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写在编前的话</h3><h3> 下面的照片都是我用黑白胶片拍摄的,我多想拍摄40年改革开放进程中的重大事件,然而,我没有条件、没有深远的预见和决绝的胆量。但是这些发生在身边的生活碎片也拼凑出了改革开放40年的时光隧道。让我虚度的年华有了一点安慰!</h3> <h3> 广场工作人员用黑板清除天安门前的积雪,春天慢慢向我们走来!</h3> <h3> 一对耄耋老人坐在陶然亭公园绿色木条长椅上窃窃私语,讲述着过往的故事。</h3><h3> 一个时代悄然结束,变革的时代向我们走来。</h3> <h3> 《送水壶的小男孩》是我用海鸥205拍摄的较早一张记录照片,大概是1978年。</h3><h3> 送水壶的小男孩满脸茫然。当年铝制水壶和蒸锅可算家中的“大件儿”,大都几经修补舍不得更换,慢慢的这种情形发生了变化。</h3><h3> </h3> <h3> 北京人熟悉的龙潭庙会,您看左下角身穿皮领大衣的那个人烙印下那年时尚的特征。</h3><h3> 北京那些年还比较冷。</h3> <h3> 这张照片拍摄于1986年宣武门内大街,在大街西侧有一家“天姿”发廊,发廊烫发发型很受时髦女士的青睐。后来上了报纸成了新闻,生意更是火的一塌糊涂。那时没有城管, “大波浪”烫发沿街一线排开,成为当时一景。</h3><h3> 几年前我在菜市口信托商店用1100“大洋”买了一套欧林帕斯相机(MO1+50+24+200)正好在这里派上了用场。</h3><h3> 夫人一直是我摄影追求的“后勤”保障。</h3> <h3> 一到冬季哪家要能换上黑白洋铁烟囱着实让人羡慕,一般都要等领到15块钱“煤火费”之后。</h3><h3> 这张照片摄于80年代初菜市口大街红星炊事用品商店前,此时情况已有了很大改观新烟囱大量供应。</h3> <h3> 胡同中的煤铺与蜂窝煤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h3><h3> 照片用120相机伊尔福胶卷拍摄,纪实摄影也需要高质量。我欣赏高质量但更注重拍摄效率,所以120拍的较少。</h3> <h3> 路边一辆拉蜂窝煤的三轮车“趴窝了”,工友赶来帮助扒胎补气。物质贫乏的年代人间的情感却很丰富。</h3><h3> </h3> <h3>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俄贸易走向民间。</h3><h3>几位俄罗斯商人正在宣武门大街路边烟摊儿购买猕猴桃牌香烟。</h3> <h3> 《吹着卖》70年代末80年代初,小商贩开始出现在街头巷尾。</h3> <h3> 90年代初,大学校园开始发生变化,大学生参与社会商业活动,家教招聘出现在街头。</h3> <h3> 马未都先生创办的首座私人博物馆在琉璃厂西街对外开放。</h3> <h3> 一段时间气功兴起,有真有假且不再论。这种思维一种影响到当下……</h3> <h3> 利用“伪气功”骗人,许多场景一目了然,然而它却始终有生长的土壤!</h3> <h3> 在北京菜市口百货商场北门前两个老人晒着暖洋洋的太阳。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个中型百货商场在商业转型中打造成为“中国黄金第一家”。</h3> <h3> 在北京天桥邮政大楼前乐于阅读的人们怎会想到今日的微信</h3> <h3> 90年代初, 北京西城区北新华街临近长安街拐弯处开了一家饺子馆,窗户玻璃上贴着“天天过年”。傍晚我支着三脚架拍了黑白与彩色照片,这是改革开放早期出现的个体户,我觉得很直观和典型。</h3> <h3> 棋桌旁灰瓦花盆中点燃的破劈柴冒着不高的火苗。苦中取乐,早期新发地的经营者。</h3> <h3> 国外高压炸锅鸡引进市场一度很受欢迎,如今很少有人问津。市场是资源配置的最好选择。</h3> <h3> 春城、都宝、金桥、小威龙熟悉的烟名,记忆中的烟摊</h3> <h3> 这个街头小贩是名副其实的“无产者”……</h3> <h3> 别出心裁的个体零售烟车,被唤醒了的积极性带给人们无尽的创造力。</h3> <h3> 录音机、电视机商品在不断丰富,那时的大商场真是顾客盈门。</h3> <h3> 从学雷锋做好事到青年志愿者……现在却感到有些陌生了</h3> <h3> 1995年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怀柔召开,这在当时可算是个大事。