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甲回顾

陈友中

<h3>陈友中简介:</h3><h3>58年出生于虹桥区淡溪公社。大学毕业于温师专与浙师大。虹桥中学高级语文教师。获首届全国十佳教师作家和全国校园文学指导名师称号。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 ,乐清市八届、温州市七届政协委员,乐清市文史资料研究会副会长、诗词学会副会长等。</h3><h3>作品、课题多次获奖。撰有写作教学专著《中学生态写作》和《小学生态写作教与学》(与家人合著)。 著有散文集《归真集》《深山旅店》《文心集》(一家人作品选)《怀土集》;诗集《本色集》。《母亲最忙重午节》入选五年级课外读本。</h3><h3>以“人不失本色,文但求自然” 自勉。</h3> <h3>求学篇</h3><h3><br></h3><h3><br></h3><h3>我出生于岩上厂,地处偏僻,求学艰难。65年到永嘉双溪小学上学,寄宿于大姐家。年余,“文革”开始,辍学回家。71年到虹桥东联杏北小学插四年级,寄宿于表叔家。一年后转回埭头小学年五年级(系复式班),读年半,升入硐垟初中,毕业升入虹中,毕业考取民办教师。初高中均二年制,我中小学凡七年半。79年至81年温师专(平阳教学点)。“十年寒窗”尚差半载。92年,34岁考取浙师大中文系三年函授,得本科学历。<br></h3><h3><br></h3><h3>图为14岁于杏北小学读书时与家父合影,寄予在青岛当兵的家兄。</h3> <h3>旧作<br></h3><h3>国庆节回家看父母</h3><h3>国庆偕友回故园,眼熟奇峰自徘徊。</h3><h3>依稀后山竹影里,似见慈母望儿归。</h3><h3>1989年国庆节</h3><h3><br></h3><h3><br></h3><h3>“梦里依稀慈母泪”,家兄远去心如煎。图为</h3><h3>慈母九十大寿与兄姐合影。</h3> <h3>慈母九十大寿,全家与亲友欢聚一堂。</h3> <h3>家兄陈逸峰,1970年冬入伍,驻扎于山东青岛。在部队有感于知识的重要,来书要我复学。遂于1971年到杏北小学插入四年级就读。<br></h3> <h3>高中——沙河畔</h3><h3><br></h3><h3>高中毕业的我,当年有诗曰:</h3><h3><br></h3><h3>高中毕业归田园</h3><h3>毕业归田园,求学七年半。</h3><h3>重操锄与刀,茧花永相伴。</h3><h3>吴牛仰喘月,汗涌湿土坎。</h3><h3>晨出戴月回,衣裳夕露沾。</h3><h3>携巾溪潭浴,碧水映星天。</h3><h3>挑灯进晚餐,虫啾绕庄转。</h3><h3>睡起金鸡鸣,日出事复然。</h3><h3>1977,8</h3><h3><br></h3> <h3>欢送高中毕业光荣参军的同学:前排左起周万炯,吴步通;</h3><h3>后排左起周成忠,陈友中,陈岩明,周丕龙,卓登祥。</h3><h3>四十周年即到,真乃光阴如白驹过隙也。</h3> <h3>高中语文老师林白夫妇光临看望我们同学。摄于君奋照相馆楼上。当年流行中山装👍</h3> <h3>上图。高中毕业之际。</h3><h3>下图。相聚于中雁荡。</h3> <h3>三排左起9我也——当年身高已如今</h3> <h3>左图于金华双龙洞。左起陈友中,徐定新,黄赛芬,周庆栋与其子子力。</h3><h3>右:友中,万炯,丕龙,赛芬,芝苓于中雁。</h3> <h3>高中首次同学会。</h3> <h3>师专——平师大</h3><h3><br></h3><h3><br></h3><h3>毕业不久,与郑阿天同学有约虹桥。