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观察时间:2018年12月11日</h3><h3>观察对象:中一班幼儿</h3><h3>观察地点:户外活动场地悬浮地板</h3><h3>记录人:杨立玲</h3> <h3>故事背景:今天早上,户外活动的时候,我提供了垫子、陀螺给小朋友游戏,我先设置了一个游戏背景,通过垫子搭建了山洞,让幼儿进行挑战,通过山洞没有塌即为挑战成功;通过山洞山洞塌了则挑战不成功,需要重新再来挑战。挑战成功的小朋友可以选择继续玩也可以选择要其他玩具。</h3> <h3>游戏规则:👉先要爬过草地(垫子)</h3><h3> 👉👉通过三个分开的山洞;(通过山洞没有塌即为挑战成功;通过山洞山洞塌了则挑战不成功,需要重新再来挑战。)</h3><h3> 👉👉👉进过一个窄窄的峡谷;(通过峡谷没有倒即为挑战成功;通过峡谷峡谷倒了则挑战不成功,需要重新再来挑战。)</h3><h3> 👉👉👉👉爬过两座山头(通过两个陀螺)</h3><h3> 👉👉👉👉👉give me five🌺🌺和老师击掌,挑战成功👏👍👍🎉🎉🎉</h3> <h3>第一阶段:练习我设计的游戏路线</h3><h3>图一、图二、图三</h3> <h3>图三:感觉游戏不好玩了</h3> <h3>第二阶段:进行游戏的改良</h3> <h3>(一)开始想办法进行游戏的改良:首先把山洞连在一起,变成长长的山洞,增加难度。</h3> <h3>张靖说:“段继阳来帮帮我”</h3><h3>“好的,我来帮你,我帮你拉出来”</h3> <h3>自己加入情节</h3> <h3>“总算把你了拉出来了”</h3> <h3>提出了问题:山洞为什么老是会倒掉?</h3> <h3>办法一:我帮你拉着垫子,山洞就不会倒掉了</h3> <h3>办法二:一个一个过山洞,山洞就不会倒了。</h3> <h3>(二)将游戏设置情节:</h3><h3>段玉致:“杨老师,我觉得他们要玩这个游戏需要给钱的,给钱才可以玩的。”</h3><h3>我:“那你去问问他们愿不愿意给你钱,你去跟他们商量一下好吧”</h3> <h3>段玉致:“杨老师,他们愿意给我钱💰的。”</h3> <h3>(三)再次改良游戏:利用垫子进行替换</h3> <h3>段继阳拿了一个垫子要加入游戏中来</h3> <h3>段继阳:“我把山洞堵住”</h3><h3>我:“你把山洞堵住了,别人就出不来了,怎么办呢?”</h3><h3>段继阳:“他们喊一声,我就开门了”</h3><h3>我:“喊什么好呢?”</h3><h3>☞我给他出了个主意:其他小朋友喊芝麻开门,你就把门打开;其他小朋友喊芝麻关门,你就把门关上,好不好?</h3> <h3>芝麻开门</h3> <h3>芝麻关门</h3> <h3>游戏的玩法又改变啦,要从陀螺的两边跳下去了</h3> <h3>万贤琪拿着一块垫子走过来,跟段继阳说:“我也想跟你一起玩”</h3> <h3>段继阳:“可以,不过一块垫子就够了”</h3> <h3>第三阶段:越来越多的小朋友不满足于当游戏者,而更愿意尝试进行游戏的设计。</h3> <h3>争抢游戏材料</h3> <h3>大家集体进行游戏搭建</h3> <h3>其他小朋友把游戏材料拿走了,不能玩游戏,有点不开心</h3> <h3>找到一个陀螺,玩了起来,开心了一点点</h3> <h3>唉,好累呀!</h3><h3>杨万骋:“老师,你看,我摔倒了,我就这样躺着吧”</h3> <h3>第四阶段:结束游戏,幼儿收拾整理游戏材料,带队回教室。</h3> <h3>活动延伸:</h3><h3>☞生成活动:“山洞为什么会塌?可以想出哪些办法让山洞不塌?山洞像什么形状?”