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拱的传说

知足者常乐

<h3>做为黄帝故里的新郑,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占有重要地位,从古到今,新郑涌现出了大批的历史文化名人,明代中后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高拱就是其中之一。 高拱,字肃卿,号中玄子,河南新郑人,为明代中后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生于明武宗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卒于明神宗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享年67岁。高拱出身于官宦世家,十七岁魁于乡。嘉靖二十年登进士,任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隆庆时为首辅,万历时为顾命大臣。晚年,受诬陷被罢官,回新郑东街八卦垌故居闭门著书立说。万历三十年(公元1602年),冤案得以平反昭雪,追赠太师,谥文襄公。 在新郑有很多关于高拱的民间传说,如地名、建筑等,以下我简单的介绍几个片段,以飨读者。 <br></h3> <h3>土地庙:</h3><h3>新郑城内为什么没有土地庙?据整理人的父亲讲,在高拱小的时候也和普通人家的孩子一样相当顽皮,每天在上学的时候都要踢着一块石头,边走边踢着玩,时间久了,他已经把这块石头踢磨成了圆型。这天他又踢着这块石头去上学,象往常一样踢着走着,一看天色不早,怕耽搁上学时间,于是,他把石头踢到路边土地庙前,等放学回来再踢回家,并且指着他放石头的地方说:“土地爷:您给我看着,等我放学回来再踢。”说完就上学去了。可是等他放学回来,石头不见啦,怎么找也找不到,这时高拱就非常生气,有没有别的办法,于是就指着他放石头的地方说:“土地土地,没有三分神气,把你贬出城去。”说来也巧,第二天他上学走到那里,土地庙的土地爷不见了。从此,新郑城里就没有了土地庙。 <br></h3> <h3>八卦垌的传说:</h3><h3>高拱得中后,发现每年老百姓都要向朝廷进献贡品,给新郑老百姓增加了不少负担,他就想怎样才能让老百姓不进或者少进贡呢?于是,他首先在新郑的老城东街建了一个八卦垌,八卦垌是什么样呢?它是根据阴阳八卦乾南坤北、天南地北三方位,全部用砖石圈起来的洞,因为过去建房一般都要用大梁或二梁起架,而八卦洞该垌却没用用梁,房顶也是用砖石材料所建而成的圆形。原名澄心洞达观亭,分上下两层,下层有三个门洞,根据八卦阴阳的说法而建,以象征 出三界外之意。二层四面设门,门窗隔扇高大明亮,看上去也很壮观。建成后他就进京面见皇帝,皇帝见到高拱后就问:“你今年进献了什么好贡品呢?”于是,高拱就从袖筒里取出了一个很小很小的胡萝卜,这个胡萝卜的粗细长短和成人的手指差不多,拿给皇帝看,他说:“这就是我们新郑最大的萝卜,这几年新郑收成一直不好,如果您有时间,请到新郑去看看如何。”皇帝听后说:“如果真象你所讲的那样,那我还真要去看上一看。” 就这样,皇帝果然来到了新郑。就在皇帝来新郑那天,可能也是天助高拱,皇帝一进入新郑境内,就狂风大作,飞砂走石,天昏地暗,真是让人无法睁眼,而皇帝也无法查看。于是,高拱就把皇帝请到了他早已建好的东街八卦洞,让皇帝观看,等皇帝观看完后,高拱就问皇帝:“请问皇上您看我建造的这个房子少什么东西不少?”高拱的本意是想让皇帝说出少拱梁(贡粮),这样他就可以谢恩,让新郑从此不再给朝廷交贡。但是,皇上是何许聪明之人,他也看出了高拱的本意,只是不想当面道破,而回答高拱的问题也很风趣:“要我看你建的这个房子什么都好,就是少了一根横棍。”其意是:少了根梁,这样新郑就不会免贡了。后来在高拱的努力下,朝廷还是给新郑减了不少贡。这也是高拱为新郑百姓办的一件好事。