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醉美黄河,流不尽千年河西地</h3><h3> 浩壤沃土,福泽于关中米粮川</h3><h3> 新时代的美丽大荔,聚焦历史人文荟萃,挖掘传统文化底蕴,生动传神地展现乡土风情,传承乡村文脉,留住乡愁记忆,激发“六乡”活力,扬起乡村全面振兴的风帆。</h3><h3> 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埝桥镇韩壕村、黄营村的故事。</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韩壕村</b></h1><h3> 韩壕村为埝桥镇政府驻地,辖韩壕、新兴、雷甫3个自然村,共619户3256口人,耕地面积3860亩,主导产业为设施农业,主要经济作物为冬枣、葡萄、大棚西瓜。西汉时,韩姓人在此建村,因村边有一壕渠而得名韩壕,名称沿用至今,已有两千余年历史。高级社期间,韩壕辖雷甫、蒙家、高墙、北荣华、游斜六个自然村,有医院、商店、棉厂、酒坊、油厂、机械厂、邮局等基础设施。公社化后埝桥乡政府迁至韩壕,从此时开始韩壕成了全镇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之后,雷甫(西汉时,雷、甫二姓在此建村,故名雷甫)、新兴(1943年河南、山东、安徽、河北人迁到此处建村,大部分人均以烧窑为生,因位于东埝村以南而得名南窑。1956年合作化时,取“新生、兴旺”之意取名新兴)两村并入韩壕村。</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人才辈出</b></h1><h3> 韩壕村人杰地灵,杰出人物层出不穷。民国初年,村民李银锭与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私教甚深,于右任先生经常赠于其个人书法作品。受先生影响,李银锭在此办学宣传于右任"以学报国"的思想,为新中国的崛起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新中国成立后,三组村民李友银积极投身于初级社的建设,他说服鼓励周边村民走上互助合作的社会主义道路,为初级社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后被毛主席接见表彰。一组村民李存斗致力于发展民间文艺,组建的碗碗腔文艺团被时任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会长的张奚若先生接见,并被邀请到中央表演,后在陈毅元帅的推荐下赴法巡演,宣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突出的贡献。</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文武将军</b></h1><h3> 韩壕村还有“一巷两将军”的传奇故事,所谓的“一巷”指的是一组、二组相隔不足百米的长巷,“两将军”指的是“文将军”李山林少将(总参国防第四研究院院长)和“武将军”谢署辰少将。谢曙辰,男,汉族,1945年生,埝桥乡雷甫村(今埝桥镇韩壕村)人,中共党员,1964年12月入伍,1999年7月晋升武警少将,原武警甘肃总队政治委员,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全国代表。他数十年军旅生涯,忠诚地践行着“卫士、哨兵”职责,带领部队完成了多次警卫、看押、看守、守卫、守护、处置突发事件和维护社会治安稳定等任务。先后培养出了一大批有较大影响的先进典型,有45名官兵入选甘肃省“十大杰出青年”和“新长征突击手”英雄模范行列。他时刻不忘人民养育之恩,积极组织部队支援地方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在景电二期水利工程、国家三北防护林建设、西北核废料处理厂建设等重点工程和大型公益事业建设中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牵头与驻地教育部门联合创办了西北第一所少年军校,开展“手拉手”捐资助学活动,投资兴办了一所希望小学,8个“武警春蕾女童班”;开展“共铺一条路、共育一片林、共修一条渠、共治一条街”、创建“千里双拥模范走廊”活动,培养和树立了“全国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全国学雷锋先进集体”、“全国助残扶残先进单位”、“拥政爱民模范大队”等一大批警民共建点,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耀眼明星。</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黄营村</b></h1><h3> 黄营村位于埝桥镇政府东北2.5公里处,共有5个村民小组,425户1659人,耕地面积2438亩,主产礼品黄瓜、冬枣、葡萄等作物。村庄始建于明初,因曾有黄姓将领率军驻扎于此,取名为黄家营村,后演化为黄营村。</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革命英烈——赵好学</b></h1><h3> 赵好学又名赵志敏(1919—1942),埝桥镇黄营村二组村民,他少年时便投身革命,投奔了陕北革命“红区”。1939年秋,为响应党中央“到抗日前线去,到敌人后方去”的伟大号召,他东渡黄河,赴晋察冀军区执行任务,他多次出色地完成上级布置的紧急任务,受到一致好评。1942年3月,赵好学又被调到更为艰苦的冀东军分区。</h3><h3> 1942年6月8日晚,他与战友顾立达同志在区干部的带领下,进行一次秘密任务而藏身于五里庄一个干部家里,因奸细告密,被敌人包围,为保护干部,赵好学与顾立达主动承认他们是共产党,最终被敌人逮捕。在日寇的监狱里,任凭敌人严刑拷打,始终坚持保守党的秘密,坚决同日军顽抗抗争到底,敌军毫无办法,只能暂时关押。</h3> <h3> 1942年7月9日,被关押的一干众人终于找到越狱的机会逃出牢房,为保护战友先行撤退,他执行断后任务,因体力透支严重,加之受有重伤,终难以支撑倒了下去,受大雨浸泡一夜,再也没能站起来。第二天,赶来救援的人们在城门外桥洞下发现了被水冲来的尸体,只能含泪就地安葬了为党和国家英勇牺牲的这位无名英雄。</h3><h3> 赵好学同志为自己选择了一条人生道路,这条路坎坷不平,布满荆棘,但是他一直勇敢地往前走着……一直走到耗尽了他最后力气的时刻。但正是这条洒下他鲜血和汗水的路,把他那平凡的名字和人类最壮丽的事业——共产主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人们没有忘记他,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曾多次派人调查走访,了解情况,把他的事迹整理上报。1972年3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批准,赵好学同志被追认为革命烈士。</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产业兴旺</b></h1><h3> 早在2002年,黄营村便开始发展设施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最早的村落之一。近年来,村上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现代设施农业发展,至今,全村设施农业面积达到1700余亩,占全村耕地面积的70%以上。其中,依托村域经济提升示范工程项目建设,引进大棚冬枣1000多亩,温室大棚200余亩;礼品黄瓜300亩,温棚180个;圣女果200亩,温棚100多个;油桃200多亩,温棚60多个,冷棚40个。设施农业年产值达到2500万元,占全村农业总产值的80%以上。目前,村上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三个,分别是兴旺果蔬专业合作社、安友果品专业合作社、四来果蔬专业合作社,入社会员1000多户,合作社储存量能达到1万吨。合作社建有冷库2座,注册有品牌,合作社从产前、产中、产后向群众提供全方位服务,全村80%以上的农产品通过合作社销售。2018年全村农业总产值3000余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9600元。黄营人在县镇两级党委政府的带领下,正以昂扬的姿态、坚定的步伐,向着乡村全面振兴这个伟大目标大步前进。</h3> <h3> 乡村振兴,文化先行!乡村文化是乡村古老的独特记忆,乡村故事是乡村的特色名片,将众多历史传承和美丽风貌编织起来,古而不衰,精彩纷呈。在加快“美丽大荔 追赶超越”进程中,大荔县将坚持“5+”战略,实施“六乡”工程,着力绘就家富生产美、景秀生态美、风淳生活美的美丽乡村新画卷,让乡村满载乡愁,让村民富裕幸福!</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编辑:许帅帅)</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