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h3><h3> 12月11日下午,我院派出红十字会团队到城区医院对在岗的医护人员进行了单人心肺复苏 ,双人心肺复苏,简易呼吸器使用方法的培训,此次培训详细讲解了院前急救的重要性,并对在岗人员进行规范化的演练,通过此次活动,使得城区医院的医护人员对急救知识和技术有了一个质的提升,也为城区和周边地区的人民群众创建了一个更加安全的就医环境。</h3> <h3>心搏骤停的识别一般并不困难,最可靠且出现较早的临床征象是意识突然丧失和大动脉搏动消失,一般轻拍病人肩膀并大声呼喊以判断意识是否存在,以食指和中指触摸颈动脉以感觉有无搏动,如果二者均不存在,就可做出心搏骤停的诊断,并应该立即实施初步急救和复苏。如在心搏骤停5min内争分夺秒给予有效的心肺复苏,病人有可能获得复苏成功且不留下脑和其他重要器官组织损害的后遗症;但若延迟至5min以上,则复苏成功率极低,即使心肺复苏成功,亦难免造成病人中枢神经系统不可逆性的损害。因此在现场识别和急救时,应分秒必争并充分认识到时间的宝贵性。</h3> <h3>我院红十字会志愿者详细介绍了心肺复苏的操作流程:1、评估和现场安全:急救者在确认现场安全的情况下轻拍患者的肩膀,并大声呼喊“你还好吗?”检查患者是否有呼吸。如果没有呼吸或者没有正常呼吸(即只有喘息),立即启动急救反应系统并开始胸外心脏按压。</h3><h3><br></h3><h3>2、启动紧急医疗服务(emergencymedical service, EMS)并获取AED:</h3><h3><br></h3><h3>(1)如发现患者无反应无呼吸,急救者应启动EMS体系(拨打120),对患者实施CPR。</h3><h3><br></h3><h3>(2)如有多名急救者在现场,其中一名急救者按步骤进行CPR,另一名启动 EMS体系(拨打120)。</h3><h3><br></h3><h3>(3)在救助淹溺或窒息性心脏骤停患者时,急救者应先进行5个周期(2min)的CPR,然后拨打120启动 EMS系统。</h3><h3><br></h3><h3>3、脉搏检查:对于医务人员,一般以一手食指和中指触摸患者颈动脉以感觉有无搏动(搏动触点在甲状软骨旁胸锁乳突肌沟内)。检查脉搏的时间一般不能超过10秒,如10秒内仍不能确定有无脉搏,应立即实施胸外按压。</h3><h3><br></h3><h3>4、胸外按压(circulation, C):确保患者仰卧于平地上或用胸外按压板垫于其肩背下,急救者可采用跪式或踏脚凳等不同体位,将一只手的掌根放在患者胸部的中央,胸骨下半部上,将另一只手的掌根置于第一只手上。手指不接触胸壁。按压时双肘须伸直,垂直向下用力按压,成人按压频率为至少100次/min,下压深度至少为125px,每次按压之后应让胸廓完全回复。按压时间与放松时间各占50%左右,放松时掌根部不能离开胸壁,以免按压点移位。对于儿童患者,用单手或双手于乳头连线水平按压胸骨,对于婴儿,用两手指于紧贴乳头连线下放水平按压胸骨。为了尽量减少因通气而中断胸外按压,对于未建立人工气道的成人,按压-通气比率为30:2。对于婴儿和儿童,双人CPR时可采用15:2的比率。如双人或多人施救,应每2分钟或5个周期CPR(每个周期包括30次按压和2次人工呼吸)更换按压者,并在5秒钟内完成转换。</h3> <h3>城区医院医护人员认真听取志愿者的讲解,并进行实战演练</h3> <h3>红十字会志愿者对城区医院的医务人员进行简易呼吸器的指导</h3> <h3>我院护理部主任进行总结:心搏骤停一旦发生,如得不到即刻及时地抢救复苏,4~6min后会造成患者脑和其他人体重要器官组织的不可逆的损害,因此心搏骤停发生后的6分钟对患者的生命起到重要作用,也被称为“黄金6分钟”。希望通过全员培训,护理人员能够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术,提升护士处置院内外突发意外情况的应对能力,为保障医疗安全尽力;同时,还可以将心肺复苏术传播给家人、亲戚、邻里、朋友,教更多的百姓学会简单的徒手心肺复苏,让心肺复苏走出医院,走进万家!</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