八卦垌的传说从此名扬。<br></h3> <h3>新郑城墙的传说:</h3><h3>在新郑很多人都知道,过去围绕着新郑老城周围的城墙,根基是用石磙所建,据民间传说:当年为了修建新郑城墙,高拱没少费心,当时高拱就让人四处宣传和张贴布告,新郑大量收购石磙,三百钱一斤,当时一个石磙重者上千斤,轻者也有几百斤,方圆数百里的人都想到新郑卖石磙发财,就大车小车的拉着石磙到新郑来卖。当时新郑派专人安排,问清你是什么地方的人给你开张条子,说好什么时间开秤,就先打发这些人回去了,一直等到大小石磙卸的差不多了,高拱一看一算修城墙需要用的石头估计着绰绰有余了。就给下面的人说:“可以开秤了”!可是等人把秤抬出来一看,送石磙的人都傻了眼,为什么?因为这是一杆特制的秤,它是用脊条做的秤杆,用石磙做的秤砣,而且这秤杆还没有秤星,只是刻了几道沟。一个大石磙,上秤一秤只有几斤,而小的就只有几两,可是卖石磙的人也没办法,因为上面贴着皇封,是皇上亲封的官称。再说货到地头死,于是只好就这样卖了。其实,高拱早就知道一个石磙在他们当地的价格,而他们辛辛苦苦又运到新郑再加上运费,也不能让这些送石磙的人赔钱吧,就这样直到现在一直还在民间流传:高阁老的秤没有星。<br></h3> <h3>仁义胡同:</h3><h3>在新郑老城南街中段向东至八卦垌,有一条胡同,说起这段胡同,这里也有一个关于高拱的故事。事情是这样的:在明代中后期,高拱在朝为官期间,老城南街有两家住户,一家姓高、一家姓刘,这高刘两家因盖房子挖地基而引起纠纷,高家说地基挖到他们的宅基地了,刘家说这本来就是他们的老宅地,高家不认,为此高刘两家打起了官司。但是,高刘两家互不相让,高说高有理,刘说刘有理,如此这般,让地方判官也无法判定。官司一直拖了几个月,于是,高、刘两家一看县官不给判,只好给在朝为官的亲戚写信,说明自家的原委和实际情况,高拱收到家书阅后,就立即给高氏家族回信,信的内容大体是:“千里捎书为一墙,让出一墙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高氏家族人看完信后,认为很有道理,于是就让出了一墙(过去的墙比较宽,大约是现在的70公分左右)。而刘家一看高家权重位高都让给了刘家一墙,于是刘家一商量也让出了一墙。高刘两家这么一让,中间就形成了一条胡同,取名为“仁义胡同”。此胡同在新郑就被传为佳话,沿用至今。<br></h3> <h3>鉴忠堂 宝谟楼:</h3><h3>鉴忠堂宝谟楼,民间又称《接旨楼》,该建筑屋顶和墙体全用青砖砌造,中间隆起,四边呈下重貌的穹窿拱形建筑,面阔三间8米,进深7米,高约10米。正面辟一门,高2米,宽1.3米,木门栕下设石门墩,木门两扇,与前方的八卦洞相照应。主体建筑为二层楼结构,由主基座,墙身屋顶组成。建筑面积56平方米,基高1.2米,上部用青石条铺成,墙身和券顶均用青灰砖以白石灰粘砌。屋顶歇山,绿色琉璃瓦覆盖。檐下斗拱,格扇门窗,室内宽敞明亮。 此建筑是明穆宗所赐而建:穆宗初年,高拱上书请旨:我家自我祖父高魁,父亲高尚贤,长兄高捷,次兄高搡和我本人先后多次得:正德皇帝,嘉靖皇帝和当今圣上的厚爱与封赐,几位皇帝对我们祖孙几人所赐封的圣旨,金银绸缎、珠宝玉器、金蟒玉衣、玉带等物品我们都没敢享用,现金越来越多,没有合显的地方保管、存放,又恐损坏对上不敬。现我家还有空地一块,祈请圣上予以恩准建一房屋,似意能更好的保存圣上所赐之所有物品。 隆庆帝接到高拱上书阅后龙颜大喜,更是为只所行为而感动。看到自己的恩师能如此的对待皇帝所赐之物,于是就下旨给予批示准建,并次银两,还亲笔为其提名“鉴忠堂”建成后高拱把所有皇帝所赐之物品都供奉在此建筑的楼上,供后人敬仰。 隆庆元年,由于高拱和当时首府徐阶政见不和,高拱几次上书皇上祈请退出,但隆庆帝一直不于准祈,最后看到朝内争议太大,是非太非,无耐之下只好准于高拱回乡养病,回到新郑后,隆庆帝不忘师生之恩,朝中的大事小情很多还要请高拱拿注意,所以,不断有圣旨送达新郑,而只要又圣旨下达到新郑,传旨之人至到鉴忠堂前就不在向里送人了《停旨》而每次高拱都要从家里到鉴忠堂前去迎接圣旨。