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我们于2009年春和2018年冬两次参观游览了广东开平碉楼。在洒满亚热带阳光的绿色田野上,散落着大大小小1833座碉楼。一座座中西融合古典风格的小楼在田野中拨地而起与中国南方农村的传统土屋交错在一起,形成了绝无仅有的乡间景色,给我留下极深的印象。</b></h3> <h3><b>开平碉楼位于广东省江门市下辖的开平市境内,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b><br></h3> <h3></h3><h1><b><font color="#ed2308">碉楼的起源——血泪筑就的碉楼</font></b></h1><h3><b>根据现存实证,开平碉楼最迟始于明代后期(16世纪)历史上开平一带土匪猖獗,社会治安混乱,加之洪涝灾害频发,当地民众被迫在村中修建碉楼以求自保。到十九世纪西方列强的船队横跨烟波浩渺的太平洋,把成批的大清帝国的“猪仔”卖到美洲顶替黑奴,成了血泪斑斑白骨累累的一代又一代华工。<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青壮年男人</span>飘洋过海谋生,留守家乡的多是妇孺老人。远在异国他乡的男人寄回养家糊口的血汗钱,却成了盗匪抢劫的目标。为了防盗新一代碉楼再次应运而生,并逐步<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发展成为表现中国华侨历史、社会形态与文化传统的一种独具特色的群体。</span></b></h3><h3><b>目前现存的1800多座中西文化交融的碉楼多为民国时期修建。</b></h3> <h3></h3><h3></h3><h1><b><font color="#ed2308">开平碉楼的防卫性</font></b></h1><b>众楼 众楼最集中的体现了碉楼的防卫功能,也是在三类碉楼中出现最早的。它大大高于一般的民居,且比普通民居坚固厚实,门窗开口小,并外设铁板门窗。碉楼上部四面墙均可居高临下还击进村之敌。众楼由全村人家或若干户人家集资共同兴建,每户分房一间,为临时躲避土匪或洪水使用。其造型封闭、简单,外部的装饰少防卫性极强。</b>
<h3><br></h3> <h3><b><font color="#333333">马降龙村天禄楼 是典型的众楼,于民国十四年(1925年)由29户村民集资兴建,该楼高7层21米,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第1至5层共有29个房间,每个集资户各有1间;第6层为公共活动空间;第7层为瞭望亭。有资料介绍:村民发现那段时间土匪基本只抓男丁不抓女性,为避土匪,村里人每天吃过晚饭,就会把家中的男丁送入天禄楼。晚上10时,天禄楼的大门准时锁上,直到第二天早上才开门,让里面的人出来下地干活或者上学。因此,天禄楼又被人称为“男人楼”。据记载,1963、1965、1968年开平发生3次大水灾,洪水漫过普通民居屋顶,村民登上碉楼得以避难。</font></b><br></h3><h3><br></h3><h3><b><br></b></h3> <h3><b>保障楼 马降龙村所属庆临村村民于上世纪20年代集资兴建的众人楼,楼名寓意保障村民安居乐业之意。该楼是典型的防卫性碉楼,全楼只有一个不到一米的狭小正门,各楼层都有射击孔,楼顶四角有可隐藏身体并向下射击的燕子窝。</b><br></h3> <h3><b>更楼 主要建在村口或村外山岗、河岸,高耸挺立,视野开阔,多配有探照灯和报警器,便于提前发现匪情,向各村预警,是周边村落联防需要的产物。</b></h3><h3><b>锦江里村口的更楼<br></b></h3> <h3><b>北门楼 庆临村村民于清末民初所建,因座落于村北而得名。该楼只有两层,钢筋混泥土结构。第一层为进村的门道;第二层为瞭望台。瞭望台墙壁上有纵形射击孔。</b><br></h3><h3><b><br></b></h3> <h1><font color="#ed2308"><b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开平碉楼的居住性</b></font></h1><h3><b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居楼 </b><b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由富有人家独资建造,楼</b><b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体高大,空间较为开敞,生活设</b><b>施比较完善,起居方便。