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此文平淡,可以不看!)</h3><h1> 时间过得真快,一学期即将结束。刚到昭苏的新鲜和中期的孤寂还在嘴边留有余味,即将回家的期盼已悄然爬上心头。就在此时,隔壁的“杨德华”正在悠悠地高歌“......你的暴烈太温柔/感情又痛又享受/如果我说不吻你不罢休/谁能逼我将就......”是啊,回顾这一段时间的援疆支教生活,那就是——不将就。</h1> <h1> 家乡的自来水管网改造,需要断水二十几小时,一时之间,泰兴水荒再现。看着朋友圈那一条条信息,我看了一眼角落排列整齐的成箱矿泉水,慢慢举起手机拍了下来,然后发到了群里。果然,一条条充满羡慕、嫉妒、恨的评论立刻闪现。这就是我们的日常,我们的饮用水全部都是瓶装矿泉水,任性吧!普及一下,昭苏的水资源十分丰富,泉水清澈,含有多种矿物质,有的还有治疗许多疾病的功效。可对于我们这些异乡人来说也有说不出的痛处,即便工作组给我们装了净化装置,水中仍有白色的结晶,如长期饮用,将会带回一些纪念品——“结石”。于是乎,我们只有不将就地全部饮用矿泉水了。</h1> <h1> 由于我们援疆老师分散在不同的学校,且路途遥远,于是每天的上下班,我们有一辆专车准时接送。一开始是“征用”汽车运输公司的公交,现在是旅游大巴。汽车的前挡风玻璃上还专门张贴了一张醒目的标签:援疆教师专用车。清晨,尤其是雪天,当我们车子准时从小区出发,沿途我们会看到无数双充满羡慕的眼光。此刻的我们心中明白,正是由于泰州援疆工作组邵剑峰书记、全冬明县长和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才成就了我们出行的不将就。</h1> <h1> 昭苏县“苏伊杯”双语教师教学能力大赛如期开幕,我有幸担任了小学语文的评委。二天的时间,16节课让我疲惫不堪。但想到此次教育援疆的重任:我们不仅要开展好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更好开展好教科研。这里有领导的信任和期盼,怎能将就?于是,我打起精神,坚持全程听好每节课,评好每节课,竭尽所能,给每一位参赛老师提出中肯的建议和意见。虽然我只是鼓楼小学教育集团的普通一员,但学校浓厚的教研氛围和扎实有效的教研活动对我的影响还是深远的。我的点评得到了县教研室和参赛教师的肯定和赞赏。后来,赛课一等奖教师参加伊犁州赛课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我参与了磨课全过程,用自己的热心、耐心,真诚以待,让自己这颗种子在昭苏的教育大地上生根、发芽。</h1> <h1> 每周二十节课,这对于老家语文老师来说可谓是前所未闻,更不用说亲自体验。走进课堂,看到孩子们那期待的眼神;走出课堂,看着育英学校老师那关注的目光,我们的教学工作更不将就。由于学校合并等因素,这里的学情十分复杂。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布置不同的作业,这无形之中增加的作业批改和评讲的困难,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但为了尽可能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虽然很苦很累,但看到孩子们的点滴进步,心中虽苦犹甜。</h1> <h1> “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是人生中的幸事。在万里之外的昭苏,偶然间我们遇到了几位泰兴老乡。其中,丁总早在10年就来到昭苏,是泰兴人来昭最早的一批,现在从事农业种植。在他的盛邀之下,我们来到了位于喀拉苏的兴昭牧业。刚走进宿舍区,一股熟悉的家乡味道迎面扑来。准的,锅里是红烧肉。丁总看着我们两眼放光的神情,笑着告诉我们,老乡来了,不能将就,红烧肉必不可少,他一下子买了十几公斤的肉,管够!中午,我们就着丁总自己种植的有机蔬菜,吃着泛着油光的红烧肉,纵着千万烦恼,也已消失得无影无踪。来自老乡纯朴而真挚的问候,尽在那看似平常,却充满温情的饭中。</h1> <h1> 援疆生活是清苦,砥砺奋进到白头。于每一位学生我不将就,因为他们应有自己多彩的人生;于每一堂课我不将就,因为它是展现自我的舞台。更因肩负教育援疆的重责,我们不敢将就!</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