就这样老百姓叫它为接旨亭,后来又叫停旨胡同,一直沿用到现在。<br></h3> <h3>长明灯的传说:</h3><h3>传说,高拱小时候学习非常俭奋。他五岁善对偶,八岁日诵数千言,学过读过的书本过目不忘,很受先生的喜欢和爱戴,同学们对他也是又尊敬又羡慕,很多人认为他将来一定会是一位有出息的大富大贵之人,更能成为国家的栋梁。 每天上学,放学时已很晚了,天都黑了,而他那时期又没有电灯,路灯,路又不好走,他的母亲就不放心,每天晚上高拱快放学的时候就会到大门口去接他。而他母亲就会看到有两个灯笼为高拱照路,这二个灯笼只有高拱和他母亲能看到,别人是看不见的。这是为什么哪?原来是太白金星看到高拱学习刻苦,认真,又是文曲星下凡,不是普通凡人,一定要保护好他,太白金星就送了两个灯笼为他照路,天天如此,他的母亲也知道这事,所以每天高拱上学,放学也就放心了。 有一天,很晚了高拱还没回家,母亲不放心就到大门口去接,一会看见高拱回来了,可是为高拱照路的二个灯笼只有一只了,就问高拱:你今天去学堂做了什么事?他说没有做什么,母亲又说,你没做什么灯笼怎么会少一个?你好好想想!高拱突然想起就说:我今天帮别人写了一纸休书。过去夫妻两人一起生活,如果要分开只要写一纸休书就把女的休了,不像现在结婚要领结婚证,而离婚也要办离婚证,相比之下那时候就简单多了,休书就象现在的离婚证。高拱的母亲一听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她让高拱马上去找那人,把休书要回来,而且要当面把休书烧了。于是高拱去找了那人,按照母亲的话做了,又回家去了。这时他的母亲还在大门口等着他,母亲看见高拱回来时又是两个灯笼就知道高拱是照她说的做了,这样就放心了,以后高拱不管做什么都会想好后再做。二个灯笼就这样一直为他照路,直到他长大后去外地继续求学。<br></h3> <h3>打扫庙堂:</h3><h3>传说,在高拱上学时期,九岁那年,他的学堂就设在新郑北街的城隍庙内。那时学堂的纪律比现在还严,先生安排学生每天轮流值日打扫卫生,因为学堂是在城隍庙里,庙里有众多各种泥塑神胎。打扫卫生时每次都要把各种神胎先搬到院里,打扫完后再一尊尊搬进庙内摆放整齐,这样是很辛苦的,要知道没尊神胎都是有一定重量的,搬出去,搬进来那是又苦又累哪。 轮到高拱值日打扫卫生了,因为他是文曲星下凡,一般的小神都要让他三分,何况是泥塑的神胎更是惧他三分,所以他每次打扫卫生趁旁边没人时,就指着众神胎说:今轮我值日打扫庙堂,你们还不给我出去,难道还要我请你们吗?话音刚落,只见各位神胎服服帖帖的就到庙外等候去了,等高拱把庙内打扫完毕后,就到院中指着等候的众神胎说,好啦,都回原位去吧,众神胎哪敢怠慢,一个个很快就回到原位了,这样高拱就可以回家了,每次轮他值班都是这样,比其他同学轻松多了。</h3><h3>但是有一次,高拱打扫卫生后,看天色已晚,怕母亲为他操心,急着回家,竞忘了让各种神胎回庙里就位了。第二天先生到学堂一看,所有神胎都在院中站立着,没有摆回原位。就问昨天是谁值日,学生就报告说是高拱,先生要把高拱叫来质问:昨天你值日怎么能如此粗心大意?让众神在院中站立一夜。高拱一听才想起,因昨天恐怕母亲担心急于回家,竞忘让众神回位了,被批后心情就不好了,他心里在想这些神胎也太认真了,故意让我难堪,于是就厉声说道:你们都在院里凉了一夜了,也不显累,还不快回去!他话一出口,只见那些神胎一个个按照顺序整整齐齐的都回到各自的元位了,先生和同学们一见这种情景,个个都目瞪口呆。 高拱看到后,知道自己在情急时失误了,但已无法挽回,就这样先生、同学和很多人都知道了高拱不是凡夫俗子,他们都对他另眼相看,先生对他悉心教诲,同学和乡亲们更是对他敬爱有佳。<br></h3> <h3>阁老坟:</h3><h3>阁老坟这个地方是高拱的最终归宿,高拱去世后,出葬的时候就有很多传说。据我父亲讲,由于高拱当时是被诬陷而罢官,所以,朝廷给予半葬。但是,他毕竟是一位权高位重的名人,很多人又不知道实情,都认为高阁老死了以后,他的家人要给他很多的陪葬品,为了防止有人盗墓,就有了四门或五门出灵的说法。