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填 词 技 法 艺 术 感 悟 杂 谈</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昆仑lsm</b></h1><h1><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 词是什么</b></h1><p class="ql-block">词是有格律和字数限定的散文,具有时间、地点、人、事、物、情描写的六大要素。词的一片或一阕就是一段。如果是上下片(阕)就是两段。古人把两段式的词称之双调,把每段中一个有韵脚的完整句子叫做一拍。这是因为词是与用来演唱的有关。古人填词其实就是现代的歌词,每一个词牌都有固定的曲调。到现代,大多词的曲调已经失传,词只剩下阅读功能。</p><p class="ql-block"> 词可豪放,书写大气磅礴之势;词可婉约,述缠绵悱恻之情;词可怡情,状田园山色之美;词可云志,扶摇九万里。词是集长短句于一体之诗,词亦可是迷你小说,讲述一个故事;词又可是一幅画,描绘人间画卷。词发展到今天,无所不可表达。</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二 填词基本常识</b></h1><p class="ql-block">词牌很多,据统计有上千个词牌。我们现代人不可能完全精通。所以可在百度上搜索自己喜欢的词牌练笔。当然,一般从小令一段式(单调)练起,然后小令双段(双调)。然后长调。</p><p class="ql-block">词大致可分三类:(1)小令;(2)中调;(3)长调.有人认为:六十字以内为小令,六十一字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上为长调。</p><p class="ql-block">既然填词像写散文一样,就必须掌握写散文的技巧。例如,开头结尾的艺术,分段艺术,时间地点人物的交代与描写方法,句与句之间的承接逻辑方法,词类,词性,词类转换,句子成分,倒装句,分段方法,详写与略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景物描写等等。再如修辞手法,拟人,借代,双关,比喻,对偶,对仗等等。这些写作技巧对填词都有帮助。是基本功。</p><p class="ql-block">然而,填词与写散文又不一样。因为每首词,少则十几字,多则上百字。在这样短小的文字里要表述一个主题思想,必须掌握填词的语言技巧。所以,填词要遵守词谱格律,语言精炼准确,形象生动。</p><p class="ql-block"><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三 婉约派、豪放派与田园派的语言艺术</b></h1><p class="ql-block">填词自古以来就有婉约派、豪放派与田园派三派风格。婉约派喜欢空灵、含而不露、欲言又止、犹抱琵琶半遮面的风格。豪放派喜欢大气、不藏不盖、直抒胸臆的风格。田园派喜欢描写农家田园生活。语言朴实而灵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一) 三派观点</b></p><p class="ql-block"><b>1.婉约派观点</b></p><p class="ql-block">婉约派提倡的语言艺术:词以空灵为主,而不入于粗豪;以婉约为宗,而不流于柔曼。音旨绵邈,音节和谐,乐府之正轨也。不善学之,则循其声调,袭其皮毛。笔不能转,则意浅,浅则薄;句不能炼,则意卑,卑则靡。</p><p class="ql-block">这些语言很玄奥。实际就是说,填词的语言要优美圆润,不能粗俗,要创造出一种空灵浪漫的意境。语句要符合词谱要求。用语不可直白肤浅空洞。用现代话说,不可用标语口号式语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2.豪放派观点</b></p><p class="ql-block">豪放派是形成于中国宋代的词学流派之一。北宋诗文革新派作家如王安石、苏轼、苏辙都曾用“豪放”一词衡文评诗。第一个用“豪放”评词的是苏轼。豪放词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据南宋俞文豹《吹剑续录》载:“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柳永,因排行第七,故称。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笔者注)?’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指苏轼。笔者注)词,须关西大汉,执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这则故事,表明两种不同词风的对比。南宋人已明确地把苏轼、辛弃疾作为豪放派的代表,以后遂相沿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3.田园诗派观点</b></p><p class="ql-block">田园诗派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流派,最重要代表人物为东晋诗人陶渊明。