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土谣——2018东川扶贫影像志(原创)

土厚民

<h3>2018年3月,我作为昆明市派出干部到东川区阿旺镇海科村驻村扶贫,加入到轰轰烈烈的全国脱贫攻坚战斗一线。在这里,我亲眼目睹了偏远乡村的翻天巨变,我亲耳听到了老百姓对党的感恩称颂,亲手把党的政策福利送到了老百姓手中。岁月无声流逝,村庄悄然改变。转眼又至年底,重新按时间顺序整理了来东川后的片子,做一个个人年终总结。</h3> <h3>东川城区全景</h3> <h3>3月,海科村梁子小组的老乡在地里流水线耕作,牛犁,播种,盖肥。</h3> <h3>3月28日,海科村大荞地小组,正在建盖中的房子。这户人家是卡外户,属D级危房改造,国家补助4万元。当然,这4万元对于这幢初显豪华的小楼房来说,只是所需费用中很少的一部分,但却激发了小楼主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并为之不懈努力挣钱。而由此带动的建筑材料消耗与劳务用工,已经形成一个巨大的市场。</h3> <h3>3月28日,参观大荞地朱兴万的养牛场,养殖规模60头。海科村有近30家养殖场,每年最少那家利润也有10来万。</h3> <h3>3月30日,海科村海子小组长陈清平(中)家杀羊,邀请工作队到家中吃饭。</h3> <h3>4月1日,海科村的百岁老人陈顺英,今年103岁,每天拄着两根拐棍到门口散步,晒太阳,除了耳背之外,老人眼睛明亮,思路清晰。</h3> <h3>4月3日,村三委和工作队到马槽地小组开会,就海科村引水供铜都镇块河村使用事项,征求群众意见。会议在老槐树下开展,老乡们一边剥花生一边听村主任讲。</h3> <h3>马槽地小组长张天明家,年轻的工作队员正在吸烟筒。吸烟筒这样的小细节,有效拉近了工作队员与老百姓的距离。</h3> <h3>马槽地老人叶文云,82岁,一个人居住在身后墙面已经开裂的土坯房里。他的儿子享受了国家危房改造建房补助,房子盖好之后,锁上门去昆明打工。工作队和村三委多次打电话给叶文云的儿子,让他把老人接进新屋里住着,他就一句话,国家也要给老人盖安全住房,其他村都盖凭什么不给他盖。海科村严格执行镇上规定,60岁以上老人户由子女赡养,原则上不再建房。</h3> <h3>工作队看望叶文云老人。</h3> <h3>4月15日,在屋里剥包谷的老乡。</h3> <h3>4月15日,油竹箐小脚老人李马香,92岁,还能做针线,还能把脚别到膝盖上自己穿鞋。</h3> <h3>海科小脚老人刘光存,83岁。</h3> <h3>4月19日,走访梁子小组陆顺清家。赵队看见沈照云大妈浑身补丁,递过去两百块钱让她买两件新衣服。沈大妈说小宝啊,谢谢你了,我穿旧衣服习惯了,新衣服买来也是压箱底里,不穿的。推让了几次,终于把钱收下。</h3> <h3>4月22日,海子小组陈关新老人,86岁,在红土地里耕种了一辈子,指关节严重变形。</h3> <h3>5月8日,杏子成熟,海科村金棵甜杏种植合作社负责人陈华喜笑颜开,他的20亩甜杏这个月将给他带来丰厚的回报,一个月的甜杏销售收入超过了我一年的工资总和。</h3> <h3>看到陈华取得的成功,海科的122户贫困户也加入了他的金棵甜杏种植合作社。</h3> <h3>5月30日,梁子小组吃完饭准备唠嗑的老乡们。</h3> <h3>6月5日,海科终于见雨,乡亲们就着雨水开始排红薯秧子。</h3> <h3>6月14日,海科村开展“双讲双评”活动,会上,向老党员免费发放“小蜜蜂”播放器,播放器里装着习近平的声音,十九大精神清晰而准确地传送到山乡群众面前。</h3> <h3>6月26日,走访炉房沟叶文元家。老宅里人畜混居。</h3> <h3>叶文元家刚盖起来的新屋,爷爷和孙子。</h3> <h3>叶文元正在玩斧子的儿子。</h3> <h3>5月24日,走访发嘎彝族小组孙兴扬家。