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队五十周年,今天再聚首。

猜猜姥爷

<h3> 1968年12月13日,我们从北京站出发到了山西原平插队,到现在已经整整五十年啦,今天我们原永兴三大队的知青在张琴基的召急下汇聚到一起,共同纪念我们自己的日子。</h3> <h3> 为了这次聚会,张琴基从很早就开始张罗了,这不会场布置也得亲手干哪。</h3> <h3> 老同学包华一直参与着聚会的全过程,参与布置会场。</h3> <h3> 整体效果很不错吧?四个大字“畅叙深情”是有二十多年功底的戈成的大作。</h3> <h3> 整体策划兼主持人~张琴基。</h3> <h3>  谁能看出她的年龄?青春永驻。</h3> <h3> 跑前跑后一直张罗聚会的同班同学~张琴基,包华。</h3> <h3> 我的老同学崔冬,后面的是张海平。</h3> <h3> 方厚永和陈平君是我们特约来参加聚会的,也是我们多年的好朋友。</h3> <h3> 陈平军和夫人张淑英。</h3> <h3> 我和张守勇,温仁魁一起在1975年5月20日参加了铁路工作,见了面有聊不完的话题。</h3> <h3> 灯市口女中的张海平。</h3> <h3> 徐立,这是我们大队的小老弟参加工作后上了大学,这次聚会的主要摄像,忙前跑后为大家见面的宝贵瞬间留下了珍贵的资料。</h3> <h3> 郭立峰同学也是多年未见啦。</h3> <h3>  郭连玉同学。</h3> <h3> 郭立峰和李铁军不知聊起了什么?</h3> <h3> 何育德同学。</h3> <h3> 温仁魁,北京五中老高二学生,手托腮帮在想什么哪?是不是又在惦记小外孙女啦?</h3> <h3> 老同学方厚永和孙祥驹,当年下海共同经商,现在方厚永在乐团改吹双簧管了,而且很忙,一周要有几次排练和演出任务哪。</h3> <h3>  姚雅丽同学,又有大喜事宣布:儿媳生了龙凤双胞胎,机遇太少了,可喜可贺啊。</h3> <h3> 吴铮,我们屋吴强的妹妹,当时还很小哪,现在却成了强人,好多照片出自她的拍照,这次聚会还从她那学会了压缩长篇文章的办法,多谢啦。</h3> <h3> 此次活动总摄像~徐立,辛苦啦。</h3> <h3>  这可是我最近几年来最得意的一张照片啦就出自吴铮之手,我已经将这张照片冲洗成照片收藏啦,在此表示感谢。</h3> <h3> 崔冬,我和崔冬初中在一个学校,当年的128中有八个班初中毕业,只有我和崔冬考上了25中,插队住一屋,几乎共同在原平工作二十多年,到现在一直没断了联系</h3> <h3>  我们的同班同学,插队住一条炕的戈成,坚持练习书法,有二十多年的功底哪。</h3> <h3> 当年在村里也会聚到一起去观上水库的部队比赛篮球,如今只能打打乒乓啦。</h3> <h3> 原高三一班的高言昌。</h3> <h3>  我们都叫他老裴大哥,也是我们同年级的</h3> <h3> 回京下海后的股东。</h3> <h3> 楼续波同学,她在会上为我们讲起了妹妹楼记红,在那年插队时她是最小的,前两年发现得了脑胶质瘤不幸去世了。</h3> <h3> 徐立同学深情的朗诵,博得了大家的掌声。</h3> <h3> 我和孙祥驹是原高三四班的,铁军和守勇是三班的。</h3> <h3> 原高三一班的臧小文,在村里和我一起在学校任教多年。</h3> <h3> 郭立峰和陈平军是原平电杆厂的同事,是我们每次去原平歇脚的最可靠的地方</h3> <h3>  陈平军什么时侯学会了时髦的礼仪~拥抱,不过还是感觉特别亲切。</h3> <h3> 老同学,老同事多年不见啦。</h3> <h3> 徐飞原女十一中老高二学生和弟弟徐立一起来到原平永兴村插队,后在原平铁中教英语,在知青返回北京那次运动中积极参与,做出了贡献。</h3> <h3> 郭立峰在跟大家打招呼,我们清楚的记得那时在村里的几乎所有照片都是出自他的照相机,他带去了一辆倒登闸的自行车,谁有事谁用,不用说借,直接骑了就走,但有一样有不少人骑不了,因为那是倒登闸的。</h3> <h3>  他们在密谈些什么?</h3> <h3>  老同学互相问候。</h3> <h3>  方厚永原在忻县东楼插队,但始终没有断了联系,多次参与我们的聚会,记得1992年9月3号,方厚永他们忻县文工团来原平演出,我和崔冬应约去观看,晚上住县一招,那可是车马大店一般,虱子跳蚤比比皆是,实在没办法睡觉,我和崔冬趁着月光步行回村,走到曹三泉村时村里的小喇叭正在播出胡志明逝世的消息,至今记忆犹新。</h3> <h3>  你不记得啦?那次……</h3> <h3>  后来知道老同学杨克强前两年做了心脏支架,原来多好的身体啊,一直打篮球,一直没有任何状况,那天突然觉得不合适,到了医院就需要动大手术了,可见年龄大了谁都得小心,谨慎,多多保重啦。</h3> <h3>  在原平电杆厂,他们住一屋,这次聚会郭立峰约请了陈平军参加,那时候我们有事去原平他们那就是我们的驿站。</h3> <h3>  崔冬和徐立在村里同是知青,后来又在原平化肥厂相遇了,缘份哪。</h3> <h3>  李铁军后来在呼和浩特市当了教师,现在还能和老伴一起去国外旅游哪。</h3> <h3> 静静的聆听徐立的诗朗诵。</h3> <h3> 为了这次五十周年聚会,我写了《五十年前的今天》,并在聚会时现场朗诵,脑子太差了,自己写的还得拿着稿纸照着念。</h3> <h3>  我为大家录制举杯欢庆时刻,最后却忘了把我也拍进去啦。</h3> <h3> 回想那段坎坷的经历,我们走过来啦。</h3> <h3> 男同学合影留念,怎么没有郭立峰?</h3> <h3>  当年六小队的“社员”?</h3> <h3> 我们插队时三小队一共七名知青,我们三个男生是老高三的另外四名女生是灯市口女中老初二的,女生中先后有两人已经去世,我们怀念她们~张德莲,朱红兵</h3> <h3> 同班同学,插队时住一条炕的,另一位已经定居国外。</h3> <h3> 五位同班同学与老大姐徐飞合影留念。</h3> <h3> 五十年的时间有多长?需要一年一年的去度过,五十年的时间短不短,我们有了亲身的体验,从1968年到2018年是中国经历了太多太多的五十年,而这五十年却又是我们人生的一大半,说是蹉跎岁月一点也不为过,我们从几分钱的户口迁移证,到我们又回到北京,这里边的故事真是天方夜谭,说也说不完。</h3><h3> 时间已经过去,留给我们剩下的时间需要我们好好把握,决不让一星一点的时间白白逝去,我们要活好剩下的几十年,就像郭立峰同学在留言簿写下的~2028年我们再聚首!</h3><h3> 时间有限,水平有限,这个相册也许没有做好,但我会继续努力修改,敬请您提出宝贵意见谢谢啦。</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