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此美篇是根据作者本人编辑制作的同名照片书浓缩制成。照片书已被海南知青博物馆、广东省档案馆、广州市国家档案馆先后收藏。)</p> <p class="ql-block"> 为了保留知青的历史记忆,让"知青"这个群体在我们来过的这个世界上留下一点长久的痕迹,在知识青年大规模上山下乡50周年之际,我制作此美篇,献给所有知青们!以缅怀我们那逝去的青春岁月! </p><p class="ql-block"> 一一编者:广州知青张其伟</p> <h3> 一、初到农场</h3><h3> 我们所到的海南岛南吕农场建于1960年。农场东边地势较平坦,西边群峰连绵,沟壑纵横,溪涧交错。</h3><h3> 1968年11月,首批广州和海口市知青来到农场,随后几年,陆续多批广州、海口、汕头知青到达,共近千人。</h3><h3> 1969年4月,农垦改建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我场为六师八团。1974年7月,农场撤销兵团建制,恢复原名。</h3> <h3> 1968年11月5日,是"文革"期间广州知青首批赴海南岛上山下乡的日子。下图为华师附中下到南吕农场的部分同学在广州太古仓码头登上红卫三号轮船后,正与码头上欢送的人群挥手告别。《南方日报》记者拍摄了这一照片,并登上了《人民画报》。50年来但凡报刋上登载知青上山下乡纪念文章,多以此照片配套发表,成为不朽的经典照片。</h3> <h3> 下图为海南屯昌县南吕农场的大门。部分海口知青在此合影留念。</h3> <h3> 俗话说"开门见山",我们农场大多数生产队不必开门,两边窗外都见到山。下图为群山环抱之中的二连营地。</h3> <h3> 下图就是作者我,1968年11月,当时还不满17岁。新领的长统水鞋、竹帽、毛巾、砍萌刀都在镜头前亮相了。</h3> <h3> 刚到农场,很多知青都是住在这样的茅草屋里。我也住了半年。下图为三队的汕头市知青陈伟赐、胡宏喜和陈建华(蹲者)。</h3><h3><br></h3> <h3> 拍张合影寄回家吧!昨日的红卫兵小将,今日巳成为农场工人。下图为三队的广州女知青。</h3> <p class="ql-block"> 1969年,海南农垦改成部队编制。知青作为"兵团战士"都感到荣耀。下图为1969年10月某一天,趁着民兵训练,我和二连几个广州知青端着各种枪支拍了这张合影。后排右一就是我。稚嫩的脸庞上展现出自豪的表情⋯⋯是不是也很威风呀?</p> <h3>二、知青的艰苦劳动</h3><h3>(一)、各行业、工种</h3><h3> 知青在海南岛的生产建设兵团中,从事着众多的行业和工种:</h3><h3>1、橡胶种植</h3><h3> 橡胶种植包括砍芭、烧芭、清芭、定标、开环山行、挖穴、定植等工序。</h3><h3> 下图为十三连的广州知青徐晓东(左)、刘路加在开荒撬石头。</h3> <h3>2、橡胶护理</h3><h3> 橡胶护理包括浇水、施肥、砍萌、除草、灭茅等工序。其中以砍萌的工作量最大。下图为四连的广州知青劳健康在砍萌。</h3> <p class="ql-block">3、割㬵</p><p class="ql-block"> 割㬵的艰苦在于每天清晨四点多钟就要起床,在漆黑的山头,独自割完200—300棵橡胶树,直到天亮。下图为二连的广州女知青朱志坚正在割胶。她曾经在某个漆黑的清晨割胶时遇到大蟒蛇,霎时惊魂不定!</p> <h3>4、橡胶加工</h3><h3> 下图为团部橡胶厂。各连的胶水都运送到这里作简单的加工。</h3> <h3>5、炊事员</h3><h3> 连队炊事员要担负全连一、两百人一日三餐的任务。全年中,除了重大节日或开荒大会战有杀猪之外,平时全是吃素。每年青黄不接时,总有四、五个月没有青叶蔬菜吃,天天不是萝卜干就是南瓜。下图为十七连的知青炊事员梁海涛正在炒菜。</h3> <h3>6、种菜</h3><h3> 每个连都编个种菜班。二连种菜班里几乎全部是知青。下图为"人勤菜壮"。</h3> <h3>7、养猪</h3><h3> 下图为二连的广州知青冯少媚(左)和曾莲芬正在猪栏喂猪。</h3> <h3>8、割稻</h3><h3> 农场的主要任务是种植橡胶,但也有几个连队或者生产班种植水稻。下图为二连广州知青钟永强在收割水稻。</h3> <h3>9、电工</h3><h3> 农场的连队普遍没有电,照明用煤油灯。知青到了之后,大力修建小水力发电站。