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记录建筑,记录历史,记录建筑背后的故事。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是表现艺术的载体。建筑体现了设计师对艺术的追求、品位,建筑反应了一个时代的风格、潮流。拍摄建筑,也掀开了一段历史。无论是蒋家王朝、国内外商贾政要,还是共和国风云人物,都在这里演绎了他们的人生精彩。在拍摄、记录历史建筑的同时我无法拒绝这些建筑背后的故事,因此,把部分建筑的主人及背后的故事一同呈现给大家,尽管有些故事篇幅有点长,但这是历史的一部分,大都只是引子提醒,以便延伸阅读。惜时者可忽略故事。</h3><h3>本篇记录了徐汇区的大部分历史建筑,但受篇幅限制,尚有部分没有纳入其中,待以后有机会再补充。且部分建筑照片只能采用拼图组合的形式反映,阅读时可以点开放大,看建筑之整体。</h3> <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龙华路2853号,龙华寺。</h3><h3>龙华寺是上海地区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古刹。龙华寺的名称来源于佛经中弥勒菩萨在龙华树下成佛的典故。据传龙华寺是三国时期孙权为其母所建,距今已有1700多年,然而有文献记载可考的历史是龙华寺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北宋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龙华寺更名为“空相寺”,如今尚有赐“空相寺”额、今寺碑残石留存。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恢复了原名“龙华寺”。明万历二年(1574)赐名“大兴国万寿慈华禅寺”,寺名仍沿用龙华寺。
1953年由上海市佛教协会复制各殿佛像,重修各殿宇,新建藏经楼等。寺西之桃园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辟为血华公园,后改名为龙华公园,今为龙华烈士陵园的一部分。1959年,龙华寺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h3><h3>秋日午后的阳光投射在宝塔上,宝塔在蓝天的映衬下愈显熠熠生辉、金黄吉祥。</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 <h3>进入古寺,我手握钟锤,连击三下,顿时钟鸣轰响在整个寺庙环绕,我祈求菩萨保佑众生平安、健康、幸福。</h3> <h3></h3><h3></h3><h3>蒲西路158号,徐家汇天主教堂。</h3><h3>徐家汇天主堂是天主教上海教区主教座堂,正式的名称为“圣依纳爵主教座堂”,堂侧有天主教上海教区主教府,修女院,为中世纪哥特式建筑,平面呈长十字形,正面向东,两侧建钟楼,高耸入云。</h3><h3>徐家汇天主堂由建筑师陶特凡(W. M. Dowdall)设计,法国上海建筑公司先期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开始搭建工棚雕琢石柱。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7月31日正式动工。耗时四年建设,清宣统二年(1910年)10月22日举行落成典礼,教堂规模宏大,装饰华丽,被誉为“远东第一大教堂”,仍奉圣依纳爵为主保圣人。老堂则划归圣依纳爵公学使用,改称圣母无原罪堂(1994年,老堂和耶稣会会院合拆新建天主教上海教区主教府大楼今圣爱大厦)。</h3><h3>教堂坐西朝东,教堂高79米,宽28米,砖木结构,占地面积2670平方米,建筑面积6670平方米,可容纳3000余人。整幢建筑高五层,砖木结构,外观是典型的欧洲中世纪哥特式。大堂顶部两侧是哥德式钟楼,双尖顶砖石结构,堂脊高18米,钟楼全高约60米,尖顶31米,尖顶上的两个十字架,直插云霄。堂身上也有一十字架,颇似轮盘状生命恰如驾驭轮盘,恰当的比喻。堂身正中是盘型浮雕,繁复华丽,远看极像罗马钟表的形状。外部结构采用清一色红砖,花岗石镶边,屋顶铺设石墨瓦,饰以许多圣子、天主的石雕,纯洁而安详。堂内有苏州产金山石雕凿的64根植柱,每根又有10根小圆柱组合而成。地坪铺方砖,中间一条通道则铺花磁砖。门窗都是哥特尖拱式,嵌彩色玻璃,镶成图案和神像。主体墙上有巨大圆形花窗,其上镶嵌彩色玻璃,建筑造型挺拔庄严。外墙用黄沙水泥粉刷,屋顶置有大小不等铜皮圆穹,呈孔雀蓝色,尖顶。教堂有祭台19座,正祭台处宽44米,是民国八年(1919年)复活节从巴黎运来,祭台正中安置有圣依纳爵及八位圣人雕像,雕刻精美,色彩鲜明。横轴由南北耳堂组成,十字交叉点上方曾有一座钟楼,有较高的宗教艺术价值。内部的顶部回廊,通过独特的网状设计结合空气动力学原理,让至少三层楼高的大厅不用人工清洗高位玻璃而且保证在教堂的任何一个地方用平常声音说话能传到教堂的任何一个角落。在中间的横廊的窗上有据说是修女自制的贴上去的窗花,很漂亮的颜色和图案,还代表着圣心和圣母心的故事。</h3><h3>徐家汇天主教堂可容纳三千多名教徒进行活动,被称为上海的“梵蒂冈”。该堂区每天清晨有多台弥撒,逢星期日及教内重要节日,教友济济一堂。</h3><h3>17世纪初,西方传教士开始在上海地区活动。18世纪,中国天主教会经历了诸多挫折,使江南地区的教会事业陷入困境。道光二十年(1840年)传教士在江南教友多次的请愿后,派遣耶稣会传教士重回江南,至咸丰七年(1848年),附近教友日渐增多,仅能容纳200余人的老堂已不敷使用,耶稣会南格禄会长决定在徐家汇创办一所住院,提供给神父们每年前来避静及歇夏。
1949年后,上海天主教界开展反帝的爱国运动,走独立自主自办教会道路。1960年4月,上海市天主教第一届代表会议选举张家树神父为上海教区正权主教,由皮漱石总主教主礼的祝圣主教仪式就在徐家汇天主堂举行,从此,该堂成为主教座堂,并改奉“圣母为天主之母”为主保,称天主之母堂。
1960年,张家树主教将主教座堂由董家渡圣方济各沙勿略堂迁至徐家汇,由此教区机构都移至此地。“文化大革命”期间,该堂受到毁坏,钟楼尖顶被拆毁,整座教堂的彩色玻璃窗被砸碎,并作为上海市果品杂货公司仓库。1979年,该堂归还教区后,即着手修复,并于当年11月举行“文化大革命”以后的首次弥撒。1980年圣诞节前夕大堂修缮一新,张家树主教主持圣诞节大礼弥撒,千余教徒恭与弥撒。1982年8月,两座各重达13吨的十字铁塔架,重新安装到钟楼上。1985年1月,李思德、金鲁贤神父任上海教区助理主教的祝圣仪式在此举行。1988年2月,张家树主教去世后,其骨灰安置在该堂。</h3><h3>1989年9月25日,“徐家汇天主堂”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近代建筑类)、第一批优秀历史建筑。</h3><h3></h3><h3></h3> <h3><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汾阳路83号,五官科医院(原犹太医院,三德堂及水塔)</span></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汾阳路83号10号楼,原犹太医院。5层(原为4层,后加建1层),砖混结构,建于1930年。建筑具有法国现代派简化的古典主义风格特征,主立面对称构图,在横竖两个方向均做“三段式”划分,外立面多处有弧形墙面造型,西立面还有层层收进做法。南立面室外大楼梯直接通至二层入口。窗间使用简化的装饰性壁柱,且二、三通高,四层单独使用壁柱,柱径减小。壁柱为方柱,上有凹槽,但柱头花饰被大大简化。五层中部退后,形成屋顶平台。两端立面采用凸窗,上下贯通。室内外局部装饰具有艺术装饰派特征。水塔造型简洁,带有装饰艺术派风格的几何形装饰。</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10号楼院子的左前角是水塔。</h3> <h3>三德堂花园一角的水塔</h3> <h3></h3><h3>汾阳路20号、45号、64弄10号、79号。</h3><h3>汾阳路在1902-1943年间称为毕勋路,是上海法租界的一条街道。北起淮海中路,南至岳阳路,全长815米。1902年上海法租界公董局越界修筑,以法国驻华公使毕勋命名。毕勋(Stephen Pichon)是法国驻华公使,从1898年做到1901年回国。1914年上海法租界大扩展时划入界内。1943年汪精卫政府接收上海法租界,改名为山西省地名汾阳路。</h3><h3>汾阳路20号,上海音乐学院礼堂和办公楼,原上海犹太人俱乐部。1932年1月上海犹太俱乐部开始筹建,是年8月在此开放。创始人是俄籍犹太厂商布洛赫,也是俱乐部的终身理事长。两座建筑均为假三层,整体极富特色,局部带有北欧风格。<br></h3><h3>汾阳路20号,花园住宅。原比利时驻沪领事馆。该楼建于1926年,1927年起辟设为比利时驻沪领事馆。1934年起,比利时公使纪佑穆滞留上海时就住在此馆。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领事馆关闭。1945年9月在原址重开。1950年代比利时领事馆关闭后,该楼由部队使用。1958年上海音乐学院从漕河泾迁入此处。<br></h3><h3>汾阳路45号,原海关税务司官邸,税务司高官丁贵堂旧居。现为汾阳花园酒店。这是一幢西班牙建筑风格的独立式两层楼花园住宅,建于1932年,为3层砖木结构,由邬达克洋行设计,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主楼布置在中北部,辅楼布置在主楼西北侧并与之相连接。主楼前有1500平方米大草坪为主的大花园,后有大雪松遮荫着大院子的汽车道。<br></h3><h3>汾阳路64弄10号3楼瞿秋白旧居,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瞿秋白夫妇随同谢旦如一家迁至毕勋路毕勋坊(今汾阳路64弄)10号。<br></h3><h3>汾阳路79号法租界公董局总董府邸, 现在是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br></h3><h3></h3> <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汾阳路9弄3号(原海关俱乐部)
