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盐城上了年纪的人都知道,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北门兵纺,五十年过去了,该揭开她神秘的面纱,再顺便看看解放北路发生了啥变化?!咱们就从市中心朝北遛着…</p> <p>从中市桥(是建于宋代的3孔平铺木板桥,连接着东、西门大街,也就是说此河与这两条街平行的,当时桥下河水随串场河水潮汐涨退)到中字塔,再改写“新四军重建军部”纪念塔,再到大铜马为市中心坐标,是盐城几代人对市中心的记忆。</p> <p>过去此地是中心河上中心桥(建于宋代的三孔桥,呈东北西南走向,到1958年填平拓筑)位置,2009年建苏北第一条快速公交,将大铜马迁移到苏宁广场上。</p> <p>建军中路地下商业街。</p> <p>十里解放路,过去往南过了串场河就是田野风光了,主要是忠字塔向北,那时路面还是青砖辅成的,沿途有不少有名气的单位。</p> <p>解放路上BRT公交站台</p> <p>解放北路上《盐阜报》社创办于烽火硝烟的抗日战争时期的1942年元旦。现迁城南聚龙湖北。</p> <p>毓龙路与解放北路相交,2011年扩宽延伸改造成双向四车道,东接范公路高架,西接西环路,全长5公里。此路成东西主干道,卫、教单位众多,如一院、三院、市妇幼保健院,盐中、一中、一小、亭湖中小学、文港小学。</p> <p>兵纺二代都曾经在该校求读;那些年单位用两辆大客车专门接送学生且派两人专职随车看护。</p> <p>一中在西侧环城(城墙)路和北侧凌桥路上又开了分流校门。</p> <p>盐城中学七十年代以前的老西门和毓龙路上的南门。</p> <p>凌桥我们也曾走过,现在那条河变成凌桥路了。凌桥小区过去是盐城体育场,重大事情都在这里集会,游行也从这里出发,毛泽东主席去世盐城人民举行追悼大会也在这里,记得当场都有人晕倒了。</p> <p>凌桥(体育场)小区(解放北)路对面就是响当当的江淮动力机械厂。</p> <p>还能想起城北端头,兵纺门外西南角一个修鞋匠(现在他儿子接班不少年了,时不时在老工学院北门一带修鞋)的斜对面大饼油条辅子?!</p><p>兵纺原是盐师旧址,文革中停学,后为南京军区江苏生产建兵团部,1969年下半年后兵团部迁6408部队军部(该军调防68军防地)就留给兵纺(此前兵纺在盐城工学院)。</p> <p class="ql-block">近看那个朝天的"大裤衩"(前景BRT公交站台)就是原兵纺大门(兵团部迁12军军部后,兵纺厂从盐城工学院迁此)曾经门前的东西路只是泥沙小道,小河对岸滩涂上一片坟地;图片中黑白照片是原来正宗学校大门。</p> <p>图中黑白照片为原师专平面图,大礼堂图中没标,也许后建,大礼堂该在食堂位置,兵纺搬进来时是二连生产车间。</p> <p>文革后复校,兵纺给予几百万元资助重选校址。</p> <p>原师专实验楼,后为兵团部所用,兵团部迁12军部后兵纺从袁庄工学院迁来后做过织造车间、仓库、女工(男工)宿舍、办公室、职工学校、医院。</p> <p>这是七十年代初期的《兵纺战士报》,由姜射阳创办,印发到各班。</p> <h3>兵纺人背带裤(工作服),他们姓军是兵,却不穿军装不扛枪,这军字单位的神密与自豪,在那燃情岁月,将青春奉献。</h3><h3>清晨,嘹亮的军号声使兵纺战士睁开双眼,出操,连早餐都是排队去就餐,军事化管理、军事化生活,一切都是军事化;下班后或星期天要学习或者田园耕耘。</h3> <h3>兵纺人工作服(套装)。</h3><h3>他们战天斗地,从无到有,白手起家,用热血与汗水,靠勤劳与智慧,靠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留下了一排排厂房、一幢幢宅院。</h3><h3>那是一段难忘的记忆,美好的印象。</h3> <p>这款围裙(惯称饭兜)该是最早的了,"抓革命 促生产"——兵纺</p> <h3>讲着南腔北调的兵纺人,习惯将自己的生老病死都交工厂,工厂对她们来说就是一个家,谁也不愿意这个家走向衰落,谁也不愿意离开这个家,各自去飘零。</h3> <h3>老团长讲话鼓舞士气,构划着将来现代化的工厂,美丽的家园。</h3> <h3>从轧花厂进来的棉花的第一道工序。</h3> <h3>在这里做成棉卷</h3> <h3>再从棉卷进行纤维顺丝向梳理做成棉条(该照片由董方亮摄取)</h3> <h3><font color="#010101">由棉条拉伸为粗纱</font></h3> <h3>到精纺工序就可以直接根据市埸、客户、后道需要来确定纱支;这道工序也往往代表工厂的规模,在选用工人时也较考究,细纱挡车工也常常受到各级管理人员的重视。