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h3> <h3>教学大比武第一周,听课16节,粗略感受梳理如下:</h3> <h3><p><b>一、优点与成绩</b><br></p><p><br></p><p><font color="#ed2308">(一)语文课更像语文课了。</font>教师都能将“语言文字运用”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引领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言语实践,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不像以前,动辄将语文课上成品德课、科学课、历史课,“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园”的现象少了。<br></p></h3> <h3><font color="#ed2308">(二)课堂学习方式真正转变了。</font>2000年开始的新课改,改革的核心在于学习方式的转变,也因此促成了模式教学的大行其道。在经过多年努力之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有了充分体现,“学习单”“任务单”“自学提示单”等学习工具、“批注”“积累”“诵读”等学习方法都被广泛使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汇报展示已经成为课堂的常态。</h3> <h3><font color="#ed2308">(三)信息化技术运用熟练了。</font>教师都能够熟练运用白板、手机能现代教学工具辅助教学,使课堂的交互性、生成性和趣味性大大增强。这其中,局信息中心和相文校长的团队居功至伟,向认真做事的人们致敬!</h3> <h3><font color="#ed2308">(四)有独立思考的教师越来越多了。</font>在新课改大潮中折腾近20年后,我们的很多老师不再盲目崇拜模式,不再狂热迷信专家,头脑不再发热,思想渐趋理性。在教学中,不人云亦云,也不盲目跟风;既能不断学习,兼收并蓄,又能立足自我,独立思考。一小燕慧娜、二小赵培贞、八七小学胡会芹等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都能够整合语文资源,探索新的学习方式和方法,提高课堂效率。虽然课堂效果不能达到完美,但这几节课,从教学设计,到课堂呈现,再到课后交流,你会发现,都有教师的思考在里面,这种尝试和坚持是最有意义的。</h3> <h3><p><b>二、不足和建议</b><br></p><p><br></p><p><font color="#ed2308">(一)教学目标不够精准,教学内容还有待优化。</font>部分课堂存在教学目标过多、教学内容过乱的问题。一篇课文值得教学的东西有很多,教师往往是——这个也想教,那个也想学,结果是学生哪个也没学会,哪个也没掌握。只是“学过”,而非“学会”。这时候,就需要我们根据学段教学要求、单元教学重点与实际,选择最适切的学习内容,制定精准的学习目标。<br></p></h3> <h3><font color="#ed2308">(二)师生之间碎问碎答多,学生深入的思考和学习少。</font>课堂上教师设置的问题过多、过碎,且缺乏思考价值,一节课往往在低效的你问我答中度过。要想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就应该根据教学重难点,设置或提出一个提纲挈领的、富有思考价值的主问题(余映潮先生语),让学生带着这个主问题展开自学和交流。主问题又称核心问题或关键问题,它是完成教学重点或突破教学难点的抓手和凭借,既要指向明确,又要有思考的价值,和学生的思维发展紧密相连。比如老城张秀芳老师执教《伯牙绝弦》,主问题设置为:钟子期死后,俞伯牙破琴绝弦,你觉得他这样做,值得吗?请说出理由。先自己思考,然后同桌两个相互说说,再在班级内交流。这个问题直接指向本课的教学难点——感受两人互为知音的情意,而且问题具有开放性,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可以极大地激活学生的思维。</h3> <h3><font color="#ed2308">(三)教师的价值在课堂上体现不明显,没有扮演好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一角色。</font>新课改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这本没有错。但是,过于极端,过于绝对,也不是那回事。现在,在某些“专家”的打击下,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很尴尬,甚至有点灰头土脸。课堂上话不敢多讲,讲的多了,就没有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就剥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似乎就有些“罪大恶极”。其实哪有这么绝对?!如果一位语文老师知识渊博,舌灿莲花,她讲的学生都爱听,多讲几句又何妨?教师的价值,难道仅仅是充当一个主持人,说几句不咸不淡的“好,你们小组来展示”就OK了吗?</h3> <h3><font color="#ed2308">教师的价值至少要体现在三个方面。</font>首先是确定学习目标,并根据学习重难点设置主问题(核心问题),让学生围绕主问题的解决,进行自学和交流。其次,是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及时进入小组,可以充当小组长的角色,亲力亲为,亲身示范,直接指导小组如何开展合作学习。在这一环节,教师指导与否,比起是四人小组还是三人小组,谁是一号谁是二号,谁是发言人谁是记录人更重要。第三,在班级汇报时,教师更要根据学生的展示情况,发现亮点,给予肯定和鼓励,发现不足,给予指导和点拨,使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加趋于准确和到位。语文学习,往往不是正确不正确的问题,而是准确不准确,到位不到位的问题。</h3> <h3>所以,教师在课堂上不指导,教师成为课堂上的人肉喇叭,那才是教师角色的缺位,才是课堂教学的悲哀。</h3> <h3><font color="#ed2308">(四)什么课文都按照记叙文去学,缺乏文体意识。</font>个别教师不管学什么课文,都是有感情朗读、品味优美语句,一个模式下来。要知道,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包打天下的教学模式。要是有的话,教育部下个文件,全国各地各校都照这个模式来,中国教育雄于地球岂不指日可待?就语文教学来说,要特别注意课文的文体,是说明文和科普小品文,就要把握说明要点,学习说明方法;是寓言、童话或神话故事,就要练习复述,学讲故事;是诗歌和文言文,就要加强诵读,把握大意。切不可胡子眉毛一把抓,一个模式走到黑。</h3> <h3><font color="#ed2308">(五)信息技术被滥用。</font>个别课堂,出现了整节课学生都在盯着屏幕看,轮番接受声光电的刺激和轰炸,就是不读书、不思考、不动笔的情况。这不是合格的语文课。语文课,是要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运用。语言文字的学习,最好是通过和语言文字对话的方式,读啊、写呀等方式来完成。在语言文字的方式用完后,可以适当地使用技术手段,但目的一定是为语文学习服务,而不是为了炫技——看我信息技术玩得多溜!技术只是手段,学科核心素养才是根本。本末岂能倒置?</h3> <h3><font color="#ed2308">(六)教学设计不规范。</font>有部分老师的教学设计写成了课堂实录,把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说的话都写了出来,这不是教学设计的语言表述方式。建议可以以“预设”的方式,预测学生在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再根据“预设”制定你的“对策”。这些东西都可以在教学设计中出现。同时,建议有经验的老师写教学简案,根据教学目标,制定大的教学板块,形成教学框架。中间具体的教学细节,要根据课堂上的学情和生成来调整。还有个别教师的教学设计,在语言文字运用上不够规范,先不说字号、字体的问题,比如层级的问题,第一级应使用大写一,后面加顿号,第二级用(一),后面不加标点,以下依次是1.(1)和①。作为语文老师,语言文字的使用应相对规范。</h3> <h3>啰唆千言,也只为一家之言。看得不一定准,说的也不一定对,但皆发自肺腑出自真心。期待在下周活动后,能和老师们继续分享语文课堂带给我们的快乐和幸福!</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