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坚守 ——我的父亲马士彬(四)

马岚

<h3>四、自成一家</h3><h3>  纯朴的乡土气息和天真浪漫的童心是父亲艺术的内在生命。热烈明快的色彩,墨与色的强烈对比,浑朴稚拙的造型和笔法,平正见奇的构成,成为父亲独特的艺术语言。 他心无旁骛,一辈子像孩子一样专注而自由的做一件事。</h3> <h3>  </h3> <h3>  北京画院的研修使父亲明确了艺术方向,可传统水墨的材料和技法让他觉得难以充分表达自己丰沛的情感,他渴望拓展表现语言。所以进修后不久,就去了北京岩彩重彩研究所学习岩彩技法。岩彩饱满而又丰富的色相呈现,变幻莫测的肌理变化,让父亲觉得十分有趣。便将岩彩技法与民间题材相结合,借鉴皮影和剪纸的造型方式和理念,并加强了画面的构成感,增加画面的视觉冲击力。从而形成了一批最具个人特色的作品,也找到了只属于自己的语言符号和表达方式。而这种题材和表达方式也让父亲觉得得心应手、乐趣无穷,因为他本就来自民间、来自乡土,他所要表达的东西都在血液里流动,只是需要一种合适的语言而已。</h3> <h3><br></h3> <h3>  作品《正月里》系列,以民间元宵花会踩高跷、跑旱船等为题材,借鉴剪纸和皮影平面化和趣味性的造型特点,使用岩彩实现色彩的饱和度和丰富性,色彩斑斓 ,充满丰富的想象力,突出画面装饰性,利用满构图彰显画面冲击力。</h3><h3> 此作品参加河北省美术作品大展,获铜奖,并在中国美术馆展出。</h3> <h3>  2006年,出版个人画册,老甲先生题写书名并撰写文章。</h3> <h3>  2007年,《艺术界》四个版面介绍父亲作品。</h3> <h3>  作品《月夜》原来叫《寡妇门前》,是父亲儿时亲眼看到的故事。父亲的二爷爷是个单身汉,当时村里有个寡妇和二爷爷情投意合,二爷爷经常帮寡妇干活,可又怕村里人说闲话,因此总是躲躲闪闪,不敢光明正大的来往,父亲心里对他们充满深深的同情,这幅作品寄托了父亲儿时的记忆和情感。</h3> <h3>  作品《回娘家》等突出了农村生活的情趣性,还有一些作品来自于民间歌谣,如《兰花花》《走西口》等,从这些作品中不难看出,父亲非常重视人与人之间真朴、温暖的情感,所以才会在作品中热情歌颂。</h3> <h3>  2005年,父亲65岁。也许是年龄的增长,也许是对艺术认识的变化,父亲这时迷恋上对传统水墨的研究,以鹰和公鸡为题材画了一批水墨作品。父亲喜爱鹰和公鸡,说他们身上坚毅倔强、桀骜不驯的气质,挺像他自己。这批作品看似出现的突兀,好像风格突变,其实它见证了父亲不断思考的过程。虽是传统常见的题材,但他仍然画得不落俗套,用笔雄健挺拔,用墨滋润淋漓,而且他并不仅停留在技巧的研究上,更注重以技入道,这些作品中能清晰感受到画家个人人格的注入。</h3> <h3>  为了画好这个题材 ,父亲那段时间经常去动物园,在鹰笼对面一坐就是一下午。为了画鸡,还在画室阳台上偷偷养了一只鸡,并画了大量速写,他勤奋的习惯,严谨的态度始终没变。</h3> <h3>  2010年,父亲70岁了,他对国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受其影响,他的作品开始呈现松弛感和自由感,题材上除了民俗,还有各种小动物和年轻时曾经画过的古城踢毽图,作品进入到随意、天真之境。他将民间艺术与传统笔墨天衣无缝的融合,既继承了传统国画里的水墨韵味又抛弃了死板的模式,既汲取了民间美术的纯朴自由又去掉了其中低俗的成分,将其提升后又把它归还于人民大众去欣赏。</h3> <h3>  父亲喜爱青花瓷,画了一系列青花瓷与民俗题材结合的作品,既有青花的高贵清新宁静之美又有民间的活泼温暖素朴之美。</h3> <h3>  古城老人踢毽的题材父亲喜爱了几十年,如今再画已发生了巨大变化,进入由繁入简,举重若轻的状态,画中人物造型活泼稚拙,轻松自在,十分可爱,犹如父亲此时的心理状态,快乐无忧,随性天然。</h3> <h3>  瓷盘绘画大多以农家动物为题材,充满童趣和稚拙感。</h3> <h3>近期作品愈发松弛自由,返璞归真,没有丝毫设计和炫技的痕迹,浑然天成,生趣盎然!</h3> <h3>2014年出版个人画集,画集中收录郎绍君、老甲、王之海、王春元撰写的评论文章。</h3><h3><br></h3><h3> 民间民俗、农村生活、老人踢毽、可爱动物,父亲的作品题材总是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他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热爱阳光,他常说自己没有理由不感恩生活,没有理由不快乐。而将这种快乐表达出来,传播开去更是父亲最大的快乐!</h3><h3><br></h3>