</h3> <h3> 《马路天使》拍摄于90年代初,多么熟悉的地方,现在很少光顾。</h3> <h3> 90年代中旬,北京宣武区粉房琉璃街。典型的胡同生活,现今开始拆迁,发展是对过往最大的回报。</h3><h3> 两个相机都装了马达,黑白彩色拍了两个胶卷。</h3><h3><br></h3> <h3> 呼啦圈、呼啦球流行一时,人们开始寻找多种快乐的方式。</h3> <h3> 宣武门大街旁热卖的跳舞毯,路过的年轻人舞意正浓</h3> <h3> 1994年,北京新街口第一家迪厅开业。那一代的北京“潮人”都熟悉JJ这个名字。</h3> <h3> 90年代卡拉OK流行,西单商场出现了首个个人录音小屋……</h3> <h3> 倒垃圾了!小喇叭一响胡同里的居民开始定时倒垃圾,这种方式曾一时试行。</h3><h3> </h3> <h3> 商品社会让“金钱”这个魔法无孔不入,公厕也无例外。</h3><h3> 记得这张照片刊登在经济日报得到邓维老师的点评。</h3> <h3> 现场促销由来已久</h3> <h3> 股票 、彩票进入人们生活,是赔是赚每个人心知肚明</h3> <h3> 西四大街 又一家小服装店开业,个体经营升级换代。</h3> <h3> 一排“卡通美女”装饰在 丝巾、领带的上方煞是招人眼球,经营者想尽办法吸引顾客。</h3> <h3> 一对中外新人手提中国照相馆新拍的婚纱照走在长安街上,涉外婚姻开始增多。</h3> <h3> 北京城的建设与拆迁同时进行,保护与发展始终是个课题。</h3> <h3> 菜市口谭嗣同故居</h3> <h3> 北京宣武区儒福里观音寺过街楼城区唯一的一座过街楼。我的照片拍摄后它消失在菜市口大街南延路中。</h3> <h3> 房价开始上涨,可惜照片拍得不好……</h3> <h3> 在北京西单路口“大哥大”牛B大了</h3> <h3> 摩托罗拉手机移动宣传车开上街头,如今却难寻它的踪迹。华为、小米隆重登场。</h3> <h3> 北京地铁有了移动信号,通信发展异常迅猛</h3> <h3> 华声电子那个年代的人都不会陌生,大哥大更是时髦的广告。</h3> <h3> 这时的电话亭开始采用太阳能供电。</h3> <h3> 帽子式街头电话亭慢慢退出使用功能。</h3> <h3> 长途电话、公用电话在改善服务力争守住市场</h3> <h3> 那时的邮递员有一套标准装备,“过来人”看是那样熟悉!</h3> <h3> 也曾一时各大百货商场增开电讯部,国美、苏宁随后登场,如今淘宝、京东电商独旺。</h3> <h3> 在菜市口商场前一位女士雇了一辆三轮车高兴地把新买的洗衣机拉回家。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是当时的“三大件 ”。</h3> <h3> 北京松堂关怀医院创立于1987年,是国内第一家临终关怀医院。</h3> <h3> 美国NBA登录中央电视台体育节目北京就出现了胡同NBA。</h3> <h3> 流星球在孩子们中曾风靡一时,轮滑那时可以在广场练习。</h3> <h3> 转型、下岗、再就业,城乡人民为今天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付出了自己的牺牲。</h3> <h3> 街头理发、打气补胎是便民更是补贴家用。</h3> <h3> 油离配合,那时驾校的车辆是130与212。此时轿车开始走进人们生活。</h3> <h3> 北京国际车展,人与车的视觉盛宴。</h3> <h3> 从煎饼摊儿贴着的那张80年发行的第四套人民币可以看出那段时间假币猖獗,然而假的就是假的,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如今支付已多用微信。</h3> <h3> 打击法轮功是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一段内容</h3> <h3> 北京玉蜓桥花鸟鱼虫市场开始剥离现代城市。</h3> <h3> 亦庄工业园区拔地而起,工业不再冒烟。</h3> <h3> 华天饮食开始建立自己的品牌。</h3> <h3> 当年摄影人贾勇在大栅栏珠宝街经营的京味餐厅很受欧洲游客欢迎。</h3> <h3> 随着大学生的日益增多,就业问题日益棘手,春季、秋两季招聘会是公开市场。</h3><h3> 大量年轻人的人口红利在国家GDP的增长中日益显露。</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