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年集

王建国

<h3>老家莒南的文疃大集,从我记忆开始就定格在文疃街的大河里面,现在已经搬迁到老粮管所东面,没有多少变化。大集在文泗公路文疃镇政府西面的一片空地上,中间用砖垒的台子,方便商家卖货用,赶集的人们从四面八方汇聚到这里,提着各种篮子、打链子走向集市,每年年集,从进入农历腊月就开始了。大集逢五、十,每年腊月二十五,达到年集的高潮。这时候在外地打拼的游子们,都像候鸟一样从各个地方飞了回来,而飞回来的人们,二十五大集是必须要去赶的,这里面包含的是浓浓的家乡情结。赶大集不是为了去买很多吃的穿的,而是就想去大集,去大集看看自己家乡纯朴的人们,去看看那地锅老汤,那漂亮的布花……,碰见家里的亲戚朋友小学同学,啦啦家乡呱,只有这时才感觉自己回归了真实的自己,心里就特别踏实,那笑也是发自内心的。</h3> <h3>大集的地锅老汤,从有集市就在这里,几十年了,一直在这里,小时候,父亲在镇上工作,我和小伙伴们去赶集,快到吃中午饭的时候,就跑到父亲哪里去,父亲总能领着我去哈上一碗热腾腾的老汤,吃上一块大饼,这个时候的我心里总是美滋滋的,那就是我赶集最大的享受</h3> <h3>老人和我说,这地锅摊,经历了十几任工商所长了,老人始终认为工商所长是管地锅摊最大的官。这一块块的牛头、猪头肉,各种下货肉,香的让你直流口水。地锅摊旁边简易的水泥台子上,赶集的人们,一碗肉,一碗老白干,在哪里和附近各村熟悉的人们,说着家里的事,啦着家乡的呱,这一坐就到天响了。喝的晕晕乎乎的才回家。有的走到半路在向阳的地方睡上一觉再走。</h3> <h3>这种插花是老家年集上最具特色的代表,过去家里有女孩的,赶年集是一定要给孩子插上几朵花的。初一的早上,女孩们的头巾上戴上几朵这样的花,也增加了很多年味,希望这种最具特色的民俗文化能发扬光大。</h3> <h3>老大哥的插花挨着卖红辣椒和花椒等调味品的摊,这样看起来红红火火。</h3><h3> </h3> <h3>大集上这位大哥的油炸散果子,也是大集的一个记忆,小的时候,每次去赶集,都要缠着大人买一点解解馋,那叫一个香啊。</h3> <h3>正宗花生油炸的,口感就是不一样,今天过来也买上五元钱的,寻找一下孩提时的感觉。</h3> <h3>小时候过年做身新衣服,都是在集市的布摊扯的布,回去找人用缝纫机做的。做好后不舍得穿,等到大年初一那天早起穿上,光光彩彩的去串门子。</h3> <h3>自从到日照工作后,就很少见到这么大的鱼了,这鱼都一斤多,文疃的水库多,野生的鱼也多,春节招待客是少不了的。</h3> <h3>招待贵客才使用这样的鱼。</h3> <h3>当地产的莲藕,出污泥而不染,吃起来特别脆生。</h3> <h3>家乡大集年味十足,满满的都是幸福</h3> <h3>无论贫穷与富贵, 破败与壮美</h3><h3> </h3><h3>那个叫作老家的地方</h3><h3> </h3><h3>总是如此地无坚不摧</h3><h3> </h3><h3>无论走的多远 飞的多高</h3><h3> </h3><h3>一曲雁南飞</h3><h3> </h3><h3>那根叫作思乡的长长的丝线</h3><h3> </h3><h3>总会被岁月</h3><h3>一寸一寸收回。</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