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博物馆《梁溪折桂》展随拍

陶蔚毓

<h3>2008年9月28日至2019年元月8日无锡博物院为纪念开放十周年举办《梁溪折桂》特展,展出了许多馆内珍藏文物。正如展览会前言中所讲:“琳琅满目的青铜器、玉器、瓷器、造像、泥塑、紫砂、金银器、竹木牙雕、文房及书画艺术精品虽列经岁月,饱经沧桑,然而它们所承载的文化魅力却弥久逾浓,于无声处,似乎蕴藏着千言万语。”许多藏品都是镇馆之宝,一般是不会轻易拿出来展出的。我最近去了几次,拍了些照片,现发出来请各位欣赏。注:带“*”号者为评选出的十大宝中之宝。(因水平有限只发表了6种)</h3> <h3>这是展览会的前言。</h3> <h3>(一)* “邓万四郎”款连生贵子纹高足金杯</h3><h3>元(1271--1368年)</h3> <h3>“邓万四郎”款连生贵子纹高足金杯之介绍</h3> <h3>在金杯口沿外侧有铭文“邓万四郎”的落款,这是一件有明确的制作商铺款识的器物,十分难得,对当时的金银器匠作研究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h3><h3>这件高足金杯,1960年4月出土于无锡市南郊雪浪乡军嶂山尧歌里元代钱裕夫妇合葬墓。根据墓志铭记载,墓主人钱裕生于南宋淳祐七年(1247),卒于元延祐七年(1320),葬于元至治元年(1321),是五代十国时期吴越王钱鏐的后裔,也是当时一位极有影响的地方豪绅。这件寓意吉祥的“连生贵子”高足金杯,应是墓主人生前所钟爱之物。</h3><h3>金银器在我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工艺美术的重要门类之一。从物理性能来说,金不怕氧化,不易生锈,不溶于酸碱,延展性较强,是一种非常宝贵的制作原料。金器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留下了为数众多的优秀作品,深受人们的喜爱和珍重。(此照片系网上下载)</h3> <h3>(二)真武帝铜 座像</h3><h3>明(1368--1644年)</h3> <h3>(三)“陈铺造”款貘纹海棠形金带扣</h3><h3>元(1271--1368年)</h3> <h3>(四)* 龙泉窑梅子青釉鬲式炉</h3><h3>南宋(1127--1279年) </h3> <h3>(五)* 春水玉带扣</h3><h3>元(1271--1368年)</h3> <h3>(六)陈用卿制提梁壶</h3><h3>明(1368--1644年)</h3><h3>陈用卿,明代天启--崇祯,紫砂壶艺人、陶瓷艺人。代表作品有弦绞金线如意壶。是明朝天启崇祯年间制陶名艺人,做工精细丰美,有《弦绞金线如意壶》传世。</h3> <h3>(七)顾景舟制梨形朱泥壶</h3><h3>顾景舟(1915-1996),原名景洲。别称:曼希、瘦萍、武陵逸人、荆南山樵。自号壶叟、老萍。宜兴紫砂名艺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8岁拜名师学艺。三十年代后期至上海制壶仿古。1954年进入宜兴蜀山陶业合作社。1956年被江苏省政府任命为技术辅导,带徒徐汉棠、高海庚、李昌鸿、沈遽华、束凤英、吴群祥等人。一生三次参加全国工艺美术代表大会,在港、澳、台、东南亚影响特大,被海内外誉为"壶艺泰斗",作品为海内外各大博物馆、文物馆收藏。</h3><h3></h3><h3>1915年生于江苏宜兴川埠乡上袁村,顾景舟可以说是历代紫砂陶艺名家中,名号最多的一位,他本名景洲,后改名为景舟、名号有曼晞、瘦萍、武陵逸人、荆南山樵及壶叟等。曾自创堂号为自怡轩。他在壶艺上的成就极高,技巧精湛,且取材甚广。可说是近代陶艺家中最有成就的一位,所享的声誉可媲美明代的时大彬,世称"一代宗师"、"壶艺泰斗"。</h3><h3>顾景舟制壶的拍卖价均达:1288--9200万元。