据传:高拱去世后,他的后人为了怕别人知道他的真正墓地的具体地方,就用了四口棺材,同时在新郑的四个城门一起出葬,由此就会给他人造成了一种错觉,使一般人不知道他的具体葬地。后来,万历三十年(1602年)也就是高拱去世的二十四年后,冤案得以平反,又重修建了阁老陵园,从地面上现存的石马和地下已知的文物,现在的阁老坟实属高拱的原墓地,但已多次被盗,文物保留残缺,令人叹息。新郑史志、文物志都有记载。<br></h3> <h3>村庄的消失:</h3><h3>有一年五月的一天,高拱偕妻子骑着毛驴去到朋友家贺喜。由于天刚下过雨,路上有积水,正好路经一个村的打麦场旁边,毛驴不听话,不乐意走水里,便绕到了人家刚压好的场地,毛驴走过后把刚压好的场踩了好多好多坑,这个村的场主和其他人看见了,前去和高拱夫妻闹腾一番,并且与高拱发生了撕拉硬拽的事情,高拱不小心袍子上沾了泥土,在这种情况下,夫妻俩给他们说好话,道歉,方得到他们的原谅,放高拱夫妻走了。走到朋友家,大伙都热情地招呼高拱夫妻,忽然发现高拱袍子上粘了许多泥土,一位朋友就问:“你们这是怎么回事?”高拱妻子就一五一十说了事情的经过,朋友听了便哈哈大笑!据传说高拱当时还吩咐妻子不让讲此事。下午回家又经过此地,高拱夫妻俩就惊讶地发现这个村庄不见了,无缘无故地消失了。这时高拱对妻子说:“我不让你说你偏说,你看好端端的一个村庄没了吧!”<br></h3> <h3>辈辈歪脖儿:</h3><h3>高拱亲戚家位于高老庄东北40里左右中牟土墙。有一次,高拱偕妻到岳父家走亲,走到之后,街坊四邻,大人小孩,围观的人很多。尤其是个别小孩好奇,看到高拱的帽子十分感兴趣,前去摘掉戴一戴,被高拱好言相劝拒绝,对这个小孩说:“我的帽子你不能戴”。孩子不听,还是不依不饶的追赶,高拱实在没有办法,就依了这个小孩的愿望。传说,戴过高拱帽子的那个小孩的后代,辈辈都是“歪脖儿”。<br></h3> <h3>沙住庙(杀猪庙)的传说:</h3><h3>明朝年间,每年地方要向皇上交纳一些丰盛的土特产(即皇粮)。皇上要比较一下,哪些地方缴纳的丰厚,证明他们富有,意味着下一年应多交一些。此事高拱心知肚明,暗想应付策略,不为邀功,但为民着想。恰恰相反,山西的张居正,居然挑当地长得最大的萝卜用车运去,在皇上面前展示一下当地的物产丰富。可高拱呢?迟迟未动。皇上便问:高拱怎么还没有运到呢?这时,高拱才慢慢腾腾的将随身携带的一个小萝卜从袖筒里拿出来,皇上一看大怒,你们那里的萝卜怎么就那么小呢?高拱施礼:皇上息怒,皇上不知,我们那里一方面遭害虫(雌槽、斑蝥、蜈蚣、蝗虫等)的影响,另一方面遭天气“飞沙走石”的影响。皇上听后,立即派人到新郑查看,一路走来,的确如高拱所说,狂风大作刮得看不清路、也辨别不清方向了,他们走着走着就停下来商议,咱们到新郑地界了,别再往前走了,情况属实,回去向皇上交差吧!他们回京了,这时的风头已经刮到了新郑东的一座庙附近,忽然停了,没风了。传说这座庙就叫“沙住庙”。(后人叫做“杀猪庙”)<br></h3> <h3>酸枣树棘针:</h3><h3>有一次,高拱偕妻到外父家,路途中由于路窄,走着走着,被路两旁的酸枣树棘针挂住了袍子,这时候高拱弯下身子一边将挂在袍子上的棘针去掉,一边自言自语地说:我说你们呀!你们的钩能不能往一边钩啊?传说从新郑高老庄到土墙这一带的酸枣树棘针的钩都是往一边钩的,而不是弯钩。<br></h3> <h3>关于高拱在新郑的传说还有很多,在此列举的这些故事只不过是流传甚广的一部分,有关高拱年代的古物、图象、资料有的已保存在新郑博物馆,有些在社会上流传,还有一些在高氏后裔手里存放,有待于以后更好的挖掘和整理。高拱作为明代中后期的一代名相,新郑一代名人,他的一生给新郑人民留下了太多太多的光辉诗篇,让人们缅怀难忘。<br></h3> <h3> 撰 写 编 辑:新郑市和庄镇东高村</h3><h3> 二十一代 : 高 国 喜 公历午戌年 : 二零一八年八月<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