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娶媳妇与嫁丫头</h3><h3>70年代,农村的经济相对很落后。冬日农闲,肉容易存放,男婚女嫁的旺季也到了。谁家娶媳妇,老早就要着手筹划、准备。初秋,菜蔬捞秧时,要着手晾晒一些干菜如茄子、辣皮子,干豆角等。白菜、皮牙子、萝卜,土豆之类,要到天快冷时下到窖里储藏起来,,每年养一两头肥猪,(四五指厚的膘)喂胖几只结羊,(二齿子结羊)甚至一头咆牛娃子。准备办事情用。娶媳妇的车是马车,又叫皮车,是四匹马拉的那种,要向生产队借。但不收取任何费用,要一个经过挑选,有经验的吆车人(赶车)。吆车人一手扯着马缰绳、一手握着皮鞭,嘚球,嘚球,崴崴崴,吁吁吁,打几个响鞭很是气派。赶早天不亮,或是头一天,简单地吃喝后,拉上新郎官、娶亲娘娘等一干人,沿着坑坑洼洼的土路便出发了。到女方家,娶亲人要喝拦门酒,都是用大碗或大茶杯加上白沙子糖必须喝完的,喝不掉不让进门。招待过后,母女抽抽噎噎、泪湿衣衫,在几个“吃酒”的和送亲娘娘地劝说安抚下,新媳妇辞别父母,在亲人的搀扶下离家上车,一路无话,就往男方家奔去。新媳妇迎回来,不容分说,先被堵在了大门口,客人们把公公、阿伯子打扮一番,脸上染上各种颜色,画成戏里丑角的样子,没有什么章法限制,随心所欲,戴上皮帽子、反穿破皮袄、坠上红辣椒、腿扳中间吊上些罗卜,皮牙子等……,很是热闹好笑。(家乡妇女称丈夫的兄长为阿伯子,称丈夫的弟弟为小叔子,侄子称叔叔以排行老几称:X爸,父亲的哥称为大佬子,二佬子,,,称舅妈为舅未,外公为外爷,外奶,姑妈为姑姑,)。同来的娘家人叫(吃酒)稀客,进男方院子也要被拦下,出两叁个代表喝两碗或两大茶杯进门酒后才能放行,为了不喝这进门酒,还会强行冲进门,男方这边进行拦门,这要看那边力气大了和勇猛了。稀客专门安排一桌或两桌,由男方挑选出拳高量大,能说会道的人相陪,席间进行化拳喝酒,叫打通关,即男方一人与女方家来的稀客每人过六拳,每人满满六杯酒,一桌十一二人。一圈下来就是拳化成平手也要喝上几十杯酒,(一斤多)还不准别人代酒,吃酒的稀客可以相互代酒,所以一般陪稀客的人十有八九都会醉酒下桌子的。陪稀客是个很了不起的事,也不是一般的人能干的。如把稀客喝醉的多,说明男方家的人把女方家的人陪好了,新媳妇就高兴,待吃好喝好后送稀客回去。结婚招待客人,那年代,正日子待客要一日三餐,至于帮忙的大小“东家”更要招待三到四天。用土块泥巴泥起几个大小大一的炒炉,锅头(灶火)架上炭火,炉膛通红,火苗儿往房梁花(房顶)上蹿。锅头上架上大铁锅,炒炉上放上炒佛(勺),炒,焖,炖,蒸,烩,汤尽有。请来当地有相当水平的厨子,北五岔称大师傅,一些邻居,婶婶,嫂子帮伙打下手,拌谅菜,洗,切菜,肉,七碟子八碗按时按点便能上席。上菜则有本村的年青人用条盘端上,到桌前大喊:油,油,油,然后逐个上桌。厨具碗筷条盘不够,把全队人家的全部借来,学校的课桌,板凳也都借来,家家户户过事情都如此。那时记得最深的是大白菜、粉条。冻豆腐,大白菜秋天淹制成酸菜,用猪肉,粉条冻豆腐炖炒,太香了。当时有一句顺口溜叫:猪肉炒酸菜,三台(吉木萨尔三台酒)提上来。另外用开水饧开的干红辣椒切成的丝做出的几样下酒菜,好吃!香啊!今天想起来依然涎水欲滴,自己家生的黄豆芽,凉拌鸡肉,噪子面,咸菜。现今再也找不回那个年代的味道了!这些都是家里招待亲戚客人的饭菜。过事情时,自家养的猪羊牛,前两天宰倒,丸子、夹沙,里脊,条子肉,回锅肉、葱爆肉、牛,羊骨头汤等,有几道传统的百年约定俗成的老菜,荤素搭配,色香味具佳,好看好闻又好吃。齐备了,抹桌子上酒,也从供销社商店秤来的散酒,用大笼子装,打开盖子,满世界的酒香。