</h3><h3>在棉纺厂细纱挡车工也出现过有名的人物,如西北国棉一厂的吴桂贤国务院副总理、青岛国棉六厂的郝建秀全国政协副主席、常州大成纱厂的吴文英纺工部长等。</h3> <h3>落纱机就位准备落纱,前期靠手工一只纡子一只纡子的拔。</h3> <h3>叶子板打擦,去花绒毛是细纱值车工巡车中顺带的着且必须的,叶子板花衣被高速运行的旋风吹飘已纺纱线上会造成疵点,成片的散飘会连续性打断纱头,使值车工手忙的意乱。若不能即时补接纱头不仅落纱机拔不出来(纡子成形不良)且影响到产量。</h3> <h3>建厂初期都是相互交流学习,传帮带出一批又一批的兵纺人。</h3> <p>上图有意义,四十年后这四位在无锡相聚。</p><p>纱挡车工在一瞬间掐多长纱头去承接‘’笛管‘’正吸收着罗拉上吐出的纤维絮这完全凭借着成千上万次的摸索。</p> <p>这几位也是四十年后又相缝。</p> <h3>掐头长短才能符合接出来的头无白点、无罗絲头等不良观,与正常纺出的毫无区别,这些操作员、教练都会测试的。</h3> <h3>接头,是细纱值车工关键的技巧(能)。</h3> <h3>初学者,高速旋转的纱纡都不敢伸手去拔,甚至拔不出来😜或将手上皮肤擦伤。</h3> <h3>在这里并非就是这几位,主要是没素材了,关键厂子没了,历史留影变成宝贵资料。</h3> <h3>又要换批号了,做完上个批号彻底做好清洁工作严防混批。</h3> <h3>气流纺车间</h3> <h3>这是兵团直属四团中校团长徐延东(兵纺厂首任厂长)在织布车间。</h3> <h3>进口高温络茼染色,过去要匡纱染色。</h3><h3>(该厂染色机、双管溢流等都是不锈钢的进口程控设备)</h3> <h3>织造设备也全进口的</h3> <h3>看那么多按钮,在那个年代其他厂子有吗!</h3> <h3>改革、改制,不知换了几次牌了!</h3> <p>花园式生产区。</p> <h3>该用张爱萍将军的题写的‘’赏春‘’二字,效果好。</h3> <h3>1985年被纺工部定为全国工业普查标样,荣获全国儿童生活用品委员会优质产品奖,优质款式设计奖;1986年荣获国家银质奖的‘’金陵‘’牌全晴细绒童衫裤奖。</h3> <h3>保龄球馆当时也是轰动一时,另有侬特佳大型超市🏪</h3> <h3>八十年代的一次隆重厂庆,用诗歌朗诵、歌唱、舞蹈等形式集中反映了该厂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一穷二白到兴旺发达的艰苦创业过程的大型文艺表演。《纺针工人之歌》由当年厂领导姜射阳题写,本编辑放大到一米,《纺针工人之歌》由陈继祥、储建忠和不倒翁集体创作,乐队指挥刘志敬、歌唱指导崔淑昭。</h3> <h3>改革开放40年,如今的兵纺厂人散厂没。</h3> <h3>生产区门口~幼儿园地块还没建宅,其他盖商品房,下面有几个视频。</h3> <h3>赏春楼还是张爱萍题写,当年基建科张振斌拿来让我帮着放大制铜字。</h3><h3>兴旺发达时,省局、市里常在这里举行各种会议、学习班,有吃住一站式服务,右边是正规舞厅。</h3> <h3>宾馆内有山有水,这批人承接了大批知青回城,如今也是爷爷奶奶了。盐城的叫法:外婆奶奶👵,本人感觉准确👍</h3> <h3><font color="#010101">如今门庭冷落,闲着呢😄</font></h3> <h3>停车场(远方乃是□字型宾馆的普通招待所房间)就是过去晚上放电影、文艺演出、球赛等文体活动的唯一場所;也是抗震防震年代女工堆积的主要埸地(还有球场西边的南北路和苏式老大楼前的东西路)就象列车皮载停着挤挤的,好壮观!</h3> <h3>光阴如梭,曾经属于那个激情岁月,己经离我们远去,流下的汗水、泪水,也早己风干在历史的尘埃中,他们将青春献给了兵纺,留下的只有两鬓斑白和羸弱身躯,还要面对上有老下有小的压力,当年的辉煌而今早己风光不在。</h3> <h3>兵纺大院纵道</h3> <h3>兵纺大院纵道</h3> <h3>兵纺大院纵道</h3> <h3>兵纺大院纵道</h3> <h3>腑视兵纺大院</h3><h3>无论你走多远,都会时常想起在那段难忘的战斗生活,毕竟这里留下你的太多的印象,留下了你的青春芳华,留下了你的酸甜苦辣,留下了你的汗水与泪水;兵纺战友情值得我们自豪,兵纺厂值得我们追忆的精神家园。</h3> <h3>腑视兵纺大院</h3> <p>兵纺大院此巷直通东门,也就是过去的通榆公路,后来叫人民路,对面就是有名的无线电厂。且看下篇简介《兵纺边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