</h3><h3><br></h3><h3>旧作:</h3><h3>访同窗阿天洞头老家</h3><h3>青山叠翠映秀帘,户外大海连大洋。</h3><h3>阖府盈盈康且乐,三车卷卷发清香。</h3><h3>1984,5,6</h3> <h3>当年在平师大的虹桥人</h3> <h3>同学游海口</h3> <h3>与黄金俊,谢胜利同学在平师</h3> <h3>81年温师专毕业,分到鳌江中学实习,指导师大学刚毕业,比我们都年轻,我们“实习生”都有三年以上教龄😏。综评之日,该校校长采用“来宾衬主”法:浙师大,温师专本部等每年均来此实习,就你们这届最好。</h3><h3>前排左起陈光,指导师。后排林为挺,郑阿天,陈友中。</h3><h3><br></h3> <h3>在“平师大”读书的乐清人(32人)。</h3> <h3>与詹振权老师在温州七届政协会议相遇。我们的提案都是创新话题,温州晚报记者冷闵晓以此采访我们师生。</h3> <h3>本科——浙师大</h3><h3><br></h3><h3><br></h3><h3><br></h3><h3>92年考入浙师大中文教育系函授,学制三年,得本科学历。</h3><h3>图为与金汉教授在浙师大。</h3> <h3>浙师大函授毕业合影</h3> <h3>教学篇</h3><h3><br></h3><h3>我自高中毕业——77年秋考取民办教师至18年四月退休,呆过淡溪二小(寿倡寺)——埭头学校——复返二小(大专毕业)——蒲岐中学——虹桥镇一中——虹桥中学——文星中学(自办)——虹桥中学。在虹桥这个大地上转了40年,其中在虹中长达23年。</h3> <h3>在淡溪二小前后任教二年。这是该校的戴帽初中毕业班合影。我任教语文兼班主任。</h3> <h3>82年调入蒲岐中学任教初三兼班主任。图为毕业留影(二排右二为本人)。下图系我任教的二班合影。</h3> <h3>我二十多年前的呐喊,现在更需要高声呼唤——回归大自然,发展学生个性!!</h3> <h3>教育无小事,防范坏思想。</h3> <h3>与倪孔建(左)连旭辉在公孙树(银杏)下。</h3> <h3>92年,刘国正先生在雁荡开会,得知虹中红枫文学社的社长徐建勇在全国“宋河杯”校园千字文征文比赛中,399字的《最后一堂课》获一等奖,全国六名,唯一一名中学生,特意来看望得主与指导师。8</h3> <h3>花园亦课堂,编委皆怡然。</h3> <h3>我的首批红枫社员</h3> <h3>与领导时间最长,大力支持红枫文学社的校长张贞伦在虹中合影。</h3> <h3>与语文组同仁相聚王府</h3> <h3>本世纪初,中央教科所江明教授光临指导虹中承接的“十一五课题”。图为夜游大龙湫。左起陈仕闪,江明,陈友中。</h3> <h3>欢送2011届届红枫社员</h3> <h3>我先后在虹一中组建龙山文学社,在虹中指导红枫文学社,在文星中学创办文星文星社。在语文老师的积极配合下,指导学生作文发表约千篇,获全国级各类大奖的四百多篇,收入多种正式出版的优秀作文选百余篇。因作文得奖直接或间接升到高校的多人。</h3> <h3>我的生态写作教学法在公办学校、私立学校与课外辅导班经百余次实践,总结,行之有效,因学生得奖,我也50余次得全国作文优秀指导师奖。</h3> <h3>03年,带征文入选学生到北京顺义参加现场作文比赛,著名作家浩然先生莅临颁奖,合影。浩然先生是文革时期最有名的作家,有“天地之间一浩然”之说。</h3> <h3>2007年,在扬州举行现场作文比赛(详见图下文字),余秋雨、贾平凹与得奖学生合影。</h3> <h3>旧作<br></h3><h3>赠虹桥一中86届学生</h3><h3>一</h3><h3>两载同舟渡,到岸赴前程。</h3><h3>弥望虽原野,道路凭自成。