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近年来,有一支民间自发成立的爱心艺术团一直活跃在豫西深山区群众中,他们利用自身的艺术表演特长,怀着对党、对社会的深深热爱,自觉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极力助力扶贫工作,多年如一日,为山区群众送去了精彩纷呈的文艺演出,在豫西群众中留下了很好的口碑。</span><br></h3> <h3> 无私奉献 爱心无疆</h3><h3> 文化的繁荣是一个地区各项事业繁荣的重要标志。洛宁爱心艺术团是文艺爱好者李根鹏和夏丰肖女士发起并创办的。自成立以来,一直坚持爱心传播文化、展示艺术、陶冶情操、倡导文明,服务群众,助力文化扶贫。他们的宗旨是以戏会友、营造和谐氛围,提高全民素养、促进社会和谐、弘扬传统文化,给群众送去丰富多彩的文娱生活。在这种理念的支配下,他们的人员由最初的七、八个人,发展到现在的四十多个人。这个团队以中老年人为主体,年龄最大的已近七旬。他们姓氏不同,职业不同,共同心愿使他们走到了一起。学习文化、学习戏剧理论,他们相互帮助、取长补短,大大提高了团队和个人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在他们身后留下一串串真善美的故事。</h3><h3> 据发起者之一的夏丰肖介绍说,发展最初,困难重重,没有音响、没有器乐、没有场地、缺乏应有的道具。但他们不气馁,不后退、不畏缩,奉行有一种信念叫奉献,有一种热情叫勇敢,有一种决心叫前进的理念,迎风沐雨,坚持不懈。夏丰肖自掏腰包购买音响、器乐,发动亲朋好友做戏曲爱好者的工作,求其帮忙赞助,<span style="line-height: 1.8;">像他们这样自己出资服务戏曲的人好有很多。</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最初走到一起的演员要在一起磨合,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戏曲唱段。于是,他们每逢周末便相聚自己家里,唱念做打,生旦净丑,一招一式,取长补短,相互促进,一丝不苟,一遍一遍地练习。他们的心中,有一个共同的信念,就是要以高质量,高水平的演唱给豫西洛宁大地留下芬芳。</span></h3><h3> 戏曲演员冯小芳说,这些演职人员都是不计报酬,不为名利,有时还要面对不理解的人们的热讽冷嘲。不管是器乐演奏人员,还是演唱人员,大家都认真负责,态度端正、倾心竭力、团结奉献。把欢乐送给他人。这种高贵的品质,在当今物欲横流的今天尤为难能可贵。身边的人们渐渐被他们的精神感动,支持他们的人也越来越多,爱心艺术团也随之一天天发展壮大。</h3><h3></h3> <h3> 扎根群众 讴歌时代</h3><h3> 就是这样一群人,就是这样一个团队,使曲剧、豫剧等多种艺术形式组成一首热情洋溢的乐章,回荡在洛宁城乡。可以说戏曲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体现出时代性、多样性、社会性、欣赏性。传统的、现代的,异彩纷呈,不一而论,让人愉快地穿行在古今文化的时空。通过演员的精彩表演展现给观众,从而折射出人世间深厚丰富的社会真善美,假丑恶,给我们以美的享受和无尽的思考,使群众在春夏秋冬,一年四季都能享受着这等美妙的精神食粮。</h3><h3> 每当夜幕降临时分,县城公园、乡村田园、文化大院,处处留下了爱心艺术团戏曲演员的身影。他们或高亢、或低沉、或圆润、或清脆、或亮丽、或粗狂、或细腻、或泼辣、或悲愤、或喜悦,曲剧的扬调、书韵、诗篇、汉江、扭丝、蛮垛,豫剧的慢板、二八、垛子、流水,争奇斗艳,交相生辉,令人陶醉其中。清唱、对唱、折子戏,塑造的每一个人物都刻画得入木三分,形象逼真。有发人深省,充满人生教育意义的《三子争父》、有表现夫妻间互敬互爱的《打金枝》、有表现不畏权贵,表现包公刚直不阿的《下陈州》、有表现大学生上山下乡当农民的一代典范《朝阳沟》,有表现巾帼英雄保家为国,上阵杀敌的《花木兰》,还有《李双双》、《人欢马叫》、《寇准背靴》、《小二黑结婚》、《穆桂英挂帅》等精典剧目。