两位老人带着一个孙子,孙子在镇上读小学,寄宿制,每周日下午送去学校,周五下午坐车回来。一个月六七百的交通费,让这个贫困家庭捉襟见肘。</h3> <h3>5月30日,海科村《育婴师》技能培训班上,村民正在学习婴儿护理。2018年,东川区开展烹调、经济作物种植、育婴师、电焊工等十多个工种培训,为群众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改变着他们自己的生活质量。</h3> <h3>6月21日傍晚,海子公房前的操场上,忙碌了一天的队员们把饭桌摆到场上,苍山斜阳,俱入酒中。</h3> <h3>6月26日,炉房沟小组李关有老人,五保户,聋哑人。</h3> <h3>6月28日,走访油竹箐小组,赵队在路边向老党员赵兴文了解情况。这个勤奋而睿智的小队长,经常见缝插针了解现状掌握村情,到现在,海科村12个村小组所有的重点户底细他了如指掌。</h3> <h3>检查建房入住情况。对入住率的关注促使阿旺镇加大督察力度,从3月份到12月份,建房入住检查贯穿了整个时期,在村书记陈华和监委会主任胡天敏的督促下,海科村的入住率没有拖阿旺镇的后腿。</h3> <h3>6月28日,白沙地小组,五保户胡天良和他的老屋。</h3> <h3>白沙地小组胡天文和他的老屋。</h3> <h3>白沙地,李关保和他的老屋。</h3> <h3>7月1日,海科村举办七·一建党节活动,活动开始前,全村党员升国旗唱国歌。</h3> <h3>8月8日,海科小组入户,与老人户的子女签订赡养协议,督促履行赡养义务。</h3> <h3>海科一户人家门上的“锁”。海科民风淳朴,极少发生偷盗,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是这里的真实写照。</h3> <h3>海科小组蒋传美老人今年82岁,一个人住在小土屋里。她的大儿子是老师,倒是同意赡养,但是据老人讲,婆媳关系不融洽,不想一块住。二儿子在外打工,常年不沾边,照顾不到老人,喊他换个屋顶的瓦片连电话都不接。老人坚持要政府帮忙建安全住房,然而她这种情况不在建房补助政策范围内,因为子女是事业单位人员。建不起房,又不跟子女住,老人就这样独守危房。</h3> <h3>8月16日,昆明市邀请财经大学模拟第三方对东川区脱贫工作进行考核。这些年轻后生们可谓初生牛犊,一户一户走访贫困户,一条一条罗列问题,还真让他们查出几户问题户。幸而只是摸底只是模拟,出了纰漏,还能弥补。</h3> <h3>8月17日,荒田小组入户调查。贫困户郭顺义的新房子,光鲜亮丽的外表花去了大部分建房经费,内部装修只有等再攒攒钱了。</h3> <h3>荒田小组,正在看电视的孩子们。</h3> <h3>8月18日,海科小组入户调查,吃零食的老人。</h3> <h3>海科,抽烟斗的老人。</h3> <h3>8月19日,白木山,老曹帮贫困户理发。这个热心的老队长很见不得哪个老乡的头发脏乱,去到小组上一见头发长的拉过来就是一电推。</h3> <h3>8月21日,黑脑壳,入户调查。海科到了收洋芋的季节,大部分村民却失望而归。因为前期的大雾天气,洋芋苗子大多患病,叶子干枯黑死,结出的洋芋又小又少。大部分村民买了洋芋保险,一亩可以获得800块赔偿,个别小组的村民没买保险,连成本都保不住。靠天吃饭的耕种模式,让村民们已经习惯了少收或者绝收的困境,购买种植保险,成为山区人民的必然选择。<br></h3> <h3>9月20日,东川区驻村工作队副总队长皇甫云龙到海科刘顺福的宏福生猪养殖场调研,刘嫂介绍养殖场经营状况。这个强悍的女人撑起了半边天,老刘哥在外做工程,她一个人喂养20头牛100多头猪。</h3> <h3>9月30日,村委会主任秦平向参加牧草种植的贫困户发放补助金,每亩2000元。</h3> <h3>10月1日,正直东川区百日攻坚会战,海科村开会安排下一步工作。以下是会议室里的表情包。</h3> <h3>“嘶!头大啊!”</h3> <h3>“你挨我跳?”</h3> <h3>“咦!