建于1898年,为英国浪漫主义建筑风格。整幢建筑造型十分独特,是现存最早的独立式花园住宅之一。铁皮屋顶,底部被架空一米左右。四面均有翘檐老虎窗,还有一个翘檐尖塔,类似中国古典建筑,全木结构住宅,建筑的最大特征是外墙采用水平向的木板条满铺,看似原木井干式建筑。外型其他特征还有翼角起翘的铁皮屋顶和类似中国古建筑中的斗拱或雀替的柱头,反映了建筑中西融合的特点。</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 <h3>漕溪北路201号(45号),徐家汇圣母院旧址。</h3><h3>原为徐家汇圣母院、修女院,始建于1868年,1929年毁于大火后重建。钢筋混凝土结构,1931年竣工。立面设壁柱,西山墙尖顶部位设小穹顶塔楼,宗教礼仪的重点部位采用教堂传统装饰,二层礼拜堂内部呈罗马风。</h3> <h3>南丹路40号 漕溪北路336号,徐家汇大修道院 。</h3><h3>原大修道院(1842年由上海天主教始建于松江张扑桥,曾多次搬迁,后迁至现址)。砖混结构,1928--1929年建造。略具新古典主义风格。立面对称分段,主入口与两端略前出,顶部作三角形墙花。<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两侧古典式山花烘托着中央精美高大的巴洛克式山花,带有哥特式风格的装饰元素。而室内别致的哥特式外窗,精致的外窗木百叶,隐藏在水磨石地坪下的马赛克,暗藏于墙体后的木栏杆,白色涂料掩盖的奠基碑……都在修缮过程中一一被发现。</span></h3><h3>徐家汇大修道院落成于1929年10月30日,建筑面积约 3000平方米。修道院原为天主教培养神职人员的教育机构,于1955年停办,后为徐汇区政府使用。</h3> <h3></h3><h3>漕溪北路80号,徐家汇藏书楼。</h3><h3>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上海天主教耶稣会在徐家汇建修书室,收藏中西书籍。后经1860年和1897年两次扩建,形成独立的两层藏书楼。1955年以前,这里为神学院专用。1956年,藏书楼被政府征用,成为上海图书馆的一个部分,专门收藏1949年以前出版的外文书籍,其中包括前亚洲文会图书馆、尚贤堂藏书、海光西方思想图书馆、上海租界工部局公共图书馆以及西侨青年会等处的藏书和沪上各所大学院校图书馆转调此处的外文书。<br></h3><h3>现存徐家汇藏书楼为南北交错的两幢建筑:北楼,即大书房,建于1897年,为两层双坡顶,砖木结构,南北立面设多个欧式壁柱尖券洋松百叶窗框,两层的设计理念和风格融合了中西文化内涵,上层为西文书库,布局和藏书拍架为梵蒂冈图书馆式样;其下层原为中文书库,仿照明代宁波天一阁风格;南楼,原耶稣会住院,即神甫楼,建于1867年,几经改建,于1931年固定为四层坡顶,外廊式建筑。</h3><h3></h3> <h3></h3><h3></h3><h3></h3><h3></h3><h3>虹桥路68号,徐汇中学。</h3><h3>学校前身为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天主教耶稣会创办的徐汇公学,又名圣依纳爵公学,创始人为耶稣会士南格禄。道光二十九年 (1849年),江南地区洪水泛滥,来徐家汇的难童很多,便将难童送至徐家汇天主教堂,请求徐家汇司铎设法收容并施教育。时任徐家汇耶稣会院长的晁德莅慨然允诺,即拨茅屋数间,以充教室。1850年生徒增至31人,故成立学校,取名徐汇公学。清光绪四年(1878年),因时局稳定,学生激增,旧校舍不敷应用,决定建三层大厦一所,后加高一层,即今之老校舍(已于1991年改建为尚学楼)。接着,又建西校舍二层(已于1991年改建为重德楼),上层为教员宿舍,下层为教室。1905年,学校为提倡体育,又新辟运动场,即今之大操场。1904年2月,增设上、中、下三院,实行分院管理。上院、下院授内生,中院课教外生。上院生有宗教活动,修养身心;教外生亦组织讲学会,后改“规勉社”。学校因而实行分层次的宗教教育与学校文化教育。学生毕业后,送震旦学院(震旦大学前身)或外洋大学进修深造。</h3><h3>徐汇公学因奉耶稣会祖圣依纳爵为主保,故亦称圣依纳爵公学。这是法国天主教在中国创办最早的教会学校。历年主持校务多为法意两国的神父,学校带有浓厚的法意两国教育制度的色彩。徐汇公学使用耶稣会公学章程,学校专收男生,为寄宿制男子学校。
1931年,教会向中国政府教育部门办理立案,易名徐汇中学。1949年上海解放后,实行学校教育和宗教分离的政策,并取消分院制。1953年6月改为市立,并开始招收女生。<br></h3><h3>崇思楼,上海市优秀保护建筑。学校现占地38.6亩,建筑面积24882平方米。崇思楼是1915年始酝酿新建的校舍。当时由比利时神父、建筑师第斯尼(中文姓为叶氏)设计草图并任督工,1917年1月8日安置第一块基石,清朝上海县知事沈宝昌出席奠基礼。1918年6月20日落成,沪上名流云集落成仪式,淞沪护军使卢永祥将军出席典礼,时称“新校舍”。1992年原任校长汪劲松将其重新命名为“崇思楼”。<br></h3><h3></h3><h3></h3><h3></h3><h3></h3> <h3>蒲西路166号,徐家汇天文台 。</h3><h3>远东第一气象台 ,建于1872年,法国天主教会提出在南京或上海建立天文台的计划。同治十一年(1872年)2月,法国天主教耶稣会在上海徐家汇正式建立天文台,地址在明末科学家徐光启墓附近,今蒲西路221号。于1899年在徐光启墓东首,辟地建起新台,1901年建成。</h3><h3>上海气象局记录的资料显示,1872年,法国传教士在徐家汇成立观象台,12月开始气象观测。1879年,运用单站气象要素分析,首次较准确地做出台风预报,揭开上海天气预报的序幕。1895年,在这里绘制出了中国首张东亚地面天气图,作为国际知名的观测台,19世纪末,其联络网络已经北及西伯利亚,南至马尼拉,东到日本,西至印度半岛,并向中国沿海各地气象台及航海船舶发布气象消息,是当时报告航海船舶气象的中心。<br></h3> <h3><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永嘉路501号,独立式花园住宅。</span></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是一幢具有古典特色的独立式花园住宅,曾为宋子文故居。住宅处于永嘉路南侧,乌鲁木齐南路、永嘉路路口东侧,懿园北侧。</span></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建于1928年,20世纪40年代宋子文曾在此居住。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住宅产权归中共上海市委老干部局所有。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2003年又列入徐汇区登记在册不可移动文物名单。</h3> <h3><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永嘉路555号,文学翻译家罗玉君旧居</span></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建筑充分诠释德国风格,由法商赉安洋行设计施工,建于1932年。建筑外墙铺满了黑色的砾石,而其他的部份都是红色的。红色的四坡转折的屋顶,屋檐下和墙面上装饰着红砖,半露的木结构,鹅蛋形的窗框,木头的百叶阳台门,还有阳台上漆成红色的铸铁栏杆,上面的花纹弯曲成常春藤叶子的形状,妖媚极了。简单的红黑组合。原为英国人艾维斯特住宅。</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20世纪60年代,罗玉君和李珩夫妇居住在二楼。罗玉君(1907~1987 ),文学翻译家。1933年获法国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译有司汤达《红与黑》等世界名著。李珩,原上海佘山天文台台长,设计建造1.56米天体测量望远镜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h3> <h3><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永嘉路630号,金司林公寓。</span></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建筑为折衷主义、混合风格花园住宅,1925年建造,两层砖混结构,立面装饰较为丰富。红瓦坡屋顶,外立面为干粘豆石墙面,面向花园的主立面设有变形的古典柱石、券形装饰、敞廊和大面积落地窗,栏杆也有很强的装饰意味。底层起居室大面积窗洞及入口门洞均采用英国哥特式建筑的平尖券。二楼卧室阳台后的门窗洞采用帕拉第奥式构图,而粗短柱又带有“新罗马风”风格的意味。门窗套为白色,与墙面的材质色彩形成强烈对比。</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现为中国科学院基础物理研究所使用。</h3> <h3><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高安路18弄20号, 原荣德生住宅。</span></h3><h3><p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建筑外立面以横线条为主,层间和横向窗带遮阳板用白色边框装饰。建筑两端和阳台尽端均以弧形处理,墙面以黄色涂料直线拉毛,呈现立面活泼、新颖的效果。楼房底层外廊中央入口有两根仿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的多立克式廊柱,进入门厅后右边是衣帽间,左边是书房,通过内廊进入大客厅,两侧是休息厅。</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底层西端是餐厅,与厨房和配菜间紧连,还有一条走廊与车库连接。二层南向居中一间是荣德生夫妇卧房,两侧有书房和小会客室,东向几间是女儿的闺房,西向几间是儿子的卧房,有一条走廊连接保姆和佣人房。三层是供亲戚朋友作客小住的客房和贮藏室。平屋面楼顶上辟有露天花园。</span></h3></h3><h3><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荣德生(1875年8月4日-1952年7月29日),又名宗铨,号乐农氏居士,江苏无锡人,原中国国家副主席荣毅仁之父。</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荣德生在高安路居住期间, 发生了震惊全国的绑架案。