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h3> <h3>撰修族谱的意义:“寻根留本,清缘备查,增知育人,血肉联情,承前启后。”撰修族谱意义如此重大,古时祖先将其高度概括为“敬宗收族”。“敬宗”当然是尊敬祖宗,“收族”,除有不遗漏每一个族人的意思外,更重要的是要在全体族人之中形成一股向心力,团结全体族人,使大家处于同一价值观念之下。
明清时期,河南新郑高氏家族可谓名门望族。高氏族人多有金榜题名,世代为官从政。其中,最为杰出的当数明代嘉隆万时期的高拱(1513-1578,字肃卿,号中玄)。他从嘉靖二十年(1541)登进士第始,至隆庆六年(1572)六月被罢官,从政30余年。其间,虽有两起两落的仕途曲折,但在隆庆后期还是登上了权位的最高峰,可谓位极人臣,权倾一时。特别是在隆庆四年至六年主政期间,针对当时的诸多积弊,大刀阔斧地推行了“隆庆改革”,并取得了卓著功绩,使隆庆后期呈现出中兴之势。可以说,高拱的显赫地位及其取得的卓著功绩,大大提升了新郑高氏家族的社会声誉,至今仍然得到民间的广泛传播和颂扬。
新郑高氏家族是春秋时期齐国人子羔之后。元代之前,高氏无谱。有记载的是子羔五十七世孙,即元代的高曾祖父兄弟六十八人。其中,元末明初徙居河南新郑的高成,是高拱六世祖。其后,由于四处迁徙,人数增益,至明中期尚无高氏族谱。嘉靖四十五年(1566),时任礼部尚书的高拱修撰高氏族谱时,通过采访整理,将子羔五十七世以下宗枝分为六十八派。其中,第五十九宗高成为新郑高氏一宗。
嘉靖四十五年(1566),高拱始修元末明初徙居新郑的六世祖高成以下谱系,其题记言:“一代祖成,元时世居洪洞,相传为山西省洪洞县椿树胡同之高氏。元末兵变,偕祖母唐氏东走至新郑东北,地名老沙窝荆棘中,潜匿数日,闻洪武定鼎,因家焉。而后又移居东二里,即是现在的高老庄。”
高氏自山西移居以来,已经历六百五十余年,至今已有二十六、七代了。吾高氏之祖乃中华之旺祖,足迹遍天下,户籍满神州,历代名人(四百多人)届出不绝,尤其明代名人之盛,美德千古流传。明代阁老高拱,文学史上很有名气,其资料寥寥无几。县城内有高拱旧居(八卦洞),也已被毁,但仍遗有仁义胡同之美德。50年前高祖之老坟名人碑记、松柏丛林、石碑林立,石人、石猪、石马、石羊以及石器甚多,是多麽壮观啊!由于社会的变革,吾高氏族谱也已毁劫无,就连先世古墓也不放过曾多次被盗。现有愿谱清代后期所续,民国年间重续,解放后遗失较多,文革破四旧又被焚烧,现存愿谱有西高老庄十七代高元清(1988年)再次续。
2007年由东高老庄二十一代高丕列通过高元清提供愿谱手抄稿材料,经二十一代高国喜进行编稿整理打印(东高族谱),此后因种种原因无再续。一直到2018年7月初和西高十九代高保全交谈中获取西高、大高庄、郑州以及周边的族谱资料,经商议,高保全愿意将手中的族谱交给东高二十一代高国喜进行修订。在续修的过程中,由于其他村的排列形式不一致,查找起来很不方便,通过比较得出一个系列性的排法,即从左往右,由高辈到晚辈,兄弟之间从上到下,由大到小,使阅者一目了然。为了编写出比较完善高氏家谱,多次与高保全在一起交谈、核对,从多个村收集资料编修。最终编修出一部比较系统完整高氏族谱。
为编修好高氏家谱,吾连续奋战几个月,东高、西高、大高庄、郑州、高夏、八千大部分以上下接通,经历了千辛万苦,炎热酷暑,终于圆满地完成了高氏家谱的修订编写工作。但是由于涉及到的村多、人多,再加上面积大,给续修族谱带来了诸多不便,难勉会出现漏登、打错的现象,请谅解!
由于吾本人才疏学浅,笔不尽然,恐负重望,虽己拙就,实感惭愧,目的就是为了让后人共勉之!
</h3> <h3> 供 稿: 西 高 十九代 高保全
东高二十一代高丕列
撰写编辑:东高二十一代高国喜
戊 戌 年:二 零 一 八 年八月
</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