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唐三彩是唐代的一种高档陶制品,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釉色光亮饱满,造型生动逼真,釉色以黄、绿、白三色为主,因始于唐且盛于唐,故称唐三彩。自唐代以后,因种种原因,唐三彩工艺渐渐失传,直到清代末期,陇海铁路修建至洛阳段时,沉睡千年的珍贵国宝才得以出土重见天日,经专家鉴定,为唐代失传的艺术珍品。后经洛阳南石山艺人多年探索,刻苦研制,生产出类似于出土文物的复制品,才得以使失传千年的中华宝贵艺术的以传承,“洛阳唐三彩”称谓由此而来。</h3> <h3> 洛阳孟津县南石山村是中国唐三彩产业领域内历史最传统、资源最丰富、人才最集中、工艺最优秀、产品最畅销的唐三彩专业村和唐三彩文化产业基地。</h3> <h3> 南石山村高仿唐三彩的制作工艺因为战乱和“文革”,曾两次失传然后“复活”。到1990年,这个产业的快速膨胀已经成了一种灾难。由于小作坊、小企业规模不等,水平和质量有高有低,销售途径混乱,许多农民沿路搭摊设点,沿街叫卖,竞相压价,原本颇为神秘的“唐三彩”,沦为“马路商品”、“地摊商品”。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大量小作坊、小工厂倒闭,存活者也多数转向仿古唐三彩。曾统计,在南石山村的72家企业中,生产仿古工艺的有44家,新工艺的有28家。</h3> <h3> 与新工艺唐三彩机器灌浆不同,仿古唐三彩须手工制坯,并经两次烧制后,还需埋入土内做旧,出厂时色彩斑驳,宛若刚出土的文物。</h3> <h3> 在南石山村,土是一种生产工具,不仅是烧制陶俑和三彩的原料,也是器物做旧、让其形似文物的障眼利器。泥土的包裹对于南石山村的作坊中生产出的大部分仿制品来说,既有粉饰古意之功,又有掩盖工艺粗糙之效果。</h3> <h3> 南石山村总共也只不过2000多人,却有70多家唐三彩文物复制或高仿工厂,其中颇具规模的超过20家,小作坊则更是家家都有。几乎每家小院里都摆放着成排的三彩马、仕女、佛像、神仙和武士,在当地人嘴里,它们就是不同型号的商品而已,称呼起来无外乎“马”、“骆驼”和“人”,外加一个“胖妞”(仕女)。这些摆放在外的都只是普通仿品,以假乱真的高仿品则往往秘不视人。</h3> <h3> 在南石山村,家家都有烧陶的窑,多的人家甚至有五六座,其中规模小的仅为作坊而已,做得大的则有了工厂的规模。南石山村出产的唐三彩仿品,大部分装箱发往全国各地的订货商,小部分则直接摆在沿着村中大路开设的店面。店面的功能主要是供来访客户观看样品并洽谈业务,陈设样品无一标价,全凭买方的眼光和经验开价。一般来说,达到批量化生产的唐三彩仿品,谈不上高仿,价格也很便宜,按尺寸大小定价,小件几十元,大件两三百元而已。</h3> <h3> 如今,唐三彩已经是洛阳的一张名片,见证了千年帝都一幕幕的王朝更迭与时代变迁的沧桑巨变,见证了一代代帝王将相与英雄豪杰的兴衰成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