1946年4月25日,71岁高龄的荣德生在</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去江西路的总公司办公。轿车刚驶到高恩路(高安路原名高恩路)转角处,突然蹿出三个身穿军装的人,拦住了汽车,</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荣德生就这样被绑架了。</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蒋介石得知后也极为震怒,严令上海当局限期侦破。当即,</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汤恩伯将毛森从无锡调到上海,主持此事,又过月余,特务头子毛森破了此案,抓获案犯15人,枪毙8人。</span></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上海高安路18弄20号,除荣老先生夫人长住之外,其他人很少住过。上海解放前,荣德生家族中诸如房产之类的家庭事务,均由六小姐荣漱仁打理。解放后</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荣氏家族大多数人移居海外,荣老先生也搬出这幢楼房,住在无锡老家。1952年7月29日病逝于无锡。</span><br></h3> <h3><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岳阳路320号,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span></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岳阳路原名祁齐路(Route Ghisi),1912年上海法租界公董局修筑此路,以法租界公董局董事命名。1943年政府接收上海法租界,改名岳阳路。</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岳阳路320号大楼建于1930年,为上海自然科学研究所正馆,由日本建筑师设计。整栋建筑带有哥特式风格的建筑,全栋三层,主入口处5层。该建筑从空中俯视,呈汉字“日”形,有两个内院。建筑强调竖向线条,纵向窗间墙突出,向上拔起,并层层收缩,顶端冲出女儿墙面,带有哥特建筑的遗风。入口门廊处连续圆拱券间方柱支撑,有类似科林斯式柱头。窗间墙柱的尖顶装饰也体现了哥特建筑的风格,而顶部冲出墙面的水泥构件为简洁的几何形体,系装饰艺术派的风格。该建筑外形与日本东京大学图书馆极为相似。<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从空中俯视,整栋大楼呈汉字“日”形。</span></h3> <h3><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岳阳路145号,法式花园住宅。</span></h3><h3><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砖混结构,1926年竣工。南立面对称,三段式划分,底层设敞廊、2层为大阳台;盔式瓦屋顶,,用红、褐色鳞片形瓦铺成鱼鳞状屋面,较罕见。此楼曾是宋子文住宅。</span></h3> <h3><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岳阳路319号 ,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原法国领事馆)。</span></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原为花园住宅,砖木结构,1928年建。英国乡村别墅风格。坡屋顶变化丰富,带棚型老虎窗和砖工精美的红砖烟囱,山墙面出檐深远。立面一层为清水红砖墙面,二层以上为白色粉刷露明深色木架构。入口为简化的塔斯干柱式门廊。撒切尔夫人和金日成都曾来参观 。</h3> <h3></h3><h3></h3><h3></h3><h3></h3><h3></h3><h3>平江路48号,上海特别市政府旧址
</h3><h3>上海特别市政府,由两幢风格一致楼房组成,3号楼、7号楼。早先是于民国3年(1914年)5月设立的沪海道尹公署所在地。主楼为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房(局部为三层),建造于1919年,建筑面积590平方米。辅楼为二层,建筑面积510平方米。两幢楼在二层北向有户外连廊联接,总平面呈L形。主楼建筑外墙为元宝缝清水红砖,平面为矩形,七开间,中间五间有前柱廊,下设四级台阶。屋顶为硬山式。在总体西式的建筑两端,造型独特的封火山墙高出屋面,采用了中国传统民居封火山墙的变异形式,曲线显得优美。二层朝南有开阔的敞廊供行走。大楼以中国古建筑为蓝本,飞檐大顶,琉璃绿瓦,梁柱斗拱,浓墨重彩,富有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华贵气息。但是,它又不完全拘泥于古典教条主义的束缚,又有山墙垛的曲线和圆形的烟囱烟道口结合,有着别样的活泼灵动。</h3><h3>平江路48号最初为江苏对外交涉使公署,1927年改为上海特别市政府办公楼。后由外交部上海办事处使用。1936年11月楼房转让给上海军医事业委员会。抗战期间,此处曾为汪伪政府办公机构的一部分。1949年后,房屋收为国有。</h3><h3></h3><h3></h3><h3></h3><h3></h3><h3></h3> <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新乐路55号,圣母大堂。</h3><h3>新乐路(原亨利路)的圣母大堂是仅存的东正教教堂。建造于民国21年(1932年)东正教上海教区主教维克托尔(白俄)向东正教徒和白俄侨民集资建造东正教堂,也称圣母大堂。典型的俄罗斯正教堂风格的建筑,中间顶部为大的半圆穹顶,四角有四个。南侧一幢两层楼房,为神职人员住宅,建筑面积为538平方米。教堂室内四壁简朴,但在拱顶部位及拱顶与之相邻的墙壁处却藏有在历次修缮过程中被涂料所覆盖埋没的9幅精美的油彩壁画。在修复过程中业内专家精心研制出壁画的专用修复及保护材料,采用特殊的修复工艺,在不破坏原壁画及原来基层的基础上,2007年9月底成功地揭开了笼罩在壁画面上的层层面纱对其进行了修复保护,使被多层涂料湮没了近半个世纪的9幅精美的壁画重放异彩。堂体造型古朴圆浑,屋顶五个鼓形穹顶,施以美丽的孔雀蓝色,与奶白色的墙面,在蓝天白云下浑然一体。</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 <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东平路是徐汇区东北部的一条街道。该路为东西走向,东起岳阳路,西至乌鲁木齐南路,全长约400米,宽从11.5米到12.4米。<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东平路原名贾尔业爱路(Route Francis Garnier),由上海法租界公董局修筑于1913年,以1880年法国驻沪总领事命名。1943年汪精卫政权接收上海法租界时,以山东东平改名东平路。</span></h3></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东平路上著名的住宅包括5号、9号爱庐,11号原宋子文住宅和7号的孔祥熙住宅。1949年以后上海京剧院、上海音乐学院附中设于此处。</h3><h3>东平路9号为三层砖木结构花园洋房,建于上世纪30年代初期,是蒋介石与其夫人宋美龄的故居。蒋介石的寓所有三庐,上海市东平路9号即“爱庐”,另两个分别是庐山牯岭别墅“美庐”,杭州西湖别墅“澄庐”。“<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爱庐”的历史最为悠久,是1927年蒋宋联姻后宋氏兄弟赠送给宋美龄的陪嫁之物,以作蒋宋短栖上海的行宫别墅。也</span>是蒋宋联姻以后在上海第一个稳定的家。而这第一个家并非蒋氏所置,而是宋子文赠予小妹的陪嫁,而蒋氏政治联姻理想美满实现后,乐极生趣便给这座洋房取名“爱庐”以讨得美龄欢心。</h3><h3>这幢洋房是典型的法国式花园洋房,外墙嵌着或黑或白或黄的五彩鹅卵石,屋面是孟沙坡面式的,上面铺着红色的平板瓦;二层的阳台弧度很小,显示了优雅收敛的贵族气质。蒋介石特别喜欢这幢房子,因为主楼与上海中山故居的风格非常相似,仿佛印证了他是当之无愧的"继承人"。<br></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 <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东平路1号,席家花园(席宅)。</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东平路1号占地三亩多、楼高三层的老式花园洋房,应该在1920年前,席德柄一家人就住在里面了。因为根据他儿子席与文的回忆,自己是1919年5月在这里出生的。<span style="font-family: PingFangSC-light; white-space: pre-wrap;">席家花园是一栋三层老洋房,红顶黄墙,雕花精美。小楼底层原有一道内廊,望出去是一片草坪,草坪上拉上网子就可以打球。尽管花园和草地都不复存在了。不过每年秋风刮起的时候,总会有一对优雅的双胞胎姐妹出现在席家花园的餐桌边。她们是席家第40代后人席与昭、席与明。她们曾在这里生活了20年,如今88岁高龄依旧保持着柔美的身段,依旧每天弹钢琴,依旧说起话来亲切柔和,如同她们的母亲。</span></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 <h3><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建国西路468号,建业里。</span></h3><h3><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建国西路和岳阳路交界处的建业里是上海目前最大的石库门建筑群</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正如弄堂门楣上所写的“1930”,建业里建成于</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建于1930年,分为东弄、中弄和西弄3部分,有近200幢石库门房子,</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清水红砖、马头风火墙、半圆拱券门洞形成其鲜明的建筑特色。