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读书小结

三石

<h3>  2018年从年初忙到年终,大项工作一个接着一个,几无片刻之暇、安枕之眠。屈指算来,截至本周的五十个周末,休了大概不足三分之一。不过只要一有时间,我就会翻开书,让自己获得片刻安宁。这一年读的书极少,创下了近几年数量新低,即便这些书,也多读自路上、枕上、厕上的夹缝时间。不过十步之内,必有芳草,特从中精选十本佳作,与同道共赏,愿“读书随处净土,闭门即是深山”。</h3><h3> ——2018年12月15日晚,于出差路上</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nbsp; &nbsp;<b>1.《重读&lt;实践论&gt;&lt;矛盾论&gt;》</b></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nbsp; 读这本书,主要是读毛泽东同志1937年在延安所作《实践论》《矛盾论》两篇演讲的原文。这两篇文章的历史地位,上中学历史课的时候学过,里面的很多观点也烂熟于胸,但是原文之前一直不曾拜读。一览之下,唯觉高山仰止。读了这短短三万多字,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从认识世界到改造世界”这些观点有了更加深刻、更为崭新的认识。真正的巨作是超越时代、具有永恒价值和指导意义的,从这一点上讲,《实践论》《矛盾论》做到了,其提出的处理问题的辩证法方法论,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而如果再考虑到《实践论》《矛盾论》只是毛泽东同志在抗大讲课时起草的《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的两个章节,更是不能不对毛公充满敬仰,也不能不对毛公《辩证法唯物论》因战争原因未能完成全部章节的授讲感到遗憾。</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nbsp; <b>2.《如果没有今天,明天会不会有昨天》</b></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nbsp; 一个人如果要获得智慧,最可读的两类书便是中国历史和西方哲学,本书即是一本讲西方哲学的入门级好书。该书通过提出55个哲学史上颇有代表性的思想实验或是思辨问题,介绍了西方哲学的各个门派及其主要观点,读来生动有趣,读后启人深思。在忙碌的生活之余,我们或许可以睡前翻翻这本书,问一句自己:我是谁?我从哪儿来?要到哪儿去?</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b>&nbsp; 3.《中国人史纲》</b></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nbsp; 柏杨先生以《丑陋的中国人》而闻名于世,其代表作再往下数就算得上这部写于狱中的《中国人史纲》。如果说《丑陋的中国人》颇能代表先生的思想水平,那么本书则体现了其学术水准。由于是私人治史,所以不免有与传统史学观点相左的个人观点,比如:柏杨对谢安、范仲淹的军事才能颇有几分不屑,而对后世少有人知的政治家王猛则极是推崇。读这本书,有那么一点豪饮烈酒、酣畅淋漓的感觉,让人沉醉其中、甚是痛快。此外,《中国人史纲》里所用地图颇多,也是该书一大特色,治史不知地理,终究难窥堂奥。</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b>&nbsp; &nbsp; 4.《今日简史》</b></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nbsp; 这本《今日简史》是尤瓦尔·赫拉利“简史三部曲”的最后一部,该书的副标题叫做“人类命运大议题”,顾名思义,这是一本讲人类命运主题的书。在我看来,这本书实际上已经超出了历史学书籍的范畴,讲述的是在当今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智人该何去何从、获得新的发展。从《人类简史》开始,尤瓦尔·赫拉利的一些观点就在很大程度上给了我启迪,这本书同样没有令我失望。不过不知道是不是我的错觉,我在尤氏的书里总是能嗅到一丝若隐若现的悲观情绪,我想这种悲观情况或许也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尤氏对当下及未来的判断。