用各种造型的、陶瓷的、能称为古董的酒壶往小小的白瓷酒盅里倒上酒,高升啊:一点圆啊,二喜两个,三金元,四季发财,五魁首、六六地顺啊,七个巧巧,八匹马,九〈洒)是好酒,酒你喝啊,十满堂……猜拳行令,喝将起来,还有摆个擂台进行化拳喝酒打擂台的。 没这一顿,就不算吃过席。今天家乡农村,模仿城市,都在酒店办酒席,色重味寡,看重面子,极尽浪费。世代庄户人家丢掉的是朴素和传统,捡来的是城市时尚,不知是幸是悲。张灯时分,点起煤油灯,年轻人开始闹洞房了,新媳妇整天待在新房,坐在炕上,基本不出门的。先是要新媳妇敬杯酒、装支烟,期间要设置各种障碍,新媳妇要点着一支烟不容易。接下来,要一对新人表演诸如交杯酒等。表演不好是要被挨打的,要受皮肉之苦。当然新郎官这天一定是衣帽齐整、干净利落的,洞房花烛夜——人生之乐事嘛!晚上要有一定年龄经验的嫂子辈铺床,然后新人顶门睡觉。这个时候还有最后一个项目——“听窗跟”。年轻的、已婚未婚的男男女女,甚至还有年长一些的妇女们簇拥在窗户下,想听听新婚夫妇在床上的窃窃私语和恩爱动静,娶媳妇送彩礼是老规矩,数字还不小,和收入大相径庭。农村观念,姑娘养大嫁人了,泼出门的水,对父母家庭就没有什么责任了,能要尽量多要点。谁家的姑娘也不愿意嫁给儿子多的家庭,为什么?父母的那点财产房屋,几个儿子一摊薄,没多少了。封建意识里,姑娘是人家的,指望儿子顶门立户。可儿子真能立得起吗?现时的父母才深切体会到,儿子女子都一样,女儿照样能赡养父母,甚至更细心周到、更孝敬。因此也就不怎么在乎彩礼了。这是社会的进步。娶媳妇有很多讲究,是家乡传统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人情世故的一个大舞台,更是文化娱乐活动稀缺年代里亲戚,左邻右舍相聚的一场文化盛事,杀牛,宰羊,杀猪,人头攒动,三门子亲戚相聚一起,很是热闹。论搭礼,五毛,一块是常礼,五元,十元是大礼,也算场面宏大。</h3> <h3>走亲戚(蔵门)(浪门)</h3><h3></h3><h3>走亲戚,俗称藏门,又叫浪门,在古代,住房都是双扇门,走亲戚人到主家时先藏在门后面,让主人猜:我是谁,藏门一说由此而来!</h3><h3>七八十年代,老户人家亲戚很多,亲戚的称呼也很多,有的见了都不知道怎么叫(称呼)。农村过年或平时走亲戚特别勤。爷爷兄妹几个甚至十几个....父亲兄妹.也如此。四世同堂很常见,五世同堂也有过。七大姑八大姨,舅舅,姨娘,表兄弟,表姐妹,堂兄弟多的数不过来,过年时都要相互走一走看一看,相互见了很是亲热。从初二到十五,甚至到清明节前,路上走亲戚的络绎不绝。路上碰到熟人,最常问的一句话就是“亲戚快走完了嘛?”到了亲戚家,玩一会儿就吃饭。不分一日三餐,那时的饭菜虽不算丰盛,但也是比较讲究的,把家里准备好的最好的东西拿出来招待客人。冬天肉比较多的,但菜少,不象现在,不分四季什么菜都有,成年男子们坐在一起,喝酒吃菜,小孩子们和妇女们坐在一起吃,菜也没有男人们桌子上的好。孩子们就盼着男人们快些吃,好吃他们剩下的好菜。可是,男人们边喝酒边吃,吃的时间很长。(因那时的讲究女人和娃娃是不能上大人桌上吃的),比较远的还要住上两天,当时把住下叫(站哈)临走前要和这家约好,什么时候到自己家里,好有所准备,要走了,客人要把带来的礼物留下(一条子猪肉或自家做的油果子,,,饼干,方白糖之类),但是主家不让,于是主客两家就拉拉礼物扯扯、吵吵嚷嚷,像打架一样。最后。客人瞅准机会把东西放在主人家里,匆匆离去,每年的年初二不论天气怎样,都要到外奶家看外奶和外爷舅舅,姨娘的,去了有时要住几天的。过年最有意思的是新女婿拜年,新女婿的小舅子们想方设法把新女婿灌醉,不少新女婿喝得走起路来东倒西歪,丑态百出,惹人发笑。那个时代亲戚们互相走亲戚很频繁,有啥事都是相互带话,关系很密切亲热。