——三角形△的稳定性,寻找支架</h3> <h3>幼儿行为分析:</h3><h3>在本次活动中给幼儿营造了宽松和谐的游戏氛围,使得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身体和精神能够得到放松。活动中教师正确的评价,适当的表扬和鼓励,都能激发幼儿在游戏中表现自己的主体地位。游戏活动中,教师应多给幼儿说的机会,让幼儿自己与同伴交流,之后教师应以肯定的态度来看待每位幼儿,并且对幼儿出现的错误持接纳的态度。只有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下,孩子的自主权才能得到发展,才能在游戏中充分地体现出主体性。幼儿积极主动地适应环境、探索环境,并自觉地参与到游戏中去,同时教师要游戏中做隐性指导,这时的教师已不是教师而是幼儿游戏的伙伴,要共同处于幼儿愉快的游戏世界中,教师要站在幼儿的角度,以“假如我是孩子”的心态体现幼儿可能的兴趣和需求,与孩子共享欢乐,教的童心、游戏心会使幼儿备感亲切、自然、融洽,也营造出宽松和谐的游戏氛围,造出宽松和谐的游戏氛围,有助于教师更深入细致地观察了解幼</h3><h3>儿,更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响但这并不意味着幼儿不需要或不喜欢和教师的共同游戏,在游戏中还可以看到幼儿的规则意识、社会性的交往、语言的发展以及合作意识等的培养。让每个幼儿都能在游戏中快乐成长。</h3> <h3>教师的反思:</h3><h3> 《过山洞》对我来说是一个有重要意义的学习故事,因为它很清楚地让我看到,这种再现幼儿学习的记录方式能给幼儿和他们的家人带来巨大的力量。这个故事,让我们教师、家长们从一个新的视角看到了一个充满力量的幼儿——他们是一个学习者,是一个能够为自己的选择辩护、说出为什么这样选择是有效和重要的人。</h3> <h3>●撰写“学习故事”的步骤:</h3><h3>1、关注孩子的学习过程,发现她能做的,发现她感兴趣的。这是一个起点。 </h3><h3>2、“她为什么对这些东西感兴趣”,背后的动机是什么?她所蕴含的情感是什么?心智倾向、学习策略是什么?最后才是知识和技能</h3><h3>3、回应,创造条件 </h3><h3>4、教师的反思:我今天进行的回应能不能促进孩子进一步的学习,反思这个学习故事需不需要再调整,一次的“注意识别回应”不是终点,它可以诱发孩子的进一步学习,所以学习故事是可以被检验的。一个学习故事形成一个新的学习,循环。</h3><h3>★★★教师撰写“学习故事”的目的</h3><h3> ●只有当它被记录下来并不断被回顾它才是学习故事,非正式的学习故事,平时一些没有记录下来的注意识别回应属于“非正式评价”当我们不断记录一些学习故事,不断去回顾的时候,是能够提高我们回应孩子的能力的。所以整体来说,学习故事是一个手段一个形式,它的目的是让我们更好地回应孩子的学习,更好地进行一些非正式的评价,当下就可以做出反馈。提高非正式评价的质量和速度。</h3><h3> ●撰写学习故事的目的不是诊断不是评判,给孩子贴标签,而是要深入倾听孩子,促进孩子的学习和发展,所以学习故事有一个这样的视角就是“孩子是有能力的学习者和沟通者”。既然我这样认为,既然孩子是这么一个有能力的人,我就更应该去关注她们的优点,她们能做到的,她们感兴趣的。这里并不是要忽视孩子的缺点和不足,而是要通过挖掘孩子这些优势的地方,来慢慢带动她不利的地方的发展。 </h3><h3> ●从“找不足”到“发现优点”转变当从接纳的角度去欣赏孩子的时候,孩子的身上是有闪光点的。如:对某一东西感兴趣、乐意参与、遇到困难还在坚持时、表达自己想法、情感、承担责任等等。</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