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h3><h3><br></h3><h3> 糜子生长在黄土高原上,糜子去皮即为糜米。当地人把糜米发酵后做成的粥叫做酸粥。现代人在糜米里加入少量的大米或玉米粒,这样的酸粥叫“二米酸粥”,有的加上土豆就叫“山药酸粥”。 </h3><h3><br></h3><h3><br></h3> <h3> 种糜子需要施农家肥“羊粪”,这样长出来的糜子颗粒饱满,口感香甜。</h3> <h3> 种糜子还需精耕细作,犁把手根据地形地貌控犁地的深浅宽窄,保证水、肥、土的有效利用才能提高产量。</h3> <h3>犁</h3> <h3> 黄土高原,地貌沟壑纵横,支离破碎,只能用畜力三腿耧和两腿耧播种,一人摇耧播种,一人牵引牲畜并拉着碌动子压实下种的地拢。</h3> <h3> 长出糜苗后要锄搂三遍以上,第一遍要破苗,就是定苗,把多余的锄死,有句俗语,“谁拿锄头谁定苗!"还有天旱不误锄田,雨涝不误浇园,锄头自带三分水!锄上三遍以上糜子才颗粒饱满。</h3> <h3> 糜子因品种不同,一般生长期为100天以上成熟,成熟后需人力用镰刀收割,由于这种庄稼生长在支离破碎的黄土高原土地上,不适宜大型机器耕作。</h3> <h3>镰刀</h3> <h3> 收割下的糜子要上场脱粒。车去不了的地方只能靠人背,车能去了的地方就用畜力车或机动车拉运!</h3> <h3>畗力车</h3> <h3> 糜子靠人背车拉运到场面——坚硬平整的场地,再进行碾打脱粒,多少年来,人们常用碌碡碾打的方式脱粒。</h3> <h3> 也用连枷拍打的方式脱粒。</h3> <h3> 场面一般要选建在地势高的地方,碾打下的糜子需与瓤皮</h3><h3>分离,传统方式是自然分离,也叫扬场。</h3> <h3> 数量少或最后剩下的一小部分用簸箕斗。</h3> <h3> 打下的糜子装在口袋里,(过去用羊毛捻绳编织成的袋子,现在多用麻袋、塑料编织袋)叫起场。</h3> <h3> 糜子变成糜米,需“碾米”,传统方式是用石碾,用人推或畜力拉石碾碾米,现在多用机器碾米(但由于机器碾米会产生高温影响米质)。</h3> <h3> 用石碾碾米需要脱糠,脱糠的工具就是“shan车”。</h3> <h3> 脱糠后的糜米。</h3> <h3> 糜米的吃法很多,可做糜米捞饭、糜米稀粥、糜米焖饭,加进大米变成两米饭,加上山药就变成山药x饭。</h3> <h3> 炒米</h3> <h3> 最著名的要数“糜米酸粥”了。</h3> <h3> 二十世纪末,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推进,延续了五千多年的传统耕做方式已渐行渐远,陆续被新的方式所替代,而那些如痴如醉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场景,仍然令人心驰神往。</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