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游颐和园

时光静好

<p class="ql-block"> 我对颐和园的了解,是在文革初期的一次红卫兵破四旧的焚书时,我在火堆中抢出了几本书。其中有一本被烧的残缺不全 的杂志,让我看到这样一段记载。位于北京西北郊 的颐和园,原为清代行宫花园。金代在此建金山行宫,明代改为好山园。清乾隆15年改建,名清漪园。光绪14年重建,改名颐和园。耗银3000万两,历时十年。颐和园规模宏大,占地面积293公顷……。</p><p class="ql-block"> 涉世不深的我被这几个数字惊呆了。那时我读书不多,也从未出过远门 ,是典型的井底之蛙, 什么宫殿、楼阁、亭台等 在我这小村姑的脑海里还行不成概念。尽管如此 我还是把它深深印在脑海里 ,摘录在笔记本上。幻想着有机会我一定要去看一看,这个经历几个朝代耗银费时的皇家行宫花园。出乎我意料的是,这个机会来的如此之快。 </p><p class="ql-block"> 1972年在全国掀起农业学大寨的热潮,各地纷纷选派代表去大寨参观学习 。这一年的9月我们通辽县也开始组织代表团去大寨 ,我有幸成为代表团的一员。参观学习归来途经北京换车,我们商定在京逗留两日,逛逛故宫,游一游颐和园。 </p> <p class="ql-block"> 记得那也是一个晴朗的上午,我们一行六人,几经展转来到颐和园。映入眼帘的是六扇朱红大门上嵌着整齐的门钉,中间门檐下挂着金字大匾 ,上书‘颐和园’三个大字,据说这是光绪帝御笔亲题 。门前御道两边的石雕刻着二龙戏珠,它是皇帝尊严的象征……。我们顺着长廊来到昆明湖前,观赏着清澈的水面,猜认长廊楣檐上脱落的斑驳不清画面。园里游人很少 ,有些空旷,更能感觉到它的规模宏大。我用青春的脚步匆匆的丈量着颐和园的宽广,我们蹬上万寿山 来到佛香阁前,望着这别致建筑,想在这里拍照留念,怎奈 空旷的园中根本找不到摄像师。万寿山的顶端是一座小巧玲珑的建筑叫’智慧海‘’,智慧海为佛教用语 是赞扬佛的智慧如海,佛法无边。智慧海全部用黄绿两色琉璃瓦装饰,殿外壁面嵌着琉璃佛 色彩鲜艳,富丽堂皇。万寿山海拔只有100多米 ,但蹬临山顶,可俯瞰壮观的建筑群和昆明湖的景色。我们从万寿山踏上横卧在昆明湖上的十七孔桥,欣赏着两边扶栏上雕刻形态各异 栩栩如生的石狮,赞叹颐和园的宏伟和我们先人的智慧与技巧。那时的颐和园缺少色彩的艳丽。尽管如此 ,那个残缺不全的刊物描述的颐和园,已经完整的展现在我面前。扶栏远眺,浮想联翩,在那特定的历史时期,人们冷落了 回到人民手中的皇家花园。试想在再过十年,二十年 ,它将会以怎样的面貌展示给世人?就在那一刻我暗下决心,以后有机会我一定要再来看一看颐和园。在以后的时间里,因为公出我经常进京或在北京换车 ,但不是因为工作忙,就是牵挂着家中的老人孩子一直未能如愿。</p><p class="ql-block"> 二零一八年九月,我因治疗慢性病又一次进京,一有去北京的打算,我和老伴就不谋而合,都想再去看看颐和园。我严词拒绝了女儿的陪伴,按计划九月四日到京,五日去医院看中医专家,因为进京的列车只能停靠在昌平站,我不熟悉从昌平进城的路线,质询了我在京的同学齐林昌,他起了个大早赶到换车点接应我们,令我惊喜的是毕业后就失去联系的陈玉兰也来到了宾馆,这突然其来的重逢,令我激动不已。</p><p class="ql-block"> 按计划是五日去看医生,六日去颐和园,如我所愿很快排到预约专家诊号,这一天我在京的同学 ,陈秀云 夫妇, 丁梦珍也来到我下榻的宾馆 。久别重逢的喜悦令我欣喜若狂。在京的几日,我始终被突如其来的喜悦和感动包围着,这使多年独来独往的我,感到从未有过的轻松的惬意……。 </p><p class="ql-block"> 计划去游园的六日,北京有的蓝色大风预警,我欲取消这次游园计划,我同学齐林昌坚持说:“园内刮不起大风,别取消”老同学坚持要满足我再次游园愿望 ,我只好接受他的美意。因为有两位同学陪伴,少了第一次游园时的曲折与盲目。我们轻车熟路,很快来到了颐和园。</p><p class="ql-block"> 一踏进园门令我眼前一亮 ,眼前的颐和园 ,与四十六年前有天壤之别。 首先是园内游人很多,虽然不象有些景点那样熙熙攘攘。但也有不少紧跟导游的大小不等的游园的团队,和穿梭在园里三五成群的游人,游人中还参杂着一些蓝眼碧发,和黝黑高大的外籍游人,显得园内异常的热闹 。其次颐和园看上去整洁而鲜艳,这正是我再次游园最想看到的。因为有北京通的同学相伴,我们入门西行直奔重点,映入眼帘的是艳丽的排云殿与牌楼、排云门、金水桥、连成了层层升高的一条直线壮观而鲜艳 ,这与我记忆中的那个破旧的建筑群形成鲜明对比,这令我无比的喜悦!我们继续西行走向长廊 ,来到碧波荡漾的昆明湖前,扶栏远望,绿树成荫的万寿山、佛香阁,和昆明湖大部分水面尽收眼底。长廊是颐和园的重点景观之一 ,游人很多,人们分别以长廊和昆明湖为背景 互相拍照。我们躲避着大队的游人 , 观赏着美丽的昆明湖。因为有大风蓝色预警 ,游船停运,昆明湖看上去异常宽阔。远望清澈的水面 ,轻风徐来碧波微漾,近看丛丛高挑的荷叶轻舞、朵朵圣洁的荷花怒放,虽然不试接天莲叶无穷碧,却也是映日荷花别样红。碧海蓝天山青水绿的景色令人心旷神怡。我们四人沿着长廊从容不迫的前行。长廊楣檐上彩绘不需猜认,花鸟鱼虫,山水风景,人物典故,形象生动 ,色彩艳丽。长廊的尽头是石丈亭 我们沿着甬道走向长廊西端湖边的石舫,据说它的前身是明朝圆静寺的放生台。乾隆修清漪园时改台为船,更名‘’石舫’。我们走走停停,或拍照留念或找合适位置坐下,观赏着来来往往的游人和阁耸廊回气势宏伟的楼,阁,亭,台。我们观赏着交谈着 ,来到颐和园最北部,那里建筑较少,林木葱笼,山路曲折,优雅恬静与前山的华丽形成鲜明对比。一组藏式寺庙,和江南水乡特色的苏州街布局紧凑。苏州街 依山面水而建,形成一水两街 的一条买卖街,两岸上有各式 商铺老店,我们没有走进店铺 而是站在高处眺望漂亮的拱桥、流淌的湖水、摇撸小船,和湖边微微含首的垂柳,俨然是一处漂亮的江南水乡。由此向东是‘‘’谐趣园‘‘’,我对这里没什么印像 。一进入谐趣园,只见一池荷花,亭亭玉立 。丛丛绿竹的竹阴处有山泉水注入荷池。湖边的垂柳尖细的树叶随风摇曳,倒影在平静的湖面,仿佛是棵棵垂柳弯下腰来在照镜子。我被这美景所吸引, 我们不约而同的坐下来细细的观赏,谐趣园是个独立的区域,面积不大但 亭、台、堂、榭齐全,湖与湖之间是用不同形状的桥梁相沟通,游廊环绕四周,具有南方园林风格非常精美。查找一下谐趣园名字的来由,是根据乾隆的(惠山园八景诗)中的一亭一径足谐奇趣 的诗句, 嘉庆重修时改名‘谐趣园’。谐趣园小巧玲珑, 被称为园中之园 。整个颐和园是,人工景观与自然山峦和开阔的湖面相互衬托,和谐艺术的融为一体,艺术构思及其巧妙令人赞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两次游颐和园时隔46年 。第一次游园是1972年我22岁,任村党支部副书记,那时的我一腔热血,万丈豪情。46年后再游颐和园,我已年近古稀,老之将至!而颐和园从清乾隆15年(1750年)算起也已268岁。经历了两个半世纪的血雨腥风,它却依然那么美丽,那么壮观,那么生机勃勃,那么令人向往……。我们走着聊着,不知不觉来到颐和园的出口,回首凝视让我魂牵梦绕半个世纪美丽的颐和园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浮现在脑海,‘’轻轻的我走了,如同我轻轻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