贺玉英、李六云、张春宁等团队精英各具特色,用不同曲调抒发感情,为自己的艺术人生了瑰丽的色彩,为和谐社会奉献着自己的辛勤汗水。团里的女演员,嗓音嘹亮,声情并茂,宛如在湖水里洗过一样晶莹透亮。团里的男演员,几乎个个演技高超,音色浑厚,演艺幽默,常常让剧场群众笑口常开,流连忘返。</h3><h3></h3> <h3> 文化引领 “智志”双扶</h3><h3> 为了让贫困群众的思想文化素质和农业技术水平“高”起来,精神上真正“富”起来,切实提振贫困群众脱贫攻坚的信心,激发贫困群众脱贫攻坚的动力,早日实现脱贫奔小康的目标,爱心艺术团通过开展戏曲进村慰问活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将党和国家的好政策传到基层,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鼓舞斗志、增添信心。他们自编自演的小品《精准扶贫显成效》在群中产生强烈共鸣,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他们的曲剧《万物诉苦》中,对农村改变生活环境起到了积极地引导教化作用。他们的《寇准背靴》、《天下父母》、《割肉还娘》等经典剧目,演出一场又一场,深受群众欢迎,精彩的文艺演出,以其特有的方式浸润着贫困群众的心田。</h3><h3> 洛宁爱心艺术团,每个演员既是演员,又是一名爱心志愿者。他们走到哪里,就会自觉把爱心奉献到哪里。同时,作为文艺志愿者,在基层演出的过程中,也从群众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也感受到群众对艺术的热爱和需求。基层群众既是他们的服务对象,又是他们他们艺术的土壤。</h3><h3> 说他们是洛宁的“艺术家”有点夸张,但是,他们的爱心、热情却时时感动着广大群众,他们是广大群众心中的艺术家。他们成年累月无私奉献的品质,他们追求完美精益求精的执着精神,他们对群众的炽热心肠,在洛宁城乡获得了良好的口碑。</h3><h3></h3> <h3> 洛宁爱心艺术团自成立,足迹几乎走遍了豫西一带乡村和社区,他们的演出全部是免费义演。十年余来,演出达300余场次,其中仅走访和慰问等活动就达到近100场。在演出的同时还举行了多场爱心捐助活动,为贫困群众送去慰问品,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h3><h3> 洛宁爱心艺术团团长夏丰肖女士满怀信心地说:“我们艺术团人员年龄平均六十岁以上了。但是,‘老牛自知夕阳短,不必扬鞭自奋蹄’,我们这群热爱戏曲艺术的‘老牛’永远会青春不老,精神不倒,活到老唱到老,用自己的一片爱心,为广大群众送去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为乡村振兴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h3> <h3> <font color="#ed2308">附:爱心艺术团艺术家风采展示</font></h3><h3> 1.王应林,63岁,长水镇西寨子村人,洛宁县戏曲家协会副主席、洛宁县戏曲学会会长、老年戏曲协会会长、城东社区艺术团团长,著名戏曲表演教师。从小受老艺人陈光石、张春贤、尚丙林等老师的教诲与熏陶,给他以后的艺术生涯播下了金色的种子。 15岁的他进入长水高中学习,在音乐方面有一定天赋。后来赴洛阳师专艺术进修半年,对乐理琴法舞蹈进行系统全面训练,荣获河南省戏曲中级职称。从事戏曲教学三十多年,涌现出一大批出类拔萃的众多专业团体演员和伴奏员,像省团演员王晓霞、刘会娟及市团演员、梨园春擂主刘春苗等200余名业余演员。曾排练大型剧目《清风亭》《打金枝》《三哭殿》等及现代戏《小二黑结婚》《朝阳沟》《花喜鹊》《红灯记》。曾被洛阳大张艺术团高薪聘请担任总导演,在洛宁县直各单位举办的文艺活动中任节目策划、编导等,曾担任过洛宁共青团团委、妇联会、县春晚总导演,并在县委组织的群众文艺汇演比赛中,多次获奖。