</h3><h3>二</h3><h3>阳光雨露苗青青,九州移植愿成林。</h3><h3>他年自成栋梁后,莫忘今朝同圃情。</h3><h3>1986,5,2</h3><h3><br></h3><h3>图为与86届虹一中学生游岭底。</h3> <h3>鲁迅先生的长孙周令飞签署的奖状。</h3> <h3>我当文学社指导师的最高奖。</h3> <h3>我教科研的最高奖项。</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h3> <h3>15年5月,被央视“远方的家”作为特邀嘉宾接受采访——介绍状元王十朋。</h3> <h3>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出版的权威核心期刊《中学语文教与学》全文转载我的三篇论文。另二篇为《登龙门随想》(03年六期),《还作文本来面目——一项阅读调查的启示》(04年第五期)。(均可百度查阅)</h3><h3><br></h3><h3><br></h3> <h3>《美文》(下)与《中国校园文学》是迄今在全国校园最有影响力的刊物《中国校园文学》与《美文》,而《美文》每年的第八期“高考优秀作文专辑”则是最权威的优选高分作文精选。有幸14.15.16年等几年连续约我解题,点评,促使我关注高考作文。</h3> <h3>学生得奖更多,老师奖状也多。这样的奖有五十多个。</h3> <h3>00年金江先生光临虹桥寓言创作讲座。</h3><h3>左起一排叶串珠,陈友中,金江,胡晓新,</h3><h3>崔宝珏。深切哀悼金江与崔宝珏先生。</h3><h3>二排林云燕,叶刚强,王连飞,张志杰,</h3><h3>陈锦。陈锦现为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h3> <h3>参政议政,亦系政治舞台一角。因蒙青睐,推荐入乐清市八届,温州市七届政协委员。交了很多提案,或见效,或得到悦耳的解答。去年又应邀列席乐清市政协会议。</h3> <h3>两个奖杯🏆</h3><h3>一,12年获首届全国教师文学奖——全国十佳教师作家(白烨颁奖);二,14年得全国校园文学指导名师称号(格非颁奖)。</h3><h3> </h3> <h3>11年与叶串珠,陈超,陈英一起编著的写作教材,语文出版社出版。</h3><h3>  </h3> <h3>创作篇</h3><h3><br></h3><h3><br></h3><h3><br></h3><h3>第一篇《小麦李》刊于《乐清文艺》。尔后陆续在《簫台》《温州日报》《中国校园文学》《美文》《浙江日报》《森林与人类》《绿叶》《绿色时报》《散文》《语文小报》《文苑报》《中学语文报》《语文报》《校园文学》《温州晚报》《温州侨乡报》等二十多家报刊发表三百多篇散文。结集为《归真集》《深山旅店》《怀土集》《文心集》(一家人作品选)。</h3><h3>图为我第一本散文集——98年天真文艺出版社出版。</h3> <h3>青年时期,尝试写小小说,后回到散文。</h3> <h3>拙作《壁画记》入选本书,该文发表于1997年第五期《散文》,收入本人第一本书《归真集》。</h3> <h3>拙作《看自己》入选此书。收入本人一家人作品选《文心集》(2001年出版,洪治纲序)。</h3> <h3>拙作《灵山圣水楠溪江》《门前三棵树》碰巧入选碧蓝绿文丛。幸与诸多全国名家同列。此二文收入《归真集》。</h3> <h3><br></h3><h3> </h3><h3></h3> <h3>此奖得银二千。今年又得乐清千二。感言:阳光是美好的。</h3> <h3>拙作《母亲最忙重午节》入选此书。</h3> <h3>拙作有幸入选此书,与中外名家沾边,高兴了一阵子,现在淡然。