因其这些特点往往成为村落的标志。现存居楼数量最多,是我们了解观赏开平碉楼的重点。因时间关系我们只参观了自力村、立园、马降龙村和锦江里四处部分居楼。</b></h3> <h3><b>自力村碉楼群是世界文化遗产地之一。全村自然环境优美,水塘、荷塘、稻田、竹林散布其间,与众多的碉楼、居庐相映成趣,美不胜收。该村现有15座碉楼,最早的龙胜楼(1917年),最晚的湛庐( 1948年)。 其</b><b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风格各异、造型精美、内涵丰富,是开平碉楼兴盛时期的杰出代表。</b></h3> <h3><b>振安楼 旅居加拿大华侨方文振于民国十四年(1925年)回乡建造的居楼。据说碉楼名以方文振名字加“安”字组成,有寄望亲人平安之意。</b></h3> <h3><b>叶生居庐 旅港华侨方广宽建于民国十九年(1930年)。</b></h3> <h3><b>铭石楼 自力村碉楼尤以铭石楼最为精美。为旅美华侨方润文于民国十四年(1925年)回乡花巨资兴建。铭石楼由主楼、副楼和庭院组成。主楼高五层,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当时我国还没有钢筋水泥这些建房材料,铭石楼的钢筋水泥建筑材料全部依赖进口。</b></h3> <h3><b>在铭石楼顶居高临下,自左至右依次为:养闲别墅(1919年)、云幻楼(1921年)、居安楼(1922年)、安庐(1926年)</b></h3> <h3><b>马降龙村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地之一,全村有13座造型别致、保存完好的碉楼掩映在茂密的翠竹丛中,与周围民居、自然环境融为一体。</b></h3> <b>骏庐 旅居加拿大华侨关崇骏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回乡建筑的。<br></b><h3><br></h3> <h3><b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骏庐精</b><b>美的雕刻窗花突显出时代感,钢铁窗扇更是坚固如昨。</b></h3> <h3><b>走进楼内,二层地板与正门墙角处垂直地面的射击口,通过这个射击口可将企图进入大门的盗匪一枪毙命。</b></h3> <h3><b>站在骏庐天台可以看到与其紧邻的昌庐掩映在一片绿树丛中。</b></h3> <h3><b>林庐 是旅居墨西哥华侨关定林耗资一万二千银元,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回乡建造的别墅。</b></h3> <h3><b>这一堆水泥看似无奇,但却是80年前林庐的主人从英国进口的红毛泥,漂洋过海的建材,如果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开平不会拥有这么多碉楼,而村前淙淙流淌的潭江水,定为这些碉楼的修建助过运输之力。</b><br></h3> <h3><b>锦江里以村前的锦江命名,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古村落之一。按景区工作人员指点我们来到江边大坝,村中远景一览无余,碉楼别墅民居错落有致,田园树木江河相映成趣。</b></h3> <h3><b>升峰楼 旅美华侨黄峰秀于民国八年(公元 1919年)回乡建造。取楼名为“升峰”,寄寓楼主祈求家庭幸福、事业腾升的意愿。黄峰秀晚年落叶归根,从美国回家乡后一直居住在楼内,直至终老。</b></h3> <h3><b>外观朴素的锦江楼少有装饰,最醒目的当属墙上的射击孔。</b></h3> <h3><b>位于锦江里的号称“开平第一楼”的瑞石楼 旅居香港的楼主黄璧秀于民国十二年(1923年)建造。由其爱好建筑艺术的侄儿黄滋南设计,施工者都是本村或附近的工匠 。瑞石楼建楼所用的水泥、钢筋、玻璃、木材等均是经香港进口,总投资为3万港元。</b><br></h3> <h3><b>瑞石楼高达九层,28米之多。楼身为下窄上宽的“T”字形,虽然瑞石楼与旁边的锦江楼、升峰楼比肩相邻,但远远就能看到它独具一格的顶楼在夕阳下泛着金属般的光泽。