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12月13日下午,在许昌市实验小学的功能厅里,北京海淀区中关村三小的耿春龙校长为大家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报告。报告的主题为“读写结合的实践研究”,整个报告为我们传递了一个重要思想——读写课程研究需要打破二元思维,语文教学需要多元视角。 </h3><h3> 报告正式开始之前,耿校长抛出了一个“引子”。他认为,老师们在听课与评课的过程中,要真正做到“一课一得”。这就要求老师们关注说课内容,细听教学目标,做到不求全、不贪大,不苛求老师把所有内容都展现在一节课上。此外,要重点关注研究型课程。关注那些家常的、有思考的、对学生有用的、可以直接“拿走”的课程。而这类课程如何真正转变成为自己的课呢,耿校长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方法:从听到用,注重实践;与同行者探讨,深入研究。</h3> <h3> 接下来,耿校长讲述了整个团队在读写课程研究到读写课程实施中一以贯之的思想——通达。首先,要打破非黑即白的二元思维,辩证看待所有问题。其次,要建立系统思维。 </h3><h3> 就第二个关键词“系统思维”,耿校长从整体思考、结构认知、立体建模、动态成长、综合分析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简单来说,即语文课程是一个生态系统,整体不等于局部的简单相加。教育是一门关于人的学问,而语文教育更甚。作为一名教师,看待问题要回归整体,要对教育以及人生有所理解,要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同孩子一道成长。</h3> <h3> 之后,耿校长又为大家讲解了两大问题。</h3><h3> 第一个问题:如何用更好的方式让我们建立系统思维。在他看来,阅读理解和揣摩表达是水乳交融的,读与写之间存在着和谐共生的关系,而不是物理拼接。其次,课文是整合多篇文本及原著的媒介。读写教学虽然要用课文来教,但不仅仅限于教内容,作为教师,应当思考用课文来教什么。此外,要践行读写为核心的言语实践活动。他认为,学习任务的综合性会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有趣且更有意义。并且,在读与写的学习过程中要贯穿两个关键词,分别是“想明白”和“说清楚”,教师最应做的实际上是帮助学生想明白。而针对读写教学,耿校长建议大家建立资源意识,选择合适的资源;针对读写课堂,耿校长又提出“课堂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课堂上要训练孩子怎么观察生活,课下时间让孩子去大胆实践。 </h3> <h3> 第二个问题:读写结合是什么。针对这一问题,耿校长出示了一张详细的幻灯片。读写结合是一种思想,是一个链条,是一个支点,更是一种素养。</h3> <h3> 在谈到读写结合中的多元视角时,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一句话是:“要像保护环境一样保护自己的心境”。保护心境,贵在体验。真切的体验是激活多元视角的内动力,体验有助于催生多元视角,体验是生发真实认识、情感、问题等内容的基础。关于体验,耿校长为我们带来了一段中关村三小的项目学习视频。视频上的孩子亲手种菜、动手锯木、制作手工、吹拉弹唱……一系列的展示让人应接不暇,还有“家长职工”为孩子们传授课外知识。这些活动不仅让孩子体验生活,更锻炼写作,因为孩子们需要亲自设计自己的感谢卡送给家长。如何选择,如何表达,如何措辞,都需要孩子们去细细斟酌,无形中便让孩子的写作能力得到提高。</h3><h3> 而就写作这一话题,耿校长明确了一个关键点,即不仅要想清楚,还要能表达。首先,要搭建“观点+依据”的语言模型。让孩子们知道,不能讲没有证据的话,要为自己的话负责。其次,写作时可以尝试采用叙议结合的方式,既交待事情的具体情况,又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除此之外,还要理清实证之间的逻辑关系,令人信服。</h3> <h3> 最后,耿校长为我们带来了几个课例:《坐井观天》、《猫》、《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都是以发散思维和多元视角来构建课堂、教学课文。可以看出,耿校长的团队在教学读写课程时,注重引导孩子在阅读时从多个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注重扩展学生的思维。这种方式方法,值得我们去学习、探究。</h3> <h3> 听完报告,我感到受益匪浅,也有了一些新的感悟。学语文,觉知自己;教语文,感受世界。我想,正如耿校长所言,跟学生个体的磨合,可以促使我们去思考人、思考世界。我们是幸福的,因为我们一直走在进步的路上。</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