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兴安岭上的“巴库”——双子河——献给祖国各地的双子河老乡

绿海樵夫

<h3><font color="#39b54a">“巴库”曾经是前苏联的骄傲,世界上第一座最大的石油城。几十年的疯狂开采,地下的石油资源终于枯竭了,“巴库”这座鲜花凋零了。结局正如陆游咏梅词所写的那样:“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尘碾成泥,只有香如故。”</font></h3> <h3><font color="#39b54a">在小兴安岭上也有一座“巴库”,那就是伊春新林区开发建设的第一个林业局双子河林业局。它曾经是伊春新林区的骄傲,盛名享誉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可惜现在不复存在了,只剩下七零八落的百十户人家,可是每一个在双子河生活过的人都不会忘记它,都不会忘记它曾经的辉煌。</font></h3> <h3><font color="#39b54a">20世纪50年代的双子河还是大自然赐予的一块天然宝库,南坡以几百年的红松林为主,点缀着少量的榆树、槐树、黄菠萝、白桦树、枫桦、老橡树。白天一片碧绿,夜晚成片的利剑刺破苍穹,一年四季松涛长鸣。北坡只有落叶古松和白桦树,不是能见到一棵老头树。</font></h3> <h3><font color="#39b54a">双子河曾经是珍禽异兽的天堂,东北虎捕食虎虎生风,大狗熊仰天长啸惊天动地。獐狍野鹿在林中嬉戏,野鸡、飞龙在空中遨游。更有在松树上跳跃的小松鼠,在河中自乐的三花五罗冷水鱼。那是在双子河“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寻常之事。</font></h3> <h3><font color="#39b54a">双子河成名在林业三师开发伊春林区。1952年在辽宁彰武待命的准备赴朝参战的三个师奉命改编为林业工程师,一师、二师开赴海南岛,第三师来到黑龙江。开发伊春林区的是三师七团、八团,由师长罗书金、副政委曹福田带队,双子河林业局是第一个开发的林业局。</font></h3> <h3><font color="#39b54a">七团团长袁天礼是一位1934年参加革命,经历过万里长征的老红军,是双子河林业局的第一任局长。双子河林业局是林业部指定的林业实验局,引进前苏联的烧木块的拖拉机就是在双子河试运行的,为此拖拉机手乔世宽还成了全国劳动模范。采育双包最早的发源地就在双子河林业局,伊春市唯一参加“七千人大会”的林业局局长就是双子河林业局的局长郭振远。</font></h3> <h3><font color="#39b54a">第一条森林小铁路也是在双子河林业局建成的,双子河林业局森铁处成了林业干部的摇篮。当时引进前苏联的光头伐、百米带都在双子河试运行过,双子河林业局为此大伤元气,至今老罗圈河林场还有风倒木遗迹。在加上文革初期双子河林业局掌权的是“焦裕禄”似的老干部李树坤,1969年伊春市革委会要求友双两局合并,李树坤为了名同意了,双子河林业局被迫撤销林业局建制。</font></h3> <h3><font color="#39b54a">双子河林业局当年人才辈出,走上地市级领导岗位的有袁天礼、洪庆良、谭文彬、张树生、郭振远、王家骥、霍兴海、苏耀先、李长润。局处级干部三十几位。</font></h3> <h3><font color="#39b54a">双子河林业局出的文化人居伊春林区之首。原黑龙江日报社政工部副主任、高级记者赵殿军,原黑龙江日报群工部主任、高级记者王怀生,原中国林业报总编辑、高级记者冯泰,原省报驻伊春记者站站长王家骥,原省台驻伊春记者站站长孙文斌。原华北某省社联副主席胡世厚,新华社黑龙江分社高级记者、报告文学作家韩春华,伊春日报社社长谷孝贤,市电台、电视台副总编辑编辑周忠德、宋庆甫、陈明、李大权。著名摄影家何文佩、舞蹈编导王春堂、音乐人贺丽君,为总伊春的文化发展史写下过光辉的一页。</font></h3> <h3><font color="#39b54a">在部队发展的副师级以上干部有原武警云南总队副政委曲福成,森警黑龙江总队副政委刘阳义,森警黑龙江总队总工程师孙明学,原武警文工团享受副师级待遇的演奏员周建。</font></h3> <h3><font color="#39b54a">双子河真的是人杰地灵,可惜逆天行事、过量采伐受到了惩罚。尽管双子河林业局成了小兴安岭上的“巴库”,我仍然热爱这方热土,因为他是我的故乡,我想散落在全国各地的双子河老乡都和我有同样的心愿。我坚信百年以后蒙尘的明珠会再放光芒!</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