于是多了一个电工的工种。下图为二连的电工、广州知青周穗民在维修电线。</h3> <h3>10、木工</h3><h3> 许多知青也学会了木工的手艺。手艺最好的会被任命为专职木工。下图为二连的广州知青周穗民正在干木工活儿。</h3> <h3>11、伐木</h3><h3> 伐木是一件很危险的工作。或用斧头砍,或用锯子锯。从山下往山上伐,一般只砍(锯)树干上、下方共三分之二,暂留树不倒,最后选山顶一棵有"影响力"的大树,放倒后,一压二,二压四⋯⋯排山倒海之势蔚为壮观!</h3> <p class="ql-block">12、拉木</p><p class="ql-block"> 海南岛的水牛特别能爬山!完全颠覆了我"水牛只是用来犁水田"的印象!下图为二连的广州知青欧阳希平赶着牛拉着沉重的木材下山。</p> <h3>13、机运连</h3><h3> 机运连主要是从事维修和驾驶拖拉机、汽车的工作,也有车工等。下图为海口市知青王珍在开车床。</h3> <h3> 下图为拖拉机手、汕头市知青谢瑞潮在出工前。</h3> <h3>14、武装连</h3><h3> 武装连和警卫通讯班,是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特有的编制。许多知青被调到那里进行训练。在"全民皆兵"、"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年代,那里成为民兵中的主力部队。</h3><h3> 下图为海口市知青林毅生在射击训练。</h3> <h3>15、广播员</h3><h3> 上山下乡期间,我团七任广播员的工作全部被知青包揽了。下图为第六任广播员、广州知青刘虹在大会战工地上广播。</h3> <h3>16、总机接线生</h3><h3> 下图为总机接线生、汕头市知青徐鹰正在电话接线工作。</h3> <h3>17、放映员</h3><h3> 在文化生活较贫乏的年代,电影队是最受全场职工欢迎的单位。下图为放映员、海口市知青吴坤茂正在放映电影。</h3> <p class="ql-block">18、教师</p><p class="ql-block"> 上山下乡期间,大量的知青被安排在中学、小学和幼儿园中担任老师。我也被安排到场部中心小学任教。下图为海口市知青潘琼妹和幼儿园的小朋友们。</p> <h3>19、医务人员</h3><h3> 团部医院也是知青集中的地方。下图为惠来知青朱巧珠正在为小朋友检查身体。</h3> <h3>20、干部</h3><h3> 上山下乡期间,众多知青被提拔到团部各科室以及基层连队的干部队伍中,成为骨干力量。下图为宿光团长、李处长、宋参谋长与团部机关的知青们一起合影。</h3> <h3> 下图为时任十三连指导员的广州知青朱家健(左一)、后来任二连指导员的广州知青徐晓东(左三)等人在现场研究工作。</h3> <p class="ql-block">(二)、陈年往事</p><p class="ql-block">1、陈年往事一一建茅草房</p><p class="ql-block"> 许多知青刚到农场,住的就是和老工人一起搭建的茅草房。其特点是除了顶部铺的是茅草之外,所有墙壁都是用浸透了泥桨的稻草搭在藤条梱绑好的树枝上造出来的。未等得及干就住进去了。部分知青因此患上了风湿病。下图为十三连知青在建茅草房。</p> <p class="ql-block"> 下图为广州知青陈略在卫生队居住的茅草房前。我也和20多个男知青在刚到二队时住过半年像这样的茅草房。</p> <p class="ql-block">2、陈年往事一一大开荒</p><p class="ql-block"> 那个年代的大开荒,深深地刻印在每个到海南岛的知青脑海里。为了扩大橡胶树的种植面,我们向山头进军!向原始森林进军!下图为一连四班在开荒烧芭之后的工地上。</p> <h3> 下图为一连广州知青刘卫东在开荒砍树。<br></h3> <h3> 下图为十三连的广州知青在伐木。</h3> <h3> 开荒建环山行或挖穴时常遇到的困难是山石多,经常要撬石、移石甚至用火药炸石。下图为三连的广州知青在撬石。</h3> <p class="ql-block"> 开荒地点离连队太远时,我们二连干脆选出六十多人在山上搭"床"住了二十多天。下图为二连炊事班长伍润鸿(左一)带领大家在开荒的山涧小溪旁,为大部队制作午餐。</p><p class="ql-block"> 炊事班在山上做的第一顿午饭正是我饿得吃不下的那顿饭,永生难忘!