为了满足老百姓多层次、多元化的文化需求,他们每年都创作演出一批贴近时代、贴近生活的现代戏,以生动形象的唱腔和浓郁的乡土气息,赢得了农民兄弟的好评。特别是他编排的红舞《绣红旗》、戏剧小品《送礼送情送党恩》、群口音乐快板《扶贫颂歌》声情并茂,奏出了洛宁山水的美丽风情、洛宁人民的欢欣喜悦和家乡的万千气象,既有豫剧传统的音乐色素,又具新时代的艺术气魄。在全县扶贫攻坚战役中,围绕县中心工作自编自排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容的坐唱、群口音乐快板、三句半、小演唱、戏曲、舞蹈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演出50余场,把党的惠民政策及时传达到群众的心坎上,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h3> <h3> 2.袁松瑞,1953年10月生于兴华乡西南村,大专学历,服过兵役。85年由教育转入行政,任政府副职十余年。2003年退居二线后,爱上了文艺工作。如今是对弦乐、键盘乐伴奏的种种繁难弓法、指法、垫衬烘托技巧有着一流的功底和独具才情的美学见解,弦乐伴奏均能驾轻就熟,得心应手,和乐队合作默契,伴奏高亢而悠扬,韵味十足。每次演出以电子琴伴奏为主,与打击乐器、传统的弦乐器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晶亮轻盈、生动明快的音响效果。数年来,累计投入资金近万元购置各种乐器音响,为洛宁公益事业发展做出很大的贡献。</h3> <h3> 3. 李根鹏,61岁,小界乡竹园沟村委主任,中共党员。业余学戏曲八年之久,演唱传统曲曲基本功扎实,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善于运用唱、做、念、打、舞等技巧,来表现人物细腻的感情;善于运用自然、和谐的艺术手法,细致入微地刻画人物的心理状态,有着丰富的表演经验,曾任民营剧团团长。主演过《铡西宫》《盘阁舍妻》《四郎探母》《刘备哭灵》等曲目。</h3> <h3> 4.<span style="line-height: 1.8;">夏丰肖,1955年9月出生,自幼爱好文艺。2015年她以“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为宗旨,购置了音响等专业演出设备,组建洛宁爱心艺术团。善良与无私催使着她付出与奉献,无怨无悔地组织每一次彩排,参与每一次演出。该团队的演职人员都是不计报酬,不为名利、慷慨无私,不管是器乐演奏人员,还是演唱人员,大家都认真负责,态度端正、倾心竭力、团结奉献,一直立足爱心类公益演出,先后在多种场合开展10余场义务演出,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赞誉。爱心艺术团用实际行动,为城市的精神文明贡献着力量,而夏丰肖对艺术近乎完美的追求与完善,将这无私的真情传递,也让公益的人生更加绚丽、更加灿烂。</span></h3> <h3> 5.张春宁,48岁,马店镇卫生院干部。业余爱好广泛,尤其酷爱戏曲,主攻小生兼老旦、胡子生。曾在豫剧《泪洒相思地》中饰演张青云,《清风亭》中饰演张继保,《疯哑怨》中饰演梁强仁,《女皇祭陵》中饰演太子李弘,曲剧《王华买爹》饰演八贤王等。其表演的舞蹈多次参加市、县级比赛,且成绩名列前茅。近年来,她只求付出,不求回报,扶贫济困、奉献社会,用朴素情怀播撒爱与希望的种子,自觉参与到文艺志愿服务队伍中来,以坚韧的道德力量深入群众,以戏曲形式生动鲜活地传递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正气传播正能量。2016年,曾代表洛宁县文化馆参加洛阳牡丹文化节戏曲大赛,获得二等奖。近几年,师从王林老师学习戏曲的身段和仪态。2018年多次参加洛宁县扶贫义演、戏曲进校园等活动,受到县领导及广大群众好评。</h3> <h3> 6.金爱敏,上过戏曲学校,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戏曲功底。