建业里由</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法商中国建业地产公司建造而得名,是当时法租界区域内第一个以中国建筑单位命名的住宅群。建业里总占地面积17840平方米,原总建筑面积20524平方米。</span></h3><h3><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2007年完成了对建筑群的保护、改造,恢复原始石库门景观。</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作家王安忆的《长恨歌》中,开篇就讲述了一段老上海石库门和弄堂的景致。</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先是有薄薄的雾,光是平直的光,勾出轮廓,细工笔似的。最先跳出的是老式弄堂房顶的老虎天窗,它们在晨雾里有一种精致乖巧的模样,那木框窗扇是细雕细琢的;那屋披上的瓦是细工细排的;窗台上花盆里的月季花也是细心细养的。”</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当年的建业里,弄口过街楼与石库门门楣、门柱颇具特色,所有房屋均设有护角石。全部里弄建筑的外墙均为清水红砖,西弄采用了徽派风格的马头墙,主弄与支弄间有砖砌半圆拱券门洞相隔,一些细部采用了西式的线脚装饰,甚至还带有装饰艺术痕迹。建业里的建筑山墙具有荷兰风格,但在墙顶敷有红色的西班牙筒瓦,整体跌落,如同中国传统阶梯状的马头墙、封火墙。</span></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湖南路262号,湖南别墅,周佛海故居。</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湖南别墅(原锦隆别墅),建于1931年。典型的西式独立式花园住宅,人字形山墙构成南向和东向的主立面。花园内,花木葱郁,一年四季,枝茂叶繁。该住宅由G O WOOTTEN建筑师事务所设计,总体为假三层,底层为家庭起居活动空间,主要包括入口门廊、门厅、会客厅、面向花园的敞廊、餐厅和厨房。二层为居住空间,有主次卧室、起居室、太阳台及东西两侧室外露台。三层阁楼为客房和储藏空间。</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湖南别墅<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原是英商锦隆洋行大股东的住宅,初名锦隆别墅。</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1943年,周佛海(1897—1948)居住后改名湖南别墅。</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1946年起作为“中国新社会事业建设协会”总会会址。</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1949年下半年,邓小平(住二楼)、陈毅(住一楼)两家曾入住此楼(上海市委小招待所)。</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1962年后,贺子珍移居到了湖南别墅,直到1984年病逝,享年75岁。</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那天我去拍照时,一个神秘且奇葩的陌男人硬拉着我,跟我说这是吴邦国的住宅,拍照是要抓起来的。最终我自然是没有理会他,继续拍了这张照片。</span></h3> <h3><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武康路107弄2号,陈果夫住宅。</span></h3><h3><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陈氏花园住宅,假三层,面南、砖木结构,建于1946年。这种建筑最明显的形象特征是:在山墙上的半露木构架,部分呈曲线状态。木构架间用清水红砖砌筑墙面,二楼墙体用白粉饰面,红色双陡坡瓦屋顶,清水砖砌烟囱,砖工精致、考究。底层东南侧设置带有出檐的开敞拱券式门洞,东窗带有厚实的梯形窗套、窗楣,有古典主义特征。室内装饰简朴,功能划分合理,使用方便。</span></h3><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统治中国23年的蒋家王朝中,陈氏兄弟——陈立夫、陈果夫是重要人物,两人一起长期掌握国民党的党务组织大权和中统特务组织,一手组织“cc”系。当时社会上有“蒋家天下陈家党,孔宋两家管钱钞”之说。</h3></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目前这幢住宅已有七八家住户使用。</h3> <h3>武康路390号,原意大利领事官邸。</h3><h3>义品地产公司设计并承建。1932年建造。地中海式花园住宅,平缓四坡红瓦顶,一层东、西、南三面都有敞廊,墙角设扶壁柱。南立面中部三开间半圆券门廊稍前出,两边设弧形环抱台阶,檐顶为盔形山墙,设落地窗和阳台。</h3> <h3><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武康路393号,黄兴故居</span></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黄兴的故居,人称“黄公馆”,不对外开放,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早期部分建于1912年,新古典主义建筑样式。后续部分建于1933年,装饰艺术派风格。1912至1916年,近代民主革命家黄兴(1874—1916)曾居住于此。黄兴过世之后,“黄公馆”几经易主,1932年蔡元培、吴稚晖等在此创办上海国际图书馆,它是日内瓦中国国际图书馆的分馆,也是中国第一家国际专业图书馆,1937年迁往北京。</h3> <h3>武康路40弄1号(原福开森路18号),唐绍仪故居。</h3><h3>于1930年建成,当时是银行产业,1933年为中华民国驻挪威公使的寓所,以后又为民国初期风云人物唐绍仪的旧居。<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这幢花园住宅建筑面积376平方米,砖木结构,典型的西班牙风格。建筑物南面有花园,整栋房屋横向展开,在平面布局上采取了内外两个面的处理,沿街三折围合里面形成了建筑的对外“门面”,而真正的入口在两侧,既私秘又相对宽敞。主入口装饰细腻华丽,它采用螺旋柱与复合柱式的结合,以及两柱之间券门上的贝壳、卷涡和卷草图案具有巴洛克艺术之风。宽敞的入口处可停放来往轿车。 </span></h3><h3>唐绍仪(1862-1938),汉族,又名绍怡,字少川。1912年3月出任袁世凯临时大总统第一任内阁总理,同年加入同盟会,后因不满袁世凯专横而辞职。后又为七总裁之一。“九·一八”事变后,长任上海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等职。“八·一三”战火后,他出于安全考虑,从大西路(今延安西路)避居到租界内,住进了这幢具有浓郁西班牙式建筑风格的花园洋房。<br></h3> <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武康路2号,花园别墅。
武康路有1号,又没有1号。武康路1号位于武康路和华山路的交叉口,故有两个门牌号。在武康路1号门牌号的右上方,醒目地标着一个“临”字,在华山路一端,这个1号变成了华山路831号。因此,武康路2号就名副其实地成为了这条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上的第一门户了,而她丰厚的历史内涵也完全对得起这个称号。</h3><h3>武康路2号花园别墅建于1922年。<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1926年,丝绸业巨商莫觞清(1871-1932)买下了这幢花园洋楼,在此安居,从此,这里成了莫氏产业。</span>别墅占地面积2400平方米,建筑面积937平方米。叩开别墅的朱漆大门,清幽淡雅中一座假三层砖混结构立式的花园洋房,洋房南立面是对称的三开间结构,中间是一个突出的大半圆厅,半圆之上是一个弧形的偌大阳台,入口处是两根塔司干式立柱,造型别致高雅。洋房前南面是一座庞大的花园,树草繁茂,郁郁葱葱;北立面入口的朱红门洞呈拱券形,两旁各有一个佛龛,进门之后层层递进,幽静之中带有一丝庄重神秘。</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 <h3></h3><h3></h3><h3></h3><h3></h3><h3>康平路1号,神秘的花园别墅。</h3><h3>砖木结构,1930年建。兼有西班牙和现代派特征。砖木结构,其形体丰富多变,屋顶为平缓的等坡屋面,错落有致,铺以红色圆筒瓦,高挑的烟囱略有弧形收口,里面几乎没有装饰,仅窗洞口做简化线脚。入口雨棚和柱子均为简单的几何体,底层局部架空,形成了深远的入口门廊。<br></h3><h3>由于在1949年冬天发生了康平路1号案:“知县之死”,死者李祖夔。因此,康平路1号也成了“神秘的花园别墅”。</h3><h3></h3><h3></h3><h3></h3><h3></h3> <h3></h3><h3></h3><h3></h3><h3></h3><h3>康平路71号,荣家老宅。