</b><br></h3> <h1><b><font color="#ed2308">开平碉楼的艺术性与观赏性</font></b></h1><h3><b>上千座开平碉楼的主人旅居在亚、欧、美、澳等不同地区和国家。当年多是从国外带图纸回家乡建房或是在国内请人设计。无论哪种方式这些建筑都不仅有设计师的思想,更多的体现了房屋主人的乡土观念个人喜好以及当时的流行元素。开</b><b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平碉楼的造型变化和艺术表现,主要集中体现在楼顶部。人们着力运用中外建筑中的尖顶、穹顶、山花、柱式等建筑元素大做文章,形成了千楼千面的建筑式样。</b><b>从而使我们今天看到的每一座碉楼都是独一无二的。其无纯粹单一风格,或者说是无风格的风格。</b></h3> <h3><b>铭石楼罗马风格的柱廊</b></h3> <h3><b>蚬冈镇横石大钟楼顶部仿英印式建筑风格。(图片采自立园展览馆)</b></h3> <h3><b>赤坎腾蛟乡的别墅仿伊斯兰风格的劵拱。(图片采自立园展览馆)</b></h3> <h3><b>升峰楼的穹隆顶,四面悬挑筑罗马式柱廊,巴洛克角亭,亭子四角为三柱一组的巨柱组合。外墙蓝色抹浆,灰塑(是岭南地区传统建筑装饰工艺)壁画精美。碉楼艺术元素的多源性由此可见一斑。</b></h3> <h3><b>建于1932年的蚬冈镇的炯庐和灿庐均采用当时流行的中国固有式建筑风格。(图片采自立园展览馆)</b></h3> <h3><b>瑞石楼柱廊式与平台式相结合,四角“燕子窝”融入了西方敎堂建筑要素,拜占庭式穹隆顶和罗马式的券拱。</b><br></h3> <h3><b>天禄楼顶亭屋顶为仿中式传统四角攒尖顶。</b></h3> <h3><b>铭石楼中西合璧的六角式瞭望亭采用了中式六角式攒尖顶。</b></h3> <h3><b>巴洛克建筑风格深得当地侨乡民众接受且被广泛模仿,并与本地建筑艺术融合,这在自力村碉楼群多有显现。</b></h3> <h3></h3><h1><b><font color="#ed2308">开平碉楼中的一颗明珠----立园</font></b></h1><b>随着申遗的成功,开平碉楼名扬海内外,各地游客络绎不绝。在众多碉楼中最具观赏价值的非立园莫属。
立园 位于开平塘口镇赓华村,是旅美华侨谢维立的私人园林。立园以人名作园名,有“立树立人”的含义。立园从1926年动工,1936年初步建成,占地约19600平方米。该园以《红楼梦》中描绘的大观园为依托,对中国园林古典建筑艺术兼收并蓄,并对欧美当时流行的别墅建筑特色加以融会贯通,达到中西合璧之化境,从而拥有“小观园”的美誉。</b><br> <h1><br></h1> <h3><b>立园可分为三部分:别墅区、大花园区、小花园区。三个区用人工河或围墙分隔,又巧妙地用桥亭或通天回廊将三个区连成一体,园中有园,景中有景,亭台楼榭,布局幽雅,独具匠心,令人有巧夺天工之感。</b><br></h3> <h3><b>别墅区有泮立等六栋别墅。为谢家族内家人居所。</b><br></h3> <h3><b>炯庐 为园主叔父谢圣炯别墅。</b></h3> <h3><b>明庐 园主堂兄谢维欣别墅。“明庐”二字雄建有力,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科举考试的榜眼朱汝珍所题。其时朱汝珍已年老隐居香港,能找到名人大家为其书楼名,可见楼主的讲究和认真。</b></h3> <h3><b>晃庐 为园主堂兄弟谢维晃的别墅。</b></h3> <h3><b>泮文楼 园主之兄谢维文的别墅。其建筑风格装修装饰均与泮立楼比肩。</b></h3> <h3><b>泮立楼 为主人谢维立及家人别墅。其外部黄墙绿瓦,飞檐斗拱,气势磅礴,具中国殿堂古风。但在楼顶中国古式琉璃瓦飞檐之下却耸立着罗马大柱,这种中国固有式建筑风格与罗马建筑风格融为一体,倒也无丝毫违和感。</b><br></h3> <h3><b>泮立楼和它的主人谢维立。</b></h3> <h3><b>泮立楼室内设计高雅舒适,古色古香,厅堂装饰着屏风壁画,红木台椅,水晶宫灯,花架书橱,洋盆浴缸,西方壁炉,湘绣潮雕,凿井引水,手摇供水。厅堂室间闲雅舒适、幽静温馨,颇有世外桃源之韵。</b><br></h3> <h3><b>每层楼梯的楼道,布置了各种中式绘画,登楼人抬眼便见。这些壁画都有完整的故事主题,讲的多是中国传统的仁义礼德,可以看出主人对自己和家人的要求。</b><br></h3> <h3><b>花园内建筑有“立园”大牌坊、“修身立本”大牌楼和“晚香”、“玩水”、“观澜”、“挹翠”四个桥亭,以及石米罗马式建筑----“鸟巢”、形如鸟笼的通花建筑----“花藤亭”,造工精巧,别具一格。