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青春,一个被冠以美好,花季,朝阳...等众多绚丽色彩诠释的词语,在曹保平导演的镜头下 ,更多的却是冷落、妥协、泪水和屈服。</h3><h3><br></h3><h3>李玩,一个随便取的女孩名字,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也是一个随便搁置的花季,唯有跟爱犬爱因斯坦的时间是快乐的。</h3><h3><br></h3><h3>可是当爱因斯坦丢了(其实是送人了),李玩发疯一样去寻找,奶奶也因为找狗而迷路,爸爸也因此而狠狠打了她。在大人的世界里,如何也不能理解爱因斯坦跟李玩之间的链接不是简单的狗和人,而是陪伴,寄托和信任。</h3><h3><br></h3><h3>家人因为看到李玩的坚持,以为只是要狗,于是重新买了条狗狗,李玩却坚持不要,其实孩子只是在坚持她单向的、执拗的,只是需要被尊重的简单意愿。</h3><h3><br></h3><h3>在弟弟的生日宴上,在她最喜欢的溜冰场上,她终于明白,没有大人会来呵护她的需要,哪怕只是一个诸如拍拍头的小动作,她第一次妥协了,接受了假的爱因斯坦。</h3><h3><br></h3><h3>当狗狗不听话,父母(社会规则)轮番上阵,狗狗(青春)凶狠吼叫,负隅顽抗......爸爸的反复阻止“它会咬人的”,但是李玩的温柔抚摸,狗狗立马温顺听话,所谓”叛逆期”,不过是青春期的自我觉知对抗成年人世界的规则而已。</h3><h3>最终家人还是要把狗狗送往狗肉店,爸爸不顾李玩的苦苦哀求,绝尘而去。</h3><h3><br></h3><h3>当李玩在大人的饭局上,看似很香的吃下了伯伯夹给她的红烧狗肉时,在看到爱因斯坦却装作不认识,礼貌离开并说“生怕它刚才认出来我”,然后躲在无人角落里独自流泪乐时候,她的青春就此结束了,也就是成为了大人眼里的懂事的样子。同时,很多人自此也慢慢丢掉了自己这个最忠实的朋友。</h3><h3><br></h3><h3>导演并没有完全按照一维的角度去诠释青春的失物招领,爸爸的形象塑造也比较立体丰满,典型的儒家成功教育熏陶下的权威家长。</h3><h3><br></h3><h3>在李玩有出息的成绩领先,竞赛获奖后,他都自然而然的给予前所未有的关注和赞许,但是观看天文展览完败成人世界里的应酬,拿父亲的话来说“地上的事情还没搞明白呢,哪有心思看天上的?”</h3><h3>同样在父亲看来,李玩陪弟弟玩无意中摔倒了,在弟弟的哭闹面前,她的存在无足挂齿。弟弟拿棍子打伤奶奶,李玩建议给奶奶道歉这些,都是不值得在意的小事情。</h3><h3><br></h3><h3>在爸爸打了李玩后,在去流浪动物中心后,在片尾的汽车里,面对女儿的谢谢,看到数次不听话终于换来的懂事,爸爸的泪水在诉说着内心的不忍,昭示着同样是流水线上生产的大人成品的无奈。</h3><h3><br></h3><h3>片尾弟弟昭昭在溜冰场学溜冰,慢镜头处理,一把塑料椅子在旁边,孩子一抓就翻了,教练一拉手立马松开,孩子张开臂膀,哭泣着,求助着。</h3><h3>看台上,一家人都在面无表情的旁观着,好似期待着另一件合格产品的成形。</h3><h3><br></h3><h3>“我不想改变世界,只是不想被世界改变”。社会是由每一个人组成,规则也是由人来制定的,除了类似红灯停绿灯行的硬性规则之外,还有多少都是可以随心就好的?成长是一辈子的事情,不只是青春期,而且真的是可以快乐的!</h3><h3><br></h3><h3>如果一个人从呱呱坠地到成年直到生命尽头,能一直被温柔以待,能按照生命本来的样子,能自悟自性的成长,该是何等的幸运!真的有那么多应该吗?</h3><h3>而正在阅读的你跟我一样,有责任尽全力去传递温暖,去呵护有需要的生命,因为人生本不易!</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