始建于上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但<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现在的康平路71号是文革后,荣家把老房子推平,进行了大规模改建,除了外形上和原建筑一模一样,结构已经改成了钢筋混凝土。在</span>30年代后期到40年代时期的现代派建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住房和花园面积最大的,就要属康平路71号荣家的住宅。这是荣家(荣德生,荣毅仁,荣智健三代)的住宅。</h3><h3>荣家三代人声名显赫,可以说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个商业传奇,上世纪50年代,毛泽东评价说:“中国在世界上真正称得上是财团的,只有荣家一家。” 荣德生,荣毅仁,荣智健三代商人中的。当然,最出名是曾被陈毅副总理誉为“红色资本家”的荣毅仁。</h3><h3> 荣家第一代:荣德生(1875年8月4日-1952年7月29日)江苏无锡人,原中国国家副主席荣毅仁之父,民族工业巨擘荣宗敬之胞弟,是中国著名的民族资本家,慈善家、民族实业家,著《乐农氏纪事》。</h3><h3>荣德生从事于纺织、面粉、机器等工业60年,享有“面粉大王、棉纱大王”的美誉。曾任北洋政府国会议员、国民政府工商部参议等职。<br></h3><h3></h3><h3></h3><h3></h3><h3></h3> <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康平路205号,中国四大家族之一的陈氏兄弟老宅。
康平路(麦尼尼路)205号,建于1923年。是一栋具有巴洛克建筑风格的花园住宅。外墙面水泥砂浆粉刷,底层突出的敞廊由白色爱奥尼柱支撑,上部为二层露台,白色古典式栏杆。建筑层间有水平齿形装饰带,窗上有三层女儿墙中部突出,饰有巴洛克图案,整幢建筑给人以古典的艺术感。<br></h3><h3>这栋建筑据说最初是陈果夫、陈立夫兄弟的房子,1949年之后,康平路因中国共产党上海市委员会办公厅位于此地(康平路165号,简称康办)而闻名,有“上海的中南海”之称,有时也被用为中共上海市委的代称,为上海实际的政治权力中心。沿路为上海著名住宅区,居住过诸多中国政商名流。</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 <h3><font face="-webkit-standard"><span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兴国路78号(华山路口),兴国宾馆。</span></font></h3><h3><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兴国宾馆位于领馆区中心,坐拥市内独一无二的7万余平方米的花园。</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兴国宾馆并不是一开始就作为宾馆用途的。令人意想不到的是, 兴国宾馆之所以能有今时今日的独特地位其实是“受益于”上世纪30年代爆发的全球经济危机。</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这场始于美国华尔街的经济危机使得当时作为远东金融中心的上海也无法独善其身。</span></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据历史资料,仅1934年,上海民族资本企业就倒闭425家,失业队伍日长夜大,但与此同时,经济危机的爆发也给一些有远见的资本家找到了低价购地的良机,而今天 兴国宾馆一号楼也恰是这一特殊时代的产物。<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当时建造兴国一号楼的是英商太古洋行(Swire)的“大班”,其地位类似于今天的跨国公司驻华首席代表。1866年12月,即清朝同治五年,英国人斯维尔(William Swire)和巴特费(R.S. Butterfield)在上海开办Butterfield Swire Co,中文名译作太古洋行。</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太古洋行和当时的英国政府关系密切,其实质是中英鸦片战争後,受英国政府支持在华设立的一个对华贸易机构。</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得益于鸦片战争後中英政府之间签署的一系列不平等口岸开放条约,太古洋行所属的太古轮船公司很快成为英国势力在旧中国最大的航运托拉斯,太古洋行为极速发展海运业务。</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又设立中国航业公司,本部设于伦敦,在上海、香港都设有分部,隶属太古洋行集团,擅长经营中国沿海、长江以及中国在海外的航线。</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当年太古旗下船只总数及吨位均占外国轮船公司在华首位,当时和太古在中国能够抗衡的贸易和 货运公司 唯独怡和洋行(Jardine Matheso)一家。新中国成立後,</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太古和怡和两家大行都将总部迁往香港,太古之後在香港除发展航运主业外,还适时加大房地产开发,跻身香港主流地产商之列。</span></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早在上世纪30年代,太古在中国的业务日趋多元化,也使得公司能够堤外损失堤内补,即便在全球经济危机背景下,集团财力依然雄厚。<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这才使得一直对 上海房 地产市场雄心勃勃的太古经理们下决心在市中心大兴土木,在上海建立一个奢华总部大楼,也就是今天 兴国宾馆 的一号楼。</span></h3> <h3>1号楼</h3> <h3>6号楼</h3> <h3>7号楼</h3> <h3>8号楼</h3> <h3>9号楼</h3> <h3></h3><h3></h3><h3></h3><h3></h3><h3>衡山路534号 ,衡山宾馆(原毕卡第公寓)。
衡山宾馆(原毕卡第公寓)是上海法租界西部贝当路上的一座豪华公寓,毕卡第是法国北部的大区名。建于1934年,由法商上海万国储畜会下属中国建业地产公司投资,法商营造公司设计,潘荣记、胡顺记、利源记、陈永记四家营造厂共同承建。整幢大楼内部装潢以法国风格为主,坐北朝南,由东、西、中三部分组成。建筑物为钢框架结构,高16层,建筑平面依楔状地形三边围合,当中原为螺旋形三层车库。楔端立面对称,强调竖向构图,中高两低,两翼作阶梯状跌落造型,但无任何附加的线条或图案装饰,仅以其自身形体形成竖向垂直线条的感觉,装饰艺术派风格仅在总体形象上略有体现。</h3><h3>1945年以后,万国储蓄会停业清理,毕卡迪公寓也被拍卖。1955年,毕卡第公寓改为衡山招待所,接待苏联专家。1960年改为旅馆,叫“衡山饭店”,1985年局部加建二层。现为衡山宾馆。</h3><h3></h3><h3></h3><h3></h3><h3></h3> <h3></h3><h3></h3><h3></h3><h3></h3><h3>衡山路811号 ,百代小红楼。
徐家汇公园中的“小红楼”,带有西方新艺术运动时期一些风格特征的独立式花园住宅,由于其红瓦坡顶和周身的红砖墙面,被称之为“小红楼”。</h3><h3>这幢小楼曾是百代公司的中枢神经。19世纪末,法国百代唱片公司登陆沪上,于1921年购下徐家汇路1434号(也即是衡山路811号)地皮,设立唱片制造公司,建起上海第一座录音棚。最初的红楼外墙水泥呈灰色,小楼底楼作录音及招待之用,二楼是编辑室。三楼是公司老板的起居和卧室。在底楼的墙上至今还挂着一个录音须知细则的镜框,落款是1983年,可以想见原来的录音室一直使用至1983年。</h3><h3>1934年,百代倒闭,英商接盘。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由日军接管。解放后,中国唱片厂接管。1982年国家成立中国唱片总公司,这里则是中国唱片上海公司。徐家汇绿地二期工程开工,唱片公司动迁,小红楼依在,现在成了一家西餐厅。
小红楼是国内最好的一所录音棚,中国现代艺术史上几乎所有的重量级人物都曾在这里留下足迹,冼星海、周璇、胡蝶、李香兰、梅兰芳等…都以能在小红楼里录制唱片为荣。《夜来香》《玫瑰玫瑰我爱你》等美妙的三、四十年代的代表作品就是在这里录制的。1931年,聂耳开始在百代公司担任音乐编辑,在这里创作了大量著名作品。直至近一二十年,许多音乐人还是将这里作为录制唱片的首选,罗大佑《恋曲2000》里的弦乐、合唱,包括《上海之夜》都是在这里完成的。
小红楼的建筑犹如这些音乐奏出一曲完美的中西建筑艺术融合的篇章,是中国唱片史的见证者,它是音乐和建筑韵律的完美结合。<br></h3><h3></h3><h3></h3><h3></h3><h3></h3> <h3>衡山路700号,衡山公寓。</h3><h3>建于1936年(原贝当公寓)。建筑属于具有装饰艺术派风格特征的公寓住宅。抗战期间一度曾为日商占有,1946年由国民政府苏浙皖区敌伪产业处理局收归国有。该公寓高七层,一梯两户,按对称方式组织空间和立面。公寓渗入了现代派建筑风格的简洁,南立面中央已经不是那种装饰艺术派惯用的垂直装饰线,大凸窗、大房间设计表明,建筑风格在这里已逐渐让位给了实用和经济的需要。</h3> <h3></h3><h3></h3><h3></h3><h3>衡山路303号-307号,华盛顿公寓。
华盛顿公寓,建于1928年,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市级建筑保护单位,现为西湖公寓。装饰艺术派公寓住宅。因地处锐角形街角,总平面略呈现三角形。墙面简洁,外观原为黄色水泥拉毛粉刷,后改涂淡绿色涂料。窗间白色的装饰图案以及入口门框上方层层收缩的形态,显示了受装饰艺术派风格的影响。<br></h3><h3></h3><h3></h3><h3></h3> <h3></h3><h3></h3><h3></h3><h3>衡山路300弄1-8号 ,丽波花园。
衡山路300弄有南北两幢住宅楼,建于1928年,为新式里弄居住小区。由于其与吴兴路87号的丽波花园别墅相接,所以人们也将这片新式里弄习称丽波花园。<br></h3><h3>丽波花园外观细部装饰具有装饰艺术派特征。立面简洁,顶层出檐较大,檐下有水平装饰带,拉毛墙面,开窗规整,窗洞四周有浅色几何形装饰,窗楣为折线形拱券,与立面材质相区别。立面凸出部分的窗台上有精美的铁质栏杆。建筑整体和谐统一,尺度亲切。室内黑白瓷砖地面有特色。<br></h3><h3></h3><h3></h3><h3></h3> <h3>吴兴路87号,丽波花园别墅。</h3><h3>原为丽波花园。赉安洋行设计。砖混结构,1928年竣工。现代式花园住宅,双坡红瓦屋面,南立面为前后多重山墙,露木架构。外墙白水泥拉毛饰面,架空入口、深敞廊以及室内不同标高的地坪等颇具特色。</h3> <h3></h3><h3></h3><h3></h3><h3></h3><h3></h3><h3>衡山路53号,国际礼拜堂。</h3><h3>衡山路53号,是闻名中外的基督教国际礼拜堂,它是上海规模最大的基督教堂,堂内有1400个座位,为各国、各教派的基督徒共同礼拜的场所。1923年,由在华美国侨民集资兴建,当年,教堂管理机构理事会的理事、牧师、信徒,都只能是以美国人为主,进入教堂都得讲英语。