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并参与其他艺术形式的演出,舞台实践经验逐渐丰富,艺术素养不断提高。无论青衣,闺门旦,花旦,刀马旦,帅旦等多个行当,抑或古装戏,现代戏均能胜任。在戏曲创作中能够独立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善于准确分析,把握人物心理,设计动作和唱腔。她所塑造的穆桂英,周凤莲、李淑珍、香嫂冬红娘、花木兰等数十个人物,形象丰满,活灵活现,较受观众欢迎。 在演唱技巧上,她博采众长,逐步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刚柔相济,表演细腻,吐字不死不飘,唱腔华丽而欢快的演唱风格,特别是她演的《五世请缨》中饰演的穆桂英,英姿飒爽,气度不凡,刚柔相济,落落大方,英武豪迈中不失女性特有的妩媚和细腻,将杨家将的英豪之气演绎得淋漓尽致,也充满了浓厚的人性之美,她那层次清晰的情感把握,深情满怀的心灵演唱,干净利落的身段做派,令观众称道。</h3> <h3> 7.李六云,53岁,小时候她就对豫剧十分着迷,每逢剧团来村里演出,早早就拿个小凳子观看,然后跟着咿呀学唱,看完后还把剧情讲给父母听。根据她的自身条件,启蒙老师王应林带她学习常派唱腔。从艺十余年,她曾以甜美的嗓音,俊美的扮相,轻盈的体态,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风采各异的艺术形象,征服了广大戏迷。特别是她在《江姐》《花打朝》中演唱的的选段,其精湛的演技、用心的投入、华丽的唱腔赢得观众纷纷点赞,现场掌声不断。曾在第32届洛阳牡丹花会“河洛欢歌·广场文化狂欢月”活动首场演出 中获得戏曲二等奖。</h3> <h3> 8.冯小芳,52岁,出生马店村,自小喜好唱戏。她的唱腔具有纯正的豫剧韵味,高亢、奔放。嗓音宽厚明亮,圆润清脆,更为难得的是不仅激越高亢,而且持久力强,浓郁的韵味和大方的气度丝毫不减,在观众中享有盛誉。她的扮相俊美,简直就是一十七、八岁的小姑娘。她演的端庄、娴雅的闺门旦,乍一看她的小花旦,眼前一亮,尤为迷人。特别是她演小红娘眼神功的扎实、灵动,真不比正宗常派顶尖花旦差。冯小芳之所以能够技高一筹,就在于她不单单是去表演技巧,而是在追求着将技巧赋于它深刻的内涵,最终达到表演人物的内心活动为目的。</h3> <h3> 9.王灵云,73年生,洛宁汽车站工作。曾参加洛阳市市戏曲专业培训,拜师博采众长,创造出独特的唱腔。唱腔字正腔圆,运气酣畅,韵味淳厚,格调新颖,以声绘情、以情带声;表演刚健清新、细腻大方,内涵深邃、性格鲜明。在表达人物内在的思想感情上,细致入微,一人一貌,栩栩如生。最擅长唱的剧目除了《朝阳沟》还有《泪洒相思地》、《秦雪梅》等。曾代表代表洛宁汽车站参加2015年8月的洛阳市交运集团公司举办的喜迎十八大国庆文艺晚会,获得戏曲一等奖。还经常参加文化下乡暨“精准扶贫”文艺演出走进乡村,为广大农村和老区群众送去欢乐和祝福。</h3> <h3> 10.<span style="line-height: 1.8;">刘保坤,62岁,兴华旺洼村人,农民艺术家。自幼爱好自学,多才多艺。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他就自学乐理知识,对一些传统曲调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他搜集整理的曲调都尽量保持“原汁原味”。他为人热情、精明能干。虽然没有经过名家的指点,仅懂得一点简谱知识,但由于刻苦自学、虚心求教,凭着对音乐的悟性,二胡、曲胡、板胡等乐器样样精通。劳作之余,总要拉拉二胡,自我陶醉一番。随着曲调的或喜或悲,时而表情凝重,时而面带微笑。近年来,他多次随艺术团不断深入县内的边远贫困村,为村民们带去精彩的文化盛宴,激发全县干部群众攻坚克难、脱贫致富的激情。</span></h3> <h3> 11.秦玉平,46岁,热爱生活喜欢运动,自幼喜爱表演,对豫剧情有独钟。