</h3><h3></h3><h3><br></h3> <h3>(八)大阿福泥塑</h3><h3>清(1644--1911年)</h3> <h3>(九)* 清光绪周阿生塑、陈杏芬彩 蟠桃会泥塑</h3> <h3>  蟠桃会泥塑说明牌</h3> <h3>(十)*《朱元璋手谕卷》朱元璋 </h3><h3>明(1368-1644年)纸本</h3><h3>这份珍贵的诏令,是朱元璋传世极为罕见的亲笔手书之一。全卷纸本,纵35.9厘米,横58.7厘米,文14行,共118字。文意是告示手下大将徐达,日后擒获敌寇不必再押解回来处理,可以直接在军中就地处决。然而,在作战之初,朱元璋也曾下令,捉拿敌寇后需押解回来由他亲自处置。这样突然改变主意,其实是有原因的。惊动朱元璋的案件正是被捉拿的张士诚部众成功越狱逃走并在途中劫走军需船只。朱元璋在给徐达的这一手谕中对此事做了描述,并最终下了这道杀无赦的命令。这是一份让人感受到刀光剑影乃至血雨腥风的诏令。</h3> <h3>(十一)《岩居图卷》作者:董其昌</h3><h3>  明(1368-1644年)</h3><h3>纸本水墨</h3><h3>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别号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市)人。明朝后期大臣,著名书画家。</h3><h3>万历十七年,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崇祯九年,卒,赐谥"文敏"。</h3><h3>董其昌擅画山水,师法董源、巨然、黄公望、倪瓒,笔致清秀中和,恬静疏旷;用墨明洁隽朗,温敦淡荡;青绿设色,古朴典雅。以佛家禅宗喻画,倡"南北宗"论,为"华亭画派"杰出代表,兼有"颜骨赵姿"之美。其画及画论对明末清初画坛影响甚大。书法出入晋唐,自成一格,能诗文。北京大学教授、引碑入草开创者的李志敏评价:"董其昌主张学古变古,但在书法神韵问题上的迷信观念,却比古人尤有过之"。 存世作品有《岩居图》《明董其昌秋兴八景图册》《昼锦堂图》《白居易琵琶行》《草书诗册》《烟江叠嶂图跋》等。 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文集》《戏鸿堂帖》(刻帖)等。</h3> <h3>(十二)《行书临兰亭序卷》作者:赵孟頫 </h3><h3>元(1271-1368年)纸本</h3><h3>赵孟頫(fǔ)(1254年10月20日 -1322年7月30日 ),字子昂,汉族,号松雪道人 ,又号水晶宫道人、鸥波,中年曾署孟俯。浙江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南宋末至元初著名书法家、画家、诗人,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秦王赵德芳嫡派子孙。</h3><h3></h3><h3>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赵孟頫被行台侍御史程钜夫举荐,受元世祖忽必烈的礼敬,历任集贤直学士、济南路总管府事、江浙等处儒学提举、翰林侍读学士等职。累官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晚年逐渐隐退,后借病乞归。至治二年(1322年),赵孟頫逝世,年六十九。获赠江浙中书省平章政事、魏国公,谥号"文敏",故称"赵文敏"。著有《松雪斋文集》等。</h3><h3></h3><h3>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尤其以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在绘画上,他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赵孟頫亦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创"赵体"书,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h3> <h3>(十三)《仿一峰山水图卷》</h3><h3>作者:蓝瑛 明(1368-1644年)</h3><h3>纸本设色</h3><h3>蓝瑛(1585-1664),一说(1585-约1666),明代画家。