</p>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开荒会战一个接着一个。大家都发扬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为发展橡胶事业,在"改天换地"的奋斗中历练自己。下图为三连的广州知青在开荒大会战的工地上。</h3> <h3>3、陈年往事一一大会战</h3><h3> 上个世纪70年代初,建设兵团各种重大的生产任务都会用大会战的方式进行。下图为平整土地大会战。</h3> <h3> 下图为农田大会战。</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下图为农田大会战。</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下图为宫八水库大会战。</h3> <h3>4、陈年往事一一刚果总理洛佩斯到我场视察</h3><h3> 1975年3月,非洲刚果总理洛佩斯到访北京后,中央特意安排他们参观"全国农业学大寨先进单位"一一海南岛屯昌县,具体又落实到了县先进农场一一南吕农场。这可算是我场"开天辟地"以来的创世大事了!下图为洛佩斯总理一行来到工地上。</h3> <h3> 下图为农场书记黃俊英向来宾介绍情况。左起:屯昌县委书记李文清、农林部部长沙风、洛佩斯总理、农场书记黄俊英、刚果武官。</h3> <p class="ql-block">5、陈年往事一一团部救火</p><p class="ql-block"> 1971年4月8日傍晚,团部仓库起火!仓库里面存放着各种宝贵物质,大量的炸药包和雷管,随时都有连环大爆炸的可能。</p><p class="ql-block"> 火光就是命令!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排起长队将几十米外小河沟的水接力传递灭火。广州知青余荣光、梁志轩等不顾危险冲在最前⋯⋯整个救火过程80多人中毒受伤。</p><p class="ql-block"> 为了弘扬正气,讴歌救火英雄,团部宣传队加班加点,创作了一个交响配乐的朗诵节目《烈火红心》(见下图,后排第一个直立者就是我)</p> <h3>6、陈年往事一一开会</h3><h3> 上世纪七十年代,开会成了每个人生活中的重要部分。所有政治学习、工作布置、思想总结,都通过各种形式的会议进行。</h3><h3> 下图为二连割胶班在雷打不动的"天天读"。(这是那个特殊年代中特定的学习形式,即每天都读毛泽东著作)</h3> <h3> 下图为十三连副指导员、广州知青曾薇(左一)在组织知青们政治学习。</h3> <h3> 下图为六师八团(南吕农场)干部战士代表大会暨庆功授奖大会。</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下图为十三连的"斗私批修会"。</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下图为六师八团(南吕农场)平整土地大会战时召开的批判大会。</h3> <h3> 下图为1975年在海口市召开的海南农垦知青积极分子代表大会。</h3> <h3>7、陈年往事一一胶林晨曲</h3><h3> 割胶是一种很特别的工作。下图为二连广州知青宋小薇头戴胶灯在漆黑的橡胶树林中割胶。</h3> <h3> 丰收的喜悦一一下图为十三连割㬵班收㬵归来。</h3> <h3> 喜流洁白一一下图为十三连割胶班在收胶水。</h3> <h3> 下图为二连广州知青张小玲(右一)正在向老工人学习磨胶刀的方法。</h3> <h3>8、陈年往事一一战台风</h3><h3> 海南岛台风特别多,而且带来暴风雨,威力巨大,对橡胶林破坏很大。</h3><h3> 每次台风横扫之后抢救橡胶树的工作,我们称之为"战台风",给每个知青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图为二连职工在台风过后扶起被风刮倒的橡胶树。</h3> <h3>9、陈年往事一一山蚂蝗</h3><h3> 在海南岛山区,最可恶、可恨、可怕的就是山蚂蝗了。它无孔不入,爬上你的脚,或从灌木丛上落下你的脖子,让你全然不知;吸饱喝足后,让你流血不止。有些知青感觉身上有异物,吓得躲进灌木丛,宽衣解带,互相检查身上是否有山蚂蝗。</h3> <h3> 下图为二连广州知青宋小薇在割胶后,在河沟清洗搽在腿上防山蚂蝗的肥皂液。