古往今来,陶渊明的诗作及艺术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特别是田园诗,它自成流派、一直影响后世诗人创作的发展,田园派的诗大部分取材于田园生活,来源于对田园生活的深切感受,有的接近于口语,有的近似歌谣;有的直抒胸臆,直接表明了作者热爱躬耕生活之情,语言平淡而自然,朴实而又毫不缺乏色彩,给人一种清新、淳美的感觉、诗情画意的感受。辛弃疾是宋田园词派的代表。他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和《清平乐·村居》是田园词的代表作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二) 三派语言特色</b></p><p class="ql-block"><b>1.豪放派典型语言</b></p><p class="ql-block">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轼)。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毛泽东)。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毛泽东。)</p><p class="ql-block"><b>2.婉约派典型语言</b></p><p class="ql-block">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p><p class="ql-block"><b>3.田园派典型语言</b></p><p class="ql-block">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p><p class="ql-block">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辛弃疾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三) 三派缺点</b></p><p class="ql-block"><b>1.婉约派缺点</b></p><p class="ql-block">内容侧重儿女风情,虽有柔婉之美,但内容比较窄狭。有时过分强调空灵婉约,易掉进“为艺术而艺术”的漩涡,使读者不知所云。</p><p class="ql-block"><b>2.豪放派缺点</b></p><p class="ql-block">有时失之平直,甚至涉于狂怪叫嚣。所以,容易造成白话连篇,口号满纸弊端。</p><p class="ql-block"><b>3.田园派缺点</b></p><p class="ql-block">语言朴实,显得直白,题材侧重农家田园。所以作品往往缺乏空灵之感,豪放之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四)怎样把握流派风格</b></p><p class="ql-block">填词者应根据词牌特点、题材差异和自己个性与爱好选择风格。但是,无论婉约空灵,豪放大气,还是描写田园生活,填词的语言不可粗俗,过于直白;不可空洞无物,无真情实感;不可标语口号俗语连篇;也不可总是卿卿我我,鸳鸯蝴蝶。否则,不仅索然无味,而且失去生活本身与词本身的艺术魅力。</p><p class="ql-block">生活五颜六色,风风雨雨,有苦有甜,有眼泪,有笑声,有沉默,有怒喊。所以,词应该真实表达我们的生活。词牌长短不一,上千种,可以表达喜怒哀乐惊恐悲。所以,我们应该用恰当的词牌去表述合适的题材和情感。</p><p class="ql-block">另外,由于词产生的初始目的是用于宫廷歌妓演唱,填词的语言主要体现口语化,因为用口语,演唱者才能朗朗上口,不佶屈聱牙;听者才能入耳则明,过耳则懂。反对用生僻古怪字。</p> <h1><b>四 填词怎样写境造境</b></h1><h3>填词造境,是词的灵魂。造境美,则词美;造境空灵,则词空灵;造境豪放大气,则词豪放大气。于是佳句自然出。清末民国初年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关于填词造境之说填词爱好者不得不读。现摘录如下:</h3><h3>词以境界(即意境)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h3><h3>词有造境(升华),有写境(写实)。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区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即,造境要符合自然规律,符合语言逻辑,不能胡编乱造,令读者不知所云),所写之境,必邻于理想(即要升华到美境)故也。(注:括号中字笔者加注)</h3><h3> 词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h3><h3>无我之境,人唯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h3><h3>自然中之物,互相关系,互相限制。然其写之于文学中也,也遗其关系、限制之处,故虽写实家亦理想家也。