頤和园遐思

山东布衣

<h3>北京的夏天酷热,最凉爽的地方要数頤和园了。</h3> <h3>星期天休息,妻子和我去颐和园玩。进了北门,过了一座小桥,就是万寿山,山上树多,且多是大树,古木参天,人在树下走,的确凉快。万寿山原来叫瓮山,相传忽必烈的皇后曾埋在这里。乾隆扩建园林时曾挖到她的坟,有一个石碑写了一行字:“你不动我,我不动你”,乾隆看了石碑就又把她的坟重新埋好,在上面垒土种树,留下了天子为她守坟的传说。</h3> <h3>万寿山的前面,好大的一个湖啊!</h3><h3>我们在山上转了转,就到了湖边,登上了一只龙头画船,船上人真多,下面排队的更多。在船上看昆明湖,水面特开阔,凉风习习,很舒服!看岸上的垂柳,看湖心的小岛,看万寿山的楼阁,看十七孔桥,真个赏心悦目!只感觉时间太快,太短!</h3> <h3>我们下了船,沿东岸,到南岸,穿西岸,看荷花,赏凉亭。到了一座石舫前,听导游讲,这是乾隆修的。古语说,水可以载舟,亦可以覆舟。乾隆为了江山永固,就造了这座石舫,意思是水打不翻这石头的船,大清江山可以永固了,愿望只是个愿望,大清朝还是灭亡了。水可以载舟,亦可以覆舟的道理不是一座石舫能镇得住的!</h3> <h3>在石舫的东面,昆明湖和万寿山之间,是有名的绘画长廊,东起邀月门,西至石丈亭,中间穿排云门,两侧对称有四座重檐八角攒尖亭,象征春夏秋冬四季,全长七百二十八米,共二百七十三间,五百四十八根柱子,每根枋梁上都有绘画,一万四千多幅,山水,花鸟,人物俱全,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的故事情节,应有尽有,一千只仙鹤,姿态各不相同。画家们把历史文化都浓缩到这个长廊上了。</h3> <h3>可是我看到是,廊凳上坐着的,卧着的,倚着廊柱的,靠着爱人肩头的,坐地下趴在廊凳上的,睁眼的,闭眼的,睡着的,打鼾的,都是人!也有踱步持扇仰脸看画的,廊前树下,铺块布躺着睡觉的孩子,坐着喝水吃饭的大人,斜着的歪着的,各样都有。</h3><h3>这长廊对着湖水,风从水面吹来,凉凉的,格外畅快,人们贪爱这一湖好风,乘凉休息,尽情享受!真正来看风景的还不多了。妻子找了空地背靠廊柱坐下,闭上眼睛休息,一会儿她也睡着了。我坐她旁边,静静地看她。呆了很大一会儿,她感觉不累了,我们又去看了玉澜堂,那里有一块大石头--芝云岫,老百姓叫它败家石。相传明朝末年,大学士米万钟在房山发现了这块石头,很是喜欢,想雇人把它运回家,家业都败了,才运到半路,所以人们都叫它败家石。后来乾隆喜欢,派人运回来,修頤和园时安放在了玉澜堂。</h3> <h3>下面有一处名胜大戏院,是慈禧和皇帝听戏的地方。还有一个小戏台,就是民国时画家张大千曾租住画画的听鹂馆,之所以称它为听鹂馆,意思是听名伶唱戏如闻黄鹂婉转啼鸣。大戏台有一个后门,那是戏子换衣上场用的。</h3> <h3>我们看完大戏台从东门出来了,回头看着落日下的頤和园。我默默地想着在封建社会,頤和园只是帝王游乐消夏的地方,纵使风水占尽,又修了石舫,机关算尽,也没有避免了大清朝的消亡。封建王朝无论留下了多少美好的传说,终归成了历史传说。頤和园在民国也只是达官贵人消遣的所在,只有到了新中国它才回到人民的怀抱,老百姓才可以尽情的享受它。在长廊上随意休息的人们,才是历史上最美的画图啊!北京人可以办年票,老人可以免票,早晨附近的人们可以到园里来,蘸水练书法,散步,打太极拳。还有哪个时代的老百姓的日子比今天好的?这样的好生活人民能不尽心尽力的保护它吗?公者千古,私者一时。毛主席领导人民打下人民的江山才是万年永固啊!也只有人民的江山,人民才会用生命去捍卫她啊!为了新中国有多少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我们享受着这一成果的人们不更该珍惜这美好的生活吗?!</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