</h3> <h3>10、陈年往事一一慰问团到农场</h3><h3> 1973年起,广州、汕头等市政府都会组织慰问团,在春节之前下到海南岛各农场,对知识青年进行慰问。</h3><h3> 下图为1973年1月20日,汕头市慰问团到达我们六师八团,团部人员㚒道欢迎的情景。</h3> <h3>11、陈年往事一一医院生活二、三事</h3><h3> 在农场医院,总有一些事情与大城市的医院完全不同的。比如:釆摘草药、制作中草药、军训⋯⋯</h3><h3> 下图为何院长(右)在指导学员尹国平(中)、小梅(左)、孟平芬(后)在制药。</h3> <h3> 下图为尹国平、孟平芬在晾晒中草药。</h3> <h3> 下图为黄现环在熬制中草药。</h3> <h3> 下图为医疗护训队在军事训练。</h3> <h3>三、知青的乐观生活</h3><h3>1、搬入新居</h3><h3> 各连队用政府拨给上山下乡的专款先后建起了新的砖瓦房。知青得以离开茅草房迁入新居。</h3><h3> 下图为二连的广州女知青在新盖的宿舍前合影。</h3> <h3>2、理发</h3><h3> 离开了大城市,离开了父母的照顾,知青们学会了各种生活技能。例如:煮饭、炒菜、缝衣、洗被子、制作腊肉⋯⋯许多男知青还学会了理发。</h3><h3> 下图为广州知青徐哓东在为武振江理发。</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3、聚餐</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那个年代,知青在农场每月可得到的食品,仅有45斤大米、3两油。除了春节、国庆或偶尔宰杀因缺少饲料老长不大的"淘汰猪"、"病猪"外,根本看不见猪肉、牛肉。台风季节连青菜也没有,经常是萝卜干或酱油水拌饭。为了改善生活,知青们会隔一段时间到枫木镇或者南吕镇去赶集。下图为三连广州知青赶集归来。</h3> <h3> 1969年秋,三连广州男知青为欢迎兄弟农场的知青来访,由叶明生骑自行车,花了半天,来回30多公里,到屯昌县城买回了80个馒头,加上罐头、炒菜,摆出了闻所未闻的"馒头宴",完成了接待任务。</h3><h3> 下图为当时"馒头宴"的现场。</h3> <h3> 宝贵的节假日里,小伙房分外繁忙。下图为十三连的广州知青徐晓东(左)正在厨房斩鸡。</h3> <p class="ql-block">4、体育活动</p><p class="ql-block"> 篮球,是远赴海南岛的知青最常开展的文体活动,是艰苦环境中知青借以慰籍的娱乐活动,是男知青的最爱。</p><p class="ql-block"> 下图为1969年二连的广州知青正在进行快乐的篮球比赛。(右二是我)</p> <h3> 下图为1969年国庆节团部举办的篮球决赛现场。</h3> <h3> 下图为1972年三连广州知青钟士元在玩双杠。</h3> <h3> 下图为十三连团支部书记、广州知青李伟刚带领全连职工在做早操。</h3> <h3> 下图为三连广州知青李思音和郝南妮畅游蒙贡水库。</h3> <h3> 1973年5月,我团广州知青董建明、汕头知青徐鹰代表六师参加了"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届游泳运动会"。下图为徐鹰在比赛现场。</h3> <h3>5、文娱活动</h3><h3> 知青是农场文娱活动的骨干力量。下图为二连广州知青钟永强在开班务会前教唱歌曲《三大纪律八项注意》。</h3> <h3> 下图为十三连广州知青徐晓东在茅草房宿舍前弹琴。</h3> <p class="ql-block"> 1976年夏,在场部附近工作的广州知青自发组织了一支小乐队。(后排左一是我)</p> <h3> 一些男知青,向老工人学会了使用猎枪打猎的方法。下图为十三连广州知青徐晓东在打猎。</h3> <h3> 下图为十三连广州知青刘路加在钓鱼。</h3> <h3>6、宣传队</h3><h3> 在我们上山下乡期间,团部共组织过四届文艺宣传队。队员几乎都是知青。</h3><h3> 第一届团宣建于1970年2月,师部汇演后即解散。下图为第一届团宣男队员在师部汇演后的造型。</h3> <h3> 第二届团宣建于1971年2月一一9月。下图为第二届团宣的《器乐大合奏》。中间的大提琴是队员们用大鼓改装制成的。</h3> <p class="ql-block"> 下图为京剧《智取威虎山》选段《深山问苦》的剧照。