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2018年6月,94岁的母亲在经历了2年住院治疗后,最终离开了我们。身心疲惫的我们开车去山东海边住了一段时间。在这里我们无意之间了解到几千年前发生的惊人故事,而故事的结尾居然与母亲有关。仅仅是巧合还是冥冥中有什么因缘?</h3><h3><br></h3> <h3>过西村是公路边的一个村庄,距住地6公里,经常路过。一天,忽然想去周边村里转转,便开车去了过西村。</h3> <h3>从村子最西头进入</h3> <h3>一条东西方向,宽宽的水泥主道贯穿村庄</h3> <h3>两侧又有南北方向小路,红砖瓦房,独门小院,门口还停着桥车,一派富足景象</h3> <h3>开车到村东头一片空地,下车无意间看到房屋外墙上的古画,感觉有点怪怪的</h3> <h3>往东是条小路,通住东边农田。旁边房子外墙也有一些古画</h3> <h3>村北边是一条通向海边的古河,相当地宽,虽已干枯,但可想象曾经是一条不小的河流。通向河道的路口安置了两个圆石墩。,显然是防止汽车开入河道。河畔有一石阶高台,上面竖了一块写有先烈千古石 碑。</h3> <h3>走上去,迎面是一个红铜大碑,刻着叙述几千年前故事梗概的文字。</h3> <h3>由西向东,沿河狹长高地建有纪念园:过园。</h3> <h3>北侧隔不远就有这一样一个红铜碑,上面密密麻麻刻满文字,详细记录这里曾经发生的故事。这是一段真实的跌宕起伏的历史,就发生在我们脚下的土地上,冗长的故事一共用了五块这样的铜碑来讲述。</h3> <h3>南边花草丛中,有一些简要介绍的贴地小石碑</h3> <h3>园地中部醒目地竖立着刻有莱丘铭铜碑。</h3> <h3>园东头是一座古代战车的雕塑</h3> <h3>将军挥剑,士兵挽弓,战马嘶鸣,告诉人们这里曾经是古代的战场。</h3> <h3>当我们再次穿过村庄,往回走的时侯,一种历史穿越感由然而生。原来四千多年前,村东曾是胶东第一个古国,过国的故址。这是过西村之所以称为过西村的原由。附近还有几个名称怪异的村庄,如“浞河”、“浞里”、“浇冢”等,也是这几千年前遗留下来的历史痕迹。</h3> <h3>过国往事</h3><h3>1、 七千年前,胶莱平原浸在海中。居住在鲁中南和胶东孤岛上的东夷人乘筏来往,称“过去”或“过来”,此为古莱夷之地被称为“过”的来由。</h3><h3>2、 六千年前海水回落,胶东大地和鲁中大地连接在一起。</h3><h3>3、 四千年前,大禹治水成功,建立夏朝。禹临终前,封族人邰(tai)的长子旻灌为过国君,封其次子旻鄂为戈国君。古人以国为姓,此为过、戈两姓的起源。</h3><h3>4、 禹将王位传给儿子启,启死后又传给儿子太康。太康荒淫无能,东夷人首领后羿采取“因夏民以代夏政”策略,夺取夏朝执政权。史称太康失国,后羿代夏。</h3><h3>5、后羿执政后,自持善射,四处游猎,不修民事,委任于其家臣寒浞(zhuo)。太康死后,立其侄仲康为帝,时间不长,后羿又改立仲康之子姒(si)相为帝。旻灌之小妹旻攸为姒相之妻,故封为皇后,并赐旻的同音子缗,从此旻攸成了缗皇后。</h3><h3>6、寒浞设计杀死后羿,霸占后羿妻妾,生子浇和殪。数年后令子浇率人杀死皇帝姒相,缗皇后怀有身孕化妆逃脱。寒浞顺利当上皇帝。史称寒浞篡政。</h3><h3>7、 寒浞派其长子浇攻打过国,派次子殪打戈国。戈国先被攻破,戈国君逃到过国。过国亦被攻破。两国被占领后遭屠城三日,旻灌、旻鄂率残兵与族人逃进东莱山,两君主为免被俘受辱,一同自杀了。过国太子过悻与戈国太子戈岿草草埋葬了两位君主的尸体,在坟后石崖上刻字“过灌戈鄂两侯遗烬”为记号。并寻僻静处,将禹帝颁给的封国金券密藏起来。</h3><h3>8、缗皇后在一个山洞里产下皇子少康,为禹帝的第五代孙。母子历尽艰辛,躲过寒浞的围追到了虞国,得到虞国君虞思的热情接待。虞也是禹封之国,虞思早有灭寒复夏之心。过国太子过悻与戈国太子戈岿得知姑母皇后的消息,也来虞国共商反寒复国大计。少康成人后,娶虞思之女,联合原夏朝贵族旧臣,扩充兵力,复夏力量不断发展。9、少康起兵,先除灭了寒浞及其党羽,并封锁消息。因知浇力大无比,先派大臣女艾到过国做内应,设计智取。</h3><h3>10、浇不知寒浞已死,仍出猎。将一只梅花鹿射伤后,急起穷追,追出几十里后,鹿入海边丛林。林中埋伏的“猎人”和几十条猎犬一拥而上,一番搏斗后,浇终于寡不敌众,被猎人杀死并割去首级。</h3><h3>11 、少康恢复夏朝,史称少康中兴</h3><h3>12 、 夺回过国、戈国的土地,悻和岿终于为父王与百姓报仇雪恨。悻与岿在东莱山为父重修陵墓,建造剌血亭,暴寒亭,并在山崖上刻《莱丘铭》,记录过国、戈国父辈创国之艰难,血海深仇,永志不忘。