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为了进一步落实核心素养,促进联盟校共同发展。银川市兴庆区第三小学、灵武市第四小学、平罗县城关四小共同举办了国培三校联盟送教活动。</h3><h3> 2018年12月11日早晨8点,银川市兴庆区第三小学的送教老师们来到灵武市第四小学,开始了一天的送教研讨活动。活动分语文、数学学科组分别进行。</h3><h3> 数学课堂研讨,在马晓燕校长的带领下有条不紊的开展,首先是兴庆区第三小学和灵武市第四小学教师的同课异构课堂展示——《集合》。</h3><h3><br></h3> <h3> 第一节课由银川市兴庆区第三小学万老师授课。</h3><h3>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学习这部分内容,思维力度较强,内容偏难,有一定的挑战性。云老师整堂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探究完美结合,一节课水到渠成,自然流畅。</h3> <h3> 万老师精心设计本班同学参加运动会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一共有12人参加运动会,跳绳的有8人,踢毽子的有7人,你认为合理吗?”引发学生质疑,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h3> <h3> 然后,万老师通过让学生“抱一抱”、呼啦圈的运用,直观地展现了韦恩图之后,让学生来理解重复问题。</h3> <h3> 最后,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集合图的画发,在会画图、能理解的基础上列出算式。</h3> <h3> 万老师的课整体思路清晰,本节课中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环环相扣的教学流程,大胆创新的教学理念,循循善诱的教师引导,新颖活泼的教学形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h3> <h3> 第二节课由灵武市第四小学的董焕梅老师授课。</h3><h3> 董老师考虑到,集合思想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在以往的题型中有过接触,只是无意识形成一些简单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本节课所要学的是含有重复部分的集合图,学生是第一次接触。</h3> <h3> 首先,董老师设计了与集合元素有关的课前复习,为学习集合问题做好了铺垫。</h3> <h3> 接着,董老师巧妙的运用本班学生的姓名,参加运动会的情境,让学生独立观察,并说一说发现了什么。</h3> <h3> 然后,董老师通过“看一看”、“指一指”、“说一说”等方式,在活动中<span style="line-height: 1.8;">使学生的思维世界中出现碰撞,便产生了求知的火花,从而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领悟问题存在的根源——重复。</span></h3> <h3> 董老师让学生亲历整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合作、思考、交流、比较等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体现重复部分怎样做到既直观又美观,还能表示每部分的内容。结合各小组展示的优点,引出韦恩图,让学生了解韦恩图的同时,又体会到数学文化的底蕴。</h3> <h3> 让学生借助直观图,理解集合图的意义,并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不同的策略中感受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提高学生思维水平和学习能力。</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最后,董老师设</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计了一组由梯度的练习,从简单应用到开放,从正向思维到逆向思维,既链接所学知识资源,又实现对学生思维的拓展。这样的练习设计不仅能让学生结合集合思想进行分析,还能结合可能性的知识解决问题。</span><br></h3><h3> 总之,数学课不仅是让学生学数学,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欣赏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从欣赏和体验中去感悟数学道理、培养数学素养。本节课学生在学习活动的参与中,真正的做到了自主探索、不断创新,体验到了数学学习的快乐与成功。</h3> <h3> 在之后开展的大教研中,两位老师都对自己的课做了自评。分别从教学目标出发谈了自己对整堂课的设计。</h3><h3> 灵武市数学教研员张保民老师,对两位老师的课堂进行了点评。两人虽然是同课异构,都进行了《数学广角》一课的教学,但两位老师的教学设计差异较大,分别上出了自己的特色。</h3> <h3> 兴庆区第三小学万老师的课以呼啦圈作为教具,用游戏引导学生认识集合,课堂活而不乱,学生学得比较轻松。只是由于网络问题,哈老师的教具没能打开,所以没能把设计好的课完整地呈现出来,稍稍有点遗憾。</h3><h3> 灵武市第四小学四小的董老师虽然是一位非常年轻的老师,教学上却很有自己的想法和特色。整节课设计灵活,特别是课堂最后环节设计的拓展很有创意,把集合的概念作了引申,达到了对学生思维提高的目的。</h3> <h3> 张老师指出,数学课堂中,数学思想在学习中起到支撑作用,主要包括:抽象思想、推理思想,模型思想。本节课的关键在于如何体现抽象思想。理解的核心是学生内化,每个学生都要走抽象的过程,从而建立抽象思想,构建数学模型。</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