字田叔,号蝶叟,晚号石头陀、山公、万篆阿主者、西湖研民。又号东郭老农,所居榜额曰"城曲茅堂" 。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是浙派后期代表画家之一。</h3><h3>工书善画,长于山水、花鸟、梅竹,尤以山水著名。其山水法宗宋元,又能自成一家。师画家沈周,落笔秀润,临摹唐、宋、元诸家,师黄公望尤为致力。晚年笔力蓊苍劲,气象峻 ,与文征明、沈周并重。作品有《秋山红叶图》、《江皋话古图》、《白云红树图》、《松岳高秋图》、《苍岩嘉树图》等,其画派在晚明影响甚大,传其画法者甚多。</h3> <h3>(十四)* 《韭花帖卷》</h3><h3>作者:杨凝式 五代(907--960年)</h3><h3>杨凝式(873年-954年),字景度,号虚白,华州华阴(今陕西华阴)人。唐末五代时期宰相、书法家,门下侍郎杨涉之子。</h3><h3>唐昭宗时进士,官秘书郎,后历仕后梁、唐、晋、汉、周五代,官至太子太保,世称"杨少师" 。后周世宗显德元年(954年),杨凝式去世,年八十二,追赠太子太傅。</h3><h3>杨凝式在书法历史上历来被视为承唐启宋的重要人物。"宋四家"都深受其影响。代表作品有《韭花帖》《卢鸿草堂十志图跋》《神仙起居法》。</h3><h3>《韭花帖》杨凝式书,行书,墨迹麻纸本,高26厘米,宽28厘米,共7行,63字。《韭花帖》是一封信札,内容是叙述午睡醒来,腹中甚饥之时,恰逢有人馈赠韭花,非常可口,遂执笔以表示谢意。</h3><h3>董其昌曾说:“少师韭花帖,略带行体,萧散有致,比少师他书欹侧取态者有殊,然欹侧取态,故是少师佳处。”此帖的字体介于行书和楷书之间,布白舒朗,清秀洒脱,深得王羲之《兰亭序》的笔意。《韭花帖》,被称天下第五行书。尽管《韭花帖》无论在用笔还是在章法上都与《兰亭序》迥然有别,但其神韵却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黄庭坚赋诗盛赞其说:“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阑。”清曾协均《题韭花帖》:“《韭花帖》乃宣和秘殿物,观此真迹,始知纵逸雄强之妙,晋人矩度犹存,山谷比之“散僧入圣”,非虚议也。”</h3> <h3>此幅系连在韭花帖右边的题字。</h3> <h3>此幅系连在韭花帖左边的收藏者题字,其中还有清代皇帝的卸笔。</h3> <h3>(十五)《草书自书诗卷》作者:王铎 <h3>清(1644-1911年)</h3><h3>王铎(1592-1652),字觉斯,一字觉之,号十樵、嵩樵, 又号痴庵、痴仙道人,别署烟潭渔叟,河南孟津人 。明末清初书画家 。他的书法与董其昌齐名,有"南董北王"之称 。北京大学教授、引碑入草开创者的李志敏评价:"王铎的草书纵逸,放而不流,纵横郁勃,骨气深厚"。 明天启二年(1622年)中进士,受考官袁可立提携,入翰林院庶吉士,累擢礼部尚书。崇祯十六年(1643年),王铎为东阁大学士。崇祯十七年(清世祖顺治元年,1644年)满清入关后被授予礼部尚书、官弘文院学士,加太子少保,于清顺治九年(1652年)病逝故里。享年六十一岁,葬于河南巩义洛河边,谥文安。</h3><h3>王铎的书法作品有《拟山园帖》和《琅华馆帖》等,其绘画作品有《雪景竹石图》等。</h3></h3> <h3>谢谢观赏!</h3><h3>附:</h3><h3>其他4件国宝级文物分别为:春秋 吴王僚剑、元 倪瓒苔痕树影图轴、明文徵明蕉石鸣琴图轴和清 杨芝山款西园雅集图核雕。</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