教堂为近代哥德式的砖木结构建筑物,英国民间乡村建筑风格,占地733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372平方米,为红砖结构,堂高16米。教堂堂体平面呈L型,大门朝北,堂的左侧为3层楼房,底层为牧师办公室,三楼是小礼堂。大堂两边设尖拱长廊,窗框为弧拱形,镶嵌梅花纹玻璃。大堂正中为祭台,两侧为二层廊式楼厅。1931年建造了3层侧楼小礼堂、牧师住房、办公室、活动室,后又置双层大型电子琴、三角钢琴、闭路电视等设备。各处走道均为磨石子地坪,堂内设备齐全,有暖气,全部造价约为3.3万美元<br></h3><h3></h3><h3></h3><h3></h3><h3></h3><h3></h3> <h3></h3><h3></h3><h3></h3><h3></h3><h3>衡山路10号,船舶704研究所。</h3><h3>始建于1922年,原为上海美童公学,又名上海美国学校,是1912年至1949年上海一间主要面向美国侨民儿童开设的国际学校,当年许多基督徒的孩子就在美童公学读书。
该建筑由美国建筑师亨利﹒墨飞设计,建筑设计主要模仿了美国费城独立厅的风格,共有主楼、宿舍楼及水塔三幢建筑组成,整体建筑呈“L”型分布,建筑总面积占地6118平方米。主建筑立面长而舒展,左右对称,纵向三段式。屋顶有连续排列老虎窗,正中屋顶有突起塔楼。墙面多为清水红砖,檐口及券心石白色装饰。水塔形体简练,顶部挑檐,清水红砖外墙,墙体表面在转角处略有凹凸,墙面有花纹装饰,顶层一圈铁质栏杆。窗洞面积小,整体风格厚重稳妥。宿舍楼为西式建筑,建筑体形简洁,坡屋顶平缓,出檐不远,屋面规则布置老虎窗,清水红砖外墙,三角形山墙,立面构图规整,底层为连续圆拱券门窗,上两层为矩形窗洞。立面构图规整严谨,装饰简化。<br></h3><h3></h3><h3></h3><h3></h3><h3></h3> <h3></h3><h3>吴兴路96号,原挪威领事馆旧址。</h3><h3>现为上海市国家安全局,建于1930年。现代建筑风格的花园住宅,建筑面积1120平方米。砖木混凝土结构,正面突出,青灰色水泥墙面,屋后有花园。平面呈丁字形,平屋顶,外立面简洁,釉面砖饰面。开窗自由,窗洞上大多有雨蓬,雨蓬线脚采用水刷石。阳台为板式,围护的铁栏杆线条流畅,墙体以及挑檐的转角部位圆弧处理。整体风格轻松明快,建筑风貌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h3><h3>这里的门口没任何单位挂牌标志。仅有一块门牌号和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的铭牌。这是一栋不知前世,仅知今生的历史建筑。这里有若干空白,一、不知道何年为挪威领事馆?起止日期?二、不知道建筑在民国期间的历史信息。三、这里现是上海市国家安全局,是总局还是一个部门?因没挂牌,不得而知。</h3><h3></h3> <h3>东湖路7号(淮海中路1110号),东湖宾馆7号楼。</h3><h3>建于1925年。主楼是一幢三层法国式的别墅,法国文艺复兴式花园住宅。建筑二层,南立面原为二层廊道,带有巴洛克式、双壁柱等装饰。部分立面为清水红砖墙,窗檐和窗台装饰为水刷石制作。该建筑体量较大,室内装潢考究,建筑南面有宽广的花园。据说该建筑原为亨利地产公司老板的住宅,五十年代前苏联驻沪商务代办处曾设于此,现为东湖宾馆7号楼。</h3> <h3></h3><h3></h3><h3>东湖路70号,杜月笙“杜公馆”。</h3><h3>建于1934年。当年杜月笙在上海的公馆有两处,一处在东湖路,就是今天的东湖宾馆的“杜公馆”。不过,杜月笙本人一天也没住过,他一直住在宁海西路的公馆里,人称“杜家老宅”。上世纪30年代初,国民党政府大力发展航空业,资金不够就向全国发行航空奖券。杜月笙利用宋子文透露的消息,帮助“伙友”金廷荪包销航空奖券发了横财。金廷荪“知恩图报”,耗资三十余万美元,1934年在东湖路(当时称杜美路)建造了这幢富丽 堂皇的独立式花园住宅送给杜月笙。如今后门成正门,玻璃门上写着「大公馆」。这就是原来的「杜公馆」。<br></h3><h3></h3><h3></h3> <h3>玻璃门上依然写着“大公馆”</h3> <h3>淮海中路1131号(席德俊住宅)<br></h3><h3>德国文艺复兴式花园住宅,曾为比利时领事馆。倍高洋行设计,1926年建造。平面为正方形,东南立面逐层退台,两道镂空栏杆作为划分立面的水平带饰,底层墙面为糙面石砌,二层为连续拱券门洞,钢窗结构,窗楣上有锁石装饰,立面为白粉墙。室外楼梯通花园,红瓦陡坡复式大屋顶,巴洛克式山墙露木构架,转角及屋顶最高处设小尖塔,均具有德国中世纪民居建筑的特色。是当时上海地区建筑体最大的独立式花园洋房。</h3><h3>该建筑的主人席德俊是旧上海银行世家出身,是汇丰银行第五任(1923~1929)洋买办。1949年后,席德俊住宅归上海音乐学院使用,如今是达芬集团总办事处。当时席德俊聘请了沪上大有名气的德国建筑师事务所--倍高 洋行(Becker & Baedeker)设计。在上海,华俄道胜银行、德国花园总会、德国邮局、毕勋路(今汾阳路)20号等住宅都是倍高洋行的老板海因里希.倍高的杰作。倍高洋行续人建筑师卡尔倍克设计了淮海中路的这幢住宅。</h3> <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淮海中路1162号,淮中大楼(原亨利公寓)。
淮中大楼位于昔日的霞飞路与杜美路的交会处,即今天的淮海中路1162号。公寓是由亨利地产公司投资兴建,建于1936年,原名亨利公寓。建筑层高8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大楼后面有一片园地,有汽车间及附属用房。公寓底层有商店,它的中央以圆弧形墙面引向商店入口,入口两侧是大玻璃窗。二层至六层为标准层,户型大,每层有2个五室户。七、八层为两组跃层,每户有7室。第七层处理成连续弧形露台,加强了建筑造型的现代感。大楼内装饰线条简洁,墙角门樘多用弧线,灯具、壁炉和固定家具,其工艺非常精细。公寓外墙贴奶黄色光面砖、细槽釉面砖以及采用錾假石装饰,色彩明快。垂直交通分别设客梯和货梯各1部,楼内安装锅炉、水泵各2台,屋顶有花园、喷泉。</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 <h3>淮海中路1202号及1204-1218号,淮海公寓。</h3><h3>两幢各自独立的公寓,桔红色的外墙、山字形的天际线,这样两幢建于20世纪30年代的公寓大楼,内部设施考量周全,极其适合居住。初建时,它有一个非常法式的名字:盖司康公寓。</h3><h3>盖司康公寓由万国储蓄会下属的中国建业地产有限公司投资兴建,法商贲安洋行的建筑师贲安设计,中法营造厂承建。公寓占地面积4500平方米,前排即淮海中路1204-1218号为五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占地面积约620平方米,建筑面积3318平方米;后排即淮海中路1202号为十三层钢架结构建筑,建筑占地面积758平方米,建筑面积9062平方米,均为现代派公寓建筑。前排分三扇门进出,即1206号,1212号和1218号,底层均设计为铺面,二层以上采取一梯两户,每层有双套间6套,共计24套套房,每户有宽敞而富有现代气息的内阳台,其中转角处设计为半圆大阳台。</h3> <h3></h3><h3></h3><h3></h3><h3></h3><h3></h3><h3>淮海中路1209号,原武警上海总队。</h3><h3>由三幢建筑组成:
A栋为法国文艺复兴风格主立面为两层列柱敞廊,面向庭院,中间开间向前突出圆弧形敞廊强调主入口,相交处采用双柱处理。<br></h3><h3>B栋为英国式,屋顶形式丰富,墙面材质对比强烈,立面活泼。<br></h3><h3>C栋为现代式,建于1930年立面简洁,开窗方正,除略有横向线脚外没有多余装饰顶层出檐较远。<br></h3><h3></h3><h3></h3><h3></h3><h3></h3><h3></h3> <h3>淮海中路1285弄,上方花园又名沙发花园。<br></h3><h3>上方花园占地面积为26633平方米、建筑面积为23733平方米,英商马海洋行设计,1941年建成。1916年前这里是英籍犹太人沙发的私人花园,园中布局为西洋园景,有草坪喷水池和小别墅。1933年花园出售给浙江兴业银行,银行用于建造职员住宅。因为战争局势动荡建房断断续续,工期拖得很长,大部分在抗战胜利后建造。上方花园是公寓式花园里弄,总体布置5排整齐的行列式住宅,74幢3层砖木结构住宅。类型多、体型活泼,有独立式、联列式、行列式等,大多是西班牙风格建筑。</h3> <h3></h3><h3></h3><h3><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淮海中路1300-1326号,淮海大楼。</span></h3><h3><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淮海大楼(恩派亚大楼Empire Mansions又名帝国公寓),大楼一边位于常熟路,另一半位于淮海中路。大楼建于1931年,</span>占地面积6,430平方米,建筑面积10,400平方。由凯泰建筑事务所(Kyetay Architects)的黄元吉先生设计,夏仁记营造厂施工。建筑平面呈V型,沿淮海中路和常熟路展开,由三个单元组合而成。建成时街坊内有汽车库和网球场,西侧的常熟路上设有两个供汽车进出的过街楼。大楼底层为商铺,住户的出入门厅设在沿街。主入口设在中部转角处,门厅通道为人多拥挤时可避让的节约面积式锯齿形,可见建筑师在平面布置设计时对高尚地段的商铺面积的重视和爱惜了。</h3><h3></h3><h3></h3> <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淮海中路1431号,法国驻沪总领事官邸。