又虽如何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则,故虽理想家亦写实家也。</h3><h3>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喜怒哀乐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h3><h3>“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h3><h3> 境界有大小,然不以是而分高下。“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宝帘闲挂小银钩”,何遽不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也。</h3><h3>严沧浪《诗话》曰:“盛唐诸公,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拍。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影、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余谓北宋以前之词亦复如是。但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五 布局谋篇</b></h1><p class="ql-block">填词的布局谋篇一般与写格律诗不同。格律诗讲究起承转合。填词分上下两阕,阕与阕之间应该体现层次感。通常是,如上片写实,下片就写虚;上阕写景,下阕就写情;上片写远景,下阕就写近景;上阕写现在,下阕就写未来;上阕写别离,下阕就写怀念,反之亦然。这是填词的一般规律。</p><p class="ql-block">另外,要写好开头、结尾和过片三拍句子。</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六 怎样写好词的每一拍</b></h1><h3>一拍就是一个韵脚。词的每一个完整句子叫作一拍。一拍,顾名思义,演唱者需要一口气唱完才能换气。有时一个句子就是一拍,有时两三个单句组成一拍。用现代语言说,一拍就是一个完整的信息组合。所以,一拍结束,须用句号,或在用韵的字后须用句号(注:标点符号是现代人从西方语言学来的,古人不会用标点符号,词的标点符号是后人加上的)。</h3><h3>例如,以《一剪梅》为例:</h3><h3></h3><h3>【一剪梅】格律(龙榆生词谱)</h3><h3>双调小令,六十字,上下片各三平韵。每句并用平收,声情低抑。亦有句句叶韵【叶韵古音(谐韵)即每单句都用韵。笔者注】者。</h3><h3>【定格】</h3><h3>中仄平平中仄平。</h3><h3>红藕香残玉簟秋。</h3><h3>中仄平平,中仄平平。</h3><h3>轻解罗裳,独上兰舟。</h3><h3>中平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中仄平平。</h3><h3>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h3><h3><br></h3><h3><br></h3><h3>中仄平平中仄平。</h3><h3>花自飘零水自流。</h3><h3>中仄平平,中仄平平。</h3><h3>一种相思,两处闲愁。</h3><h3>中平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中仄平平。</h3><h3>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h3><h3><br></h3><h3>全词六拍,上下阕各三拍。每阕中,第一拍独立一句。第二拍由两个分句组成,第三拍由三个分句组成。</h3><h3>所以,填词时,要一拍承接一拍写,拍与拍之间要符合语言逻辑。尤其由两个或三个分句组成的一拍,语言一定要连贯,符合语言逻辑。如果不符合语言逻辑,古人称之为“隔”,或“不顺”。<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七 怎样写好下片的首句</b></h1><h3>下片首句,古人称之为“换头”句。这个句子要求一般有三要素:</h3><h3>一是承接上阕词意,</h3><h3>二是分清上下阕层次,</h3><h3>三是引出下阕新意。</h3><h3>不举具体例子,读者可在学习古人词中领悟。一首成功的词,下阕换头句都具有上述三个特点。</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八 填词中特殊字词技巧</b></h1><h3><br></h3><h3>填词讲究技巧,目的是使其姿态生动,得味。因此应该了解学习填词中的特殊词语,古人称之为虚词法,或者衬豆(顿)法,或领字法。虚字衬逗之字,有一字、二字、三字等。一个字就是由一个字组成的一个音节,两个字就是由两个字组成的一个音节,三个字就是由三个字组成的一个音节。所以,填写和阅读要掌握。这里搜集了一些常用字词,供参考。