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关于小画展的随想》</h3><h3> 前些天我在茶馆中瞎白话着玩儿,说了一句开个”画展”。本是随口说来,实无定意。可后来琢磨琢磨,开一个也好,又不用花场地租赁费,多划算。厚着点脸皮,弄一个吧!</h3><h3> 两年来,我从对水彩画一无所知,到现在能鼓捣几张“自已的作品”,这得益于嘉凯的朋友嘉祥老师(画家)的引导,和同学们的鼓励。</h3><h3> 挑了下面几张稍微顺点眼的小画“展出”,其中有刚开始时临摹的,也有后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h3><h3> 画的水平是什么德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画,陪伴我快快乐乐地渡过了这两年的时光!有点小进步,挺美的。</h3><h3> 格局似乎小了点,有点玩物丧志。其实并非不关心国家大事,而是因为确实老了。世界上云谲波诡,我们只有看的份了。</h3><h3> 还幸运,祖国强大了。还好,茶馆提供了一个温馨的小港湾。</h3><h3> 我办这个所谓“画展”,实际就是一个小引子。2018年就要过去了,一年来茶馆中其乐融融,笑声不断。同学们都有很多作品和收获,只是略显零散和参差。为什么不精选整理一下,再发表呢?</h3><h3> 不知我这样的建议好不好呢?</h3><h3>于晓久</h3> <h3>《岁月如歌》 ~于晓久</h3><h3>人老了,爱怀旧。初春的一天,屋外下着小雨。闲来无事,翻看老相册。看到一张四十年前,我生活了很久的胡同的照片。照片很小,已然泛黄模糊,但它却吸住了我的目光,牵绊了我的思绪,无法他移。 几十年前的大情小事,朦朦胧胧飘来,似那窗外缠绵的春雨。我的家曾在这里,我的青春时光曾在这里,我的新婚小巢也曾在这里。 那斑驳的灰渣墙,泥泞的水洼,破旧的土筐,还有那曲曲弯弯的车辙和行色匆匆的人们……,润湿了我心中尘封已久的记忆。 于是,打算把它画成一幅画,把流逝的岁月迎请回来,日日相聚,忆忆往事,品品清茗,聊聊家常,不亦乐乎?</h3><h3>画已完成,取名《岁月如歌》</h3> <h3>水彩画《夕阳西下》</h3> <h3>水彩画《我家的小院》</h3><h3><br></h3><h3>《观九爷画作有感》</h3><h3>曾在那院里出生</h3><h3>那有许多熟面孔</h3><h3>院落虽小多温馨</h3><h3>邻里和睦情更浓</h3><h3>饭菜飘香邻里尝</h3><h3>家中无人能照应</h3><h3>一家有难大家帮</h3><h3>家有喜面各家送</h3><h3>离别多年常牵挂</h3><h3>魂牵梦绕旧居情</h3><h3>(宝山)</h3> <h3>《早春梅韵》~晓久</h3><h3>近些天来,新冠疫情有所遏制,出现了可喜苗头,心头喜悦,便画了一幅简单的小画,以示庆贺。</h3><h3>小画虽画的不够细致,但心意到了,也就行了。取名《早春梅韵》。梅花开了,星星点点,虽不热烈,但我相信,春天的姹紫嫣红一定会如期到来,一定的!</h3> <h3>关于《甘南小景》</h3><h3>~于曉久</h3><h3> 嘉凯的这张在甘南旅游时拍的照片,在天津高教系统的攝影展中获了奖。</h3><h3> 同时这张照片还记录了嘉凯夫妇俩人在甘南地区的一次体验:与牧马的藏民们一起在这个“马棚”中住了一晚。</h3><h3> 两年以前,我刚学画水彩,什么都从零开始。嘉凯为鼓励我,让我给他画张画。我深知我的水平太臭,拒绝了。但事没忘。</h3><h3> 近日嘉凯经常发他的摄影作品,我被感动了。于是选了嘉凯的两张作品,一张甘南小景,一张布达拉宫,准备试着画一画。</h3><h3> 但考虑到室内光线较暗,便决定画这张甘南小景,并适当提亮。</h3><h3> 画己完成,但有些太粗糙了。一是绘画水平差的多,二是眼神也越来越差。就乎着看吧。好在对往事的回忆大多是朦胧的,我这画也是“印象”的。哈哈哈!</h3> <h3>《天佑中华》</h3><h3> 我家有一个唐三彩的马,很多年前在洛阳买的。马属吉祥之物,今画之,祝福早日战胜新冠病疫,祖国更加昌盛美好。</h3><h3> 画的粗糙点,水平也就这样了。</h3> <h3>《对马嘉凯评论的回复》</h3><h3>~于晓久</h3><h3>这幅画本身有很多不足。</h3><h3>(一)这匹马并非三彩精品,相对粗糙一些,结构上也不到位。这是二十多年前去洛阳出差,在当地最好的美术工艺品商店买的,300多元。这钱如果当时在白马寺买地摊货,一对50.60公分高的马,仅要100元。也就是说我这匹三彩是当时的”精品”了。我所以买它,是因为它是做旧的,沒有贼光。</h3><h3>(二)动念去画这匹马,是在家里憋着没事干。但这匹马被我用双面胶粘在文物架上,弄不下来,只好照张片。但正面照光太平,于是老伴举着灯从上向下照,拍了一张。本意是要点高光。</h3><h3>(三)由于拍照的时候,镜头稍偏上,便压缩了马的高度。但想到唐马的风格大多是肥臀细腿,便认可了。但副作用是有头重脚轻的感觉,正如你指出的。</h3><h3>(四)虽然照片的感觉还说的过去,但画起来困难。