</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nbsp; &nbsp;<b>5.《权力的悖论》</b></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nbsp; 权力并不罪恶,失控的权力才罪恶。个人感觉这本书最精彩的部分就是序章,之后的各章节不过是对序章观点的阐释和引申。这本书的观点如“权力是通过影响他人来影响世界”“权力不是攫取来的,而是他人赋予我们的”“正确对待权力悖论就是在满足自己的欲望和关注他人的需求之间找到平衡”等,令人茅塞顿开、醍醐灌顶。此书虽然是在讲权力,但是正能量很足,值得一读。</h3> <h3>  <b>6.《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b></h3><h3> 《叫魂》生动讲述了乾隆年间一丝弥漫于下层民众间的恐慌如何演变成一场全国性的除妖运动,分析入理,层层深入,兼具学术性与可读性。翻阅这本书,有一个突出的感受——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举个简单的例子,叫魂事件刚刚发生时,各级地方官的第一反应都是把盖子紧紧捂住,不让上级获晓内情。究其原因,主要是怕上级一旦知情后介入,会影响或干扰本级官员对事件的处置权,从而使事情的走向超出自己的控制。今天,地方官员向上级隐瞒重大事故或恶性事件的新闻亦不时见诸报端,作为旁观者,不能不想起那句名言——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h3> <h3>  <b>7.《饥饿的盛世》</b></h3><h3> 我人生至今最大的一次升华,有一多半的原因肇自张宏杰的那本《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所以对我来说,“张宏杰”这三个字就是品质的保证,看到张宏杰的书,我一般都会毫不犹豫买来一睹为快,我甚至还买了他的一本个人随想集子《历史的局外人》。这本《饥饿的盛世》是讲乾隆朝的,一个表面四海升平而实际已危机暗浮的时代,就像是一根内里被蛀烂、表面却华美气派的画栋,近代百年国耻的种子悄悄在此时埋下,那个时代的人却一无所知,仍旧活在天朝上国的纸醉金迷之中。可悲,更可警。</h3> <h3>  <b>8.《苏东坡传》</b></h3><h3> 苏轼是我最喜欢的三个历史人物之一,他天才横溢、豪放不羁,一生颠沛流离却始终达观淡然,对我来说,苏轼的一生经历比他的艺术成就更令人着迷。或许,正是如不系之舟一般的生活,带给了苏轼无穷无尽的创作灵感。他所拥有的,正是许多人孜孜以求的——高贵的灵魂、独立的精神、强大的内心。千年以后的今天,当我们望向这座丰碑的时候,除了敬仰,还是只能敬仰。从这一点上讲,没有人能够用一部传记全景描绘出苏轼的一生,哪怕是林语堂——当然,他已经将这本传记写的足够好了。</h3> <h3>  <b>9.《李鸿章与晚晴四十年》</b></h3><h3> 评价历史人物非黑即白的“两分法”所带来的最大弊端乃是不能客观评价一个人的功过是非,对则全对,错则全错,这不是科学审慎的研究态度。比如李鸿章,其一生行止固然有可恨可否之处,但是不能因此而否定掉这个人身上的闪光点和进步意义。我想,用“担当”这个词来评价李鸿章固然是不合适的,但是他至少比那些只知道站在一边、袖手狂嚣的所谓“爱国贼”要对这个国家有用得多。雷颐先生的《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站在客观角度去分析李鸿章的一言一行,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值得我们细细品读。</h3> <h3>  <b>10.《“边缘人”纪事——几个“问题”小人物的悲剧故事》</b></h3><h3> 中国历来注重为“大人物”著史,对普通人关注极少,《二十四史》看下来就是一部王侯将相史,这一点招来了西方历史学界的很多非议,大概也引发了国内历史学界的反思。杨奎松这本《“边缘人”纪事》讲的正是“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尽管在历史的浩荡大潮中,个人的生死荣辱太过微不足道,但有时候小人物的际遇,更能得到普通人的共鸣,带给人们更深的思考,也具有更加广泛的借鉴意义。</h3> <h3>  挤时间读书秘诀有二:一是持之以恒,二是见缝插针。我之读书,权为工作之余的精神放松,让大脑能得到一点休息之机。化用鲁迅先生的那句话,把别人看手机的时间用在翻书上。且与诸君共勉。</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