</h3><h3> 一字类 正 但 待 甚 任 只 漫 奈 纵 便 又 况 恰 乍 早 更 莫 似 念 记 问 想 算 料 怕 看 尽 应</h3><h3> 二字类 试问 莫问 莫是 好是 可是 正是 更是 又是 不是 却是 却喜 却忆 却又 恰又 恰似 绝似 又还 忘却 纵把 拚把 那知 那番 那堪 堪羡 何处 何奈 谁料 漫道 怎禁 遥想 记曾 闻道 况值 无端 独有 回念 乍向 只今 不须 多少</h3> 三字类 莫不是 都应是 又早是 又况是 又何妨 又匆匆 最无端 最难禁 更何堪 更不堪 更那堪 那更知 谁知道 君知否 君不见 君莫问 再休提 到而今 况而今 记当时 忆前番 当此际 问何事 倩何人 似怎般 怎禁得 且消受 都付与 待行到 便有人 拚负却 空负了 要安排 嗟多少字,拍节,虚字对偶等)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九 开头法</b></h1><h3><br></h3><h3>填词的开头一般有三法,现摘录以供参考:</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一是造势法</b></h3><h3>开门见山,直陈胸臆。往往一起句就道出词的主旨或概括词的内容。单从词句上看似乎平淡无奇,实似引弓待发,往往笔锋一转,便如悬崖飞瀑,一泻而下。我们可以称之为“造势”的开端。此例很多。如敦煌曲子词无名氏的《菩萨蛮》:</h3><h3>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秤砣浮,直到黄河彻底枯。 白日叁辰现,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h3><h3><br></h3><h3>一开篇就说:“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直截了当,,毫无修饰,交代了这词写的是痴情人的誓言,接着一泻到底,用“秤砣浮”、“黄河彻底枯”、“三更见日头”一连串的比喻,表明此心不变。一气呵成,步步升高,朴实而又有力。如果没有率直无华的开端,后面反会显得重复平淡了。</h3><h3>又如北宋柳永写杭州西湖的名作《望海潮》,似乎是平直的开头。全篇是:</h3><h3>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h3><h3>开头三句像散文一样直陈而出,勾勒出全词所写的轮廓。接着镜头由远而近,写全景、写江湖、写市貌、写民俗、写所见所闻。使读者完全沉浸在欢快的赏景之中。</h3><h3><b>二是造境法</b></h3><h3>由写景入手,先造出一个切合主题的环境,然后因景生情,依景叙事,称之为“造境”。例如唐代张志和的《渔歌子》五首(其一):</h3><h3>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h3><h3>这首词起手勾画出一幅春江风景画——山前飞着白鹭,水底游着鳜鱼。这样的开头正是给下文以渔父自况的作者出场造成一个典型的环境。作者用这个环境表达超脱现实的思想情感。</h3><h3>传为李白所作的《菩萨蛮》它以“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开篇,一下子便把读者引入烟笼寒林、云漫碧峰的深秋暮色之中。这样的意境是最能动人思绪的,也是最能切合词旨的。</h3><h3>写景为的是写情,是苍茫阔大还是静谧偏狭?全由主题需要决定。同是写秋景。北宋范仲淹的《苏幕遮》写的是羁旅思亲,以“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开头。非常洗练炼描绘出一个寂寞、凋零的深秋景象,使人一看便产生羁旅惆怅的感觉。</h3><h3><b>三是造思法</b></h3><h3>先设一问,或点出题意,或造一悬念,引人深思,使人急于要看下去。然后以答语形式引出词的主题,为之“造思”。五代十国·南唐·冯延巳有十四首《鹊踏枝》(即《蝶恋花》亦称《凤栖梧》),其中有四首是以问句开头的,有发人深思,引人入胜的作用:</h3><h3>“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h3><h3>“烦恼韶光能几许?肠断魂消,看却春还去。”</h3><h3>“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h3><h3>“几日行云何处去?忘了归来,不道春将暮。”</h3><h3>这种以问开头的手法,比较适用于表达细腻的感情。</h3><h3><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十 结尾法</b></h1><h3><br></h3><h3>一首词的结尾往往是画龙点睛之笔。结尾不但要收住全文,又能发人深思,留有余味。前人总结很多,大致有四种。</h3><h3><b>一是词意俱尽,点明主题</b></h3><h3>所谓词意俱尽,不是词穷理尽。如南宋·刘克庄的《玉楼春·、》全词是:</h3><h3>年年跃马长安市,客舍似家家似寄。青钱换酒日无何,红烛呼卢宵不寐。 易挑锦妇机中字,难得玉人心下事。男儿西北有神州,莫滴水西桥畔泪。</h3><h3>这首词单看前六句,似乎只是在写忘了国家安危而沉浸于青楼酒肆的文人生活,没有多大意义。然而,作者在词的结尾突然推出了“男儿西北有神州,莫滴水西桥畔泪”两句,深刻犀利,使人猛醒。这样,前面六句也有了着落。作者用尾句点明主题,告诉人们不要沉浸在颓废的生活而忘记了统一祖国大业啊!</h3><h3><b>二是意尽词不尽,余味无穷尽</b></h3><h3>就是说,意尽于未当尽处,这样才会余味无穷。