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我们于11月21日结束南岛的旅行,乘渡轮前往北岛。渡轮码头在Picton,位于风景优美的峡湾中。</h3> <h3>Picton码头</h3> <h3>旁边是运输木材的码头,新西兰有丰富的森林资源。</h3> <h3>约100辆大小汽车上了渡轮的第四层甲板,最后上来的是大货车。</h3> <h3>从Picton到Wellington的航线,渡轮要走3个多小时。开始一直在峡湾中转,一个多小时后才从这里进入开阔的海洋。</h3> <h3>到北岛后的第一站是惠灵顿。我们住在离惠灵顿不远的一个营地。傍晚下起小雨,出现了美丽的双彩虹。</h3> <h3>在营地遇到一位法国姑娘,独自一人徒步从北到南纵穿新西兰。她已在北岛走了两个月,今天要去惠灵顿,乘渡轮到南岛,在南岛再走两个月。我们到新西兰后,阴雨天多于晴天,常有疾风暴雨,夜里很冷。想想这个女孩一路徒步,风餐露宿,真是不容易。</h3> <h3>她身边的那个包看着不大,但装下了她徒步四个月的所需物品,包括帐篷和睡袋等露营设备。我们觉得自己已经尽量精简了,东西还是比她多得多。<br></h3><h3>在世界各地旅行,我们遇到的独行侠大多数是女士,尤其是年轻女孩。这次在新西兰也是如此。莫非女士比男士更有闯劲?</h3> <h3>惠灵顿的Te Papa(蒂帕帕)国家博物馆很有名气。我们看了后觉得只有关于毛利历史和文化的那个展厅吸引人,其他较一般,但偏偏那个展厅不让拍照。</h3> <h3>只能拍展厅外这个毛利风格的会议厅。</h3> <h3>入口处的木雕。我第一次见到毛利的建筑、雕刻和装饰,很精美。毛利人说,他们祖先是从亚洲“移民”来这里的,比欧洲人早到约一千年。</h3> <h3>早期华人劳工照片。</h3> <h3>油画:毛利妇女。毛利妇女喜欢在嘴周围和下颌画纹饰。</h3> <h3>奇异鸟骨架。</h3> <h3>把自己放进万花筒。</h3> <h3>国家博物馆里有一个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展厅。新西兰军队跟随英、美参加过一些国外战争,在二战、朝鲜战争中的伤亡都不算大,但在一战中作为英协军与土耳其军队作战中伤亡惨重。国家博物馆有专门的永久展厅,全国各地都有纪念碑怀念倒下的士兵。</h3> <h3>军医在牺牲的士兵遗体旁沉思。</h3> <h3>惠灵顿市中心的维多利亚山顶是俯瞰市区与港口的好地方。可以把车一直开到山顶。</h3> <h3>我们的渡轮就是在这个海湾靠岸的。左手海边黄色建筑是蒂帕帕国家博物馆。</h3> <h3>第二天早上原打算乘缆车上山。但从早上就一直在下雨,我们干脆开车继续向前,直奔下一站 Cape Palliser(帕里斯尔角)。离开惠灵顿不久,路边有两个小湖,很像一副眼镜。<br></h3> <h3>车子很快又进山了。新西兰军队曾几次走过这条公路。第一次是在一战期间的大行军。</h3> <h3>1915年行军穿越的纪念碑。</h3> <h3>到下午天气转晴,我们经过几个小村子。这里的人口不多,但船很多,几乎家家都有船。还有很多履带式或轮式拖拉机,用来拉船。</h3> <h3>帕里斯尔角是北岛最南端。<br></h3> <h3>爬到灯塔脚下,眺望大海。</h3> <h3>海边开满了野花。</h3> <h3>岩石上有不少海豹。这里游客很少,海豹不怕人。可以近距离拍照。</h3> <h3>在路上找厕所时,意外发现灯塔附近就有个免费营地,就在海边的小村子旁。我们的房车距海滩只有几米远,海滩上都是鹅卵石,每道海浪退下时,鹅卵石便发出哗哗的响声,比台湾响石滩的响声大多了。</h3> <h3>营地四周有许多红嘴鸥。我们吃完晚饭还没收拾,回车去取点东西,刚一转身,小家伙们就蜂拥而上,把我们啃剩的鸡骨头和果皮等全部清理干净,一点渣子都没剩下。拍这张照片时,大部队已撤走了。</h3> <h3>再往前走,有一小景点,有点像云南的土林。</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