少人家的房屋震裂,炸出的飞石时常威胁村民的安全,不少人患上了尘肺病,由于没有安全意识,缺乏安全措施,采石场上更是事故频出,机械事故、爆破故障等每年都有人员伤亡。一时的经济利益,带来了难以承受的人间悲剧和无以弥补的环境灾难。</h3> <h3>八、九十年代,居住在大山附近的村民修房垒墙,靠錾子、铁锤、等工具全手工采石。</h3> <h3><br></h3> <h3><br></h3> <h3>搬运、破石、运输也都是一双手、一个大锤,一辆架子车。</h3> <h3><br></h3> <h3>附近村庄的妇女们,为了挣几个零用钱贴补家用,也和男爷们一样加入了出大力、流大汗的采石大军。</h3> <h3><br></h3> <h3><br></h3> <h3><br></h3> 下面的视频是上图的位置,同一角度,同一方向。 <h3>繁重的体力劳动,恶劣的务工环境使她们难顾妆容。</h3> <h3>手工装车、运送、卸车,来回一趟可以一元钱。</h3> <h3>世纪之交,不少的采石场,开始安装小型的破碎机、采用汽油机钻孔,雷管、炸药爆破,自此,采石场的石灰硝烟开始蔓延乡里。</h3> <h3><br></h3> <h3><br></h3> <h3><br></h3> <h3><br></h3> <h3><br></h3> <h3><br></h3> <h3><br></h3> <h3><br></h3> <h3>2000年后,很多采石场开始引进大型挖掘、钻孔、碎石、筛选设备,千万年形成的山脉进入“消失倒计时”</h3> <h3><br></h3> <h3><br></h3> <h3><br></h3> <h3><br></h3> <h3>一次大爆破可以使一个足球场大小,深二三十米的山体瞬间土崩瓦解。</h3> <h3><br></h3> <h3>周围省、市的大型运石车辆川流不息、日夜兼程,省道202多次遭超载损毁,交通受阻。</h3> <h3><br></h3> <h3>村民在烟雾弥漫的环境下装运石料。<br></h3> <h3>烟雾弥漫的采石场,有风十里灰蒙蒙,无风对面不见人。</h3> <h3><br></h3> <h3><br></h3> <h3><br></h3> <h3><br></h3> <h3><br></h3> <h3><br></h3> <h3>为了提高采石效率,减少成本投入,夜晚的采石场更是灯火通明,夜以继日。<br></h3> <h3><br></h3> <h3><br></h3> <h3>按前些年的开采速度,要不了多久,这些山体将夷为平地(其实有些山脉部位已开通,下挖出深潭。)但“人无绝路,山不该灭”2015年3月24日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正式把“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写进中央文件,从此喧嚣的采石场得以恢复平静,</h3> <h3>据附近村民介绍,这个采石场设备安装好都没有来得及试车,就被强令关停、拆除。</h3> <h3><br></h3> <h3>一片狼藉、千疮百孔的采石场遗址</h3> <h3><br></h3> <h3>多处已经挖出深潭的采石场遗址</h3> <h3><br></h3> <h3><br></h3> <h3><br></h3> <h3>多处山体已经被开通的采石场遗址</h3> <h3><br></h3> <h3>面对自然的破坏,面对环境的污染,面对千疮百孔的山脉,面对土地资源的匮乏,痛定思痛,别无选择——救赎!</h3> <h3>救赎——排除险情,修复山体,覆盖裸露、回填覆土。</h3> <h3><br></h3> <h3>救赎——回填覆土,植树种草,</h3> <h3><br></h3> <h3>救赎——植树种草,精心养护。</h3> <h3><br></h3> <h3>救赎——排除险情,修复山体,覆盖裸露、回填覆土,植树种草,精心养护,由原来的沟壑纵横、遍地疮痍演变为现在的柏树成行、绿草如茵,成为一道靓丽的生态景观,不少市民来此休闲游完。</h3> <h3><br></h3> <h3><br></h3> <h3><br></h3> 修复、治理、绿化后的烈山采石场,绿草茵茵,景色宜人,从满目疮痍的状况脱变为市民观光游玩的景点。 <h3> 后记</h3><h3> 这组图片是我作为摄影爱好者拍摄的数量最多、时间跨度最长纪实组图(个别风光图片有修饰),因为我是在平原上长大的孩子,对山有着好奇和崇拜,到淮北来放下包袱行李第一件事就和同学们爬上凤凰山,所以后来也用相机记录了山,《四十年的救赎》只是对采石场的一个肤浅的记录,没有引爆眼球的画面,没有震撼人心的数字,我只是完成”记录采石场变迁”的初衷,虽然经历了相机损坏,人、身份证几次被扣,删除图片等波折,也都有惊无险,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决策,挽救了脆弱的生态环境,使有限的地质资源可持续、重复利用,以造福子孙后代,不久将来我们会生活在一个山更青、水更绿的美好环境中。</h3><h3><b>救赎——只能是补救,是无奈的选择,时光不能倒退,山体不能复生,保护环境,敬畏自然,持续发展才是长治久安的最佳选择。</b></h3><h3> ( 该篇图、文,曾得到淮北师范大学学报主编、文化学者、摄影理论家张秉政教授,市摄影家协会陈利民主席点评、指导,老领导、影友陈海苏提供航拍素材,在此一并谢意!)</h3><h3><br></h3><h3> 2020.06.05</h3><h3> </h3><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