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自古北塞多壮丽,不及辰龙铺锦绣
——题记
在一般人眼里,辰龙关是单调的,单调得如一张不起眼的白纸。而在我眼里,辰龙关是一幅多彩的长卷油画,需要细细地看,细细地品……
绿色——林韵
“两三翠青,点染苍山赤色。”这是辰龙关的前半卷画。
人们一提到诸如嘉峪关、山海关、潼关之类的北方要塞,都是极尽想象来描写那高大雄伟的城墙与冷酷威严的城门,在他们的脑海中,却少了一丝蕴含生机的色彩——绿色。
辰龙关,不像别的大关那样把自己的风姿完全裸露于平地之上,她身上有着南方人的深沉与含蓄。远处的关隘上,层层叠叠的密林,打扮着一座座赤黑的山峰,郁郁葱葱的碧草,恰到好处地点缀在大道两旁……尤其到了初春时节,这种生机更表现得淋漓尽致。近处是层层叠叠的万亩茶园,宛若梯田,大片大片的茶树已长出了新芽,清风徐徐而来,荡起了阵阵绿波。远处无数劲松屹立于雄关之上,满山遍野的青草与初开的野花将裸露的崖壁覆盖,一片片茂密的竹林,更添了一份南国特有的灵秀。偶尔也见得几只鸟盘旋于天空,那是见惯了北国风光的大雁,它们俯视这座掩映于绿林中的大关,连连叫唤着,仿佛在惊叹:这究竟是不是关隘呢?
古铜色——史韵
如果说,绿色是整幅辰龙关画卷的表色,那么,古铜色才是这幅画的底色。
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汉之时,辰龙关就已承担起湘黔交通与茶马古道的双重重任。可是自东汉迄止南北朝,长期的社会动荡不安与武装割据,让世人忘记了这座拱卫西南的“西南锁钥”,一直到了唐朝才因重修旧有驿路、驿站而被再度唤醒。到了元明时期,由辰龙关引出的西南“官马大道”已是越伸越长,形成一条直通贵阳、昆明乃至越南、缅甸的古代“国际高速公路”,成为内地碣滩茶、黑茶、丝织品与外邦药材,金银、朱砂的交换枢纽。而到了清代,关隘规模更加庞大,其所辖驿马、排夫之数量,可与省内长沙、岳阳、衡阳之大驿平起平坐。甚至一度因人流密度过大,还曾有过“关押过往犯人”的驿丞衙门。直至晚清,省级会馆,各类店铺,仍是云集于关前,其繁荣之景,堪比关后的十里大镇……如此景象,令嘉峪关、山海关等塞北名关都黯然失色。
尽管辰龙关2000多年来有着“上扼滇黔,下控荆湘,为京都至西南之锁钥”之盛名,但这个关名的来历,则源于一场关键性的大战。
1674年,与清政府大闹西南分裂的“周王”吴三桂病死,其子吴世璠紧急退守云贵,派爱将胡应麟镇守辰龙关,在关内关外大肆烧杀掠夺,无恶不作, 妄图进行消耗战。当清将蔡毓荣率大军直扑关口时,面对这座“峭壁数里,古径盘曲”的易守难攻之雄关,无可奈何地停下了脚步----这一停,直到三年后,清军才在乡民引导之下,抄小路绕关,就此不费一兵一卒,取得了控制西南的关键性战役的胜利。当康熙帝闻及此事时,大喜,亲自写出了七个大字——天下辰龙第一关。
无数历史浮沉,给辰龙关烙上了厚重的古铜色,就算历尽风风雨雨也无法消褪,就算世事变迁繁华不在,也仍在史册上熠熠生辉。
红色——人韵
绿色,是表色;铜色,亦底色。在辰龙关的画卷上,还有一色成了她的衬托之色——红色。
当中央红军正为胜利到达陕北而欢呼时,在湘西的红二方面军,则无声无息地拉开了第二轮长征的序幕。1936年11月底,经过一星期的艰难跋涉,其中的红六军团通过辰龙关进入关中,整整宿营了三天之久,辰龙关,成了他们长征路上的第一个落脚点。
俗话说”军民的情如鱼水”,红军关心百姓,老百姓也对这支人民子弟兵十分爱戴,于是在怡溪两岸,关隘前后,上演了一段段感动人心的鱼水真情。
在关前的辰州坪人民,由于听信了当地土豪劣绅所谓的“红军来了要抢孩子”,“共产共妻”之类的种种谣言,致使大批村民纷纷往四乡逃窜,村子里已是空无一人。一队红军到达该村,住进了一户人家里。因为他们当晚要读政治文件,又苦于没有照明,没办法,只好将这家菜园篱笆的木板给拆下,临时点燃照明,后来按《三大纪律八项规定》中的“损坏东西要赔偿”的原则,按板数将几十个铜钱放在其灶台上,然后继续他们的长征之路。
当第二天夫妻俩返家时,看到灶台上摆着几十枚铜钱与夹在其中的一张借据时,眼里满是喜悦的泪水……
无独有偶,在关后的塘虎坪有两位小红军因受伤过重被迫在当地人家寄住。而红军大部队才刚走三天,地主赵恒太带着大批反动武装卷土重来,扬言要搜剿”红小鬼”,可是连搜了两天两夜,一根毫毛都没发现……
原来在这几天里,村里的人们看到红军对待他们如同亲人一般,于是便集体对地主保密,再加上红军寄住的这家人周详安排,把他俩安置到后山的山洞里,天天送去草药与粮食,过了一个多星期,两个小红军的伤完全恢复,一家人帮他们穿上平民的布衣,送他们归往大部队。沐浴着皎白的月光,这家人仍在山巅上眺望,直到他们的“救星”消失在天际……
军民一家,肝胆相照,那一抹明亮的红色至今仍温暖着善良的官庄人民,成为他们心中吟唱不衰的一段佳话。
辰龙关的画卷就这样一层层地铺展开来,铺展在湘西大地上,铺展在中华大地上。她期待着勤劳智慧的官庄儿女为她涂上更鲜艳的色彩,描画出更美好的图景,她也以其独特的色彩与魅力,静静地等待着,几千年如一日地等待着,等待着天南海北的人前来细细地看,细细地品,这正是:
世人皆赞北塞奇,孰知辰龙景更秀。
多彩画卷延百里,只待九州共来赏。<br></h3><h3> 全艺博</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