</b><br></h3> <h3><b>“本立道生”牌坊的对联上联:本是共乐精神关怀桑梓 培植芝兰园林因之而立,下联:道为同荣气象栽种竹梅 灌溉桃李亭阴藉此以生。</b></h3><h3><b>“本立道生”是孔子学说之一,他提倡“君子立本,立本而道生”。这副对联寓意深刻,反映了园主的抱负,凝聚了他爱国爱乡的情怀。同时也表明了他建园的目的:不但为了与父老乡亲休闲共乐,更重要的是办学校育人才,让桃李遍天下。只可惜,随着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园主携家人躲避海外,他的理想未能实现。</b></h3> <h3><b>罗马式建筑——“鸟巢”</b><br></h3> <h3><b>形如鸟笼的通花建筑——“花藤亭”</b><br></h3> <h3><b>立园的最大特色是刻意开凿多条宽大、水深,并连成一气的运河,把别墅区、大花园区和小花园区串联起来,运河之上点缀着长长的回廊、小桥、亭台楼榭等,漫步其中感觉<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一切都美得那么不真实!</span></b><br></h3> <h3><b>穿行园林的“川”字形人工运河。</b></h3> <h3><b>运河长廓的装饰也是相当讲究。</b></h3> <h3><b>晚香亭跨于虹桥上,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园林建筑“桥亭”。亭高两层,琉璃瓦顶石米墙身。四周有飘台可从不同角度观赏园景。有意思的是前清翰林吴道镕将亭名的“晚”字写成像“晓”字:旭日东升时观景为晓香亭,夕阳西下时观景为晚香亭。</b></h3> <h3><b>毓培别墅为一座建在水上的五层建筑,是园主别出心裁构思的,一至四层分别仿效中国古代式的、日本寝式的、意大利藏式的、罗马宫式的。</b></h3> <h3><b>玩水桥</b></h3> <h3><b>
中国沿海不乏中西合璧的近代建筑,但它们大都是由外国人主持建造的。而开平碉楼却是中国乡村民众主动吸纳西方建筑文化,并与本土文化相融合的产物。开平碉楼有“三分设计,七分工匠”的说法,是中西文化的底层碰撞。随着历史的延伸,其以非凡的魅力吸引着世人的眼球。这些不同风格流派、不同宗教门类的建筑元素在开平表现出极大的包容性,汇聚一地和谐共处,形成一种新的综合性很强的建筑类型,表现出特有的艺术魅力。</b></h3> <h1><b><font color="#ed2308">开平碉楼与古村落----世界文化遗产</font></b></h1><h3><b>2007年6月28日,“开平碉楼与古村落”申请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在新西兰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仅用11分钟的时间就毫无争议地</span>获得通过,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5处世界遗产,从而“中国最年轻的世遗”——我国首个华侨文化的世界遗产诞生了。世遗大会表决的评估结论之一是:它“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见证。”</b></h3> <h3><b>为了更好地保护碉楼,让更多的人了解观赏这一华侨文化的结晶,开平市政府开创了“托管”的模式,解决了侨房所有权与政府管理权之间的矛盾。“托管制”受到联合国遗产专家和国家文物局的高度肯定和广大侨胞的支持。(图片采自立园展览馆)</b></h3> <h3><b>旅居美国的立园后人返乡参加立园的整治。(图片采自立园展览馆)</b></h3> <h3><b>旅居美国的铭石楼后人盛赞自力村的保护、治理。(图片采自立园展览馆)</b></h3> <h3><b>旅居香港的骏庐后人以实际行动支持申遗。(图片采自立园展览馆)</b></h3> <h3><b>华侨一代代在海外打拼,靠的不仅仅是勇气,还有过人的胆识和气度。谢维立多年经商致富后叶落归根光宗耀祖,在开平一带算是很典型的代表。正是谢家后人较早与开平市政府鉴定了立园的托管协议,带动了碉楼保护整治工作顺利进行,从而成功申遗。为中国乃至世界文化遗产传承做出了贡献。</b><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