北五岔人有一个习俗,当亲戚,客人来家要做最好的饭菜,吃饭时很让(招呼),叫多吃点,怕做假(客气),吃不饱,吃不好,就在你一碗饭还没吃完时从后面悄悄给扣一碗饭在你碗里,搞的有些饭量小的吃不完或吃的很费劲!!!。那时的亲戚,能体会到人间无价的亲情友情,浓浓的人情味,心中充满了爱。亲戚越走动也就越亲。北五岔人亲戚就象扯拉弯的秧,北五岔人爱认亲戚,只要沾亲带故的见了就说:我们是亲戚啊!!这章显了北五岔人的热情好客,质朴大方的本性。走亲戚看长辈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逢年过节有长辈可以去看望,还可以享受做晚辈的快乐,有自己仍然是个孩子的感觉。我们的童年生活虽然是清苦的,但那时也有很多快乐,也容易被快乐。</h3> <h3>猜猜话:</h3><h3>七十年代农村,把猜迷语叫猜猜话。而这些猜话都是世代农民在生产劳动,生活中总结出来的,口口相传,通俗,形象,生动的民俗文化。那个时代农村没有什么文化娱乐活动,农民闲暇之余在一起相互对猜,形成了农村特有的一种文化娱乐活动。有些谜语有的至今还是个谜,而这些谜语对于现在的00后来说基本上都猜不出来,因为这些都是农家的事、农用的物以及五谷杂粮、农机器具等等。</h3><h3>农村总有很多有趣的事情,也非常有意思,不得不说农民的智慧是无穷的,有些农民在劳作时都会找一些方式来解乏。有时农忙过后就会和村民坐在一起聊天,猜猜话。甚至有些大人会出一些谜语,让小孩子去猜,以下这些农村谜语,还有人记住吗?你能猜出吗?</h3><h3>圆圆箩,方方斗,四个将军把关口。(麻钱)</h3><h3>一匹马,肚子下吃,背子上巴。(刨)</h3><h3>一个黑驹驴,是啥草草都吃呢。(灶头)</h3><h3>黑牛卧,红牛舔,头上顶下个大木板。(灶火 铁锅 锅盖)</h3><h3>半崖上两个罐罐,里头装的娃娃好饭饭。(奶头)</h3><h3>头有大豆大,身子有半斤,人人都吃过,街上没买过。(奶头)</h3><h3>高山陡洼,大头朝下。(鼻子)</h3><h3>一个黄母鸡,天天刨土吃。(笤帚)</h3><h3>一个黑蛋,满院呻唤。(猪)</h3><h3>高高山上一盘磨,过来过去没人坐。(长虫)</h3><h3>十根椽子两页瓦,谁能猜出拉个大骟马。(手)</h3><h3>白天到处转,晚上睡炕沿。(鞋)<br></h3><h3>一只青狼沿沟走,麦麸皮撒了两三斗。(锯子)</h3><h3>铁公鸡,木尾巴,一头钻到地底下。(犁铧)青毛毡上晒豆豆,一个一个明啾啾。(夜晚的天空)</h3><h3>一个叮当啰,跌哈(下)起(去)摸不着(屁)</h3><h3>一对黑葡萄,晚上毛对毛。(眼睛)</h3><h3>一个匣匣,两头枯触(风匣)</h3><h3>一个姑娘长的俊,十分手指抱着弄,天长了,日久了,姑娘肚子弄大了。(捻线杆子)</h3><h3>红公鸡,绿尾巴,一头钻到地底下。(胡罗卜)</h3><h3><br></h3> <h3>民俗文化是人类在不同生态文化环境和心理背景下创造出来的文化,其是在独特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积累、传递和演变而成的文化。民俗文化处于人类文化意识形态的低层,其以原生态文化意识作为核心,可以说是人类文化意识的原型。民俗文化范围主要包括物质民俗文化、社会民俗文化和精神民俗文化。我国各民族在不断的社会活动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俗行为和民俗艺术,其以文化和风俗作为主体,内容十分丰富庞杂,需要我们保护传承和发展。</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