</h3> <h3>我与家人的书(部分)</h3><h3><br></h3><h3><br></h3><h3>刘文起作序:</h3><h3>友中兄要出他的第四本散文集,叫我写序。我先是推托,因想起刘绍棠说可写序的三种人,其中两种一是权威一是名家。而为友中前两本书作序者,一是章仲锷,一是毛志成。一个是大编辑,一个是大作家,我什么也不是,就劝他另请高明。可友中说,你是我同学和文友啊。于是想起刘绍棠说可写序的第三种人:师生、亲朋或同事,于是无话可说。</h3><h3>说真的,友中不仅是我大学中文系的同学,还是文学社的文友。那时我们办了仙坛文学社,我是社长,友中是社员。那时文学社里创作很活跃,许多同学都写东西发表东西。印象中友中是写不多的。可大学毕业一到社会上,许多写东西的人都不写了,偏偏写不多的友中却几十年坚持写散文,出了几本书,还被评为“全国十佳教师作家。”这是很难得的。更为难得的还在于不光友中写作,友中的一家人都写作。他的妻子叶串珠(也是我们的同学)、女儿陈超、儿子陈英都是作家,创作发表(出版)了多部中、长篇小说,被人称作“作家之家”。这就是令人惊讶的“陈友中家庭文学现象”。就为这,我也不能不为友中喝彩了。</h3><h3> ——选自知名作家刘文起“序陈友中散文新著《怀土集》”2014-02-16温州晚报</h3><h3> </h3><h3>  </h3> <h3>与诗人林莽在北京。</h3> <h3>与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中国校园文学》创办人韩作黎先生在鲁。</h3> <h3>1990年代,与校友洪治纲在一起。</h3> <h3>与余荩教授在杭州。</h3> <h3>1990年代,温州校园文学社团发展迅猛,我参加于鲁禹城召开的全国中学生文联大会,到会作文学讲座的有韩作黎,陳摸,苏叔阳,张之路等。</h3><h3>图为著名作家韩少华为红枫文学社题词。</h3> <h3>乡土风情,美不胜收</h3><h3> </h3><h3> ——陈友中著《深山旅店》读后(代序)</h3><h3> </h3><h3> 四大名编 之一的 章仲锷先生为拙作作序。</h3><h3> </h3><h3> </h3><h3></h3> <h3>履痕篇</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灵山圣水自家门,</h3><h3>峥嵘峰峦风卷云。</h3><h3>老家岩上厂在虹桥西端,南临龙门峡,西北连永嘉山。莆岭穿越永乐。</h3><h3>旅游足迹与多者比,少;与少的比,较多。</h3> <h3>青岛行<br></h3><h3>1980年暑假,余与在杭大就读的文友周庆耀赴鲁游。时值胞兄逸峰在青岛海军某部。七月我们即坐车至沪再转轮船。首次远行旅游,如井底蛙出井口,眼界大开,处处新奇,应记不暇。当年撰有散文《回忆崂山》,今又以诗留存。</h3><h3>途中</h3><h3>赴鲁早有约,至沪车转船。</h3><h3>浩瀚黄海上,高空雄鹰伴。</h3><h3>观涛恋甲板,浩海四望圆。</h3><h3>海蜇似灯笼,浪里鲸戏玩。</h3><h3>日落与日出,渺渺见奇观。</h3><h3><br></h3><h3>青岛</h3><h3>船近渤海湾,青岛在眼前。</h3><h3>一角多彩天,绿树呈蔚蓝。</h3><h3>洋房多姿态,各自展式样。</h3><h3>街衢碧梧下,犹如滔波浪。</h3><h3>栈桥连高阁,观海立中央。</h3><h3>军舰自出没,威武镇海疆。</h3><h3>帆板似蝶飞,蹁跹浪尖上。</h3><h3>家兄军营里,驻扎多平房。</h3><h3>潮落“石老人”,涨潮见海洋。(1)</h3><h3>出入守纪律,稀饭包子香。