建于1921年,建筑面积804平方米,原为义品放款银行的建筑师所设计。属意大利式建筑风格的花园住宅。建筑正立面竖三段式构图,中部凸出半圆形封闭式门廊,复折式红瓦缓坡顶,南北入口门廊均用爱奥尼式柱,正中开老虎窗。现为法国驻沪总领事官邸。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br></h3><h3>该建筑原为巴赛私人住宅,后为西班牙和朝鲜驻沪领事馆。意大利风格流行于十九世纪下半叶,一般为方形或近似方形的平面,红瓦缓坡顶,出檐较深,檐下有很大的托架。建筑朝向花园的一面有半圆形封闭式门廊,落地长窗将室内与室外花园连成一体。门廊上面是二楼的半圆形露台。建筑室内装修考究,完全木装修。</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 <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淮海中路1469号,美国上海总领馆。</h3><h3>该建筑于1921年建造。最初是当时亚洲最大的英国贸易公司怡和洋行公司。在二战期间,一位日本商人携其家属入住,随后又成为瑞士总领事的家宅。在1946年,纺织业巨贾的后裔荣鸿元购置该处地产,但是不久后即离开上海。解放后收归国有,直到美领馆签订合约,成为小洋楼的新主人。<br></h3><h3>建筑主楼是一幢法国文艺复兴时期风格的洋楼。领馆现址占地面积3英亩,包括若干外围建筑,一片橘林,园林假山和一个鲤鱼池。砖混结构,体量较大。红瓦四坡屋面。南立面设有层叠柱式敞廊,美驻沪总领馆入驻后,南部的敞廊都安装了钢窗。由双柱支撑。1997年和2003-2005年,领馆进行过两次大规模的内外整修。从清末至今的170多年里,美国在上海曾经先后设置过七个领事馆机构。<br></h3><h3><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1844年美国与中国清政府签美国商人吴利国(Henry Wolcott)在其外滩附近的办公室顶上升起了星条旗,遂成为第一任美国驻上海代领事。</span><br></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1854年,美国政府任命马辉(Robert Murphy)为首任美国官方驻上海领事。他的办公室坐落在苏州河北岸的黄浦路36号。<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1861年,林肯总统任命熙华德为美国驻上海领事,两年后将其提升为总领事。</span></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1916年,美领馆迁至黄浦路13-14号的新楼之中。</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1933年的事态发展使美国驻上海总领事馆80年来第一次离开了美租界,迁至苏州河南岸。最初坐落在江西路248-250号的Kalee酒店旧址。</span></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1936年又迁至江西路和福州路西南拐角的开发大楼之中。而1941年12月,日军攻入上海迫使美领馆在战争期间闭馆。</span><br></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1945年9月5日,日军投降后不到1个月,美领馆即在外滩28号的格林邮船大楼旧址重新开馆。<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1949年5月2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挺进上海。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并不承认领馆官员的外交地位,1950年4月25日,总领事马康卫降下美国国旗,并关闭领馆。</span></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1972年,随着《上海公报》的签署,上海成为美中关系正常化的象征。1980年4月28日,几乎恰好在闭馆30年之后,美领馆于其现址:淮海中路1469号重新开馆,一位旧时领馆的中方员工将一面美国国旗交给当时的总领事Donald Anderson,这正是30年前上任总领事降下的那面国旗。目前这面国旗正悬挂在领馆接待室中,成为新旧领馆历史纽带的象征。</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 <h3>淮海中路1554-1568号,曙光公寓。<br></h3><h3>原林肯公寓,由六幢板式公寓楼房组成,建于1930年,由中国营业公司设计建造。建筑为四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正面朝南,立面对称,墙面饰浅褐色面砖,窗口以竖线条边框强调竖向构图,窗间和阳台有浅灰色饰带。每单元上部均有升起的女儿墙,女儿墙及檐下饰带有几何装饰图案。屋顶、山墙装饰等亦呈现出装饰艺术派风格。</h3> <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淮海中路1610弄1-8号,逸村 。</h3><h3>蒋经国等三名人故居 。建于1942年,有一组精致的淡黄色的小洋楼。这组3层西班牙式住宅共8幢,这些小楼坐北朝南,高三层,均带一方小巧的花园,弄堂口的墙上除了有文物保护建筑的牌子外,还有两个醒目的红字:逸村。</h3><h3>逸村是由当时上海的房地产商潘志衡开办的远东企业公司投资的,建筑占地4893.36平方米,建筑面积4267平方米,由上海兴业信托社乔雨兴承包建造。
逸村2号,蒋经国故居。坐落于沿淮海中路北侧的围墙中,坐位北朝南、临街的三层楼公馆。外表毫不显眼,四周是低矮围墙,但在30年代中期它却是上海风靡一时的西班牙式建筑。其外形优 美,线条流畅,于整洁大方中透出一股沉稳和雍容,住宅的门庭设计构思巧妙、紧凑精致,主檐口装饰非常考究。二楼朝南设置敞廊和阳台,特别适合上海的气候条件。外墙立面简洁,用一片白粉饰面,但窗框形状多有变化,门窗边栅采用绞丝花纹,栏杆用扭铁花栅。宅后是辅助用房、汽车库等。</h3><h3>蒋经国,1910年4月27日出生于浙江奉化。蒋介石之长子。1924年就读于上海浦东中学。。蒋介石病逝以后,1978年5月20日,蒋经国就任台湾第六任“总统”。1987年,蒋经国在台湾开放党禁、报禁,解除戒严体制,拒绝特务抓人要求,为台湾的社会政治转型提供了条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为走向21世纪的民主化的伟大实践开启了一扇大门。1988年1月13日,在台北病逝。享年78岁。<br></h3><h3>逸村7号,徐恩曾、赖璉 故居 ,隔壁8号是华美烟厂金老板,金亦耕故居。逸村7号8号虽然是一墙之隔, 但建筑风格相同, 如同孪生兄弟。 从7号8号建筑上发现,所谓典型的西班牙风格建筑,有一个和大部分建筑的不同之处,就是都有拱形的门,但都没有外突的阳台。</h3><h3>徐恩曾(1896—1985)是陈果夫、陈立夫的表兄弟,与陈立夫是留美同学,1944年代理中统局局长。后来因徐恩曾放高利贷、大肆投机倒把,走私贩私,还仗势欺人,蒋介石勃然大怒,加之数年来徐恩曾一直办事不力,1945年1月,蒋介石亲下手令:免去徐恩曾“本兼各职,永不录用”。1949年3月,他与其妻费侠从上海往台湾,开始了他默默无闻的余生。1985年病逝于台湾。</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淮海中路1634号,原何应钦住宅。</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建于1930年,独立式花园住宅。四坡顶的屋面,红色的平瓦,白色的粉墙,木结构的窗框。环建筑的西南侧有敞廊,方柱支撑,柱头柱础有简化的古典线脚。室内南北两部分有错层,北部底层有局部架空,较有特色。屋内装饰很简洁。花园高大的银杏树一片金黄,估计与建筑同龄也快90岁了。</h3> <h3>淮海中路1818号,花园住宅。</h3><h3>建于1923年。由六幢独立花园住宅组成。均为砖木结构,是一个成片开发、户型统一的花园住宅区,局部古典细部装饰使得建筑呈现出一种西洋风情。该组建筑的宅基地原为俞姓业户所有。 1909年(宣统元年),英商通和行向俞姓业户买下土地永租权,该组住宅由谁建造尚待考证。抗战后期,大通企业银行将房屋产权变更为从业于金融和房地产行业的沈姓富商。1950年代,部分房产转让他人,部分纳入公私合营,后又几经易主。该组住宅至今大部分仍作居民住宅使用。</h3> <h3>淮海中路1850号,武康大楼(原诺曼底公寓)。</h3><h3>武康大楼是建筑师邬达克在上海的代表作之一。大楼的骑楼设计、通体的红色砖墙、转角挑阳台、三角形古典山花窗楣等,都有着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烙印。站在武康路和淮海路的交界处,抬头仰望武康大楼,狭长的三角形楼身“昂首挺胸”,好似一艘轮船的船头,正向我站立的方向缓缓驶来,不免让人产生“诺曼底登陆”的联想,所以也不难理解,武康大楼的旧称“诺曼底公寓”的由来了。目前大楼电梯的上方依旧保留了“半面钟”来显示到达的楼层,这在上海已经十分少见了。这里是普通的居民楼,谢绝陌生访客。据说武康大楼的地基已经下陷一米多了,原来马路上有四块石头是高出来的,现在就只剩一块了。<br></h3> <h3>淮海中路1897号,杜重远故居。</h3><h3>建于1923年,简化的文艺复兴风格中具有地中海建筑特色,建筑形体较为舒展开敞,南立面构图基本对称,底层有半圆拱券敞廊,上部为露台,有铸铁棚架,使用塔司干柱式,敞廊顶采用连续的十字交叉拱结构,外墙白色粉刷具有地中海建筑风格特色。而左右两端底层窗户采用了“帕拉蒂奥母题”图案。<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所谓“帕拉蒂母题”,是一种立面处理方式,具体为将一个方形开间洞口分为中间宽、两边窄的中对称的三间,中开间上架拱券,两边开间立柱架设平梁处理。有的梁上墙面开设圆形窗洞。</span>该建筑窗洞中开间的拱券券心石突出墙面,呈巴洛克式卷涡形。局部墙面上的曲线铸铁装饰以及室内楼梯扶手的曲线形铸铁栏杆均为现代装饰艺术派风格。室内墙面亦用几何形体进行装饰,局部门楣有涡卷状雕饰,顶棚有几何纹样装饰和花格镶板,交接处有圆雕装饰。</h3><h3>典雅的花园,占地8亩,周边围着一圈高大的梧桐和香樟树,树丛中坐落着一栋红瓦黄墙的小楼,这是1933年上海海关为其税务司建造的官邸。若干年来进出这栋小楼的人物都很有影响。英国籍的税务司入住没几年抗战爆发了,此房被日本人占据。1945年8月此园被国民党敌伪产业管理局接管,期间著名民主人士杜重远先生和冯玉祥将军先后曾租住过,杜重远先生还在此会见过潘汉年先生。</h3><h3>解放后,上海警备区司令王必成,周纯麟曾先后入住。</h3> <h3></h3><h3></h3><h3></h3><h3></h3><h3>华亭路72、74、84、86号,洋房。