由于当时全国都在学习"样板戏",它是最受欢迎的剧目,成为整台节目的重头戏。(左一扮演老常那个就是作者我。)</p> <h3> 下图为说唱表演《连队办起701》。</h3> <h3> 那时,团宣每排练一台节目,都要到18个连队以及黎村苗寨巡回演出。下图为团宣队员背负道具、行李,行军数十里送戏下连队的情景。前面浅色衣服的是现役军人、团宣指导员岳利民。</h3> <h3> 第三届团宣建于1973年8月一一1974年2月。下图为歌舞《庆丰收》剧照。</h3> <h3> 下图为藏族舞蹈剧照。</h3> <h3> 下图为新疆舞蹈《库尔班大叔》。库尔班大叔由广州知青苏坚扮演。</h3> <h3> 第四届场宣建于1976年7月一一9月。那时农场已经撤销兵团建制。场宣主要由教师和中学生组成。</h3><h3> 下图为柳文龙(跳起者)等中学生在排练舞蹈。</h3> <h3> 下图为场宣传队的中学生在场部露天舞台上排练舞蹈。</h3> <p class="ql-block"> 下图为话剧《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剧照。演员以教师为主。(左三扮队长的是作者我)</p> <h3>7、文化活动</h3><h3> 在农场,除了搞宣传队之外,知青还以多种形式为农场带来了文化气息。首先是克服了没有电、没有教师、缺乏资料等困难,自学文化知识。</h3><h3> 下图为汕头知青徐鹰在挑灯夜读。</h3> <h3> 下图为十三连的知青们克服了重重困难,建立起了连队文化室。</h3> <h3> 十三连还成立了科研小组,试验生产赤霉素。下图为广州知青徐晓东正在使用显微镜。</h3> <p class="ql-block"> 下图为三连的知青在团部的毛主席画像前留影。背后的画像由本文作者和二连的广州知青杨战所画。</p> <h3>8、胶诗之约</h3><h3> 1972年8月的一天,一场特大台风袭击了海南,狂刮一夜后的清晨,团部干部、广州知青陈浩茂望着窗外东倒西歪的橡胶林,触景生情,挥笔写下了《怨胶》。当天就被传开,许多知青纷纷和之:颂胶、赞胶、题胶、惜胶、咏胶、辨胶、叹胶、问胶⋯⋯应和的诗一直写到了1973年7月。</h3> <p class="ql-block"> 《怨胶》 作者:广州知青陈浩茂</p><p class="ql-block">五年寒暑不成材,徒有伟形避北栽。</p><p class="ql-block">朝阳映叶叶叶嫩,临灯成滴滴滴乖。</p><p class="ql-block">四季皆夏千株挺,一雨为秋万木歪。</p><p class="ql-block">天生一副娇奴相,安知陆人为谁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不屈胶》 作者:广州知青郭大江</p><p class="ql-block">平生不是少天材,偏爱海角迎风栽。</p><p class="ql-block">欢撒青绿岂属嫩,喜流洁白哪是乖?</p><p class="ql-block">夜黑唤醒千灯闪,日白催勤万担歪。</p><p class="ql-block">何惧岁岁伤痕深,只知滳滴献宝来!</p><p class="ql-block"><br></p> <h3>9、恋爱结婚</h3><h3> 在艰苦的岁月中,在共同的劳动和生活中,不少正当芳华的知青擦出爱的火花,尝到爱的甜蜜,育出爱的结晶。</h3><h3> 下图为八连海口知青吴坤茂和周华仪。照片由吴坤茂自拍。</h3> <h3> 下图为二连广州知青伍润鸿、杨小梅和他们在农场出生的女儿。女儿是吃着百家饭长大的。</h3> <h3> 下图为二队指导员、广州知青徐晓东和妻子张英兰及孩子在家里的半间房里。</h3> <p class="ql-block"> 后记:以上是我从1000多张征集到的老相片中精选出来的100张,制作成此美篇。希望能达到"一叶知秋"的目的,让读者从中对上山下乡期间南方知青在海南岛的经历有个初浅的了解。</p><p class="ql-block"> 知青岁月,如泣如歌!</p><p class="ql-block">芳华不觉已退去,岁月留痕存光影。</p><p class="ql-block">又苦又乐汇成集,一相一片都是情。</p><p class="ql-block"> 编者:广州知青张其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