</h3><h3>军衣已常穿,生活初品尝(2)。</h3><h3><br></h3><h3>崂山</h3><h3>初闻《聊斋》里,今来心情怡。</h3><h3>丘壑奇而美,山海多仙气。</h3><h3>绿树抱圆石,清幽鸟声稀。</h3><h3>目标太清宫,途中风光异。</h3><h3>两人“盲目”游(3),迷途遇古迹。</h3><h3>潺潺龙潭瀑,清泉沁心脾。</h3><h3>仙境明霞洞,依依不忍离。</h3><h3>李白登临处,有枣大出奇(4)。</h3><h3>汉柏尚苍劲,谈笑看人世。</h3><h3>耐冬成绛雪,剑臣(5)生花笔。</h3><h3>更有神水泉,治病美名驰。</h3><h3>道士张三丰,游历曾到此。</h3><h3>前年暑假行,美好终身忆。</h3><h3><br></h3><h3>注(1)石老人,地名,在青岛郊区。像老人之石头立于海里,涨潮被海水淹没,不见了。</h3><h3>(2)家兄节省,常带军衣我穿,但到部队生活还是首次。</h3><h3>(3)无向导、地图,两人探索着游览。</h3><h3>(4)石壁上刻着李白寄王屋山人孟大融诗:“我昔东海上,食枣大如瓜”。</h3><h3>(5)剑臣:蒲松龄字。</h3> <h3>桐花万里丹山路。</h3><h3>18年春,与(左起)姚春生,万显梯,周庆设在深山旅店。</h3> <h3>17年冬,偕柳恩理,侯山河,陈建辉,陈霜等穿越故乡的龙门峡。图为与连旭辉在途中合影。</h3> <h3>17年初冬,偕妻子游欧洲法国,德国,意大利,瑞士,那里的建筑,雕塑,油画等,可谓艺术极致。</h3> <h3>背依凯旋门</h3> <h3>18年6月,与妻子游东北三省与呼伦贝尔大草原。</h3> <h3>拉弓射箭儿时梦</h3> <h3>桑榆篇</h3><h3><br></h3><h3><br></h3><h3><br></h3><h3>温馨欢送会&nbsp; 浓浓惜别情</h3><h3>4月13日上午,我校在校友楼五楼会议室举行座谈会,欢送语文高级教师、本报原主编、红枫文学社原首席指导师陈友中老师光荣退休。工会主席徐世苗主持会议,副校长陈淑敏、倪孔建,副书记吴旺喜,校长助理盛旭仁,部分科室及教师代表等参加会议。</h3><h3></h3> <h3>亲友领导学生光临深山旅店旧址,贺我退休。</h3><h3>一排左起柳恩理,陶银龙,倪孔建,周秋莲。</h3><h3>二排左起三张连钱,四陈绍鲁。</h3><h3>三排左起支炳川,张协,连新谦,陈万钦</h3><h3>,陈英,陈全满。<br></h3> <h3>18年暑假,同学同仁到访。</h3><h3>左起:郑群威,陈友中,施大光,郑鲁环</h3> <h3>18年5月12日诗友聚集琴山巅贺我退休。海生同学从太原特地赶来。</h3> <h3>虹中93届高中学生同学会。</h3> <h3>虹中同事举行别具一格的送别仪式</h3><h3>——旅游陡门山,让我做向导。</h3> <h3>虹一中88届诗友聚集深山旅店。</h3><h3>前排左起朱孔喜,连正远,陈友中,缪明霄。后排左起章岳平,吴翔,瞿斌,瞿腾飞(寒山),倪孔建,连旭辉。<br></h3> <h3>众多诗友吟诗贺我退休。</h3> <h3>做怎样的语文老师?</h3><h3>郑秀微</h3><h3>金庸笔下有很多老师,小龙女,张三丰等,可我最喜欢风清扬, 风清扬年轻时候是华山剑宗第一高手,后来际遇坎坷,退隐江湖。他不愿意再卷入武林纷争当中,尤其不愿意再见到华山派的人。但是,他还是把独孤大侠的“独孤九剑”手把手传授给了令狐冲。</h3><h3> 风清扬其实很适合当一个老师。他喜欢教学,也善于教学。他也喜欢学生,据他自己讲,在他晚年能够遇到令狐冲这样一个优秀弟子,老怀大畅、欣喜不已。