</h3><h3>花园住宅,砖木结构,中国建业地产公司1934年建造。延华亭路大体成行式布局。单体有多种式样,如71弄1号为地中海式。大多为四坡瓦顶,对称立面,鹅卵石或水泥拉毛墙面;2层设券柱廊或半圆形敞廊,有室外楼梯通向花园;3层为阳台。</h3><h3></h3><h3></h3><h3></h3><h3></h3> <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延庆路151—157号,洋房。</h3></h3><h3><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延庆路位于徐汇区东北部的一条呈弧形的小路,它北起东湖路,西至常熟路,全长496米,全段路例为上海64条永不拓宽的街道之一。在二十世纪初,这里地处荒僻,人烟稀少,沟渠纵横,周围布满农田、坟丘,还有以金氏子孙世居之金家宅等自然村落。1919年,法租界公董局在其中一条原东(北)西走向的泥土小道的基础上,拓宽成现状的马路,并以第一次大战中战死的旅沪法侨名命名为格罗西路(Route de Grouchy)。1943年改名为延庆路。</span></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约在上世纪20年代开始,一些外侨陆续在此兴建房屋,至30年代后,这里已成为花园别墅、新式里弄的集中地,是一处幽静的高级住宅区。</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这是在延庆路口东湖路拐角处的2号一幢混合结构三层公寓,完全是西洋风格。据说三十年代时曾为外侨、犹太人居住。 </h3> <h3>复兴中路1331号,黑石公寓。</h3><h3>黑石公寓,建于1924年。建筑学上称为折衷主义风格,沿街主立面采用对立构图,使用曲面,具有巴洛克特征,科林斯柱式。带有丰富的古典主义装饰。一幢非常有风格的建筑,商高6层,带电梯,电梯只能走到五层,每层有多户人家,房子很漂亮,是上海市优秀保护建筑,顶楼有一个很大的晒台,是共用的,以前黑石公寓有一个很大的花园。主入口开敞门廊是立面处理重点、使用简化的科林柱式,并带有丰富的古典主义装饰。<br></h3> <h3>复兴西路34弄,卫乐公寓。</h3><h3>著名的上海滩四大老公寓之一卫乐公寓(Willow Court)原名“卫乐精舍”,为较高级的近代点状塔式高层花园公寓。法商赖安洋行设计,1934年建成,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立面对称,强调竖向线条,中轴设一串挑出的半圆阳台,屋顶部分中部高起,向两边层层跌落的外形使之具有装饰艺术派风格。外墙为水泥砂浆,立面中部竖线条及凸出的半圆形阳台为暗红色粉刷,其余部分为浅黄色粉刷,极少装饰,只在山墙顶部及南侧有简洁重复线条装饰。建筑室内装饰亦为装饰艺术派风格。另有汽车间附屋802平方米,大楼前有小花园。</h3><h3>该公寓朝南偏东约15度,为上海地区最佳朝向。所处位置闹中取静。中部共12层,两翼跌落1层,为11层,因底层室内地面较高,故底层下面还有1层设备层。登7级弧形花岗石台阶步入门厅,门厅较深,由于采用了双扇玻璃地弹簧门,加上两侧壁面贴装平板玻璃发射镜,因而感觉上依然敞亮。再登11级台阶进入电梯厅,迎面为三折式楼梯围绕电梯井。主人和保姆各有其楼梯上下,有明显的阶级性。<br></h3><h3>外墙面底层采用水刷石饰面,以上采用弧形划毛水泥抹灰,现均已加涂外墙面涂料,对原材料的质感有影响。大多户型均有两居室共设的凹阳台,底层两户均有斜侧凸窗日光浴室。<br></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复兴西路、华山路的拐弯角,复兴西路268号,华山路849号,丁香花园。</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丁香花园是上海滩最负盛名、保存最为完好的老洋房之一。丁香花园的盛名,不仅在于其建筑本身,还在于洋房主人身份的传奇色彩。此园副西洋花园官邸建筑与中国江南园林于一体,园中建有三幢西式花园别墅,其中1号楼即为李鸿章和丁香居住的丁香楼,2号楼为19世纪后期美国式的别墅建筑。</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上海著名的十大优秀花园洋房之极品——丁香花园,成就了华山路一百年前的尊贵。如今,这紫藤缠绕、巨龙盘踞的庭院,满园春色、馥郁芬芳的丁香,依然在诉说着那古老而浪漫的传说。这座花园传闻是晚清北洋大臣李鸿章的私家花园,后来传给了他庶出的幼子李经迈。<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从19世纪60年代后期起,李鸿章在上海开办近代化的军事工业、纺织工业及航运业,如江南制造局、机器织布局、轮船招商局等,经常住在上海,随从而行的是他的宠妾丁香,李鸿章便委托盛宣怀在上海为她置办一笔不动产。盛氏心领神会,便在海格路(今华山路)购置2.67公顷土地,特聘美国建筑大师艾赛亚-罗杰斯来沪设计。为他建造了一座新颖的别墅和美式大花园,园内种植了许多丁香丛,人们称之为丁香花园。</span></h3> <h3>丁香花园1号楼</h3> <h3></h3><h3></h3><h3>复兴中路1363弄,克莱门公寓 。
“克莱门公寓”是上海西区旧西洋式公寓房的代表作,建于1929年,由比利时人克莱门与教会合作,并一起投资、设计和兴建。砖混结构,法国式公寓里弄。平面呈品字形,每层有大小不一的居住单元,糙面水泥砂浆墙面,饰以清水红砖镶拼的图案、线角,坡屋面造型丰富、个性鲜明。<br></h3><h3></h3><h3></h3> <p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安亭路130号、132号,花园住宅。</h3><p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赉安洋行设计,中法营造厂承建,于20世纪30年代建造。<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该建筑具有现代气息的法国风格花园住宅,</span>占地720平方米,其中建筑占地190平方米,三层砖木结构建筑,建筑面积510平方米。<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门窗设计比较简洁,建筑外墙面为糙面水泥砂浆,但在窗间柱、烟囱等部位使用清水红砖,色彩对比十分强烈;南立面顶部设计为折线形屋面,檐下设计成半圈券窗和挑出的曲线形阳台,间以外露的木构架,别添一份情趣。</span></h3><p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安亭路是一条不长的马路,它的旧名是法租界国富门路,这里也是上海的高档住宅区。安亭路130号、132号是两幢独立的花园洋房,132号现为棉花酒吧。安亭路的不少住宅是旧上海的法商电车电灯公司的产业,</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安亭路132号的长期住户是法商电车电灯公司通讯处主管鲁贝克夫妇,鲁贝克是比利时国际远东公司的电气工程师,</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长期担任法商电车电灯公司的电气和通讯主管。</span></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安亭路126号,浙江省驻沪办事处。</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法国式别墅。原周宗良之子周孝高寓所。</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建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期,砖混结构,西侧部分高二层,底楼采用外形粗壮的柱墩及支托装饰,二层内阳台宽敞,四角饰有变体的塔斯干立柱;东侧部分高三层,三层有内阳台,圆拱形开口外接弧形小阳台,顶部则作跌檐处理。</h3> <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桃江路45号,宋庆龄曾经的住宅。</h3><h3>建于1920年,占地面积700平方米。这是一幢带有英国都铎风格特征的独立花园住宅,也是宋庆龄在上海的另一处重要故居,她曾在此生活了4年。在宋庆龄的来往书信中,很多的通讯地址是“靖江路45号、恩利河路45号”就是现在的桃江路45号。住宅的第一位主人是塞思,是一位英美人氏。20世纪20年代初期,房屋的新主人换成了弗伦道夫一家,他是上海达利印务公司的总经理。到30年代初期,住宅业主再次变更,新主人是魏森道夫,魏森道夫系德侨。抗战胜利后,房产被国民党政府作为敌伪财产予以没收。<br></h3><h3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桃江路,原名恩利和路(Route Henri Riviere Shanghai),1913年诞生于上海法租界。路名取自19世纪中期,法国海军指挥官亨利·劳伦特·李威利(Henri Riviere)的名字。1945年,宋庆龄女士从重庆返回上海后,因莫利哀路29号(今香山路7号)寓所年久失修不能居住,就住在桃江路45号,直到1949年,才搬到淮海中路1843号故居。45号门外有宋庆龄住在桃江路时,最喜欢的一段200米的“散步道”,“弹硌路”这种由卵石、块石铺筑的路。对老上海来说,“弹格路”真是再熟悉不过了,它有几百年的历史。由卵石、块石铺筑的“弹格路”,在上世纪50年代达到鼎盛期,全市约有400条,总长达800公里。</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 <h3><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桃江路31号,花园住宅。</span></h3><h3><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建于民国时期,占地面积650平方米。建筑为假三层砖木结构,平面为方形,红瓦双坡顶,开单坡老虎窗,方形门窗,灰色水泥外墙,31号过去的主人叫宣铁吾,浙江诸暨人,黄埔一期生。抗战结束后任上海市警察局局长,1946年7月又兼任淞沪警备司令。</span></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