讲球啊!”</h3> <h3>“开快点啊,我呢务工材料还没整完呢啊!”</h3> <h3>“第三点,关于入住率,我说四个方面呢问题。”</h3> <h3>“你说嘛,说了他还不是不听!”</h3> <h3>10月2日,督察组来海科检查脱贫攻坚工作。检查组太多了,以至于我傻傻分不清谁是督察组谁是巡查组谁是督战队。</h3> <h3>又来一组。</h3> <h3>10月2日,入户核算贫困户2018年收入。这张照片被昆明日报采纳,登上10月6日昆明日报头版头条,感谢达娃老师和耀元老师。</h3> <h3>10月13日,炉房沟,垒土护路的张老害老人。(“害”在东川方言里,是瘦的意思。)炉房沟是海科最偏远的一个小组,坐落在山坡上,房子一层一层,像楼梯一样排布,村内道路都是小土路,弯弯扭扭细细窄窄串起了百来户人家。今年九月底,脱贫红利又来一波,贫困村开始硬化组内道路,乡亲们走了一辈子的泥路土路,变成了干净宽敞的水泥路。家门口的路已经打好,怕路边被压烂,81岁的张奶奶又用双手把一块一块泥巴糊到路边沿,路面看起来像新买的手机一样,多了一层保护壳。</h3> <h3>10月22日,梁子,孤独的房子。完成危房改造后,许多年轻劳动力继续外出打工,建好的房子里摆上床铺之类的基本生活用品,就算完成入住。</h3> <h3>10月23日,梁子上正在收包谷的老乡。</h3> <h3>11月10日,发嘎彝族小组,三讲三评三诚信活动。三讲三评三诚信是个好东西。三讲,就是村三委讲履职,驻村干部讲措施,贫困户讲脱贫情况,讲完之后,再针对三方讲的这三点进行评议。三诚信,就是对党诚信,对村规民约诚信,对收入诚信。活动都在晚上开展,白天老乡要下地干活,不能耽搁生产。活动中,老乡有啥说啥,为啥他能当贫困户我就不行?为啥他能吃低保我就不能?为啥这300块钱你有我没有?以前不明不白造成的误会,在三讲三评活动里一说,政策明白了,疙瘩解开了,怨气也释放了,老百姓与村组干部的距离也拉近了。</h3> <h3>11月10日,发嘎小组,正在织布的彝族老乡。</h3> <h3>临时模特,很帅有木有?</h3> <h3>11月11日,大山里的引水人。</h3> <h3>水管横跨峡谷。</h3> <h3>11月21日,小荞地,郭兴早老人家的厨房。老人在老屋里养了20多窝蜜蜂,因为担心卖不掉,喊我帮忙宣传。我和老陆、老刘哥买了10公斤回来,拍照发在朋友圈,帮他从微信上卖。第二天被老秦一口气全部买完,搞得我连自己吃的都没落下。</h3> <h3>11月26日,海子小组,三讲三评会议。工作队和老乡们围着碳火烤着洋芋,冬日的夜晚变得很温暖。</h3> <h3>11月27日,炉房沟,正在制作红薯条的老乡们。</h3> <h3>炉房沟,朱兴海家。朱兴海的母亲朱顺芝患脑梗丧失了生活自理能力,在外务工的儿媳妇儿回来照顾。与那些不赡养老人的子女相比,这样的儿媳妇儿让人称赞。在朱兴海为了照顾老人而损失一个外出务工的劳动力后,海科村为朱顺芝老人申请了最低生活保障。</h3> <h3>炉房沟,韩树花老人,72岁。</h3> <h3>12月5日,炉房沟小组,三讲三评三诚信活动。</h3> <h3>我的2018年,大部分时间都在山上度过。来到海科驻村,我并不觉得艰苦,除了人好处以外,还因为这一片赤色土地,这一座座壮美山川。昨天散会后,稍有闲暇,我从新村顺着新公路一个人一辆车一个单反前往红土地。我经过了镜头里出现过的地方,块河,水井,乌龙,狐狸窝……如同我经过我的镜头,这是很奇妙的感觉——你进到了画里。东川是一幅神奇而壮美的画卷,千年铜都的历史赋予了她厚重的红铜色,她没有江南的温润矫情,没有西藏的原始粗砺,她有种大西北的坚韧与绵延,有种坐拥群山一览众山小的胸怀格局。把东川放进中国脱贫攻坚大潮中去,也不过一座不起眼的小城,然而这座小城散落在山中各个角落的子民,却在共同缔造着一个更加富足美好的明天。</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