</h3><h3> 短短的几个时辰,他就就把令狐冲带进了一个全新的境界。他教会了令狐冲一个“活”字”:剑法是活的,必须活学活使;人是活的,不能让招式所拘泥。同时,他也是一个主张让学生学会忘记的人,他常常问令狐冲学过的东西还记得几成了,忘得多了,他反而高兴。因为虚套忘得越干净,精髓就学的越深刻。</h3><h3> 三天时间,风清扬就让令狐冲学掌握了天下第一的剑术“独孤九剑”。让令狐冲有了一个蜕变,从一个武功平平的华山弟子脱胎成为天下一流的剑术高手。难得,难得!</h3><h3> 他一生也许只带了一个学生,但是,风清扬是天下名师。</h3><h3>“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人才难得,名师更难得!那我们这些普通语文老师到底怎么办呢?该朝哪个方向努力呢?</h3><h3>&nbsp; &nbsp; 我敢说,每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都是一个拥有纯粹的赤子之心的人,他可以在课堂上随着文字的起承转合而让朗读抑扬顿挫;他可以在生活中随着春花冬雪的四季轮回而或悲或喜;他可以因为别人的一个眼神一句话而心生怜悯,他可以因为书中的一诗一词而热血沸腾……</h3><h3>&nbsp; &nbsp; 这样的语文老师,他内心里只为自己的爱而所爱,他读书,只是因为他喜欢读书,而不是因为读书可以用来做什么;他写文章,只是因为有情郁于中,不写不痛快,而不是因为有某些功利之心而写;他传授知识,只是因为他要把自己的所学和孩子们分享,是想用一颗心灵启迪另一颗心灵,他不会为了提高分数而去肢解语文……</h3><h3>&nbsp; &nbsp; 我喜欢那样纯粹的心灵,我也向往那样的课堂,师生可以沐浴在诗意的圣洁之中,享受先秦文化的阳光,诗经楚辞的芳香,唐诗宋词的温婉!</h3><h3>&nbsp; &nbsp; 尽管我不能完全那样纯粹和洒脱起来,但是,我努力在课堂中追寻着这样的境界,在生活中追随这样的身影,渐渐的,这个身影明晰起来,陈老师,陈友中老师,他不是常会做些兴之所至的离经叛道之事。</h3><h3>比如春暖花开时节带孩子们到校园围墙外去赏花,听牛儿哞哞叫,秋天红通通落日欲坠时让孩子停下脚步,闲暇带孩子到自己老家周围转悠……他总是用自己的感动去带动一群年轻的心去感动。他热爱生活中的每一个悲与喜,然后感染孩子们在无论怎样的境遇下都能对岁月温柔以待;他用心去经营思想和情感,感染孩子们学会让自己生活得有尊严、有使命感。他工作时把学生当玉,细细雕琢,课余时把学生当友,倾心交谈!总之,陈老师做到了语文老师最应该做的事:用自己的教学生涯证明语文是有趣的!育人是有趣!陈老师,我明白了我要做一个像你一样的语文老师:教书用心,育人用情!然后静待桃李芬芳![偷笑][偷笑][偷笑]</h3> <h3>亦师亦友陈友中</h3><h3> 倪孟者</h3><h3>欣闻陈友中老师今日退休,部分同学们自发写文纪念,追忆青春岁月。我自然不能缺席。</h3><h3>陈友中先生在我心里的位置,既是恩师,又是朋友,多年来一直如此。</h3><h3>先生是我高中一年级的语文老师。语文第一节课,我就看到他有宽阔亮堂的脑门,油光发亮的头发,加上少量的八字胡,显得睿智又温和,他的声音更是清澈洪亮。自此,我就喜欢上语文课和陈友中老师。</h3><h3>后来,陆续从同学当中听说,先生还是位作家,那时也有幸阅读了他的著作《文心集》、《归真集》等作品,就更加崇拜了。“文求其自然”、“人归其本真”、“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等句子成为他课堂的金句。文心与归真成了他教学与创作的显著标签。