有的词也是在结尾处点明主旨,但写得不这样外露。而是用形象说话,显得感情更深更细。例如北宋·苏轼的《水龙吟·次韵张质夫杨花词》:</h3><h3>似花还似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路旁,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h3><h3><br></h3><h3>直到结尾,说到被风雨击落的杨花成了尘土,溶入了流水以后,才笔锋一转,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点破题旨,使人感到余味无穷。</h3><h3><b>三是词尽意不尽,耐人寻味</b></h3><h3>不是没有余意,在词中仿佛可见。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更加含蓄沉郁。作者始终痛惋人民的苦难,继而表白统一祖国的急切希望,最后却说“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暮色笼罩中的大江虽然正使我苦闷,深山中却传来阵阵“不如归去”的鸟鸣。表明他不忘收复旧国土、重返故园。那深山中传出的“不如归去”的呼声,是代表着作者和去国离家的人民的共同心声,是很耐人寻味的。</h3><h3><b>四是词意俱不尽,余意更深邃</b></h3><h3>例如北宋·贺铸的《青玉案·横塘路》:</h3><h3>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认为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h3><h3><br></h3><h3>用问答式结尾,把失意人的愁思比作烟风絮、梅雨,非常形象地加深了主题,使之余意更深邃。</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十一 名词分析</b></h1><h3>现以李清照《一剪梅》为例:</h3><h3><br></h3><h3>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h3><h3>宋 · 李清照</h3><h3>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h3><h3>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h3><h3><br></h3><h3>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h3><h3>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h3><h3><br></h3><h3>李清照是婉约派词人的代表,其词境多空灵婉约。李父是宋朝礼部员外郎,其夫赵明诚。赵明诚父系宋朝皇帝宋徽宗之弟,官为礼部侍郎。双方家庭均为朝廷高级官吏官邸。其个人私邸应类似《红楼梦》的大观园,豪华之状可想而知。<br></h3><h3>这首词分上下两阕,是典型的上阕写景,下阕抒情。</h3><h3>上阕写景:从词语逻辑上分析,作者首拍采用“造境法”,首先描写出时间背景:红藕(荷花)香残,玉簟(竹席晚上)发冷的仲秋”。二拍接写发生的事:作者夜晚因思念新婚后的丈夫,不能入寐,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兰舟”指自家荷塘中的画舫。三拍接写上兰舟后看到的景物:月满西楼,雁字南迁,锦书。月满,即月圆。暗示“月圆人不圆”。西楼,古代女眷住西楼或西厢房。月满西楼暗示时间是拂晓,作者思念丈夫在兰舟里数着星星一宿未眠。锦书即书信。这些物象是典型的“闺思情人”的文学符号。请读者注意,月亮只有阴历八月随着绕地球转,才会在拂晓时出现这样的景观,阴历七月前在正房屋后转,阴历九月份后在正房前转,如李白“床前明月光”,月光从房前透过窗户照到床上。雁,是信使的文学符号。(仲秋)正是大雁南迁的季节。天将拂晓,大雁早起赶路。看到雁联想起丈夫的书信。作者上阕三拍通过这些符合逻辑的时间、地点、人物、景物的描写,为下阕抒发思念爱人之情,造足了势,做足了铺垫,无一废字,合情合理。</h3><h3><br></h3><h3>下阕抒情。过片首拍(第一句)仍回到眼前景:“花自飘零水自流”。“花”指荷花,“水”指荷塘之水。此句与上片首拍“红藕香残玉簟秋”紧密呼应,既是写实,也可以理解是借代手法,暗指此时此刻诗人的心境:思念之情像残荷一样飘落,随水流走。于是二三拍顺理写下了相思的千古名句。从逻辑上看,一气呵成,毫无造作之嫌。过片首拍完全体现了承接上阕意境,分开上下阕的层次,又引出了下阕新意的三要素。</h3><h3>尾拍采用“词尽意不尽”法。“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词虽然结束了,确让读者浮想联翩,余音袅袅。</h3><h3>纵观全词,上下阕层次清晰,布局合理,物象选择典型,词境幽美,表意空灵缠绵,是婉约词派的经典之作。</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b04fbb">欢迎朋友光临雅赏做客!</font></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