尤其是高光,表达困难。于是配了灰黑背景,以突出头部高光。马身下部加黑,丢失细节,也是为了凸显高光。但正如你指出的,实际效果不佳。便宜的国产纸白度不够,无法借用,也是原因之一。</h3><h3>(五)除去我的能耐不足以支持画这种画以外,另因纸张小而不能以所谓写实去画,所以我说粗糙!很粗糙!</h3><h3> 这种画我记的在展览馆见到一张三彩骆驼的画,极棒,专业水平,至今我还有深刻印象,但己几十年过去了。那张画至少比我用纸大四倍!水彩纸的写实局限性很大。</h3><h3>总之,你说的不足之处确实存在,非常感谢!这幅画是用时最短的,四五天时间。以前画的那些都在二十天至二个月之间。此画仅仅能归于小品之中,应景应时之作。</h3><h3>(六)一般认为唐三彩是黄绿白三色,最近似有兰色三彩出土。不过还是以黄绿兰三色为通识。</h3><h3> 再次感谢你直言评价,”批评家”是”画家”进步的必要条件。虽然我只是玩儿闹“画家”!哈哈哈!</h3> <p>特种邮票两联张是吴沛霖同学用于晓久的两张画作完成的,它成为特种邮票里的“孤品”!</p> <p>于晓久在作画《雪域秋色》</p> <p>“雪域秋色”作画简介</p><p>~于晓久</p><p><br></p><p> 吭哧瘪肚二十多天,画了一张画。很不满意,但还是发到茶馆,给大家找个话题,玩儿一会儿。</p><p> 为什么画这张画呢?是因为去年在解放路博物馆看了一个画展。是当代中国水彩大师的作品,非常好。其中八十高龄的天津美院教授,天津水彩画协会名誉主席王重武的一幅《向往神山》作品,让我惊叹!</p><p> 照了几张像片,打算回家临摹一下。但因其色彩偏冷,老伴不太喜欢而放弃了。</p><p> 偶尔在网上看到了一张也有雪山的照片,似金秋时节,视觉挺好看,于是画了这张画。瞎取了个名字《雪域秋色》。</p><p> 水彩画大致三种画法,湿画,干画,干湿混画。我这张是干画法,是不得己而为之。因为没学过绘画,只能涂涂抹抹,改来改去,实际更像油画的画法。但结果是“脏、乱、差”,不像个玩儿意儿。</p><p> 这次把王重武教授的《向往神山》一并发到群中,供大家欣赏。不说别的,仅其干净,清爽,色彩的丰富和强烈的立体质感,就让我望洋兴叹!真漂亮!真享受!既使我专注临摹这一张画,画一百遍后,也达不到这种境界。</p><p> 另外,沛霖曾多次建议我把作画时的情况拍下来留存。这次我也遵照执行了,装模作样拍了一张。</p><p> 这张《雪域秋色》,原仅是一张风景照片。我琢磨应该加点人物为好,多美的风景也应该有点人气才好,于是加了一位骑马藏民。但嘉凯看到以后,说人物太大也不协调。于是改成行走的牧民和几只小羊,感觉好多了。这得谢谢马教授了。</p><p> 为这一张小画,却说了这么多话,哈哈哈!</p> <p>著名水彩画家王重武的作品《向往神山》</p> <h3>曹士清为九爷的</h3><h3>“静夜渔歌”画作而题</h3><h3>三星斜月山不摇,</h3><h3>乌蓬渔火倒影飘,</h3><h3>子归啼血河山静,</h3><h3>唤出红日涌春潮。</h3> <p class="ql-block">家里有一个磨花玻璃瓶,打算画一下。可是拍照摆位费劲了,没那本事。便偷懒网上找了一张水彩专业画家的玻璃器皿水彩画,临摹了一张,刚鼓捣完成。</p><p class="ql-block">人老了,闲着画点画,可是又不舍得花钱上班、买教学光盘,于是临摹便是个办法,省钱。好坏的随它去,无功利之心,只是消磨时光而已。</p> <h3>水彩画《静物》</h3> <h3>水彩画《沙漠之行》</h3> <h3>水彩画《老者》</h3> <h3>水彩画《娃》</h3> <h3>《观赏九爷画展》</h3><h3>茶馆生辉九爷画,</h3><h3>水墨丹青智无涯。</h3><h3>笔挥形态从容意,</h3><h3>纸铺玉金是大家。</h3><h3>(进迈)</h3> <h3>欣赏晓久画展有感</h3><h3>两年耕耘丰硕累</h3><h3>临摹创作成一派</h3><h3>十三画卷茶馆展</h3><h3>抛砖引玉赞赞赞</h3><h3>(段学忠)</h3> <h3>为九爷网络画展点赞:</h3><h3>九爷画展贵以专</h3><h3>妙手神笔彩绘间</h3><h3>修身养心增福寿</h3><h3>老有所为乐安然</h3><h3>(马金升)</h3> <h3>水彩画《抚育》</h3> <h3>临摹水彩画《假日》</h3><h3>发表于2019年8月</h3> <h3>水彩画《湖畔》</h3><h3>发表于2019年9月</h3> <h3>送给老姐姐的作品:《我家的小院》</h3><h3><br></h3><h3>看到小九老弟,给老姐画的画。己掛到姐姐家,很是羡慕。为老姐高兴。祝老姐生日快乐。给老弟点赞!(孙淑琴)</h3> <h3>《致谢》</h3><h3> 谢谢诸位啦!办这个”小画展”,是想“号召”大家把自已的作品也组织整编一下,发到茶馆,大家乐呵乐呵。</h3><h3> 我还想证明一个事,我们虽然老了,但心还没老到那种昏昏欲睡的程度。就着还“年青”,大家一起玩儿起来,嗨起来!</h3><h3> ~ 于晓久</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