现在他的著作等身,影响力已经遍及全国,大大小小的颁奖典礼上都能见到他的身影。</h3><h3>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上语文课,陈老师在课堂上念读我的文章《浪子?》,并且向同学们介绍和点评我的这篇文章,给我非常多的肯定和鼓励。这堂课也就成了我这辈子无法忘却的记忆,现在都能时常想起。至今我对陈友中先生感恩不已,也因为这次经历,我慢慢喜欢上了写作,喜欢阅读。</h3><h3>那次课后,陈老师还让我到他住在校园里的家,详细探讨了这篇文章,并让我做某些修改,并鼓励我朝着文学创作的路继续往前走。可那时的我,是懂非懂,没有很重视陈老师的意见,至今想来,后悔不已。即使后来参加了文学社,创作并发表了不少文章,但我始终觉得这都是陈老师一路推着我往前走,可由于我自己越来越懒于写作,耽误了最美好的青春文学梦。虽然后来偶尔还能在国内报刊上发表些文章,但大多属于针对现实的呻吟,离真正的文学之间距离还很遥远。</h3><h3>参加工作后,和陈老师的交往越来越少了。只是偶尔在同学当中听说关于他的一些事。直到三、四年前,高中同学组织了微信群,才发现我最喜欢的陈友中先生也身在其中,兴奋不已。也因此写了篇《亦师亦友》的文章,没想到让陈老师看到了,极力推荐我刊登在他任主编的校报上,更是让我激动不已。陈老师爱才爱学生的品性可见不一般。</h3><h3>人说,青春最美好的记忆就是年轻不懂事。正因为不大懂事,我们才有了无所顾忌,才有了真情的流露,生活处处是真、是美、是善。世间的大部分美好都得以在青春阶段呈现。</h3><h3>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研究生等各阶段,都会遇到各种类型的老师,但真正给予你一生影响的老师,却少之又少,机缘巧合有之,趣味相投有之,</h3><h3>总之,都是依靠奇妙的缘份成之。</h3><h3>我认为最美好的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关系,亦师亦友的关系。即使多年未见,情分依然深厚不变。正如陈老师念念不忘他的恩师林白老师一样。</h3><h3>我和陈老师的关系即是如此。老师一直遵循的自然、本真的理念也成了我为人处世的重要原则,并一直坚持着。祝愿退休后的陈老师,生活依然精彩。</h3> <h3>贺恩师光荣退休</h3><h3>连建林</h3><h3>杏坛荷锄四十载,</h3><h3>薪火遍传芝草开。</h3><h3>花甲老叟今朝退,</h3><h3>徒子门生南北来。</h3><h3>才情横溢大山赋,</h3><h3>著作等身笔意赅。</h3><h3>龙门峡口锦鲤跃,</h3><h3>深山旅店凤徘徊。 </h3><h3>手植香樟已高壮,</h3><h3>桃李不言蹊自在。</h3><h3>但藉缘分拜足下,</h3><h3>因得浸润诗三百。</h3><h3>案牍劳形皆不复,</h3><h3>探索写作意未衰。</h3><h3>怀土归真显本色,</h3><h3>山水文章俱畅怀。</h3><h3> 连建林 作于戊戌年秋月,改于是年冬季。</h3> <h3>与家人在西湖畔</h3> <h3>拟退休后做点公益事。为虹河两岸的绿化美化尽点义务。图为河深桥亭廊落成,作联书法者聚贺。中刘文起,左姚钢峰。</h3> <h3>李春芹,陈庆浩伉俪带一批红枫文学社尖子到深山旅店。我退休后,红枫文学社与虹中报,由章阿朋与李春芹二位接替。后浪推前浪,现在这两项依然蒸蒸日上。</h3> <h3>连建林(左),朱福友为我退休高兴。</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