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撰文:李士真 於2015.01.08.QQ空间</h3><h3>前言:</h3><h3> 万变不离其宗。改来改去,两根弦靠琴杆支撑,以及弓毛卡在两弦之间的这种演奏方式,永远不会改变。否则,目前一切演奏理论将归于零。</h3><h3><br></h3><h3>一、在两根弦的长短上下功夫:</h3><h3> 就是说,让千金距琴码的距离,大于标准距离,一般大于40~42厘米的之间距离进行操作。</h3><h3> 1.演奏家徐克先生,在日本旅居,采用大指距演奏的方法,演奏国内外音乐。我们听到的只是二胡音域的拓宽。定弦而不在DA上面。其实大指距的演奏方法,最早采用的人是,孙文明先生和许讲德老师。还有后来去香港的演奏家黄江琴。</h3><h3> 2.演奏家高韶青在加拿大,研究西方音乐如何通过二胡来诠释,中国音乐如何与西式乐队组合方面,突破了国内所有演奏家的认识局限。闵惠芬描述他是,奇思妙想什么都弄。但改革是正确的。他改革的二胡琴,称之为《韶琴二胡》:</h3><h3> a.琴杆装置活动千金可上下调节,演奏柴科夫斯基等大型作品等等。</h3><h3> b.琴筒口鼻孔朝上,改变发音方向,除了便于演奏者听见外,还用于无电声的,音乐厅舞台顶反射板生态反射。他的奇思妙想,首先是为了二胡音域的扩展,更服务中西音乐中的结合点。</h3><h3> 3.改变千金,而采用活动千金的方法:</h3><h3>一是改变弦张力,琴杆加装机械手柄,以基准音讲,可定弦两个大二度和两个小二度。共四个调式。二是可调变调千金装置,以改变千金与琴码的距离,非常方便。如:沈阳马利权老师。</h3><h3> 4.琴杆加长,配套弦加粗,如二泉琴等。</h3><h3><br></h3><h3>二、在琴筒方面改革。</h3><h3> 1.演奏家王国潼,提出前八角后圆的琴筒造型。其实琴筒内部结构,只是一个大圆。内再增加个竹小套筒,也改善不了弦在高音区的音量弱问题。</h3><h3> 2.椭圆型。</h3><h3>演奏家陈耀星父子一直采用。这个造型,音量大难于驾驭。高音区明显优于六角结构琴。陈军又提出了《太极琴》的概念,只是一种演奏认识理念。</h3><h3> 3.其它造型。前扁八角后椭圆。</h3><h3> 4.在琴简外侧开孔,用于高音区音量的增加。如:龙韵二胡。</h3><h3> 5.底座厚而掏空增加共鸣。如:河南南阳二胡教师陈老师。</h3><h3> 6.西安音乐学院,将二胡,中胡蒙皮全部改为桐木板发音,改变音的发音色彩便于接近小提琴所有音域色彩。有人认为这是一个方向,因为中国民族器乐,在声音色彩上面,各个器乐之间的发音色彩比较混杂。</h3><h3><br></h3><h3>三、在材料方面的改革。</h3><h3> 用水晶材料,用象牙制作琴筒,用其它材料制做成电声发音。曹天立老师收藏较全。</h3><h3>除了我们所知道的二胡木材外,用其它材料制作的二胡发音,听起来音色怪怪的。这种类型的琴,不但成本价高,除具有收藏价值以外,没有任何普遍性。</h3><h3><br></h3><h3>四、借用科技手段,</h3><h3> 如:音乐家卞留念,代理日本罗兰公司与上海民族器乐一厂的,在二胡底座上加装初级扩大器,以及可调四种音响效果,并在琴杆上面加装控制按纽。属于另类电声改革。但,不失真的还原二胡音色,还需要科技含量努力,故该产品因质次价高而不畅销。</h3><h3><br></h3><h3>五、可调皮膜松紧程度的“调皮二胡”及无皮膜二胡。</h3><h3> 1,“调皮二胡”赵老师,发明皮膜可调皮面松紧,就像定音鼓可调节音高低一样。</h3><h3> 2,无皮膜二胡邱老师,发明了不用蟒皮的二胡发音方法。</h3><h3><br></h3><h3> 综上所述,</h3><h3> 我们以小提琴为例:小提琴结构,共鸣效果佳,我称之为共鸣箱结构。传统二胡的造型结构,我称之为共鸣腔结构,这种结构限制了音域的拓宽性的可能性。但是,并不影响在此基础上的改进。传统二胡的造型,很难突破基本结构造型。就是说,两根弦与弓毛卡在其中间的这一种演奏方法是制约二胡结构不可能像小提琴一样,有较大的音域突破。</h3><h3> 我觉得突破传统二胡音量,尤其是如何增大高音区的音量,首先应该是研究的方向,琴筒内双曲线原理的发声加速,应更加完善。 但,仿造二胡结构,做出大胡以承担民族乐团的弦低音,始终走不出“共呜腔”的老路,因为低音皮膜器乐的弹奏振动,始终不及共鸣箱结构的大提琴器乐振动。能不能采用共鸣箱式的音柱结构来研究民族低音器乐?</h3><h3><br></h3><h3> 真正改革上意义,是要为绝大多数二胡操作手能够普及使用,而不是为曲目而特制的琴。其中最重要的是:音色声频与其它民族器乐声频应相互补充,秦胡以板发音,也许是中国民族乐团在拉弦区改革的另一个路子。</h3><h3> </h3><h3>注: </h3><h3> 2018年,“复共鸣”已经研究出来进行广泛推广了。陈泽教授发明的《复共鸣技术》,具备了创新发明的主要特性,先进性、唯一性和市场应用的广泛性,几乎可安装于所有民族器乐之中。其特点是:不损伤乐器,器乐音色统一提升,音量增强,器乐高中低音达到了均衡。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自2001年发明至今17年来,无人超越。()</h3><h3><br></h3><h3>如果对您有所帮助,请赞赏一下。</h3> <h3>庆阳市梦阳民族乐团</h3> <h3>李士真(又,李天喜)</h3><h3> 高级工程师</h3><h3> 中国二胡家学会会员</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