自学戏曲10余年,每工作之余收看戏曲频道,参照电视上戏曲演员的姿态、动作学习。还从网上下载戏曲教学视频自学,致力传承、研究、推广各种派戏声腔艺术,对待艺术精益求精,近乎严苛。她演唱的豫剧《红灯记》中的“听罢奶奶说红灯”、“娘子军来自工农”等选段颇受观众欢迎。她还参加多个群众文艺团体。由她编排的现代《摇滚舞》广场舞,雅俗共赏,寓教于乐,具有很强思想性、艺术性和感染力,充分展示了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既活跃了社区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又不断提升文化供给质量,增强了广大社区居民的文化获得感和参与热情。</h3> <h3> 12.<span style="line-height: 1.8;">贺玉英,1963年2月15日生,自小就对戏曲有着特殊的感情。在教书之余,大量的阅读,让她对传统文化和戏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十年前的一个夏日,经朋友介绍,她走进了爱心艺术团。因为热爱豫剧,大家相约一起练功学戏 ,共同感受戏曲艺术的魅力。她从最基本的台步、云手、指法、水袖开始学起,一招一式也不敢懈怠。她深知戏曲是包含了“唱念做打”的综合舞台艺术。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无论是表演的程式规范,还是台上的眼神念白,处处透着讲究和学问。多年来,贺玉英在排练和演出中,更深入地了解博大精深的戏曲文化,感受到戏曲艺术无穷无尽的魅力,她把戏曲之美传递给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2004年元月,荣获县委宣传部、科技文化局举办的第三届春节戏曲大汇演优秀演出由三等奖。2016年3月25日,在洛宁县老年体协首届《不老松》戏曲协会成立仪式演出活动中,荣获优秀演员奖。</span></h3> <h3> 13.任安学,1959年3月3日出生在赵村乡薛桥村。自幼爱好音乐,自学成才。他的艺术细胞音乐天赋与生俱来的,从二胡到板胡、曲胡,但凡自己感兴趣,就能手到擒来,而且拉的有板有眼。其伴奏经验丰富,弓法娴熟,琴音优美,他的演奏能紧紧结合演员的流派风格及根据人物需要,充分施展托、保、随、带、垫、揉、打、滑、弹等技巧,托腔保调更堪称一绝,他精湛的演奏技艺在同行中首屈一指。他还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上台表演了很多具有观众喜闻乐见的优秀剧目,如《酷情》《传孙楼》等。2004年元月,他荣获县委宣传部、科技文化局举办的第三届春节戏曲大汇演主弦奖。2016年3月25日,在洛宁县老年体协首届《不老松》戏曲协会成立仪式演出活动中,荣获优秀演奏奖。</h3> <h3> 14.马献民,小界乡石窑村,原洛宁县水电实业总公司干部。从小他对音乐理论、戏曲创作、舞蹈编排都感兴趣,并用业余时间认真学习,请教他人,用心去学,并且都学得有模有。退休后,他接触到了音乐方面的专业书,系统地学习了板胡、二胡等许多乐理知识。近三年,他痴迷于了板胡、二胡演奏,传承了名家门的艺术精髓,其演奏能充分托起演员的唱腔,紧跟演员的声调,真正达到了登峰造极、炉火纯青的境界,在场上还能随机应变,有一次在乡村演出,马献民由于演出情绪激昂,琴弦崩断了一根,业内人士都知道,断了弦只有停止演出换弦,但他凭着高超的技艺硬是用一根弦演奏完成了演出,观众还未察觉。为让传统戏曲文化得以传承,马献民还自费为戏迷提供车辆及管吃、管路费等后勤保障,传递人间真爱。</h3> <h3> 15.<span style="line-height: 1.8;">张学锋,一直在幕后默默无闻地做剧务、策划工作,每一个人物、对话、动作都需要经过他的统筹。工作认真、 努力, 甚至忘我。从演员管理和配置、联络安排、活动流程和推进方面,他付出很多精力和时间,做了大量工作。</span></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