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对当时的国民政府来说可谓内忧外患、多事之秋。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武力侵略中国迈出实质性一步;两次“围剿”井冈山的红军屡屡失利。</h3><h3> 这一年,在直隶省邯郸县(今邯郸市邯山区)赵王城西南一公里处的渚河上,由民间 ji zi 、筹建了十余年的渚河桥终于竣工!</h3><h3> 今天给大家介绍的就是这座生逢乱世、命运多舛的石桥——渚河古石桥。</h3> <h3> 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渚河or诸河?)</h3> <p class="ql-block"> 渚河古石桥横跨于邯山区小隐豹村东的渚河上,与我们熟悉的赵州桥(小学课本)和永年广府的弘济桥结构基本相同。</p><p class="ql-block"> 渚河桥也属于单孔敞肩式石拱桥,桥身全部用石块砌筑而成。主拱券(xuan)似长虹卧波,券顶有吸水兽。整个拱券由几道单券组成,最外侧的券身刻有简单的纹饰——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也阻挡不了人们对美的追求!主拱两侧各有一个小孔(又叫腹拱),这种结构可减少石料的用量,减轻桥身的自重;当上游发大水时减弱洪水对桥身的冲击,保证石桥的安全。</p> <h3> 渚河桥两侧水面上自由嬉戏的野鸭子</h3> <h3> 桥面两侧有18根方形望柱和16块栏板。望柱顶部刻有桃子、石鼓等雕塑,只是年代久远(近九十年)好几个已经毁损,栏板用的石材质地柔软,纹饰早已模糊不清。桥栏尽头有抱鼓石保存完好,与望柱之间用铁束腰连结以增加其稳定性。</h3> <h3> 石桥西头南侧、三官庙后有民国二十年(1931年)立的石碑用来纪念重修渚河桥,为我们提供了不少重要的信息。</h3><h3> 第一,渚河桥重修前也是石桥。“余村之东旧有石梁,曰渚河桥”。</h3><h3> 第二,古石桥所处位置重要。“为上下河流之总汇,据东西往来之要枢,其废其兴,所关非渺”。</h3><h3> 第三,重修原因以及必要性。“民国六年,洪水为患,土崩石颓。每属秋夏之际,山溪汹汹,时为行旅多艰。若再令其决塌圮(pi)毁,恐致交通断绝,兴修不易。”</h3><h3> 第四,广泛 mu 捐,组织严密,不透支信用。这次重修石桥系民间组织,募 ji 范围广(几近整个邯郸县)、时间长(1917——1931)、组织机构完备(大会首领导下十余个专业会首各司其责)。因此碑文专门强调“以后修桥不得四方化缘”。</h3> <h3> 关于近百年前的碑文反映当时社会面貌的更多信息,以后会专门讨论,在这里就不再赘述了。</h3> <h3> 小隐豹村住户主要分布在渚河桥西,桥西头南侧有一座“三官庙”,北侧一座关帝庙。因之前没见过三官庙,所以没有留意。不久前去滏阳河上的张庄桥古石桥参观时,发现充当桥栏板的一块石碑上刻有“重修三官庙碑记”时,才感觉三官庙和河流、桥梁有某种关联。通过查找资料知道,三官庙供奉的是史前的明君尧舜禹。我个人觉得更多的是大禹治水拯救苍生,人们建庙以求庇佑、免受洪涝灾害,至于尧舜应该是沾了大禹的灵光。</h3><h3> 交通要道又是桥头,建一座关帝庙就比较好理解了。渚河古桥位于东西商旅必经之地,商人最关心啥?第一是安全第二是赢利。于是既能武力护送又能冥冥之中帮助发财致富的武财神关公庙建在此地就顺理成章了。</h3> <h3> 渚河石桥重修缘于民国六年(1917年)一场致“土崩石颓”的大洪水。当时洪水给当地人们带来的灾难碑文言语寥寥、一语带过,倒是从其他相关文献上让我们有机会做一个简单的了解。</h3><h3> 现收藏于邯郸市博物馆内一块关于开明绅士李献之(又名李国安,现邯山区王安堡人;历经同治、光绪、宣统、民国)的德政碑。从碑文得知在李先生诸多政绩中有一项跟1917年夏天的那场洪灾有关。</h3><h3> 据县志记载:“(李)家有积谷若干石,告于众,声言息重,物(?)议哗然。积贫者不得已而称贷,既毕悉焚券。众始悟盖恐施者滥也。”如果事前告知借粮可以不还,那么很可能有人耍滑多吃多占,有些人可能就会因此饿死。</h3><h3> 把实事做好,把好事做实,李先生的善意、智慧可见一斑。</h3><h3><br></h3><h3> 随意写的,文章结构不太规范,大伙凑合着看吧!</h3> <h3> 注:借用邯郸设计手绘工作室的作品 </h3><h3> 本人非专业人士,收集的资料有限。各位好友如果有这方面信息、资料的话,一定不吝赐教,在此先谢谢了!!</h3><h3> 下面想写写复兴区康庄乡的会星头村,复兴开发区已经离村庄很近了,会星头在眼见的未来从我们的视野消失。</h3><h3> 渚河桥重修碑——跟九十年前的人们对话!</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