</h3><h3>13 、当年为躲避寒浞追杀,过、戈族人纷纷改换姓氏,过悻刺血写下了族人改换的16个姓氏,称为“刺血书”。又写下了寒浞弑帝乱国的罪行,称“暴寒书”。</h3><h3>14 、此后,过国历经夏、商、周三朝1500年,直到周灵王5年齐灵公攻占了莱夷之地才最终退出历史舞台。</h3><h3><br></h3> <h3>大基山,古称东莱山,位于莱州城区东5公里。</h3> <h3>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几次提到“世上名山有八座,有三座在夷蛮之地,有五座在中国,在中国的是华山、首山、太室、泰山、东莱山,是黄帝会神的地方。</h3> <h3>大基山中最有名的景观就是“道士谷”,它是由十几座高350米以上的山峰组成,整个山势呈环状,酷似道家的太极图,古有“太极山”一说。古时候“太”与“大”通用, “极”则变成了“基”。现在被叫做了“大基山”。</h3> <h3>太清宫。据称道士谷是道教的发祥地</h3> <h3>在大山中的偏僻的角落找到了二侯祠,门前有四个大基。第一个是大夏戈国君侯旻鄂之墓</h3> <h3>第二个是大夏戈国太子岿君之墓</h3> <h3>第三个是大夏过国君侯旻灌之墓</h3> <h3>第四个是大夏过国太子悻君之墓</h3> <h3>刻有“莱丘铭”的石碑</h3> <h3>大墓前的石碑,大多是过、戈等16姓后人前来拜祖认宗所立。</h3> <h3>这就是著名二侯祠,遗憾的是我们赶在平时来,游人不多,祠中道士下山去了,吃了个闭门羹。</h3> <h3>门前对联:禹天同乐八方咸集瑞祥;夏甸回春四野弥无乖戾</h3> <h3>南宋绍兴初年,曾任淮南知州的先祖任伯雨携儿孙山东东莱山拜谒祖陵,并拓下保存了珍贵的【莱丘铭】,由于【莱丘铭】拓片被放在了家谱内,才得以幸免于天灾人祸,让后人得以一睹四千年前的夏朝文字的真实面目。</h3><h3>《莱州府志·古迹》载:“秦皇帝三十五年清明日,山阳令过歧同族人入东莱山祭祖,重修祖庙,邑人戈宦引众助之。”及“(宋)绍兴初年,淮南任伯雨携儿孙祭祖,重修二侯祠,有碑铭二”。</h3><h3>上图是二侯祠门前右侧,刻有任伯雨所书碑文的石碑,记录这次祭祖过程。</h3> <h3>二侯祠简介</h3><h3>初建于夏代,为全球华人中过、戈、任、柯等姓氏太古宗祠。除有古篆刻石外,还塑有过、戈两国君神像。秦至宋时,曾有过、戈、任、柯等后裔多次修缮,后因缺乏管理倒塌。2002年修复,今已被十六姓氏尊为发祥地,成为寻根拜祖处。</h3><h3><br></h3> <h3></h3><h3>莱丘铭释义:</h3>圣哉,神禹封侯建国,选灌寻兄弟,分管过国戈国,防御貊人侵犯。大禹宠信,赐给龙衣,令人钦佩,帝臣情深义重,一直传到少康。奸臣后羿,倍加猖狂,篡夺夏朝政权,煽惑人心,灾殃横行。寒浞趁机将后羿五马分尸,煮成肉酱,让后羿之子享用。寒浞篡位后,派浇灭过国,令殪侵戈国,践踏我祖庙,杀我后裔,子民远避他乡,悻、歸被迫逃命,我俩得到飂国豢龙的帮助,落脚挚国都城,投靠任性家族,认任唯亲。任氏语重心长,百般抚慰,悻歸重重苦难,耽心始祖的功绩湮没,遂在东莱山筑碑刻文,传于后世,前后两次造陵,祈祷百神保佑!此次修筑冤墓,是为了牢记历史,让先祖陵寝不灭,寒亭不毁,宗庙祭祀恢复完整,让禹王的封侯建国的金卷,昭示后人。 夏帝相乙亥【公元前2003年】岁中冬东曜日孤孩悻歸颢祷刺血书铭 <h3> 莱丘铭写于公元前2003年,距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朝建立(公元前2070年)仅仅67年。在所有历史资料中,这是我们看到的唯一的写有具体朝代时间的一篇铭文,里面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皆叙述得清清楚楚,与历史文献,非常吻合。作为宗族家谱,它的真实性是不容置疑的,它传承有序的,是夏朝人用夏朝文字,写的夏朝初年的历史。四千年过去,中华大地发生了天翻地复的变化,然而太康失国、后羿代夏、寒浞窃国、少康中兴,彷佛刚刚发生,历历在目。这是一幕波澜起伏、跌宕有致的悲喜剧。</h3><h3> 故事讲完了,这和我母亲有什么关糸呢?我母亲姓任,就是说她也是4000年前大禹族人的后代,最早祖先或许姓“过”或“戈”。而我们在海边的住地恰好就属于过国旧址。多巧啊,遗憾的是我再也没有机会把这个精彩的“过国往事”讲给母亲听了。子欲孝而亲不在,多么怀念这些年来每天晚上陪老母亲聊天,谈天说地的美好时光啊!</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